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同步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同步练

资源简介

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同步练
一、基础训练
1.(2023七上·宣化期中)归纳、比较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类所具有的共同点是(  )
A.都会缝制衣服 B.都使用打制石器
C.都会人工取火 D.面貌都与古猿相似
2.(2025七上·阳山月考)郭沫若曾咏叹某遗址为:“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 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其咏叹的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3.(2025七上·阳山月考)右面是一组在北京人遗址出土的物品图片,它们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  )
A.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 B.北京人的饮食十分讲究
C.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 D.北京人已懂得人工取火
4.(2025七上·阳山月考)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要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应该通过(  )
A.神话传说 B.历史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
5.(2025七上·阳山月考)下图是七年级某学生制作的北京人生产生活示意图,图中“ ”处应该填入(  )
A.修建房屋 B.制作陶器 C.打制石器 D.种植作物
二、能力提升
6.(2024七上·公安期末)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材料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长江流域社会发展水平的是(  )
A.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 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C.半坡居民的房屋复原图 D.大禹治水像
7.(2025七上·阳山月考)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历史的主要途径之一。下列考古发现的遗迹、遗址、实物等适合研究中国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是(  )
A.北京人使用火的遗迹
B.西周烧炭火的青铜器
C.战国铁制农具
D.汉代耕作石画拓片
8.(2025七上·阳山月考)“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是对史前时期的一次推论,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制造劳动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B.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
C.劳动在原始人进化中起着决定性因素
D.北京人外貌完全靠我们的想象和猜测
9.(2025七上·阳山月考)考古学家在北京人地层处发现了大量的朴树籽,还有榛子、胡桃、松、榆等植物孢粉;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不同动物的化石。由此可知北京人(  )
A.已经会人工取火 B.以采集狩猎为生
C.开始种植农作物 D.会使用磨制石器
10.(2025七上·龙岗期末)2024年河南永城王庄遗址出土各类器物1000余件,其主体遗存隶属大汶口文化,又带有中原仰韶文化、南方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特征,这表明(  )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河南地区文明程度最高
C.地区文化差异明显 D.当时贫富分化现象严重
三、素养培优
11.(2024七上·滦南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资料一:北京人用石块,兽骨和鹿角等制作各类工具。他们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 资料二:……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
材料三 远古先民在生活中发现,泥土经过火烧后会变得坚硬,受此启发,他们把用泥捏成的容器放在火堆中烧烤,于是最早的陶器出现了。陶器发明后,人类不仅可以煮熟食物,而且能储存饮用水。这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
——摘编自七年级上册教科书
(1)请分别举出材料一的图一图二中以种植水稻和粟为主要农作物的原始居民。
(2)依据材料二中的资料一和资料二,指出石器制作技术所发生的变化。
(3)依据材料三,指出陶器的用途。并据材料三,归纳出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三者都是我国旧石器时代的远古居民,他们都会使用打制石器,B项正确;
山顶洞人已经会用骨针缝制衣服,但元谋人和北京人还不会缝制衣服,排除A项;
元谋人和北京人还不会人工取火,排除C项;
山顶洞人的模样已经和现代人基本相同,面貌并不与古猿相似,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所具有的共同点是都使用打制石器。
2.【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据题干“彩陶形制美”“或则呈人面”“人群已聚居”,结合所学可知,半坡人的生活用具最具特色的是彩陶,纹彩精美,典型代表是人面鱼纹彩陶盆,定居生活,形成半坡原始聚落,故选D项。
元谋人使用粗糙的石器,不会制作陶器,过的是原始群居生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北京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不会制作陶器,过的是原始群居生活,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河姆渡居民使用磨制石器,会制作黑陶,建造干栏式建筑,过的是定居农耕生活,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半坡遗址。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半坡遗址的相关史实。
3.【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图一烧骨和朴树籽”“灰烬”并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反映了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故选C项。
北京人过群居生活,集体劳动,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A项。
北京人饮食靠猎取动物,采集果实,饮食十分讲究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材料表明北京人会使用火,但并不会人工取火,山项洞人才会人工取火,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京人。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北京人遗址的相关史实。
4.【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远古时代的原始人类,要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应该通过考古发掘,才能还原当时的生产生活的真实情况,故选D项。
神话传说,属于第二手资料,史料的真实性需要考古发现来印证,排除A项。
历史记载,是后人记录已发生的人和事,属于第二手资料,排除B项。
学者推断带有主观性,不属于第一手资料,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史料价值。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史学理论的相关知识。
5.【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据题干“北京人生产生活示意图”,结合所学可知:
A:据所学可知,北京人处于穴居时代,还不会修建房屋,排除A项。
B:北京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不会制作陶器,排除B项。
