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7月)1.(2025七下·宣汉期末)唐朝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他还在《汴河铭》中指出:(运河)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两段史料最适用于说明大运河的( )A.开凿背景 B.开凿阻力 C.开凿条件 D.历史影响【答案】D【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尽道隋亡为此河”说明运河导致隋朝灭亡的负面评价,但“至今千里赖通波”强调唐朝始终依赖运河运输的现实价值。“共禹论功不较多”通过大禹治水的类比,暗示运河具有与大禹治水相当的历史功绩。《汴河铭》中“在隋之民不胜其害,在唐之民不胜其利”对比了运河在隋唐两代对民生的不同影响:隋朝因滥用民力导致民怨,唐朝则因运河便利获得实惠。两则材料共同说明运河对隋唐两代产生的复杂历史影响,D符合题意;题干强调的是开凿后的作用,排除A;题干未涉及开凿的阻力,排除B;题干未涉及开凿的条件,排除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隋朝大运河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2025七下·宣汉期末)从下面材料能够看出唐太宗(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 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旧唐书 魏征传》A.重视农业生产 B.善于用人纳谏C.重视官吏清廉 D.关注百姓生活【答案】B【知识点】“贞观之治”【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将“以人为镜”与魏征的殂逝直接关联,说明魏征作为谏臣对他的重要性。“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表明唐太宗通过臣子的进谏来反思自身过失,这直接对应“善于用人纳谏”的核心特点,B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农业生产的相关信息,排除A;“重视官吏清廉”虽与唐太宗治国相关,但材料未强调吏治廉洁问题,排除C;魏征并非百姓,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贞观之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贞观之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3.(2025七下·宣汉期末)下图是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在探究“盛唐气象”这一主题时绘制的结构示意图,请为示意图“?”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A.制度完善 B.文教昌盛 C.风气开放 D.工具革新【答案】D【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曲辕犁是唐代农业工具革新的典型代表,对应生产领域。体现的是工具的革新,D符合题意;制度完善和曲辕犁无关,排除A;文教昌盛与唐诗相符合,排除B;社会风气与农业生产无关,排除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盛唐经济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盛唐经济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4.(2025七下·宣汉期末) “黄巢军转战南北,横扫半个中国……从根本上动摇了唐朝统治,加速了其灭亡。”材料旨在 说明黄巢起义( )A.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B.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C.因赋税繁重而爆发 D.缺乏战略规划而失败【答案】A【知识点】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解析】【分析据题干“从根本上动摇了唐朝统治,加速了其灭亡”可知,黄巢起义对唐朝统治起到了打击作用,A符合题意;起义反而可能加剧社会矛盾,排除B;题干信息强调的是黄巢起义的影响,并非原因,排除C;题干为涉及黄巢起义失败的原因,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黄巢起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黄巢起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5.(2025七下·宣汉期末) □□是6世纪中期兴起于阿尔泰山地区的一个游牧部落。□□汗国建立后,不断开拓疆土, 控制了北方草原和整个西域。“口口”指代的是( )A.吐蕃 B.突厥 C.回鹘 D.匈奴【答案】D【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552年阿史那土门统一各部建立突厥汗国,鼎盛时控制蒙古高原至西域,B符合题意;吐蕃7世纪才在青藏高原兴起,排除A;回鹘在8世纪中期建立汗国,曾助唐平定安史之乱,排除C;匈奴在汉代活跃,东汉后分裂衰落,与6世纪中期无关,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唐朝民族关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唐朝民族关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6.(2025七下·宣汉期末)唐朝对归附的边地民族遵循“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原则,设置不同于内地的特殊行政区划。还通过册封、和亲、互市等方式维系民族间的友好关系。这最主要体现了唐朝( )A.对外政策多元开放 B.社会风气宽松开放C.边疆管理直接有效 D.民族政策灵活开明【答案】D【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解析】【分析】据题干“全其部落,顺其土俗”可知,唐朝保留边地民族原有部落结构和习俗,属于民族政策的灵活性。册封、和亲、互市是具体手段,体现政策的多样性,D符合题意;题干针对的是边地民族(内部民族问题),而非对外交往,排除A;“社会风气”偏离题干,材料未涉及社会文化或思想层面的内容,排除B;特殊管理方式恰恰说明边疆政策具有间接性,排除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唐朝民族关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唐朝民族关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7.(2025七下·宣汉期末)《原道》中写道: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大意为不堵塞佛道的传播,儒道就无法流行;不禁止佛道的发展,儒道就无法推行。鲜明地表达了排斥佛教,复兴儒学的主张。由此推断,《原道》的作者是( )A.李白 B.杜甫 C.韩愈 D.白居易【答案】C【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道》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古文,是复古崇儒、排斥佛老的代表作, C符合题意;李白是唐诗的代表人物,号“诗仙”,排除A;杜甫是唐诗的代表人物,号“诗圣”,排除B;白居易是唐诗的代表人物,写的诗通俗易懂,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唐朝思想家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唐朝思想家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8.(2025七下·宣汉期末)梁启超先生高度认可王安石变法,曾评价其中某一措施将原本由特定户等承担的劳役义务转化为普遍缴纳的货币税, “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这一措施是( )A.