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呼和浩特市高三上学期开学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呼和浩特市高三上学期开学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6届呼和浩特市高三上学期开学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2025.08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学者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赵宝沟文化遗址的发掘显示,遗址内大型房址(非公共活动区域)的占地面积超过百平方米,出土了精美的陶器、石器及动物骨骼,陶器的纹饰复杂;小型房址的占地面积仅十几平方米,出土器物简陋且数量稀少。据此可知,赵宝沟文化遗址时期(  )
A.农业生产技术高度发达 B.手工业实现专门化生产
C.社会已经出现阶层分化 D.宗教信仰体系趋于成熟
2.西汉初期,地方豪族势力较弱,朝廷对地方的掌控力较强。到东汉中后期,部分豪族坐拥大量土地,荫庇众多人口,甚至能够左右地方政治走向。汉代豪族势力由弱变强的主要原因是(  )
A.朝廷放松了对地方的监管 B.田庄经济具有自给自足性
C.豪族通过察举制垄断仕途 D.政府限田政令的有效执行
3.唐玄宗时期,官方延续采诗传统,下令收集整理天下诗歌(类似汉代乐府采诗),民间文人自发结社赋诗成风,李白等诗人以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将诗歌推向高峰;到中唐时期,白居易等诗人提出“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理念,通过新乐府运动使诗歌从宫廷走向市井民间。这些现象(  )
A.推动了儒家伦理的世俗化 B.瓦解了门阀士族的文化垄断
C.体现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D.顺应了海外贸易的发展需求
4.表1为《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中记载的不同路官员考核达标率与升迁情况统计表。表中不同路官员考核达标率与升迁情况的差异说明(  )
表1
路名 考核达标率 考核后升迁率 主要考核内容
京畿路 82% 78% 民政事务、治安管理
两浙路 75% 70% 经济发展、税收征收
秦凤路 55% 35% 军事防御、屯田建设
广南西路 60% 45% 民族事务、边境贸易
A.职能定位影响考核体系构建 B.经济指标决定官员升迁概率
C.军事屯田考核标准过于严苛 D.民政治安考核存在较大弹性
5.明代前期,广东海关对番舶货物实行“抽分”税制。初行时按货物种类粗细抽取20%实物税,后因诸番贡品渐稀,商舶日增,税制改为分等级抽分:细货(如香料、宝石)抽30%,粗货(如苏木、胡椒)抽20%,并允许部分货物折银缴纳税款。这一调整表明(  )
A.朝贡贸易体系彻底瓦解 B.海关税收监管趋于松弛
C.海外贸易商品结构变化 D.西方殖民扩张影响税制
6.林则徐主张“器良、技熟、胆壮、心齐”,不仅积极仿制西洋火炮、战船,还组织翻译西方军事著作《滑达尔各国律例》,试图了解西方军事制度。他在广东禁烟期间,整顿水师营伍,强调船炮乃防海必需之物,并提出“以守为战,以逸待劳”的海防策略。由此可知,林则徐的军事思想(  )
A.援西制夷,守旧革新 B.师夷长技,以制夷务
C.器艺兼修,守战相济 D.海防陆防,并重施策
7.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以后,当许多人为中国成为亚洲第一个实行共和制度的国家感到欣慰或自豪时,梁启超却预感到:我国由五千年之专制一跃而进于共和,旧信条横亘脑中,新信条未尝熏受,欲求新政体之圆满发达难矣。梁启超的这一预感反映出当时(  )
A.共和制度没有思想根基 B.专制思想仍占主导地位
C.新政体实践遭全面抵制 D.传统观念阻碍制度转型
8.1942年,张闻天在对晋西北兴县14村的调查中发现,中农占农村总户数的35.7%,占有土地总量的42.3%,且多数中农通过参与互助组发展生产,其人均粮食产量比贫农高出47%。根据地政府据此推行“扶持中农、发展生产”的政策,鼓励中农带动贫农参与劳动合作。这一政策旨在(  )
A.适应敌后抗战物资需求 B.打破日伪经济封锁
C.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推动土地制度变革
9.1950年1月,英国代表即将来华谈判建交事宜。对此,毛泽东主席向外交部提出了接待指示(如图1所示)。这一指示表明(  )
估计英代办胡阶森即将到京,望告外交部于胡到后当其来访时提及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初步程序的事宜,即应告以其中最重要者为英国与蒋介石反动派残余的关系问题,因英国即己与我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建立外交关系,即不应同时再与国民党政府作任何外交来往,而英国代表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及其他组织中竟继续承认国民党代表为合法,拒绝接受我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这在建立中英外交关系上是不可能不解决的先决问题。
图1
A.新中国坚持“另起炉灶”方针 B.英国需放弃在华特权地位
C.中英建交需解决国民党问题 D.联合国代表权成建交关键