C:北京人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打制石器,故选C项。
D:北京人过采集狩猎生活,不会种植农作物,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京人生产生活。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北京人的相关史实。
6.【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长江流域社会发展水平”并结合所学可知,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已经学会种植水稻,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居民,B正确;
北京人生活在黄河流域,与材料不符,A错误;
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与材料不符,C错误;
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负责治水,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河姆渡文化。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选项看哪个符合长江流域即可得出答案。
7.【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考古挖掘的历史文物是研究远古时代原始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因此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人使用火的遗迹,说明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并会保存火种,是研究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的第一手史料,故选A项。
“西周烧炭火的青铜器”是研究西周时期,用炭炎取暖的一手史料,不适合研究中国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排除B项。
“战国铁制农具”是研究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和推广的一手史料,不适合研究中国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排除C项。
“汉代耕作石画拓片”可用于研究汉朝农业生产发展的状况,不适合研究中国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史料运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史学研究材料的相关知识。
8.【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据题干可知,考古学者通过对考古资料“北京人牙齿化石、头盖骨化石、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的探究,得出“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嘴部前伸,能够直立行走”的结论,说明远古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故选B项。
会不会制造劳动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与题干主旨信息不符,排除A项。
劳动在原始人进化中起着决定性因素,与材料主旨信息不符合,排除C项。
根据材料可知,北京人外貌复原是通过研究北京人的化石得出的,并非全靠想象和猜测,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史学材料与史学理论。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相关历史知识。
9.【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据题干“在北京人地层处发现了大量的朴树籽,还有榛子、胡桃、松、榆等植物孢粉”可知,北京人采集植物果实为生,据材料“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不同动物的化石”可知,北京人狩猎动物为食,由此可知北京人以采集狩猎为生,故选B项。
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排除A项。
北京人过采集狩猎生活,不会种植农作物,排除C项。
北京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京人生产生活。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北京人遗址的相关史实。
10.【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王庄遗址出土器物”可知,王庄遗址出土器物主体遗存隶属大汶口文化,同时又带有中原仰韶文化、南方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特征,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不是单一文化发展而来,而是由多种不同地域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形成的,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不同地区的文化在这一遗址上有所体现,说明多元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这个整体,A项正确;故选A项。
仅从王庄遗址出土器物带有多种文化特征,并不能得出河南地区文明程度最高的结论,排除B项;
题干重点在于多种文化特征共存反映出的整体文明特点,而不是单纯突出差异,排除C项;
题干中并没有任何关于当时贫富分化现象的描述,出土器物体现的是文化特征,与贫富分化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11.【答案】(1)图一:河姆渡人;图二:半坡人。
(2)由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
(3)用途:煮熟食物、储存饮用水。意义: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1)原始居民:结合所学原始农耕的知识可知,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人;以种植粟为主的原始居民是半坡人。因此答案为:图一:河姆渡人;图二:半坡人。
(2)变化:根据材料二资料一“他们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可知,使用打制石器,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根据材料二资料二“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可知,使用磨制石器,生活在新石器时代,因此石器制作技术所发生的变化是由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
(3)用途:根据材料三“陶器发明后,人类不仅可以煮熟食物,而且能储存饮用水”可得出,陶器的主要用途是煮熟食物、储存饮用水。
意义:根据材料三“这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可得出,陶器的制作和使用,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
故答案为:(1)图一:河姆渡人;图二:半坡人。(2)由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3)用途:煮熟食物、储存饮用水。意义: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
【点评】本题以中国境内的早期古人类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原始居民:结合所学原始农耕的知识可知,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人;以种植粟为主的原始居民是半坡人。因此答案为:图一:河姆渡人;图二:半坡人。
(2)变化:根据材料二资料一“他们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可知,使用打制石器,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根据材料二资料二“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可知,使用磨制石器,生活在新石器时代,因此石器制作技术所发生的变化是由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
(3)用途:根据材料三“陶器发明后,人类不仅可以煮熟食物,而且能储存饮用水”可得出,陶器的主要用途是煮熟食物、储存饮用水。
