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第一学期九年级历史第二次月考质量检测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2.考生将姓名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到答题卡相应位置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法国、德国工业革命中,政府提倡和奖励科技发明,有计划地派遣技术人员去国外考察,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政府还重视科研和教育工作,促进了科技的繁荣、新发明的推广和应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这反映了促进法、德工业革命开展的重要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动 B.蒸汽机的广泛应用C.工人运动的发展 D.现代工厂制度建立2.亨利 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中写道:1859年后,英国决定把印度作为大英帝国的一个行政单位来管理,这在实现印度统一上发挥了重大作用。英国唤醒了印度作为遭受外国统治的单一实体的意识,激起了人们的信念。他们相信,要想打败外来统治,就必须团结为一个国家。材料旨在表述印度民族大起义的( )A.背景 B.经过 C.结局 D.影响3.明治维新期间,日本一开始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后来,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所以改革措施中又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由以上可见,明治维新( )A.自始至终采取全盘西化的策略 B.彻底根除了封建制度的残余C.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 D.使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道路4.幕府统治结束前的3个世纪中,日本人口停滞在2600万人左右。经过明治维新的半个世纪,增加到5000万人以上。工厂林立,到处是冒着黑烟的烟囱。身份等级和职业限制被打破,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里普及了电车,近郊电车也相继开通。1912年电话网遍布大小城市,30多个主要町村也通了电话。材料主要表述了明治维新的( )A.背景 B.经过 C.特征 D.结果5.19世纪拉美独立运动蓬勃开展,率领队伍解放哥伦比亚的是A.玻利瓦尔 B.圣马丁 C.卡德纳斯 D.卡斯特罗6.历史上,面对殖民主义的侵略和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抗争。下面是小华在学习这一主题时,制作的知识卡片,其中的一栏中出现了错误,这一栏是( )反抗殖民侵略的斗争序号 人物 事迹 评价华盛顿 领导美国独立战争 “合众国之父”玻利瓦尔 领导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南美“解放者”章西女王 抗击西班牙侵略 印度民族英雄林则徐 虎门销烟 中国民族英雄A.① B.② C.③ D.④7.关于民族解放运动,人们如此颂扬着一位女英雄:“年轻的女王率领她的章西勇士,次次冲锋陷阵,一次次击溃强大的英军……直至壮烈牺牲。”这则故事发生在( )A.印度民族大起义中B.拉美解放运动中C.中国义和团运动中 D.美国独立战争中8.章西女王和玻利瓦尔两位历史人物事迹的共同点是( )A.进行殖民侵略B.领导反抗殖民统治斗争C.领导工人运动 D.领导资产阶级革命9.以下属于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革命改革的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法国大革命C.俄国农奴制改革 D.美国南北战争10.使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的改革是( )A.大化改新B.彼得一世改革C.卡德纳斯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11.19世纪上半叶,俄国参加工业生产的劳动者中近40%是农奴,农奴世代被束缚在土地上,不能自由迁徙和务工经商。这表明当时俄国( )A农奴制改革势在必行B资本主义发展迅速C沙皇专制进一步加强D开启了近代化进程12.下图取材于某学生创作的关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漫画。对农奴获得“如此自由”理解正确的是( )A.共同分享土地、权力和财富B.受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反对C.是通过自下而上方式实现的D.仅仅指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13.林肯在一次演讲中说:“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状态。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这说明林肯在美国内战中的首要目标是( )A.缓和南北矛盾B.废除奴隶制度C.促进经济发展 D.维护国家统一14.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各州的众议员名额及直接税数量,都与各州人口成正比例,其中黑人奴隶人口则按五分之三(5个奴隶只等于3个人)计算。这表明该宪法( )A.体现了人人平等的理念 B.加速了独立战争的进程C.违背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D.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15.制作年代尺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图年代尺反映了( )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 B.美国南北战争的过程C.俄国1861年改革的性质 D.日本明治维新的结果16.以下是某同学在学习世界史相关内容时绘制的知识结构图,“▲”处的主题是( )A.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B.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与扩展C.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D.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与演变17.1868年3月,日本新政府颁布了《五条哲文》,其中之一为“破除旧来之陋习,一本天地之公道”。“破除旧来之随习”的措施是( )A.废藩置县B.实行征兵制C.推行地税改革 D.提倡“文明开化”18.1885—1890年期间,日本棉纺厂从20家增至30家,纱锭从7万个增至28万个,棉纱的产量增加了大约8倍。这些变化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日本( )A.实施了“殖产兴业”B.开展了倒幕运动C.提出了“文明开化” D.推行了废藩置县19.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之一。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A 光荣革命 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B 《独立宣言》发表 标志着美国独立C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D 明治维新 日本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A.A B.B C.C D.D20.19世纪60年代,为顺应时代潮流,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风起云涌,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发展。下列关于美、俄、日三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说法,正确的是( )A.美国内战和俄国1861年改革都废除了农奴制度B.美、俄、日三国的革命或改革都是资产阶级领导完成的C.美、俄、日三国通过革命或改革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D.美、俄、日三国的革命或改革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1.如图所示B段对应历史时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轮船、火车等新型交通工具开始出现②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③电话、电报等新通讯手段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④内燃机的发明促进了石油开采、交通运输的发展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2.17世纪,法国巴黎街道上安装了几千盏需要人工点燃的街灯,“点灯人”成为新的职业。“点灯人”曾提灯点灯,照亮了巴黎300余年。“点灯人”后来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主要是因为( )巴黎街头的“点灯人”A.