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6届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一)历史试题2025.08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学家对某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约距今5300—4300年)的聚落遗址进行了系统发掘,收集了除婴儿墓外所有可鉴定年龄、性别的成年墓葬数据,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通过对上表数据的分析,可以合理推测该聚落( )A.处于旧石器时代食物获取困难 B.私有制已产生并导致贫富分化C.属于典型的母系氏族社会结构 D.女性生育高峰期面临高死亡率2.《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郑子产作丘赋,国人谤之……(子产)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且吾闻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济也。民不可逞,度不可改……’”这反映了子产( )A.践行儒家“仁政”理念 B.主张强化集权统治C.具有早期法家的思想倾向 D.维护传统礼乐制度3.《唐六典》记载唐代前期河南道、河北道所产绢帛质量列为全国第一等,而江南东道仅列第八等。至南宋时期,临安府“机杼之声,比户相闻”,《梦粱录》称“杭州所出,为天下冠”。这一变化反映了( )A.北方纺织技术日渐落后 B.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交流C.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深化 D.地方割据势力逐渐的削弱4.金章宗时期,有南宋使臣记录:“燕京茶肆皆张挂《仁政图》,绘世宗(完颜雍)劝农桑、减赋役事。”朱熹闻之叹曰:“彼虽夷狄,然尊孔孟、行周礼,其君有尧舜之遗风焉。”刘克庄却在诗作中疾呼:“莫羡北朝仁政名,犹闻汴水泣新亭。”这些现象共同反映出( )A.金朝统治政策得到客观反映 B.女真政权践行儒家治国理念C.南宋士人普遍放弃北伐主张 D.汉文化对周边民族具有优越5.下图为1811年广州某洋行商人的经营契约(摘编)。据此可知( )立约人潘致祥,因承办西洋贸易,需本甚巨,今向十三行众商借银五十万两,以行务作保,按年息一分五厘计利。倘遇洋船亏损,则协同众商公摊偿补;若生意顺遂,除还本利外,盈余按股均分。 ——《潘氏家族商业文书·嘉庆十六年》A.传统借贷关系阻碍对外贸易 B.近代金融理念渗透商业经营C.官府垄断削弱民间商业活力 D.风险共担机制维系特许贸易6.1854年,太平天国在江苏吴县发布告示:“天下农民米谷,商贾资本,皆天父所有,全应解归圣库,大口岁给一石,小口五斗。”但同年冬,地方官员却在辖区张贴告示:“杂粮每亩捐钱二百文,稻每亩捐钱四百文,业户(地主)佃户各半输纳。”这一变化反映出太平天国( )A.建立高效的财政管理体系 B.政策调整适应了现实需求C.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D.农民阶级支持度持续下降7.1933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颁布《工商业投资暂行条例》,规定:“私商在遵守苏维埃法令条件下,得自由投资经营工商业”;同年9月《红色中华》刊文强调:“要鼓励群众组织劳动互助社与犁牛合作社,但不得侵犯中农及富裕中农的土地财产”。这些政策最直接的出发点是( )A.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济基础 B.探索新民主主义经济实现路径C.应对于国民政府的经济围困政策 D.完善根据地的市场化管理体系8.1951年,山西平顺农民王二丑将祖传神龛换成毛主席像,并在日记中写道:“过去求龙王下雨,现在政府开渠;过去拜财神求富,现在劳动光荣。”同期河北农村调查报告显示:76%的受访者认为“敬神不如靠合作社”,甚至长期单身的光棍汉也因分得土地被称作“翻身户”而备受尊重。这表明土地改革( )A.全面清除了传统宗法思想残余 B.构建了社会主义新型生产关系C.重塑农民群体的价值认同体系 D.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完成9.1952年,华东地区农村出现“土地回老家,合理又合法”的民谣,农民将土地证与毛主席像并排张贴,有的地区农民自发组织“保田队”并宣誓:“谁要破坏土改,就和他拼命”。这一现象表明土地改革( )A.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B.强化了农民的阶级意识与政权认同C.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D.彻底变革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10.1964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攀枝花、酒泉钢铁基地要抓紧建,西南的铁路修不通,我就一天不放心。”同年9月,针对三线建设进度问题,他批评道:“沿海地区压缩投资我赞成,但川黔线、成昆线停建是胡闹!”这些主张的提出主要基于( )A.改变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现状 B.应对地缘政治危机战略需求C.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偏差 D.配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11.公元前367年,罗马通过了著名的《李锡尼——赛克斯图法案》,该法案规定两名执政官中必须有一人出自平民。此后,平民得以担任独裁官、监察官、大法官等所有高级官职,并逐渐进入市政司、财政司等管理职位。这一系列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罗马( )A.平民阶层通过斗争提升了经济地位 B.贵族垄断国家权力局面被彻底打破C.共和政体的社会基础得到显著扩大 D.政治体制由贵族共和转向直接民主12.14世纪马里帝国曼萨·穆萨执政时期,廷巴克图汇集了来自阿拉伯、埃及等地的学者,建立了著名的桑科尔大学,同时该城因黄金、食盐贸易成为撒哈拉商路枢纽。这一现象表明马里帝国( )A.形成政教合一的神权政治体制 B.实现文化繁荣与经济交流良性互动C.建立起控制跨撒哈拉贸易霸权 D.因宗教活动导致国家财政濒临崩溃13.