意义:根据材料三“这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可得出,陶器的制作和使用,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
1 / 1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同步练
一、基础训练
1.(2023七上·宣化期中)归纳、比较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类所具有的共同点是(  )
A.都会缝制衣服 B.都使用打制石器
C.都会人工取火 D.面貌都与古猿相似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三者都是我国旧石器时代的远古居民,他们都会使用打制石器,B项正确;
山顶洞人已经会用骨针缝制衣服,但元谋人和北京人还不会缝制衣服,排除A项;
元谋人和北京人还不会人工取火,排除C项;
山顶洞人的模样已经和现代人基本相同,面貌并不与古猿相似,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所具有的共同点是都使用打制石器。
2.(2025七上·阳山月考)郭沫若曾咏叹某遗址为:“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 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其咏叹的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据题干“彩陶形制美”“或则呈人面”“人群已聚居”,结合所学可知,半坡人的生活用具最具特色的是彩陶,纹彩精美,典型代表是人面鱼纹彩陶盆,定居生活,形成半坡原始聚落,故选D项。
元谋人使用粗糙的石器,不会制作陶器,过的是原始群居生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北京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不会制作陶器,过的是原始群居生活,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河姆渡居民使用磨制石器,会制作黑陶,建造干栏式建筑,过的是定居农耕生活,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半坡遗址。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半坡遗址的相关史实。
3.(2025七上·阳山月考)右面是一组在北京人遗址出土的物品图片,它们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  )
A.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 B.北京人的饮食十分讲究
C.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 D.北京人已懂得人工取火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图一烧骨和朴树籽”“灰烬”并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反映了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故选C项。
北京人过群居生活,集体劳动,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A项。
北京人饮食靠猎取动物,采集果实,饮食十分讲究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材料表明北京人会使用火,但并不会人工取火,山项洞人才会人工取火,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京人。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北京人遗址的相关史实。
4.(2025七上·阳山月考)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要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应该通过(  )
A.神话传说 B.历史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远古时代的原始人类,要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应该通过考古发掘,才能还原当时的生产生活的真实情况,故选D项。
神话传说,属于第二手资料,史料的真实性需要考古发现来印证,排除A项。
历史记载,是后人记录已发生的人和事,属于第二手资料,排除B项。
学者推断带有主观性,不属于第一手资料,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史料价值。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史学理论的相关知识。
5.(2025七上·阳山月考)下图是七年级某学生制作的北京人生产生活示意图,图中“ ”处应该填入(  )
A.修建房屋 B.制作陶器 C.打制石器 D.种植作物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据题干“北京人生产生活示意图”,结合所学可知:
A:据所学可知,北京人处于穴居时代,还不会修建房屋,排除A项。
B:北京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不会制作陶器,排除B项。
C:北京人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打制石器,故选C项。
D:北京人过采集狩猎生活,不会种植农作物,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京人生产生活。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北京人的相关史实。
二、能力提升
6.(2024七上·公安期末)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材料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长江流域社会发展水平的是(  )
A.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 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C.半坡居民的房屋复原图 D.大禹治水像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长江流域社会发展水平”并结合所学可知,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已经学会种植水稻,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居民,B正确;
北京人生活在黄河流域,与材料不符,A错误;
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与材料不符,C错误;
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负责治水,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河姆渡文化。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选项看哪个符合长江流域即可得出答案。
7.(2025七上·阳山月考)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历史的主要途径之一。下列考古发现的遗迹、遗址、实物等适合研究中国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是(  )
A.北京人使用火的遗迹
B.西周烧炭火的青铜器
C.战国铁制农具
D.汉代耕作石画拓片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考古挖掘的历史文物是研究远古时代原始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因此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人使用火的遗迹,说明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并会保存火种,是研究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的第一手史料,故选A项。
“西周烧炭火的青铜器”是研究西周时期,用炭炎取暖的一手史料,不适合研究中国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排除B项。
“战国铁制农具”是研究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和推广的一手史料,不适合研究中国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排除C项。
