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 百家争鸣 课时训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 百家争鸣 课时训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 百家争鸣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墨子借鉴了孔子学说中“仁爱”“举贤才”等思想,战国竹简记载的儒家著述中,亦含有墨家“尚贤”“节用”等思想。这反映了(  )
A.阶级矛盾的缓和 B.学术环境的宽松
C.诸子观点的趋同 D.儒墨思想的交流
2.某校准备编写校本教材《诸子百家的“爱”》,书稿以人物为单元,目录(部分)如下表。横线处最恰当的内容是(  )
第一单元 老子爱个人,求与世无争 第二单元 孔子爱亲族,重道德规范 第三单元 墨子爱天下,倡____ 第四单元 韩非爱君主,谋以法治国
A.兼爱非攻 B.以德治国 C.顺应自然 D.礼法并用
3.“战国李悝估计,(当时)一个农民可以耕田百亩(约相当于20800平方米),每亩产粟三斗,可供五口人食用。以上这些都为解放劳动力创造了条件,也使得有相当一些人成为有闲阶层,从而有时间去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为‘百家争鸣’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战国时旧制度瓦解 B.农业生产进步促进思想解放
C.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D.思想解放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4.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以二十四节气为倒计时的创意惊艳世界。二十四节气既是中国古人对时间的理解,又蕴含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中国智慧。下列观点与这一思想相似的是(  )
A.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5.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代表人物活动地变化表。据此表可知,当时(  )
姓名 籍贯 主要活动地
孔子 鲁国陬邑 卫、陈、蔡等国
孟子 邹国 齐、梁等国
墨子 宋国 鲁、楚等国
庄子 宋国 楚
A.交通条件便利 B.文人迁徙频繁
C.北方经济繁荣 D.统一趋势明显
6.《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多以四言为主,语言质朴;《楚辞》则是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在楚地民歌等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句式灵活多变,情感表达更为浓烈奔放。据此可知,两者本质区别为(  )
A.《诗经》写实,《楚辞》浪漫
B.《诗经》篇幅短,《楚辞》篇幅长
C.《诗经》用四言,《楚辞》多变
D.《诗经》质朴,《楚辞》华丽
7.百家争鸣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表格中的思想主张都(  )
诸子 思想主张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墨子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庄子 夫民不难聚也,爱之则亲,利之则至,誉之则劝,致其所恶则散
A.重点强调要以法治国 B.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C.关注民生与民心向背 D.提倡无为而治理念
8.下列思想家属于儒家学派的是(  )
①孔子 ②老子 ③孟子 ④韩非 ⑤荀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9.热爱和平,避免战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下列各学派的思想中蕴含和平理念的是(  )
A.“无为而治” B.“仁者爱人”
C.“兼爱”“非攻” D.提倡“法治”
10.学习历史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A.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有学问的人增多
B.读书人吵吵闹闹,各自著书立说
C.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封建制度
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急剧变化
11.“光盘行动”是 2013 年初,公众自发发起的一项主题为“从我做起,今天不剩饭”的公益活动,倡议市民厉行节约,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提出“兼爱”“非攻”的同时又提倡“节俭”“节用”,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  )
A.老子 B.墨子 C.荀子 D.韩非子
12.周有许多封国,它们无视周名义上的最高领主地位,彼此征战不休。不过,这种动乱不宁的政治局面致使中国知识分子急急反省。这句话旨在强调(  )
A.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 B.周王室日益衰微
C.分封制逐渐遭到破坏 D.战争带来的危害
13.下面中该单元的主题是(  )
第二单元
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第7课百家争鸣
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C.华夏之祖的传说
D.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14.“孔子成长的时代,鲁国政乱 ‘陪臣执国命’成为当时各国的普遍态势。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观念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可以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据此可知,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是(  )
A.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 B.以法为教,建立法治社会
C.有教无类,发展私塾教育 D.著书立说, 宣扬儒家思想
二、问答题
15.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确定的国家级、国际性“中国旅游节庆精选”之一。由国家旅游局和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济宁市人民政府、曲阜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于每年孔子诞辰(公历9月28日)期间,即公历9月26日至10月10日,在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诞生地、孔子故乡、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山东省曲阜市举行。下图中的“祭孔”就是该文化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请完成下列问题:
该文化节是纪念哪位历史人物?后人为何如此隆重地纪念他?
16.同学们,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很多历史人物。在众多历史人物中,你最喜欢(或者佩服)谁?为什么?请简单论述。
提示:1、可以写课本上学过的历史人物,也可以写课外自己了解的;
2、原因至少写两点
3、要求语言表达清楚,逻辑严密,符合史实。
三、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周游列国,到处讲学,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整理编制文化典籍。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材料二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辉煌的时代,先秦诸子百家的论道与成就,就是那个时代智慧的结晶。这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它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留下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让我们受益至今。
——摘编自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1)根据材料一,回答孔子是哪一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政治主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简述“跨世纪大辩论”的名称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单分析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①______》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②______》
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
——《③______》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④______》
(1)文化类创新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聚焦典籍中的经典名篇,立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材料一中的经典名句选自先秦典籍,请将①②③④处的典籍名称补充完整。
材料二 春秋时代,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促成这一社会变革的物质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一些随着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强大的诸侯国,积极从事霸业活动。……到了战国时期,夺权胜利的地主阶级为了巩固和扩展利益,先后开展了社会改革,掀起了变法运动。面对当时的社会大变革,人们提出不同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2.【答案】A
3.【答案】B
4.【答案】D
5.【答案】A
6.【答案】A
7.【答案】C
8.【答案】C
9.【答案】C
10.【答案】D
11.【答案】B
12.【答案】A
13.【答案】D
14.【答案】A
15.【答案】孔子;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礼”两部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还是伟 大的教育家。开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他的教育教学思想至今影响着我们的教学。如:“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
16.【答案】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符合史实即可得分。
评分标准:1、正确地写出一个人物名称,若出现错别字,但人物确实存在;
2、原因至少写2点
3、原因表述的清楚,逻辑严密,符合史实,即每点原因2分;若只陈述了事实,但表述不清楚,逻辑混乱,则每点原因1分
17.【答案】(1)学派:儒家。
政治主张:推崇西周的制度, 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 服,社会才会稳定。
(2)名称:百家争鸣。
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3)现实意义: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认同感;提高民族素质;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精神源泉等。
18.【答案】(1) ①老子(或道德经);
②论语;
③墨子;
④韩非子。
(2) 原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诸侯争霸;变法改革。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