法国《革命历二年风月法令》(1794年2月)规定:“市民不得佩戴象征等级特权的羽饰假发,违者须公开佩戴红色无檐帽(平等帽)七日;所有婚礼须在市政厅登记,以《公民契约》取代旧式文书,废除任何封建领主或教士的仪式干预。”此举旨在( )A.消除天主教对世俗事务的控制力 B.通过法律强制推行社会平等理念C.建立拿破仑《民法典》实践基础 D.以个人自由化重构家庭伦理秩序14.19世纪70年代,德国西门子公司建立了第一个工业实验室,组织工程师与科学家协同开展系统化研究;美国爱迪生实验室通过有计划的试验,在电灯、电报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这些现象反映了( )A.手工工场时期工匠经验的积累 B.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的深度融合C.垄断组织对技术革新的垄断性 D.国家政权对科技创新的直接干预15.如图是1920年英国某报刊登的讽刺漫画。画面中央的空椅靠背标有“AMERI—CA”(美国),椅背告示写着:“此座名义上属大英帝国,但他人可免费使用”;周围人群手举“SALE”(甩卖)、“LOSTDOLLAIS”(美元流失)等标语,并叫嚷:“约翰,现在让点位置吧!”。该漫画意在反映( )A.美国拒绝承担国际责任引发不满 B.国联沦为英法维护霸权工具C.威尔逊“十四点原则”遭到抵制 D.战后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16.1958年,美国阿拉巴马州政府援引《公共秩序法》,以“可能煽动种族混淆”为由查禁童话《兔子婚礼》——该书以黑白兔子通婚隐喻种族平等。该州“白人公民委员会”宣称:“此类读物将诱导儿童接受异族通婚。”这一事件本质上反映( )A.地方权力对联邦公民权利实质性架空B.种族隔离制度在文化领域的顽固延续C.冷战意识形态审查波及文学创作领域D.南方种植园经济模式支配了社会观念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官修正史中民族史撰述呈现鲜明特征。《宋书》《南齐书》等设“蛮”“夷”列传,记录南方少数民族活动;贞观年间《晋书》创新立“载记”,为十六国政权单独列传,“不辨华夷,以示四海一家”;《魏书》直言“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将鲜卑族纳入黄帝谱系。这一时期,民族史撰述突破前代局限,成为正史重要构成,其内容与体例的变化,深刻折射时代脉络。——摘编自许殿才《魏晋南北朝隋唐正史民族史撰述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整合》(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民族史撰述的创新表现。(2)结合材料与相关时代背景,分析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民族史撰述特征形成的原因。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国共合作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现象,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以下是不同时期国共合作的相关内容:序号 内容①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帮助国民党改组和建立黄埔军校,培养大批军事政治人才,推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② 国共两党摒弃前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正面战场与共产党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经过艰苦抗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③ 两岸同胞打破隔绝状态,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国共两党高层进行会谈,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加强交流合作。④ 北伐军所到之处,工农群众运动蓬勃发展,工人罢工、农民协会兴起,有力支援了革命战争。⑤ 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开辟广大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⑥ 两岸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台商在大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两岸在文化、教育等领域交流活动丰富多彩。(1)结合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任务,从材料中任选三则内容并分别予以阐释。(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共合作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启示。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民国初年,传统长袍马褂仍被视作“礼仪规范和历史记忆”的象征,而西装、洋裙则成为新派人士“追求进步”的标志。满族旗袍经西式裁剪改良后风靡都市,其收腰窄袖设计既保留东方韵味,又契合现代审美。时人评曰:“服饰之变,实为政俗革新之镜。”——摘编自王宇清《中国服装史纲》材料二19世纪中叶英国,工厂女工因“行动不便”弃束腰长裙,改着简洁职业装。皇室贵族服饰借画报杂志引领潮流,形成“自上而下”的流行模式。1851年世博会后,《泰晤士报》称:“万国衣冠汇聚,不列颠时尚熔铸东西。”——摘编自宋宏《西方服装史》(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民国初年中国与19世纪英国服饰变革的主要特征。(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两国服饰变革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的共同作用,并说明其本质差异。