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同步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同步练

资源简介

浙江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同步练
1.(同步测试)公元前119年,为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  )
2.(同步测试)73年,西汉朝廷曾派班超出使西域。(  )
3.(同步测试)汉朝的海上航路主要有两条,它们都被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  )
4.(同步测试)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的古代重要商路,对开通此商路功劳巨大的是 (  )
A.董仲舒 B.张骞 C.玄奘 D.鉴真
5.(同步测试)与下图《唐朝敦煌壁画 局部》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甘英 B.班超 C.班勇 D.张骞
6.(同步测试) “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凿空”后传入中原的是(  )
A.良种马、葡萄 B.丝绸、漆器
C.开渠技术 D.铸铁技术
7.(同步测试)新疆正式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西汉。其依据是(  )
A.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B.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C.西域长史府的设置 D.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等四郡
8.(同步测试)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上说:“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就是怀着友好交往的朴素愿望,开辟了古丝绸之路,开启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交流时代……”“古丝绸之路”开通于(  )
A.秦朝时期 B.西汉时期 C.东汉时期 D.三国时期
9.(同步测试)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正式归属西汉中央政权管辖开始于(  )
A.西域长史府的设置 B.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C.班超出使西域 D.丝绸之路的开辟
10.(同步测试)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没有达成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预期目标,却造就了一项在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成就。这项成就是(  )
A.平定七国之乱 B.促成昭君出塞
C.开辟丝绸之路 D.实现盐铁专卖
11.(同步测试) 某同学在网上搜索主题学习资料,找到以下内容,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
外文名: The Silk Road 开创期: 西汉 终点: 大秦(欧洲古罗马) 引进物种: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
A.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B.丝绸之路上的交往
C.中原物种丰富 D.有效管控西域
12.(同步测试)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敦煌壁画为我们了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右图是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
材料二:下图为丝绸之路路线图
材料三: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 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结合材料一回答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起到了 什么作用
(2)请写出材料二中的A (城市)名称,列举出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一种商品 或农作物。
(3)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古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有何重要地位 今天中国重 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什么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错误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
公元前 138 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 119 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目的是增进汉王朝同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所以,题干中说公元前 119 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点评】本题考点是张骞通西域。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张骞两次通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即可。
2.【答案】错误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
东汉时期,朝廷曾派班超出使西域,而非西汉。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各国的联系。班超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他在西域的活动,为巩固东汉对西域的统治,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综上所述,“73 年,西汉朝廷曾派班超出使西域”这一表述是错误的。
【点评】本题考点是班超出使西域。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班超出使西域的朝代即可。
3.【答案】错误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
汉朝的海上航路主要有两条,但是当时并不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是后来对汉朝及以后时期相关海上贸易路线的统称和特定称呼。在汉朝时期,可能还没有形成这样明确和特定的称谓。所以这道题的表述是错误的。
【点评】本题考点是丝绸之路。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海陆丝绸之路即可。
4.【答案】B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运出,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B符合题意;
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主张,排除A;
玄奘西行天竺,排除C;
鉴真东渡日本,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张骞通西域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张骞通西域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答案】D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据题干“与下图《唐朝敦煌壁画 局部》相关的历史人物是”和所学知识可知,这幅壁画描绘的是张骞辞别汉武帝,踏上出使西域漫漫征途的情景,汉初西域有众多小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匈奴还不断侵犯汉朝边境,抢走人畜,毁坏庄稼。文景时期虽与匈奴和亲并厚予馈赠,但匈奴的侵扰依旧不断。汉武帝从匈奴降者口中得知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逃且常怨仇匈奴,于是想联络月氏夹击匈奴,便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张骞应募,D正确;
公元97年,甘英奉命出使大秦(罗马帝国),A错误;
班超在公元73年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国与汉朝重新建立联系,B错误;
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他死后,他的儿子班勇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张骞通西域。解题方法:结合汉武帝时期的对外交流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6.【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后,促进了经济交流,良种马、葡萄从西域传入中原,A项正确;
丝绸、漆器、开渠技术、 铸铁技术从中原传入西域,排除BCD三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良种马、葡萄从西域传入中原。
7.【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据题干“新疆正式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西汉。其依据是”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开始对西域进行军事、政治的有效管理,这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这一举措明确地将新疆地区纳入到中国的版图之中,确立了西汉对新疆地区的主权,B正确;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连接中国与海外各国的海上贸易通道,其路线主要是从中国沿海出发,经过南海、印度洋等海域到达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以及欧洲等地。与新疆地区并无直接关联,它的开辟主要是拓展了中国与海外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而不是新疆成为中国领土一部分的依据,A错误;
西域长史府是东汉时期设立的机构,在时间上晚于西汉,不符合题目中关于西汉时期的要求。并且西域都护府已经在西汉时期确立了新疆地区归属中央政权,西域长史府更多是在这一基础上对西域地区进行进一步的管理和治理,并非新疆正式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最初依据,C错误;
河西走廊设置武威等四郡主要是加强了西汉对河西走廊地区的控制和管理,其地域位于今天的甘肃境内,虽然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对保障西域与内地的联系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等,但它本身并非新疆正式成为中国领土一部分的直接依据,与新疆地区归属西汉的主权关系是间接的,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西域都护府。解题方法:结合西汉对边疆的管理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8.【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秦朝时期,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以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故选项B符合题意;
C.东汉时期,不符合题意;
