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衢州五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该文化遗址普遍发现稻谷、谷壳、稻秆、稻叶等的堆积,厚度从一二十厘米到三四十厘米,最厚处达七八十厘米,同时出土有用水牛、鹿的肩胛骨制成的农具——骨耜。骨针、骨锥的出土,说明当时人已经能穿上比较像样的衣服了”。据此可知,该遗址位于( )A.① B.② C.③ D.④2.陶寺遗址有两重城垣,在外城东南发现墓葬1000多座,其中大型墓只有9座,中型墓约80座,其余为墓穴小且无葬具的小型墓。大型墓葬的规模和随葬品种类及数量都在中国史前时代位于前列,规模最大的墓葬面积约20平方米,随葬品超过百件,有漆柄玉钺、漆木长弓,成捆的箭、玉器,以及成套的陶器等。这说明( )A.公共权力的产生 B.社会分工的日益成熟C.社会阶级阶层分化明显 D.最早的奴隶制国家的建立3.商周时期的君臣关系,迥异于专制时代主奴关系。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这说明该时期( )A.民众参政意识较高 B.君主权力受到制约C.专制制度趋于完善 D.分封制度遭到破坏4.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管子》说道:“工事竞于刻镂(指奢侈品工艺),女事繁于文章(指服饰上的色彩纹样及图案),国之贫也……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该言论主要在强调( )A.对富国强兵的追求 B.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C.手工业应注重实用性 D.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高超5.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说“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并进而提出“隆礼至法则国有常”的主张。该思想家是( )A.荀子 B.庄子 C.韩非 D.墨子6.“(秦)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观其朝廷,其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从中可以看出,秦国能够完成统一事业的原因包括( )①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②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③吏治较为清明 ④数代秦王的励精图治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7.秦统一全国的当年,即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就将全国各地的豪富之家十二万户迁到咸阳;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又“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这些做法旨在( )A.促进人口的地区平衡 B.促进边疆地区开发C.增强关中的经济活力 D.巩固国家政治统一8.汉武帝元封年间,统一在郡国设官,负责调度、管理、征发从郡国征收来的租赋财物,并负责向京师输送,又在京师设官,总管全国运到京师的物资财货,除去皇帝贵戚所用外,其余由国家经营,贵则卖之,贱则买之,调剂物价,防止富商大贾从中谋利。该政策指的是( )A.盐铁官营 B.均输平准 C.改革币制 D.重农抑商9.《汉书》记载:“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下列选项中,能够说明“颇有所改”的是( )A.“改独孤氏为刘氏”B.“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C.“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D.“惩亡秦孤立之败,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10.如表信息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 掌权者 民族 措施 任用的汉人北魏 太武帝 (拓跋焘) 鲜卑 征召高门士族,加以重用,祭祀孔子,建太学,命王公子弟进太学学习 卢玄、崔浩等孝文帝 (拓跋宏) 在政治、经济、风俗各层面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借以汉化鲜卑人 李冲北齐 文宜帝 (高洋) 鲜卑① 祭祀孔子,兴郡国学校及国子学 杨怡、崔 等西魏 宇文泰 鲜卑 参考《周礼》改定官制,崇尚儒术,选德行高洁的儒生侍读 苏绰北周 武帝 (字文邕) 鲜卑 精通“三礼”,曾为君臣亲讲《礼记》 卢思道、李德林等注:①《北齐书》记载出身于渤海高氏。A.原有民族分布情况被改变B.北民南迁南方经济得到开发C.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文化D.胡汉交融产生华夏认同观念11.“王与马,共天下”典型地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特征,该时期是(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北朝12.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 )A.怀仁可汗 B.吐蕃赞普C.渤海郡王 D.安西都护13.隋朝的各项建设较多,规模宏大,如图体现的隋朝建设有( )①广设仓库 ②兴建东都洛阳③开通运河邗沟 ④修建郑国渠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14.“贫穷田舍汉……今世作夫妻。妇即客舂捣,夫即客扶犁。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里正催庸调,村头共相催。幞头巾子露,衫破肚皮开。体上无裈袴,足下复无鞋……里正被脚蹴,村头被拳搓……租调无处出,还需里正倍(赔)。门前见债主,入户见贫妻。舍漏儿啼哭,重重逢苦灾。如此硬穷汉,村村一两枚。”材料中描述的赋税制度是( )A.租调制 B.均田制 C.租庸调制 D.两税法15.据史料统计,唐朝任用的非汉族官员可考人数共114人(如下表)。这反映出唐朝( )民族/地域 西域 胡 鲜卑 突厥 越 靺鞨 高丽 吐蕃 于阗 疏勒 党项人数 2 1 34 15 3 3 9 2 1 1 1民族/地域 西羌 契丹 安西 奚 铁勒 安息 回纥 柳城胡 沙陀 日本 印度人数 1 9 1 3 7 1 8 7 3 1 1A.政府注重与少数民族的交流 B.奉行开放包容的统治策略C.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进程加深 D.民族交融扩大了国家疆域16.关于如图所示的选官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A.初创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B.