启蒙运动驱散愚昧黑暗 B.现代工厂制度激化矛盾C.工人阶级反抗剥削压迫 D.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发展23.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领域出现了新的技术革命的浪潮。以下人物与成就匹配正确的选项是( )A.爱迪生——火车B.莱特兄弟——飞机C.海厄特——人造纤维D.夏尔多内——赛璐珞24.右图为某兴趣小组制作的学习卡片,根据卡片内容判断,该小组学习的主题是( )新理论:电磁感应、细胞学说、有机化学…… 新技术:电动机与电器、内燃机与汽车、材料合成…… 新行业: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 新组织:福特公司、美孚石油公司、西门子公司……A.工厂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B.第二次工业革命C.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D.近代科学和文化25.王斯德《世界通史》:“科学的突破,技术的创新,新发明的涌现,对于工业革命的形成至关重要。第二次工业革命实际上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直接推动下兴起的。电磁学理论直接导致了电力工业的产生……”据此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A.需求增长刺激了新技术的发明 B.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C.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 D.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26.19世纪,热力学、电磁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新发展,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在技术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带动了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这里所说的“新兴工业部门”有( )A.煤炭和钢铁 B.电力和石油 C.冶金和采矿 D.交通和化工27.今天,我们用电话联络亲朋好友,在电灯下学习,坐汽车去上班,乘飞机出国。这些发明使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越来越便利,其中,耐用白炽灯泡的发明者是A.爱迪生B.牛顿C.诺贝尔D.本茨28.下图反映了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英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例变化。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A.城市化进程加快B.贫富分化逐渐加剧C.生产力发展迅速D.环境污染日益严重29.1840—1920年英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比变化表年份 1840 1870 1900 1920百分比 22 14.8 8.4 7.1导致表格中农业人口百分比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圈地运动蓬勃进行B.殖民帝国开始建立C.工业化进程的影响 D.资产阶级革命成功30.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A.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B.达尔文——《物种起源》——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C.贝多芬——《蒙娜丽莎》——德国天才作曲家D.巴尔扎克——《高老头》——文艺复兴的先驱二.综合题(共3小题,共40分)31.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范围逐步确立起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列宁《关于纪念日》材料二 如果我能拯救联邦而不解放任何一个奴隶,我愿意这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而解放所有奴隶,我愿意这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需要解放一部分奴隶而保留另一部分,我也愿意这样做。——1862年8月林肯总统给《纽约论坛报》编辑的信材料三 1871年10月16日,日本派出使团,任务是:一、借政体更新,为笃友亲善而修聘门礼。二、借修改条约,向各国政府阐明并洽商我国政府之目的与期望。三、实地考察欧美各国最开化、昌盛之体制……以求行之于我国国民之略……。一日本使员记载:此次出使欧美,就其实地,察其形势,……深深悟出,欲宇内建立不羁之国,必富国强兵自不待言,而欲富国强兵,务从殖产兴业入手,切实谋求进步发展。(1)材料一反映的是列宁对哪一历史事件的评论?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列宁说这一事件“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4分)(2)关于奴隶制,林肯提出了三种解决方案,在内战期间他最终选择了哪种方案?结合所学指出你作出判断的史实依据。从三种方案看,当时林肯政府的最高目标是什么?(6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日本派出使团的主要目的有哪些?(不许摘抄原文)根据所学知识指出除“殖产兴业”外,为“谋求进步发展”日本政府在经济上还采取了什么举措?(6分)(4)综上所述,请归纳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与巩固的方式。(2分)32.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为解决劳动力问题,彼得一世于1721年颁令准许商人将整个村庄连同农奴一起买去,但农奴和土地不准分开买卖,以护农奴制度不可侵犯。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无法满足工业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广大农民一贫如洗、无力购买工业品,严重地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到19世纪中叶,农奴制已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1)根据材料一指出彼得一世对待农奴制的态度,并概括19世纪中叶农奴制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最大障碍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8分)材料二 美国宣布独立的时候,奴隶制在全部13个州都是合法的。到1804年,至少北方各州都已经开始着手废除奴隶制。1858年,林肯宣称“不能永远保持半奴隶半自由状态”。1862年,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适用于10个叛乱州的奴隶。——据[英]安德鲁·玛尔《世界史》(2)材料二中“半奴隶半自由状态指的是什么?(2分)(3)俄美两国农奴制(奴隶制)的存废反映了什么历史发展规律?(2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同时,在交通运输、通讯工具方面所引起的巨大变革,对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工业革命还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剧烈变动,社会日益分裂成两大对立阶级,无产阶级所受的剥削不断加强,他们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愈益猛烈,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发展迫切要求革命理论的指导,又为革命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客观依据。在这个时期,西欧资本主义势力入侵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诸国,把这些国家纳入资本主义轨道,把它们变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历史·近代史编(下)》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指出工业革命最直接的作用,并阐述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理论的关系。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分析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6分)(2)材料二中王女士的生活享受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哪一科技成果?(2分)(3)综上,如果对科技革命的影响进行全面分析,除以上角度外,你还可以从哪一个角度展开?(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