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西省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分班测评暨开学考试历史试卷一、单选题1.考古学家在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墓葬和多处墓地。20世纪末,有学者对其中能明确分辨类型的752座墓葬进行了统计分析(见下图)。据此可推知,当时( )A.聚落规模不断扩大 B.社会等级制度确立C.宗教信仰影响显著 D.成员分化差异明显2.战国七雄中的赵、魏、韩、齐四国由春秋时晋、齐两国卿大夫执政发展而来,对过时的宗法传统破坏比较彻底;秦、楚历来没有严格的宗法制传统;燕国宗法传统保持较多,而在七雄中国力最弱。这反映出当时( )A.贵族政治开始瓦解 B.旧统治秩序面临挑战C.华夏认同观念加强 D.官僚政治体制已形成3.下表为西汉武帝时“六条问事”监察法规的具体内容,据此可知( )序号 针对对象 内容第一条 地方豪强 禁止“田宅逾制、倚强凌弱”后五条 地方两千石官员 打击如下行为: 不奉诏书、贪污敛财;滥用刑罚、赏罚不公; 选拔官员不公、任人唯亲;纵容亲属倚仗权势谋私; 勾结豪强、受贿枉法。①法规条款针对对象明确 ②监察手段走向法制化③政府重视地方监察问题 ④封建皇权的空前强化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4.下表为某学者整理的魏晋南北朝墓室壁画中的生活习俗图像分布表(部分)。据此可推知,当时( )题材 墓主所属民族 图像数量 遗存地域农耕图 羌、氐、月氏、鲜卑 18 西北(河西13、青海1),中原(山西3),东北(辽宁1)穹庐与 毡帐图 氐、羌、月氏、龟兹、鲜卑 10 西北(河西7幅穹庐图),中原(山西3幅毡帐图)放牧图 氐、羌、鲜卑、其他少数民族 9 西北(河西6),中原(山西1),东北(辽宁2)采桑图 龟兹、氐 3 西北(河西3)A.均田制普遍推行 B.政权频繁更迭 C.民族交融范围广 D.经济重心南移5.下表为史籍所载明清时期湖南地区的户口数、耕地面积及赋税收入变化,其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时间 户口数(万) 耕地面积(万顷) 赋税收入(万两)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 35.6 12.3 45.8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 98.7 48.5 215.4A.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 B.高产作物推广 C.海外贸易拓展与繁荣 D.外地移民迁入6.在苏美尔人的泥板文书上,人们发现了洪水传说故事的最早版本。这个故事通过史诗《吉尔伽美什》被古代希伯来人继承,并传播到古代希腊人那里,于是有了流传至今的洪水传说。据此可知( )A.早期文明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B.古希腊文明来源于苏美尔人C.《吉尔伽美什》是最早的史诗 D.早期文明相互影响不断扩大7.某同学在学习中古时期的欧洲时,绘制了以下知识结构图。据图可知,中古欧洲( )A.政治高度集权 B.孕育近代因素 C.城市经济占优 D.思想异彩纷呈8.7世纪中期以后,阿拉伯人攻占北非地区,7世纪末阿拉伯人开始向东非沿海地区移民。阿拉伯人输入东非的商品,还有来自中国的丝绸、瓷器,印度的棉布、宝石,西亚和东南亚的胡椒等。此外,阿拉伯商人从乍得湖(位于中非)和廷巴克图地区购进奴隶、碎金、兽皮、象牙等,输出食盐、枣、糖等。据此可知,当时阿拉伯人( )A.通过军事征服推动单一经济掠夺B.对外贸易的范围广泛贸易物品丰富C.开辟大西洋印度洋直接商贸航线D.促进了西非和北非之间的陆上贸易9.印加有几百个部族,几百种方言。印加法律要求帝国臣民统一学习克丘亚语,并规定不懂克丘亚语的人不能担任公职,百姓对官员讲话一律要用克丘亚语。这一规定( )A.为社会控制提供了便利 B.促进了政治平等的实现C.意在增强社会阶层流动 D.扩大了王权的社会基础10.有史著谓,达·伽马从印度回到葡萄牙并获得丰厚利润的消息,像“晴天霹雳”一样震撼着威尼斯,可怕的预感笼罩全城。当时有威尼斯商人在日记中写道:“收到此消息的时候,整个城市的人……都目瞪口呆,最聪明的人都认为,这是他们听过的最坏的消息。”史著中“可怕的预感”是指( )A.价格革命会冲击欧洲的封建制度B.国际贸易格局将要发生重大变化C.“地圆说”的证实势必动摇传统信仰D.商业经营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11.有史学家指出,“宗教改革家们将自然视为彰显神意的理性体系。加尔文的‘预定论’思想强化了人类通过探究自然秩序来印证神圣意志的观念……新教伦理中勤奋钻研的价值观,为实验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土壤。”由此可见,该史学家旨在强调( )A.科学革命深深植根于新教神学体系B.宗教信仰与科学探索存在本质矛盾C.天主教权威瓦解推动理性主义发展D.宗教改革为科学革命创造思想条件12.1867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为了‘抵御’折磨他们的毒蛇,工人必须把他们的头聚在一起,作为一个阶级来强行争得一项国家法律……使自己不致再通过自愿与资本缔结的契约而把自己和后代卖出去送死和受奴役。”在此,马克思强调的是( )A.工人阶级的立法斗争 B.剩余价值的剥削本质C.工人阶级的国际联合 D.社会革命的历史必然13.1910年,在农民军支持下,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独裁者,但资产阶级新政府违背分地承诺,农民军继续革命。1913年,美国支持的反动派发动政变,开始对内独裁对外卖国,后被农民军推翻,墨西哥制宪派上台,并于1915年开始实行土地改革和制定宪法。据此可知,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A.体现了农民军缺乏革命抱负 B.创造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条件C.反映了资产阶级实力的强大 D.暴露了革命队伍的内部矛盾14.在二战结束阶段的战略布局中,苏联试图通过激活共产国际的革命网络为占领地区的政权建构服务,在战后初期这一目标与巩固势力范围和安全地带的防御性战略结合在一起。苏联的行为( )A.呈现出防御与扩张相结合的特点 B.有助于维护战后国际秩序的稳定C.