使行政体系得到完善C.是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17.开元五年,唐玄宗听说一行和尚学问渊博,即征聘到京师以备顾问。一行和尚在科技上的贡献是( )A.精确算出圆周率B.测算出地球子午线的长度C.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D.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18.该书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前黄河中游、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集先秦至东魏农业生产知识之大成,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该书是( )A.《神农本草经》 B.《农政全书》 C.《农书》 D.《齐民要术》19.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华文化也影响了周边国家。以下史实不能作为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例证的是( )A.鉴真东渡日本 B.空海来华求法C.法显游历天竺 D.玄奘西行取经20.《宋史·职官志》记载,某官职“管理户口、民兵、赋役、钱谷、狱讼,听断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该官职是( )A.知州 B.通判 C.枢密使 D.参知政事21.宋太宗在即位诏书中说道:“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这一理念被宋代后世君臣沿用。这反映了宋代的治国( )A.内外相制加强君权 B.崇文抑武防止擅权C.固守祖法以弭内乱 D.强化法度巩固统治22.“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材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二府三司制 B.南、北面官制C.四时捺钵制 D.猛安谋克制23.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期稳定的统治。下列有关元朝边疆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直属于中央的宣政院负责管理西域B.岭北行省辖区囊括东北地区C.北庭都元帅府统管漠北的军政事务D.设立澎湖巡检司以经略台湾24.北宋文人袁采在《袁氏世范》中提到“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马端临在《文献通考·刑考》中提到“古者乡田同井,人皆安土重迁……近世之民,轻去乡土,转徙四方,固不为患。”另一位文人袁毂《多福院记》提到“昔之农者,今转而为工;昔之商者,今流而为隶。贫者富而贱者贵,皆交相为盛衰。”这说明宋朝( )A.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B.门第观念趋于淡化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土地兼并问题严重25.如图是福建省建瓯市博物馆馆藏的朱熹六十一岁对镜自画像刻碑,碑上部竖排阴刻有朱熹亲笔行书题词:“从容乎礼法之场,沉潜乎仁义之府,是予盖将有意焉,而力莫能舆也。佩先师之格言,奉前烈之遗矩,惟闇然而日修,或庶几乎斯语”。下列有关程朱理学的说法,有误的是( )A.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B.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C.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D.认为探究万物可以逐渐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知26.“国中商人所至之处,用此纸币给费用,以购商物,以取其售物之售价,竟与纯金无别。其量甚轻,致使值十金钱者,其重不逾金钱一枚。”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于( )A.北宋 B.南宋 C.元朝 D.明朝27.古代某著作记载:“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该著作最有可能是( )A.《梦溪笔谈》 B.《农书》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28.历史学家严耕望在《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中对明朝的内阁首辅评价如下:“首辅俨然如古代之宰相。内阁研商政务,美其名曰取之公议,实则取决于首辅一人,余人唯唯,无敢可否,票拟之权唯首辅有之。”据此可知明朝( )A.君主专制程度空前加强B.内阁制度缺乏权力的制衡C.皇权遭到强有力的挑战D.首辅的地位已等同于宰相29.明朝后期起,中国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各经济领域均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下列与之相符合的是( )①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②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提高了粮食总产量③白银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贸易和大额贸易的开展④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发展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0.中国古代的某位思想家公然宣称,“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地震动。该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王守仁 B.李贽 C.黄宗羲 D.顾炎武二、材料题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韩非子对法家思想进行了系统整合,提出了“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基本治理原则,激烈批判法家以外的其他学派。他希望达到“使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的目标,但同时也主张“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为了实现国家的富强,他主张“尽其地力以多其积……能趋力于地者富,能趋力于敌者强”。