10.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引入了市场调节机制,允许部分商品价格随行就市,同时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实行计划定价。这种“双轨制”价格模式在改革开放初期既保障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又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双轨制”价格模式的实施(  )
A.扩大了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 B.推动了经济体制的转型过渡
C.加快了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 D.否定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
11.古埃及壁画常将神灵、法老与贵族的形象置于上层横向带,平民与奴隶则置于下层,且人物造型遵循“正面律”(头部侧面、上身正面、下肢侧面),并通过色彩来区分身份(如王室用红色、贵族用黄色、奴隶用棕色)。这种艺术处理方式体现了(  )
A.原始巫术的神秘传承 B.宗教神话的叙事需求
C.自然主义的审美追求 D.等级秩序的视觉建构
12.在4世纪末至大化改新前,日本部民(如织锦部、锻冶部、田部等)被固定于特定的职业中或土地上,向中央政府缴纳贡赋并承担劳役,但其家庭可保留部分生产资料,且身份不具有世袭性。这表明日本部民制度(  )
A.属于奴隶制的生产关系 B.包含封建依附性的成分
C.阻碍早期国家形成进程 D.体现土地私有的主导性
13.1776年,北卡罗来纳州的51名妇女发表声明,宣称选举权是一项基本的、与自由不可分离的权利,女性当然也享有选举权。同时,众多女性通过参与抵制英货运动、承担家庭经济管理以及投身战地护理等活动支持革命。这些情况的出现有助于(  )
A.扩大女性政治参与度 B.确立性别平等新制度
C.颠覆男性主导的社会 D.引导战争的最终胜利
14.有学者指出:巴黎公社的诞生绝非偶然,它既源于19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矛盾的总爆发,又继承了18世纪法国大革命中“人民主权”的思想遗产,更吸收了里昂工人起义、第一国际等早期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该学者在此强调,巴黎公社的产生(  )
A.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成熟 B.主要依赖工人运动的经验积累
C.背离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体系 D.是历史传统与现实矛盾的交汇
15.1922年华盛顿会议后,日本对《九国公约》的态度从最初的抵制转为被迫接受,甚至在1924年宣布取消从《凡尔赛和约》中获得的山东特权。日本的这一转变可主要归因于(  )
①美国联合列强施压的国际环境 ②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持续高涨
③日本摆脱经济危机的迫切需要 ④华盛顿体系对亚太秩序的重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1995年,法国政府在推出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法案中指出:福利支出占政府预算的38%,导致公共债务攀升至国内生产总值的64%,企业劳动力成本增加了12%。这一状况折射出(  )
A.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受阻 B.福利制度加剧政府治理危机
C.社会救济体系亟待市场化 D.高福利制约经济全球化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中国古代服饰颜色与政治权力的关联由来已久。周代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并将其纳入礼制体系,规定只有贵族阶层可穿戴正色服饰,以彰显身份等级。秦汉时期,统治者借五行学说强化服饰色彩的政治意涵。秦朝以水德自居,推崇黑色,皇帝、官员的服饰及车马、旌旗均以黑色为主;汉朝初期承袭秦制,而在汉武帝时期则推行“土德”说,因土德对应黄色,故黄色开始受到重视。隋唐时期,服饰颜色的等级制度进一步完善。唐高宗于上元元年(674年)明确规定:三品以上服紫色,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庶民只能穿着白色或未染色的麻布衣。这一制度将服饰颜色与官员品级紧密挂钩,成为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重要工具。到了明清时期,服饰颜色的政治属性被推向极致。明代严禁官民僭越服用赭黄、明黄等皇家专用色;清代则严格将明黄色定为皇帝专属,皇子用金黄色,其他皇族及官员的服饰颜色也依等级进行了严格区分,而普通百姓的服饰颜色被限制在灰、褐等素色范围内,稍有逾矩即被视为违制。
——摘编自钟雅琼《中国古代服饰颜色与政治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唐时期完善服饰颜色等级制度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服饰颜色政治化的发展趋势,并阐述对中国古代服饰颜色政治化的认识。(9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民国时期,内蒙古的畜牧业处于动荡发展中。军阀混战与政局更迭致使内蒙古的畜牧业缺乏统一管理,牧民常面临着苛捐杂税与掠夺式征调的问题。虽然政府出台过一些鼓励垦荒的政策,但因重农轻牧的倾向,大量牧场被开垦为农田,导致草场退化严重。同时,落后的畜牧技术与疫病防治手段,使得牲畜死亡率居高不下,畜牧业发展陷入困境。此外,日本侵华期间,对内蒙古东部等占领区的畜牧业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也加剧了产业衰败。
