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音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童趣》大单元整体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人音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童趣》大单元整体设计

资源简介

《幸福的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内容综述】
教学内容
《童趣》是人音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通过唱歌、欣赏、游戏等形式引导学生在音乐中体验纯真、活泼、充满现象力的童年趣味。内容有以下:
歌曲《拍皮球》:《拍皮球》是一首二拍子的儿童歌曲,大调式,一段体,由3个乐句组成,其中前两句句幅相同,第三句在模拟了拍皮球的声音之后,再现第二句的后半句,并进行了变化,干净有力地结束。歌曲采用了包含休止的节奏与附点八分节奏,描绘了孩子们拍皮球跳跃时的形象、喜悦和活泼的心情。
歌曲《打花巴掌》:《打花巴掌》是一首说唱风格的北京儿歌。歌曲为2/4拍,一段体,五声商调式。旋律欢快、流畅,有着浓郁的河北民歌特色的音调。打花巴掌是北京地区的一种传统的儿童游戏,两人一组,边拍手边按季节数着花的名字,说着合辙压韵的顺口溜,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歌游戏。
管弦乐《跳圆舞曲的小猫》:《跳圆舞曲的小猫》是一首专门为孩子们写的管弦乐曲。由美国作曲家R.安德森作曲。曲调诙谐有趣,描绘了一个天真活泼的小猫在优美的圆舞曲音乐的伴奏下欢快起舞。
钢琴曲《小狗圆舞曲》:《小狗圆舞曲》是一首节奏明快、旋律活泼的乐曲,由肖邦创作。乐曲简短且富有童趣,形象地描绘出小狗追逐自己尾巴玩耍的可爱模样。非常适合小学低段学生聆听,在充满乐趣的音乐聆听活动中,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和音乐想象力。
内容联系:
主题内核统一:四部作品共同围绕童年趣味展开。《打花巴掌》、《拍皮球》、《花巴掌拍拍》表现的是游戏之趣;《跳圆舞曲的小猫》、《小狗圆舞曲》则表现的是动物之趣。东西方视角互补,共同构建完整的童趣世界。
2.文化教育协同:《打花巴掌》体现劳动意识;《拍皮球》体现规则意识;两部西方作品体现生命尊重;《花巴掌拍拍》体现了创新协作。几部作品协同达到了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和文化教育的目标 3.教学逻辑递进:四部作品形成能力培养闭环。
感知奠基:通过《小猫圆舞曲》的弦乐滑音建立声音联想力;文化认知:借《打花巴掌》方言童谣理解传统游戏文化;协作实践:在《拍皮球》轮唱中训练声部配合能力;创造输出:用《花巴掌拍拍》重组节奏元素创编新游戏;终极融合:学生可尝试用拍手节奏表现小猫舞步(轻拍=踮脚),或用跺脚模拟小狗追逐声,实现东西方童趣表达的创造性转化。
4.情感共鸣普适:四部作品触发不同维度的童年记忆:
《打花巴掌》唤醒代际温情(祖孙游戏记忆);《小狗圆舞曲》引发宠物共情(动物伙伴趣事);《花巴掌拍拍》激活同伴嬉戏(课间十分钟场景);《拍皮球》关联运动欢愉(操场竞赛体验)
单元核心价值:所有作品共同揭示——童趣的本质是对生命律动的诗意模仿。拍手是心跳的欢庆,皮球是奔跑的凝练,猫舞是优雅的具象,狗追是好奇的和声,在儿童心中种下美的通感。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音乐充满兴趣,尤其喜欢节奏轻快、旋律活泼的歌曲。《童趣》这一单元的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内容充满趣味性,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在一年级已经接触过简单的音乐知识,如基本节奏、音高和简单的歌曲演唱,具备初步的音乐感知能力,但在音准和节奏的稳定性上仍需加强。
这个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生动的教学形式(如游戏、律动、图画等)接受度较高,但注意力时间较短,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多样化的活动保持他们的兴趣。部分学生可能表现出较强的表现欲,愿意参与演唱和表演,而有些学生则可能害羞,需要教师多鼓励和引导。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感受音乐中的快乐情绪,提升节奏感和表现力,同时通过集体合作增强音乐活动的参与感。教师需结合趣味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玩中学,逐步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自信心。
教学价值
1.节奏感知与表现力培养:《拍皮球》《打花巴掌》通过生活化的歌词与律动性节奏,训练学生稳定的节拍感;《花巴掌拍拍》游戏将节奏练习趣味化,提升音乐表现力。
2.音乐形象感知能力发展:《跳圆舞曲的小猫》《小狗圆舞曲》以鲜明音乐形象激发联想,培养学生听辨乐器音色、感知音乐情绪的能力。
3.生活与艺术的有机融合:拍球、打巴掌等生活动作音乐化,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蕴含的节奏美,培养艺术观察力。
4.合作意识与社交能力培育:拍手游戏、集体律动等互动形式,在音乐活动中自然渗透团队协作意识。
5.快乐学习体验营造: 生动有趣的音乐形象(小猫、小狗)和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愉悦中建立音乐学习兴趣。
本单元通过"动中学、玩中悟"的方式,实现音乐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协同发展。
【单元学习目标】
单元学习主题:音乐源于快乐的生活体验,节奏、旋律与节拍等要素变化能更生动展现童趣情境。
单元学习目标:
1. 能用正确的姿势、自然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或模唱简单旋律。能够感知旋律的高低起伏及歌乐曲的节奏节拍规律,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编创简单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或随乐演奏,能够用肢体动作表现欢快活泼的情绪。(审美感知、艺术表现)
2. 通过拍球、打花巴掌等游戏,在唱游实践中认识简单的节奏符号,与同伴合作感知及表现音乐要素的变化,能够认识并准确唱出音梯中的“2(re)、6(la)”。创编图谱或肢体动作,自信加入“小狗绕圈”“小猫舞会”等情境表演。(艺术表现、创意实践)
3. 积极参加游戏和表演,体验合作互助的快乐,展现不同地域儿童生活场景中的童趣。激发兴趣,拓宽艺术视野,增进对北京儿歌方言韵律及圆舞曲音乐风格等不同地域音乐文化的理解,从而产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艺术表现、文化理解)
【单元教学安排】
【单元学习评价】
要求:在评价等级处填写A、B、C。
(A:优秀 B:良好 C:需努力)
学业质量描述 核心素养 评价等级 (A B C)
自评 互评 师评
1 1.能用正确的姿势、自然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或模唱简单旋律。能够感知旋律的高低起伏及歌乐曲的节奏节拍规律,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编创简单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或随乐演奏,能够用肢体动作表现欢快活泼的情绪。(审美感知、艺术表现) 审美感知
艺术表现
2 2.通过拍球、打花巴掌等游戏,在唱游实践中认识简单的节奏符号,与同伴合作感知及表现音乐要素的变化,能够认识并准确唱出音梯中的“2(re)、6(la)”。创编图谱或肢体动作,自信加入“小狗绕圈”“小猫舞会”等情境表演。(艺术表现、创意实践) 艺术表现
创意实践
3 3.积极参加游戏和表演,体验合作互助的快乐,展现不同地域儿童生活场景中的童趣。激发兴趣,拓宽艺术视野,增进对北京儿歌方言韵律及圆舞曲音乐风格等不同地域音乐文化的理解,从而产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艺术表现、文化理解) 艺术表现
文化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