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学者指出,中东地区与国际社会的关系,在五次中东战争的冲击下呈现出不同阶段特征:第一阶段(1948—1956):殖民遗产激化矛盾,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围绕领土和主权爆发冲突;第二阶段(1967—1973):美苏冷战介入中东,战争呈现代理人对抗与能源政治交织的特征;第三阶段(1982年后):地区冲突复杂化,宗教极端势力与大国地缘博弈持续影响和平进程。围绕“中东地区与国际社会的关系”这一主题,就材料整体或部分观点,提出你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见解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准确)。2026届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C C B D B C C B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B B B A 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答案】(1)表现:①内容拓展:突破中原中心视角,系统记录南北方少数民族(如南方“蛮”“夷”、北方鲜卑等)历史活动,填补前代民族史空白。②体例革新:《晋书》创“载记”体例,为非汉族政权单独列传;以“四夷”标目分类记述,体现多民族一体格局。③文化认同强化:《魏书》等强调少数民族与汉族“同源共祖”(如鲜卑认黄帝为祖先),构建民族共同历史渊源。(2)原因:①政治格局变迁: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多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活动频繁且多元,客观需要记录各民族历史;隋唐实现大一统,需通过史书构建“华夷一家”的统一观念,巩固政权合法性。②民族交融深化:魏晋以来少数民族内迁、汉化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原人口南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深,推动史书突破“华夷之辨”旧框架,体现民族融合大势。③文化观念演进:儒家“大一统”思想与史学“经世致用”传统影响,史家以撰述强化文化认同;同时,少数民族政权主动吸收汉族文化(如仿中原修史),促进民族史撰述的包容与创新。国家治理需求:隋唐统治者践行“华夷一家”政策(如唐太宗被尊“天可汗”),通过正史撰述传递民族平等、国家统一理念,服务于多民族国家治理与整合。18.【答案】(1)选择:材料①②③。阐释:材料①: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时期):a历史背景与任务: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处于北洋军阀割据混战局面,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深重。国共两党认识到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孙中山决定改组国民党,中共三大确立合作方针,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建立革命统一战线。b重要举措: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参与国民党改组工作,如帮助制定新三民主义、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协助建立黄埔军校,周恩来等中共党员担任重要职务,培养军事政治人才;推动北伐战争,叶挺独立团等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发挥先锋作用,攻克汀泗桥、贺胜桥等关键战役。c意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如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和农村大革命,为中国革命积累了群众基础和斗争经验;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国民革命的高潮,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功实践。选择:材料②: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战争时期)。阐释:a历史背景与任务: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加剧,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共两党摒弃十年内战的分歧,以民族大义为重,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争取民族独立。b重要举措: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大规模战役,牵制日军主力;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如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沉重打击日军交通线和据点;国共两党在战略上相互配合,形成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两个战场协同作战的局面。c意义:经过14年艰苦抗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选择:材料③:新时期国共关系(改革开放后)阐释:a历史背景与任务:1978年改革开放后,大陆调整对台政策,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赴大陆探亲,两岸同胞打破隔绝状态。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国共两党高层开始接触会谈,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为历史任务。b重要举措:两岸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台商在大陆投资设厂,大陆出台一系列惠台政策,如《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两岸在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交流频繁,举办海峡两岸文化论坛、青年交流活动等;国共两党高层举行“胡连会”“习马会”等会谈,就两岸关系重大问题达成共识,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加强交流合作。