——摘编自张久和《内蒙古通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内蒙古畜牧业的发展,并通过民主改革,废除封建特权,实现牲畜私有私养。20世纪50年代起,内蒙古逐步建立起畜牧科研推广体系,引进优良畜种,推广科学饲养技术。改革开放后,内蒙古牧区开始实行“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将草场使用权和牲畜经营权承包到户,极大地激发了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内蒙古还实施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推动畜牧业从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转变。进入21世纪,内蒙古积极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在保障畜产品供应的同时,促进了乡村振兴与草原生态保护的协同共进。
——摘编自王铎《当代中国的内蒙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民国时期与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畜牧业发展的差异。(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民国时期与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畜牧业发展的影响。(7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英国的史学研究逐渐走向专业化。1859年,皇家历史手稿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官方对史料整理的系统性介入;1886年,英国历史协会的创办,推动了历史研究者的组织化。这一时期,学者格林在其著作《英国人民简史》中强调“自下而上”的叙事视角,突破了传统贵族史的局限;而弗里曼的《诺曼征服英格兰》则以语言学考据为基础,开创了“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为实证史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材料二
20世纪以来,英国史学专业化呈现出新发展。20世纪初,屈维廉的《英国社会史》将经济与文化要素纳入历史研究,打破了政治史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二战后,以霍布斯鲍姆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通过《原始的叛乱:十九至二十世纪社会运动的古朴形式》等著作,关注底层群体的历史作用,拓展了史学研究的社会维度。21世纪以来,数字史学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如英国国家学术院历史数据项目通过大数据来分析16—19世纪的人口迁徙,推动史学研究从以定性分析为主向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转型。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于洪《论英国现代史学研究的专业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后期英国史学研究专业化的主要表现。(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以来英国史学研究发展的特点及意义。(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2所示为明清至五四运动时期中国思想转型过程中的部分代表性文本及事件。
表2
序号 文本/事件名称 时间 内容要点
① 《焚书》 明万历年间 批判儒学正统,倡导“童心说”
② 《明夷待访录》 清康熙年间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 虎门销烟 1839年 抵制鸦片输入,维护国家主权
④ 总理衙门设立 1861年 处理洋务及外交事务
⑤ 公车上书 1895年 呼吁变法维新,挽救民族危机
⑥ 《新青年》创刊 1915年 提倡民主科学,批判传统文化
⑦ 五四运动 1919年 反帝反封建,倡导思想解放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2—4个文本/事件,提炼出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列出所选序号,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6届呼和浩特市高三上学期开学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C A C C D A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B A D B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答案】
(1)背景: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强化;科举制推行,官僚体系扩大;儒家思想影响,礼制成为维稳手段;经济繁荣,纺织印染技术进步。(6分,答出三点6分)
(2)发展趋势:颜色等级划分从相对模糊走向严密细致;皇权专属颜色逐渐固定并强化;管控范围从贵族阶层扩展到全体官民;服饰颜色的政治功能从礼仪象征转为专制工具。(4分,答出两点4分)
