【精品解析】浙江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同步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同步练

资源简介

浙江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同步练
1. 按史料的“载体”,可划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  )
【答案】错误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按照史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或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或间接史料。 本题叙述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史料价值。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史料价值的相关知识。
2.北京人已经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  )
【答案】错误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
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 70 万 - 20 万年,他们使用的是天然火,还没有掌握人工取火技术。而能够人工取火的是山顶洞人,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晚于北京人。所以“北京人已经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点评】本题考点是北京人。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北京人的基本生活情况即可得出答案。
3.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生活在旧石器时代。(  )
【答案】正确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使用打制石器,处于旧石器时代。故本题正确。
【点评】本题考点是旧石器时代的人类。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时间即可得出答案。
4.(2024七上·寻甸期末)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想要获得他们生活的第一手资料,主要通过(  )
A.神话传说 B.考古发掘 C.学者推断 D.史书记载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现的原始文物是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遗存,为了解史前社会历史提供了重要证据,考古人员通过实地考古发掘,获得了关于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第一手资料,故选B项。
神话传说常带有夸张和虚构成分,可信度不高,需要考古史料佐证,排除A项;
学者推断的可信度不如考古发现,带有主观性,排除C项;
史书记载的可信度不如考古发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史料价值,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史料价值的相关知识。
5.(2025七上·平武期末)我国最早的装饰品是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项链”。人们用经过工艺加工的砾石、兽牙、鱼骨、蛤壳等组合穿缀成串饰,佩在项间,有的鱼骨还留下红颜色的染色痕迹。这一饰品的出现,反映了山顶洞人(  )
A.能制造工具 B.会人工取火
C.过定居生活 D.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山顶洞人用经过工艺加工的砾石、兽牙、鱼骨、蛤壳等组合穿缀成串饰,佩在项间,有的鱼骨还留下红颜色的染色痕迹”和结合所学可知,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北京周口店附近的山顶洞穴里,他们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会用骨针缝制衣服,D项符合题意;
A:题干反映的是山顶洞人能制作饰品,没有涉及能制造工具,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反映的是山顶洞人能制作饰品,未体现人工取火,B项不符合题意;
C:山顶洞人还没有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处于穴居时代,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由下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
B.北京人遗址和山顶洞人遗址都位于沿海地区
C.我国境内的古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河流域
D.图中所示的古人类基本都生活在新石器时代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据"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结合所学可知,分布图展示的是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的分布情况,从地理位置上看,约半数位于黄河流域或长江流域,说明我国境内的古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河流域,故选C项。
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但题干分布中没有相关信息说明,排除A项。
北京人遗址和山顶洞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不属于沿海地区,排除B项。
分布图所列举的古人类基本上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的分布。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远古人类遗址分布的相关史实。
7.(2025七上·阳山月考)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历史的主要途径之一。下列考古发现的遗迹、遗址、实物等适合研究中国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是(  )
A.北京人使用火的遗迹
B.西周烧炭火的青铜器
C.战国铁制农具
D.汉代耕作石画拓片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考古挖掘的历史文物是研究远古时代原始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因此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人使用火的遗迹,说明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并会保存火种,是研究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的第一手史料,故选A项。
“西周烧炭火的青铜器”是研究西周时期,用炭炎取暖的一手史料,不适合研究中国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排除B项。
“战国铁制农具”是研究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和推广的一手史料,不适合研究中国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排除C项。
“汉代耕作石画拓片”可用于研究汉朝农业生产发展的状况,不适合研究中国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史料运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史学研究材料的相关知识。
8.某班开展了一次主题为“古人类”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即通过已知的遗存研究古人类的生产活动。下列探究中有一处错误,其出现在(  )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据题干“古人类的生产活动”“有一处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元谋人知道使用火,但还不懂得人工取火。故选D项。
元谋人位于云南元谋县,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考古发现了两颗元人门齿化石,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元谋人遗址发现了粗糙石器、炭屑和烧骨,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元谋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元谋人遗址的相关史实。
9.(2025七上·阳山月考)右面是一组在北京人遗址出土的物品图片,它们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  )
A.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 B.北京人的饮食十分讲究
C.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 D.北京人已懂得人工取火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图一烧骨和朴树籽”“灰烬”并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反映了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故选C项。
北京人过群居生活,集体劳动,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A项。
北京人饮食靠猎取动物,采集果实,饮食十分讲究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材料表明北京人会使用火,但并不会人工取火,山项洞人才会人工取火,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京人。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北京人遗址的相关史实。
10.(2023·兰州)考古学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这说明元谋人(  )