c意义:两岸经贸往来日益频繁,文化交流不断深化,增进了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融合;推动两岸关系从紧张对峙走向和平发展,维护了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2)启示:①坚持民族大义,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国共两党两次合作均在民族危机深重的时刻,以反帝反封建、抗击日本侵略等民族共同利益为基础,证明只有超越党派分歧,才能凝聚民族力量,实现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②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国共合作通过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团结各阶级、各阶层人民,形成强大的合力,启示我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应根据时代任务,构建广泛的统一战线,凝聚社会各界力量。③相互信任、平等协商,妥善处理分歧。国共合作过程中虽存在矛盾和分歧,但通过协商沟通,达成共识,推动合作持续发展。这表明在处理政党关系和国家内部事务时,应坚持平等协商,求同存异,以和平方式解决分歧。④顺应历史潮流,推动时代进步。从国民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新时期两岸关系发展,国共合作始终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中国社会进步。这启示我们应把握历史发展趋势,积极顺应时代要求,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⑤以人民为中心,关注民生福祉。国共合作时期,工农运动发展、抗日战争胜利、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等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体现了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入民福祉,实现国家长治久安。19.【答案】(1)特征:①中国:a传统与现代并存:长袍马褂仍被视为礼仪象征,西装、洋裙成为新派标志,体现新旧文化的碰撞。b传统服饰的西式改良:满族旗袍经西式裁剪(如收腰窄袖)后风靡,形成中西合璧的审美风格。服饰变革与政俗革新关联:时人认为服饰变化是政治与社会风俗革新的反映,具有社会变革的象征性。②英国:a工业革命推动职业装普及:工厂女工因工作需求弃束腰长裙,改穿简洁职业装,体现生产力发展对服饰功能的影响。b皇室贵族引领潮流的模式:通过画报杂志传播贵族服饰,形成“自上而下”的流行机制,强化阶层文化辐射。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融合:1851年世博会后,英国时尚融合东西方元素,展现殖民帝国的文化包容性。(2)共同作用:a推动思想解放与社会平等:中国打破传统服饰的等级象征(如长袍马褂的礼仪地位),英国瓦解束腰长裙对女性的身体束缚,均冲击了传统社会规范。b加速社会习俗近代化:中国旗袍的西式改良与英国职业装的流行,推动服饰从“礼仪象征”向“实用化、大众化”转型,适应近代生活节奏。c反映政治经济变革:中国服饰变革与辛亥革命后的政体更迭相关,英国则与工业革命、城市化进程同步,成为社会转型的物质载体。d促进跨文化交流:中国吸收西方服饰形制,英国融合东方元素,均体现不同文明的互动,推动文化认同的重构。本质差异: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服饰变革是“西学东渐”与政治革命(如辛亥革命)的产物,本质是传统农耕文明对西方工业文明的被动调适,带有救亡图存的时代烙印。b英国: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中,服饰变革源于工业革命引发的生产力进步与社会结构变化(如工人阶级壮大),本质是资本主义文明内部因经济基础变革而产生的文化符号更新。20.【答案】见解:我赞成材料中关于第二阶段(1967—1973)中东地区与国际社会关系的观点,即美苏冷战介入中东,战争呈现代理人对抗与能源政治交织的特征。阐述:从代理人对抗角度来看,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和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美苏两国为了在全球争霸中占据优势,分别扶持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美国向以色列提供大量先进武器装备和军事援助,如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凭借美国提供的武器迅速取得军事优势;苏联则向埃及、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提供军事顾问和武器支持,增强其军事力量,使得阿拉伯国家有能力与以色列抗衡。双方通过扶持各自的代理人,在中东地区展开间接对抗,中东战争成为美苏冷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能源政治交织角度分析,中东地区是世界重要的石油产区,石油资源对全球经济至关重要。在这一时期,阿拉伯国家意识到石油的战略价值,开始利用石油作为政治武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以石油为武器,对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实施石油禁运,导致国际油价大幅上涨,引发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石油能源在中东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使得能源政治与战争局势紧密交织在一起。结论:综上所述,在1967—1973年期间,美苏冷战的介入使得中东战争呈现出明显的代理人对抗与能源政治交织的特征,材料观点符合历史事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