认识:服饰颜色反映政治需求与等级秩序;统治阶层借服饰颜色规范社会、控制思想;文化与政治交融推动服饰颜色象征意义演变。(5分,答出两点4分,三点5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
亦可)
18.【答案】
(1)差异:管理方式上:民国时期缺乏统一管理,受政局动荡干扰,政策重农轻牧;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统筹规划,建立科研、推广、保护体系。经营模式上:民国时期分散、粗放,封建剥削严重,掠夺式开发;改革开放后实行“草畜双承包”责任制,注重科学饲养与生态保护。发展环境上:民国时期战乱频繁,疫病肆虐,资源遭掠夺;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稳定,政策扶持,产业转型升级。(6分)
(2)影响:民国时期:落后的发展模式导致草场退化、牲畜锐减,牧民生活困苦;畜牧业衰败阻碍经济发展,加剧地区贫困;生态破坏与经济凋敝引发社会矛盾。(3分,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新中国时期:提高了畜牧业生产效率,保障了畜产品供应;促进了牧民增收,推动了乡村振兴;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维护了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定。(4分,答出两点4分)
19.【答案】
(1)主要表现:官方主导史料整理的制度化(皇家历史手稿委员会成立);学术组织推动研究协作(英国历史协会创办);叙事视角平民化(从贵族史转向人民史);研究方法实证化(历史语言学考据)。(4分,答出两点4分)
(2)特点:研究领域多元化(社会史、经济史与文化史融合);理论基础拓展(马克思主义史学影响增强);研究对象底层化(关注劳工、平民等群体);技术手段数字化(大数据与定量分析应用)。(4分,答出两点4分)
意义:推动了史学研究从精英叙事转向社会全景分析,深化了对英国现代化进程中多元社会结构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介入,为解读阶级关系演变提供了新范式;数字技术应用革新了史料分析方法,提升了历史研究的精确性;专业化发展使英国史学成为现代学术体系的重要范式,影响全球史学研究方向。(4分,答出两点4分)
20.【答案】
示例一
选择①②⑥
论题:明清至近代中国思想界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与突破。(2分)
阐述:明清之际,李贽在《焚书》中批判儒学正统,倡导“童心说“,批判程朱理学对人性的束缚,揭露道学家的虚伪面目,这冲击了封建礼教的权威。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观点,猛烈抨击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尽管其思想未完全脱离儒学范畴,但已蕴含早期民主思想的萌芽。到了近代,面对民族危机加深和社会转型艰难的状况,知识分子对传统儒学的批判进一步深化。1915年,《新青年》创刊,陈独秀、胡适等人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他们提倡白话文,倡导新道德,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礼教与儒家伦理,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全面革新。从明清对儒学局部批判,到近代对其进行系统性反思,反映了中国思想界不断突破传统、追求思想解放的历程。这一过程不仅是对落后旧文化的否定,更开启了现代思想启蒙的先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10分)
示例二
选择④⑤⑦
论题:近代中国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与演进。(2分)
阐述:1861年,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政府开始正视西方列强,主动处理洋务及外交事务,并掀起洋务运动,试图通过学习西方技术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但洋务运动仅停留在器物层面。1895年,公车上书,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呼吁变法维新,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将救亡图存的探索从器物层面推进到制度层面。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开创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了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青年学生与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五四运动不仅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还倡导思想解放,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将救亡道路从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转向探索新的社会革命理论。这一系列事件展现了近代中国人在民族危机下,不断深化对救国道路的认识与实践。(10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唯一标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