体现了美苏冷战格局的初步形成 D.表明制度对抗成为国际冲突根源15.近年来,随着中国、俄罗斯、日本以及欧洲地区经济实力的不断上升,直接冲击着美国的国际地位。在此背景下,一方面,美国视中国和俄罗斯为战略对手,不断打压;另一方面,美欧的大西洋同盟关系裂痕不断加深,矛盾难以化解,加剧了“美国靠不住”的欧洲忧虑。这反映了( )A.美国国际地位已然一落千丈 B.发达国家经济优势不复存在C.经济格局变化影响国际关系 D.第三世界崛起冲击两极格局16.1999年、美国、俄罗斯、中国等世界上主要经济体组成了二十国集团(G20)。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G20升级为领导人峰会,迄今为止峰会的议程和议题设置已经囊括了金融、贸易、投资、发展、难民、气候变化、反腐败等几乎所有的全球经济治理议题。G20的发展( )A.代表全球治理机制发展新方向 B.成长为处理全球政治事务的平台C.保证了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D.体现出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汉以来,确立皇权正统性的手段主要有四种:一是德运(建立在五行学说基础上),二是符谶,三是封禅,四是传国玺。北宋中期,欧阳修等文人则强调“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朱熹认为“圣宋龙兴,德配天地。尊道以儒,出治以仁”,将宋朝立国的合法性建立在“德”“理”之上,而不言五行之运。此外,欧阳修等人“取九经之疏,删去谶纬之文,使学者不为怪异之言惑乱”,批评封禅“用方士之说虚引黄帝而推于神仙变诈是以淫祀渎天”,传国玺更是使“乱臣贼子,释然得行其志”。这些观点从宋晚期至明清时期逐渐被统治者接受。——摘编自刘浦江《“五德终始”说之终结——兼论宋代以降传统政治文化的嬗变》材料二 清代统治者在继承宋明正统观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强调“所承之统,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今而六合成大一统之天下,东西南朔,声教所被,莫不尊亲”。为此,雍正等极力赞颂本朝“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的功绩,还批评本朝撰史者对胡虏夷狄的避讳,提出“中外者,地所划之境也”,“满汉名色,犹直省之各有籍贯,并非中外之分别也”。——摘编自杨念群《“大一统”观的演化过程及其现代性意义》(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文人正统观的变化,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简析清代统治者对正统观进行改造的意义。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随着11世纪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剩余粮食的增多促进了商业的复兴。在西欧,许多封建领主的城堡周围或交通要道上逐渐形成了市集,进而发展为城市。这些城市中的居民,主要由商人、手工业者组成,他们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市民阶层。市民对封建领主的剥削与压迫,市民阶层开始寻求政治权利,以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与政治地位。他们通过金钱赎买或武装斗争的方式,与封建领主进行谈判或对抗,力求在司法、税收及行政管理上获得更大的自主权。这一过程在西欧各地普遍展开,成为中世纪城市发展的重要特征。——摘编自[英]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材料二:城市自治的出现,对西欧中世纪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治城市不仅成为商业与手工业的中心,还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自治城市中的市民阶层,拥有相对独立的司法与行政体系,这为他们提供了自由与平等的空间,促进了个人主义与民主观念的兴起。此外,自治城市还推动了大学的建立与发展,成为中世纪文化与学术的中心。这些自治城市,如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法国的巴黎等,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还在政治、文化上引领了时代的潮流,为后来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参考[法]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城市自治兴起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城市自治对推动欧洲社会转型的作用。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身处快速工业化进程的马克思深刻洞悉了工业文明的积极意义和负面影响。一方面,工业化创造的生产力,极大提高了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工业文明。另一方面,马克思也看到,在工业化主导下的自然遭到了破坏,同时,人成为一种独特的“物”。马克思对这些现象给予了深刻的批判,从这一意义上说,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既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又是对工业化的批判与超越。——冯凯《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的理论阐释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材料二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突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把市场机制引进社会主义建设之中,这是无先例可循的创举,只能摸索前进。在这一过程中有人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人死守传统观念不放。