A.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B.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C.已经进入磨制石器时代 D.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可知,在元谋人遗址,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牙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炭屑、小块烧骨。证明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A项正确;
题干主要强调元谋人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未体现从事农业生产,排除B项;
元谋人属于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排除C项;
我国在商周时期广泛使用青铜工具,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元谋人的特征,难度较易,通过理解题意中" 炭屑和烧骨 "即可作答。
11.(2024七上·滦南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资料一:北京人用石块,兽骨和鹿角等制作各类工具。他们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 资料二:……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
材料三 远古先民在生活中发现,泥土经过火烧后会变得坚硬,受此启发,他们把用泥捏成的容器放在火堆中烧烤,于是最早的陶器出现了。陶器发明后,人类不仅可以煮熟食物,而且能储存饮用水。这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
——摘编自七年级上册教科书
(1)请分别举出材料一的图一图二中以种植水稻和粟为主要农作物的原始居民。
(2)依据材料二中的资料一和资料二,指出石器制作技术所发生的变化。
(3)依据材料三,指出陶器的用途。并据材料三,归纳出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
【答案】(1)图一:河姆渡人;图二:半坡人。
(2)由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
(3)用途:煮熟食物、储存饮用水。意义: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1)原始居民:结合所学原始农耕的知识可知,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人;以种植粟为主的原始居民是半坡人。因此答案为:图一:河姆渡人;图二:半坡人。
(2)变化:根据材料二资料一“他们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可知,使用打制石器,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根据材料二资料二“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可知,使用磨制石器,生活在新石器时代,因此石器制作技术所发生的变化是由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
(3)用途:根据材料三“陶器发明后,人类不仅可以煮熟食物,而且能储存饮用水”可得出,陶器的主要用途是煮熟食物、储存饮用水。
意义:根据材料三“这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可得出,陶器的制作和使用,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
故答案为:(1)图一:河姆渡人;图二:半坡人。(2)由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3)用途:煮熟食物、储存饮用水。意义: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
【点评】本题以中国境内的早期古人类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原始居民:结合所学原始农耕的知识可知,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人;以种植粟为主的原始居民是半坡人。因此答案为:图一:河姆渡人;图二:半坡人。
(2)变化:根据材料二资料一“他们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可知,使用打制石器,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根据材料二资料二“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可知,使用磨制石器,生活在新石器时代,因此石器制作技术所发生的变化是由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
(3)用途:根据材料三“陶器发明后,人类不仅可以煮熟食物,而且能储存饮用水”可得出,陶器的主要用途是煮熟食物、储存饮用水。
意义:根据材料三“这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可得出,陶器的制作和使用,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
1 / 1浙江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同步练
1. 按史料的“载体”,可划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  )
2.北京人已经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  )
3.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生活在旧石器时代。(  )
4.(2024七上·寻甸期末)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想要获得他们生活的第一手资料,主要通过(  )
A.神话传说 B.考古发掘 C.学者推断 D.史书记载
5.(2025七上·平武期末)我国最早的装饰品是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项链”。人们用经过工艺加工的砾石、兽牙、鱼骨、蛤壳等组合穿缀成串饰,佩在项间,有的鱼骨还留下红颜色的染色痕迹。这一饰品的出现,反映了山顶洞人(  )
A.能制造工具 B.会人工取火
C.过定居生活 D.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6.由下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
B.北京人遗址和山顶洞人遗址都位于沿海地区
C.我国境内的古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河流域
D.图中所示的古人类基本都生活在新石器时代
7.(2025七上·阳山月考)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历史的主要途径之一。下列考古发现的遗迹、遗址、实物等适合研究中国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是(  )
A.北京人使用火的遗迹
B.西周烧炭火的青铜器
C.战国铁制农具
D.汉代耕作石画拓片
8.某班开展了一次主题为“古人类”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即通过已知的遗存研究古人类的生产活动。下列探究中有一处错误,其出现在(  )
A.A B.B C.C D.D
9.(2025七上·阳山月考)右面是一组在北京人遗址出土的物品图片,它们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  )
A.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 B.北京人的饮食十分讲究
C.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 D.北京人已懂得人工取火
10.(2023·兰州)考古学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这说明元谋人(  )
A.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B.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C.已经进入磨制石器时代 D.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11.(2024七上·滦南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资料一:北京人用石块,兽骨和鹿角等制作各类工具。他们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 资料二:……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
材料三 远古先民在生活中发现,泥土经过火烧后会变得坚硬,受此启发,他们把用泥捏成的容器放在火堆中烧烤,于是最早的陶器出现了。陶器发明后,人类不仅可以煮熟食物,而且能储存饮用水。这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
——摘编自七年级上册教科书
(1)请分别举出材料一的图一图二中以种植水稻和粟为主要农作物的原始居民。
(2)依据材料二中的资料一和资料二,指出石器制作技术所发生的变化。
(3)依据材料三,指出陶器的用途。并据材料三,归纳出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错误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按照史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或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或间接史料。 本题叙述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史料价值。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史料价值的相关知识。
2.【答案】错误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
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 70 万 - 20 万年,他们使用的是天然火,还没有掌握人工取火技术。而能够人工取火的是山顶洞人,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晚于北京人。所以“北京人已经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点评】本题考点是北京人。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北京人的基本生活情况即可得出答案。