“汉代耕作石画拓片”可用于研究汉朝农业生产发展的状况,不适合研究中国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史料运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史学研究材料的相关知识。
8.(2025七上·阳山月考)“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是对史前时期的一次推论,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制造劳动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B.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
C.劳动在原始人进化中起着决定性因素
D.北京人外貌完全靠我们的想象和猜测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据题干可知,考古学者通过对考古资料“北京人牙齿化石、头盖骨化石、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的探究,得出“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嘴部前伸,能够直立行走”的结论,说明远古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故选B项。
会不会制造劳动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与题干主旨信息不符,排除A项。
劳动在原始人进化中起着决定性因素,与材料主旨信息不符合,排除C项。
根据材料可知,北京人外貌复原是通过研究北京人的化石得出的,并非全靠想象和猜测,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史学材料与史学理论。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相关历史知识。
9.(2025七上·阳山月考)考古学家在北京人地层处发现了大量的朴树籽,还有榛子、胡桃、松、榆等植物孢粉;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不同动物的化石。由此可知北京人(  )
A.已经会人工取火 B.以采集狩猎为生
C.开始种植农作物 D.会使用磨制石器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据题干“在北京人地层处发现了大量的朴树籽,还有榛子、胡桃、松、榆等植物孢粉”可知,北京人采集植物果实为生,据材料“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不同动物的化石”可知,北京人狩猎动物为食,由此可知北京人以采集狩猎为生,故选B项。
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排除A项。
北京人过采集狩猎生活,不会种植农作物,排除C项。
北京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京人生产生活。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北京人遗址的相关史实。
10.(2025七上·龙岗期末)2024年河南永城王庄遗址出土各类器物1000余件,其主体遗存隶属大汶口文化,又带有中原仰韶文化、南方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特征,这表明(  )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河南地区文明程度最高
C.地区文化差异明显 D.当时贫富分化现象严重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王庄遗址出土器物”可知,王庄遗址出土器物主体遗存隶属大汶口文化,同时又带有中原仰韶文化、南方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特征,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不是单一文化发展而来,而是由多种不同地域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形成的,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不同地区的文化在这一遗址上有所体现,说明多元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这个整体,A项正确;故选A项。
仅从王庄遗址出土器物带有多种文化特征,并不能得出河南地区文明程度最高的结论,排除B项;
题干重点在于多种文化特征共存反映出的整体文明特点,而不是单纯突出差异,排除C项;
题干中并没有任何关于当时贫富分化现象的描述,出土器物体现的是文化特征,与贫富分化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三、素养培优
11.(2024七上·滦南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资料一:北京人用石块,兽骨和鹿角等制作各类工具。他们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 资料二:……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
材料三 远古先民在生活中发现,泥土经过火烧后会变得坚硬,受此启发,他们把用泥捏成的容器放在火堆中烧烤,于是最早的陶器出现了。陶器发明后,人类不仅可以煮熟食物,而且能储存饮用水。这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
——摘编自七年级上册教科书
(1)请分别举出材料一的图一图二中以种植水稻和粟为主要农作物的原始居民。
(2)依据材料二中的资料一和资料二,指出石器制作技术所发生的变化。
(3)依据材料三,指出陶器的用途。并据材料三,归纳出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
【答案】(1)图一:河姆渡人;图二:半坡人。
(2)由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
(3)用途:煮熟食物、储存饮用水。意义: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1)原始居民:结合所学原始农耕的知识可知,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人;以种植粟为主的原始居民是半坡人。因此答案为:图一:河姆渡人;图二:半坡人。
(2)变化:根据材料二资料一“他们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可知,使用打制石器,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根据材料二资料二“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可知,使用磨制石器,生活在新石器时代,因此石器制作技术所发生的变化是由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
(3)用途:根据材料三“陶器发明后,人类不仅可以煮熟食物,而且能储存饮用水”可得出,陶器的主要用途是煮熟食物、储存饮用水。
意义:根据材料三“这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可得出,陶器的制作和使用,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
故答案为:(1)图一:河姆渡人;图二:半坡人。(2)由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3)用途:煮熟食物、储存饮用水。意义: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
【点评】本题以中国境内的早期古人类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原始居民:结合所学原始农耕的知识可知,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人;以种植粟为主的原始居民是半坡人。因此答案为:图一:河姆渡人;图二:半坡人。
(2)变化:根据材料二资料一“他们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可知,使用打制石器,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根据材料二资料二“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可知,使用磨制石器,生活在新石器时代,因此石器制作技术所发生的变化是由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
(3)用途:根据材料三“陶器发明后,人类不仅可以煮熟食物,而且能储存饮用水”可得出,陶器的主要用途是煮熟食物、储存饮用水。
意义:根据材料三“这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可得出,陶器的制作和使用,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