D.三国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9.【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府,以西域都护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讲行有效的管辖,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B项正确;
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继续行使管理西域的职权,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他得到了西域各国的信任,长期留守西域,排除C项;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但与管辖西域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域都护。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西域都护的相关史实。
10.【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没有达成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预期目标,但是成功的沟通了西域诸国,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所以这项成就是开辟丝绸之路,C项正确;
汉景帝时期,平定了吴楚七国之乱,排除A项;
昭君出塞是在汉元帝时期,排除B项;
实现盐铁专卖是汉武帝在经济上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汉代丝绸之路开通的相关史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1.【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大秦(欧洲古罗马)”和所学可知,丝绸之路东起长安,西至古罗马,通过这条道路,西域的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传入中原。
A项题干强调的是陆上丝绸之路,而不是海上丝绸之路,不符合题意;
B项丝绸之路上的交往是他学习的主题,符合题意;
C项葡萄、石榴等是西域的物种,不符合题意;
D项西域都护的设立,对西域实行了有效管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丝绸之路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
12.【答案】(1)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促进了汉朝和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
(2)长安;葡萄(石榴;核桃;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等
(3)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4)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或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或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合作共赢(促进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互利共赢)。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和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系大月氏人夹击匈奴,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出使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拓展了汉朝的视野,促进了汉朝和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2)根据材料二“丝绸之路路线图”和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的大秦,再返回中原。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可文化父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根据材料一“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材料二“丝绸之路路线图”和结合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和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4)根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或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或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今天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合作共赢(促进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互利共赢)。
故答案为:
(1)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作用:促进了汉朝和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
(2)名称:长安;举例:葡萄(石榴;核桃;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等)。
(3)内在联系: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4)地位: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或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或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意义: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合作共赢(促进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互利共赢)。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通,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浙江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同步练
1.(同步测试)公元前119年,为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
公元前 138 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 119 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目的是增进汉王朝同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所以,题干中说公元前 119 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点评】本题考点是张骞通西域。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张骞两次通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即可。
2.(同步测试)73年,西汉朝廷曾派班超出使西域。(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
东汉时期,朝廷曾派班超出使西域,而非西汉。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各国的联系。班超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他在西域的活动,为巩固东汉对西域的统治,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综上所述,“73 年,西汉朝廷曾派班超出使西域”这一表述是错误的。
【点评】本题考点是班超出使西域。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班超出使西域的朝代即可。
3.(同步测试)汉朝的海上航路主要有两条,它们都被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
汉朝的海上航路主要有两条,但是当时并不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是后来对汉朝及以后时期相关海上贸易路线的统称和特定称呼。在汉朝时期,可能还没有形成这样明确和特定的称谓。所以这道题的表述是错误的。
【点评】本题考点是丝绸之路。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海陆丝绸之路即可。
4.(同步测试)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的古代重要商路,对开通此商路功劳巨大的是 (  )
A.董仲舒 B.张骞 C.玄奘 D.鉴真
【答案】B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运出,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B符合题意;
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主张,排除A;
玄奘西行天竺,排除C;
鉴真东渡日本,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张骞通西域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张骞通西域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同步测试)与下图《唐朝敦煌壁画 局部》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甘英 B.班超 C.班勇 D.张骞
【答案】D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据题干“与下图《唐朝敦煌壁画 局部》相关的历史人物是”和所学知识可知,这幅壁画描绘的是张骞辞别汉武帝,踏上出使西域漫漫征途的情景,汉初西域有众多小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匈奴还不断侵犯汉朝边境,抢走人畜,毁坏庄稼。文景时期虽与匈奴和亲并厚予馈赠,但匈奴的侵扰依旧不断。汉武帝从匈奴降者口中得知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逃且常怨仇匈奴,于是想联络月氏夹击匈奴,便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张骞应募,D正确;
公元97年,甘英奉命出使大秦(罗马帝国),A错误;
班超在公元73年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国与汉朝重新建立联系,B错误;
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他死后,他的儿子班勇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张骞通西域。解题方法:结合汉武帝时期的对外交流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6.(同步测试) “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凿空”后传入中原的是(  )
A.良种马、葡萄 B.丝绸、漆器
C.开渠技术 D.铸铁技术
【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后,促进了经济交流,良种马、葡萄从西域传入中原,A项正确;
丝绸、漆器、开渠技术、 铸铁技术从中原传入西域,排除BCD三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良种马、葡萄从西域传入中原。
7.(同步测试)新疆正式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西汉。其依据是(  )