列宁是前者的代表,经过约半年的实践,列宁由否定商业到承认商业,要全党学会市场经济,在过渡时期利用商品市场机制来从事社会主义建设。——杨玲玲《列宁新经济政策为什么会停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产生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推行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并指出其本质。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世界并非没有制止或延缓局部战争升级的有利条件。如果世界大国能够充分利用积极因素,有所作为,早日采取果断有力的集体安全行动,是有可能把大战阻止于局部甚至完全加以遏止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蔓延有一个特点:大战不是一开始就成为世界大战,而是有一个过程,就是局部战争演变为世界大战。战争不是准备好了再打,而是打起来再准备。即是说,用战争准备战争,用局部战争准备全面战争。——摘编自杜清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的裁军政策、特点及其后果》根据材料,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蔓延”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参考答案1.D2.B3.B4.C5.C6.A7.B8.B9.A10.B11.D12.A13.B14.A15.C16.A17.(1)变化:从重视德运、符谶、封禅、传国玺等神秘主义和形式化的手段,转变为强调以民为本,将正统性建立在“德”理”之上(或摒弃谶纬迷信,注重从儒家经典和道德伦理中寻找政权合法性依据)。原因:宋代崇文政策,士大夫(知识分子)地位较高,思想活跃;统治者对士大夫较为宽容,吸收以往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儒学复兴运动,强调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经世致用;理学的兴起与发展(民本思想的新发展);文化教育的发展;宋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增强政权的凝聚力和强化合法性的需要。(2)意义:强化了清朝政权的合法性;有助于消除民族隔阂,促进满汉及其他民族的交融;有利于巩固清朝对广大疆域的统治,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意识;推动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有助于塑造现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象和民族精神。18.(1)原因:西欧封建社会逐渐走向稳定,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为城市的兴起提供了物质基础;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城市兴起;市民阶层形成,开始寻求自治权利以摆脱封建领主的束缚。(2)作用:经济: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政治:冲击了封建领主的力量,削弱了封建领主的统治基础;支持了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个人主义与民主观念的兴起,为后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确立奠定基础。文化:推动了城市大学的建立与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提升了城市的地位,还为后来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基础。19.(1)背景:对工业革命后快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现状进行反思(对快速工业化进行反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进行分析(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产生的弊端进行分析);阶级剥削和阶级矛盾的尖锐;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2)特点:突破性:把市场经济引入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性: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建设实际相结合;实践性:按照现状调整经济政策,实事求是。本质: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0.示例:论题: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论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法、美、苏等大国虽然都认识到了法西斯的威胁,不想成为法西斯的猎物,却都采取了牺牲小国、弱国用以满足法西斯侵略欲望,企图换取暂时和平与苟安的态度。无论是英法的“祸水东引”,苏联的“祸水西推”,美国的“隔岸观火”,实质都是“绥靖主义”。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摸透了“绥靖主义”者的底牌后,侵略行径便一发不可收拾,称霸世界的野心也随之昭然天下。就这样,英、法、美、苏等大国的步步退让和妥协,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得寸进尺和步步紧逼,使局部战争一步步滑向世界大战的深渊。这些大国万万没有料到,法西斯国家侵略弱小国家的局部战争竟是世界大战的前奏,法西斯的屠刀最终砍到了自己身上。总之,20世纪30年代,英法等国在国际安全问题上的不作为,推行“绥靖”政策,是二战由局部扩大到世界范围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