3.【答案】正确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使用打制石器,处于旧石器时代。故本题正确。
【点评】本题考点是旧石器时代的人类。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时间即可得出答案。
4.【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现的原始文物是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遗存,为了解史前社会历史提供了重要证据,考古人员通过实地考古发掘,获得了关于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第一手资料,故选B项。
神话传说常带有夸张和虚构成分,可信度不高,需要考古史料佐证,排除A项;
学者推断的可信度不如考古发现,带有主观性,排除C项;
史书记载的可信度不如考古发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史料价值,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史料价值的相关知识。
5.【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山顶洞人用经过工艺加工的砾石、兽牙、鱼骨、蛤壳等组合穿缀成串饰,佩在项间,有的鱼骨还留下红颜色的染色痕迹”和结合所学可知,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北京周口店附近的山顶洞穴里,他们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会用骨针缝制衣服,D项符合题意;
A:题干反映的是山顶洞人能制作饰品,没有涉及能制造工具,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反映的是山顶洞人能制作饰品,未体现人工取火,B项不符合题意;
C:山顶洞人还没有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处于穴居时代,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据"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结合所学可知,分布图展示的是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的分布情况,从地理位置上看,约半数位于黄河流域或长江流域,说明我国境内的古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河流域,故选C项。
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但题干分布中没有相关信息说明,排除A项。
北京人遗址和山顶洞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不属于沿海地区,排除B项。
分布图所列举的古人类基本上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的分布。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远古人类遗址分布的相关史实。
7.【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考古挖掘的历史文物是研究远古时代原始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因此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人使用火的遗迹,说明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并会保存火种,是研究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的第一手史料,故选A项。
“西周烧炭火的青铜器”是研究西周时期,用炭炎取暖的一手史料,不适合研究中国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排除B项。
“战国铁制农具”是研究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和推广的一手史料,不适合研究中国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排除C项。
“汉代耕作石画拓片”可用于研究汉朝农业生产发展的状况,不适合研究中国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史料运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史学研究材料的相关知识。
8.【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据题干“古人类的生产活动”“有一处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元谋人知道使用火,但还不懂得人工取火。故选D项。
元谋人位于云南元谋县,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考古发现了两颗元人门齿化石,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元谋人遗址发现了粗糙石器、炭屑和烧骨,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元谋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元谋人遗址的相关史实。
9.【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图一烧骨和朴树籽”“灰烬”并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反映了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故选C项。
北京人过群居生活,集体劳动,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A项。
北京人饮食靠猎取动物,采集果实,饮食十分讲究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材料表明北京人会使用火,但并不会人工取火,山项洞人才会人工取火,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京人。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北京人遗址的相关史实。
10.【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可知,在元谋人遗址,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牙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炭屑、小块烧骨。证明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A项正确;
题干主要强调元谋人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未体现从事农业生产,排除B项;
元谋人属于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排除C项;
我国在商周时期广泛使用青铜工具,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元谋人的特征,难度较易,通过理解题意中" 炭屑和烧骨 "即可作答。
11.【答案】(1)图一:河姆渡人;图二:半坡人。
(2)由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
(3)用途:煮熟食物、储存饮用水。意义: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1)原始居民:结合所学原始农耕的知识可知,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人;以种植粟为主的原始居民是半坡人。因此答案为:图一:河姆渡人;图二:半坡人。
(2)变化:根据材料二资料一“他们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可知,使用打制石器,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根据材料二资料二“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可知,使用磨制石器,生活在新石器时代,因此石器制作技术所发生的变化是由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
(3)用途:根据材料三“陶器发明后,人类不仅可以煮熟食物,而且能储存饮用水”可得出,陶器的主要用途是煮熟食物、储存饮用水。
意义:根据材料三“这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可得出,陶器的制作和使用,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
故答案为:(1)图一:河姆渡人;图二:半坡人。(2)由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3)用途:煮熟食物、储存饮用水。意义: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
【点评】本题以中国境内的早期古人类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原始居民:结合所学原始农耕的知识可知,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人;以种植粟为主的原始居民是半坡人。因此答案为:图一:河姆渡人;图二:半坡人。
(2)变化:根据材料二资料一“他们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可知,使用打制石器,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根据材料二资料二“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可知,使用磨制石器,生活在新石器时代,因此石器制作技术所发生的变化是由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
(3)用途:根据材料三“陶器发明后,人类不仅可以煮熟食物,而且能储存饮用水”可得出,陶器的主要用途是煮熟食物、储存饮用水。
意义:根据材料三“这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可得出,陶器的制作和使用,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