A.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B.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C.西域长史府的设置 D.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等四郡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据题干“新疆正式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西汉。其依据是”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开始对西域进行军事、政治的有效管理,这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这一举措明确地将新疆地区纳入到中国的版图之中,确立了西汉对新疆地区的主权,B正确;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连接中国与海外各国的海上贸易通道,其路线主要是从中国沿海出发,经过南海、印度洋等海域到达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以及欧洲等地。与新疆地区并无直接关联,它的开辟主要是拓展了中国与海外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而不是新疆成为中国领土一部分的依据,A错误;
西域长史府是东汉时期设立的机构,在时间上晚于西汉,不符合题目中关于西汉时期的要求。并且西域都护府已经在西汉时期确立了新疆地区归属中央政权,西域长史府更多是在这一基础上对西域地区进行进一步的管理和治理,并非新疆正式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最初依据,C错误;
河西走廊设置武威等四郡主要是加强了西汉对河西走廊地区的控制和管理,其地域位于今天的甘肃境内,虽然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对保障西域与内地的联系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等,但它本身并非新疆正式成为中国领土一部分的直接依据,与新疆地区归属西汉的主权关系是间接的,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西域都护府。解题方法:结合西汉对边疆的管理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8.(同步测试)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上说:“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就是怀着友好交往的朴素愿望,开辟了古丝绸之路,开启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交流时代……”“古丝绸之路”开通于(  )
A.秦朝时期 B.西汉时期 C.东汉时期 D.三国时期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秦朝时期,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以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故选项B符合题意;
C.东汉时期,不符合题意;
D.三国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9.(同步测试)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正式归属西汉中央政权管辖开始于(  )
A.西域长史府的设置 B.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C.班超出使西域 D.丝绸之路的开辟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府,以西域都护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讲行有效的管辖,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B项正确;
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继续行使管理西域的职权,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他得到了西域各国的信任,长期留守西域,排除C项;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但与管辖西域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域都护。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西域都护的相关史实。
10.(同步测试)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没有达成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预期目标,却造就了一项在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成就。这项成就是(  )
A.平定七国之乱 B.促成昭君出塞
C.开辟丝绸之路 D.实现盐铁专卖
【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没有达成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预期目标,但是成功的沟通了西域诸国,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所以这项成就是开辟丝绸之路,C项正确;
汉景帝时期,平定了吴楚七国之乱,排除A项;
昭君出塞是在汉元帝时期,排除B项;
实现盐铁专卖是汉武帝在经济上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汉代丝绸之路开通的相关史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1.(同步测试) 某同学在网上搜索主题学习资料,找到以下内容,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
外文名: The Silk Road 开创期: 西汉 终点: 大秦(欧洲古罗马) 引进物种: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
A.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B.丝绸之路上的交往
C.中原物种丰富 D.有效管控西域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大秦(欧洲古罗马)”和所学可知,丝绸之路东起长安,西至古罗马,通过这条道路,西域的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传入中原。
A项题干强调的是陆上丝绸之路,而不是海上丝绸之路,不符合题意;
B项丝绸之路上的交往是他学习的主题,符合题意;
C项葡萄、石榴等是西域的物种,不符合题意;
D项西域都护的设立,对西域实行了有效管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丝绸之路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
12.(同步测试)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敦煌壁画为我们了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右图是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
材料二:下图为丝绸之路路线图
材料三: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 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结合材料一回答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起到了 什么作用
(2)请写出材料二中的A (城市)名称,列举出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一种商品 或农作物。
(3)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古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有何重要地位 今天中国重 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什么意义
【答案】(1)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促进了汉朝和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
(2)长安;葡萄(石榴;核桃;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等
(3)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4)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或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或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合作共赢(促进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互利共赢)。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和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系大月氏人夹击匈奴,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出使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拓展了汉朝的视野,促进了汉朝和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2)根据材料二“丝绸之路路线图”和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的大秦,再返回中原。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可文化父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根据材料一“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材料二“丝绸之路路线图”和结合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和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4)根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或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或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今天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合作共赢(促进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互利共赢)。
故答案为:
(1)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作用:促进了汉朝和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
(2)名称:长安;举例:葡萄(石榴;核桃;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等)。
(3)内在联系: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4)地位: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或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或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意义: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合作共赢(促进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互利共赢)。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通,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