这些主张推动了秦国统一六国,也为秦朝在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加强专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整理自于凯《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战国》材料二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经过几十年的恢复,已经积累起足够的财富,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但也有人钻了“无为”的空子,这就是地方上的王国割据势力,他们趁机招降纳叛、结党营私,时常图谋叛乱。黄老之学要求国君清静无为,这是富有政治才略和远大抱负的汉武帝所不能接受的,凭借国家的财富与实力,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稳固边疆与开拓疆域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清静无为”逐渐转变成了“大有所为”。——整理自高云虹《汉武帝时期的统治思想探析》(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的主要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在“中央”层面加强集权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朝统治思想由“清静无为”转变成“大有所为”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时期在“稳固边疆与开拓疆域”方面的积极举措。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三省六部制度的权力分布上来看,体现了非常明显的分权制衡思想。在三省当中,长官共同议事,由中书省进行诏书的起草,门下省负责批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之间互相制约平衡,这一来,不仅缓和了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也减少了政策失误的概率。在唐代时期三省的长官都可以称为宰相,凡涉及军国大事的重要事宜都需要经过三省的审批,走三省的流程。——摘编自温帅《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及其影响》材料二 (1)指出材料一中唐代三省长官的议事场所,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唐朝与吐蕃进行交往的主要方式及其历史意义。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利玛窦的意大利姓名是玛泰奥·利奇,为了带上中国姓名的韵味,他自称姓“利”名“玛窦”……在服饰方面,利玛窦……改服儒士长衫,以优游于士大夫群中……洞悉中国内情的利玛窦深知,要使被中国人视作“旁门左道”的天主教真正植根于中国土地,最要紧的是和学术阶层相联络……有必要以学术为媒,借西洋科学、哲学、艺术引起士大夫的注意和敬重。——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材料二时间 事件1669年 康熙帝命传教士南怀仁主持钦天监1678年 康熙帝致信教廷,要求派遣具备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知识的传教士来华1643年 部分传教士向罗马教廷控告中国的基督徒祀孔祭祖违背基督教义1645年 罗马教皇英诺森十世发布通谕禁止中国天主教徒参加祭祖祀孔1704年 教皇克莱孟十一世再次谕令禁止中国基督徒祀孔、祭祖1707年 康熙帝下令驱逐传教士多罗等人1717年 康熙帝下令礼部禁止天主教在华的传播1724年 雍正帝诏令全国驱逐西方传教士,勒令教徒弃教1784年 乾隆帝下令发动对教士、教民的全国性大搜捕1805年 嘉庆十年大教案,严禁传教士由澳门潜入传教——整理自张西平《跟随利玛窦来中国:1500—1800年中西文化交流史》(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试析利玛窦易名改服、积极引介西学进入中国的原因及根本目的,列举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代表性成果。(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清政府对传教士态度的变化,试析清政府态度变化的原因及后果。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C B C A B D B D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C A C B D B D C B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C B D A B C A A D D31.(1)主张:中央集权;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法要因时而变;奖励耕战(重视农耕)。措施: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2)原因:国家实力的增强;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汉武帝个人的才略抱负。举措:任用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在河西走廊设立河西四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32.(1)场所:政事堂。特点:分工明确,彼此制约(分权制衡);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意义:缓和了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或防止大臣专权);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2)主要方式:和亲。会盟历史意义: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促进汉藏间经济文化交流,基本上停止了唐蕃纷争。33.(1)原因:接近中国的士大夫群体并引起其注意和敬重。根本目的:为了在中国扩大天主教(基督教)影响力。成果:《几何原本》等西方科学书籍相继被译介到中国;《坤舆万国全图》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的整体轮廓(或利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2)态度变化:从欢迎(要求派遣)到排斥、驱逐和搜捕。原因:基督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教皇禁止中国信徒祀孔、祭祖);维护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后果:阻碍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使中国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