青苗法 B.方田均税法 C.募役法 D.保甲法【答案】C【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募役法允许民户交纳免役钱代替服役,将劳役转为货币税,符合题干描述,C符合题意;青苗法是政府提供农业贷款,与劳役无关,排除A;;方田均税法是按土地实际面积征税,属于土地税改革,排除B;保甲法是基层治安制度,与赋税无关,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王安石边变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9.(2025七下·宣汉期末)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右图中的货币样式,其最能体现出( )A.宋朝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B.辽宋夏政权之间的民族交融C.宋辽西夏之间差异消除 D.北宋手工业技术的稳定发展【答案】B【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解析】【分析】 据题干信息可知,契丹、西夏钱币可能模仿北宋形制(如方孔圆钱),体现不同民族经济文化交流,B符合题意;钱币样式与崇文抑武无直接关联,排除A;“差异消除”不符合史实,各政权钱币仍有独特标识(如西夏文),排除C;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是钱币铸造的基础,但无法解释不同政权钱币的相似性,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契丹族与党项族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契丹族与党项族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0.(2025七下·宣汉期末)澶渊之盟与宋金和议的共同点是( )A.都发生于公元11世纪 B.结盟或和议其中一方均有北宋C.都使双方维持较久相对和平 D.都是北方政权向南方政权称臣【答案】C【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澶渊之盟后宋辽维持120年和平,宋金和议后双方也保持近70年相对稳定,C符合题意;澶渊之盟签订于1005年(北宋真宗景德元年),属于11世纪;而宋金和议主要指1141年《绍兴和议》(南宋高宗时期),属于12世纪,排除B项;澶渊之盟双方为北宋与辽,宋金和议双方为南宋与金,参与方不同,排除B;澶渊之盟中辽宋为平等兄弟关系(宋为兄),宋金和议中南宋向金称臣,但北方政权向南方称臣的表述不成立,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澶渊之盟与宋金和议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澶渊之盟与宋金和议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1.(2025七下·宣汉期末)文天祥在就义前写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诗句,成为后世仁人志士的精神标杆。诗句反映了文天祥( )A.抵抗金军的决心 B.改革领袖的形象C.英勇不屈的精神 D.痛斥辽朝的腐败【答案】C【知识点】南宋的偏安【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诗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强调为正义事业献身的精神;“留取丹心照汗青”则直接表明宁死不屈、永葆忠诚的信念,C符合题意;文天祥抵抗的是元朝而非金朝,且金朝灭亡于1234年,早于文天祥活动时期,排除A;文天祥并非改革派领袖,其主要事迹是抗元与狱中坚持气节,排除B;辽朝于1125年被金朝所灭,与南宋末年的文天祥无直接关联,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南宋偏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南宋偏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2.(2025七下·宣汉期末)元朝疆域辽阔,在边疆地区,元朝统治者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加强管辖。为了加强对台湾的管辖,元朝统治者在澎湖设置( )A.知州 B.巡检司 C.都元帅府 D.台湾府【答案】B【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中央首次在台湾正式设立行政机构,B符合题意;“知州”为州级行政长官,与澎湖机构无关,排除A;“都元帅府”是元朝管理西域的军事机构,与台湾无关,排除C;“台湾府”为清朝所设,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元朝对边疆地区管辖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元朝对边疆地区管辖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3.(2025七下·宣汉期末)导致下面两图所示内容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重心南移 B.海上丝路繁盛C.手工业的发达 D.人地矛盾尖锐【答案】A【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唐代(750年)长江流域人口占36%,珠江流域仅3%;而北宋(1078年)长江流域增至61%,珠江流域更达58%。这说明南方人口大幅增长,北方黄河流域人口占比下降(唐代黄河数据未直接给出,但可从总比例推断),经济重心南移,A符合题意;海上丝路主要影响沿海贸易,与内陆流域人口分布关联较弱,排除B;手工业发达手工业局部繁荣无法解释整体人口迁移趋势,排除C;人地矛盾北宋人口增长但未达全国性矛盾尖锐阶段,且南方开发缓解矛盾,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经济发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4.(2025七下·宣汉期末)《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 “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铜钱计量单位)。”由此可知,宋朝统治者重视市舶司管理的根本目的是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打击地方豪强势力C.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D.维护边疆地区安全【答案】A【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解析】【分析】 据题干“利入甚厚”“动得百十万缗”可知,市舶司管理带来的经济收益十分可观。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统治者重视市舶司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海外贸易增加政府财政收入,A符合题意;材料未提及地方豪强势力,且市舶司管理与打击豪强无直接关联,排除B;中外文化交流是对外贸易的客观结果,但材料强调“利入”而非文化目的,排除C;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与边疆安全无直接联系,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经济发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市舶司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5.(2025七下·宣汉期末) “明成化元年(1465),今宣汉县境复置东乡县,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夔州府。正德九年(1514),改属达州。”材料中的“承宣布政使司”是明朝设立的地方三司之一,三司的设立( )A.标志丞相被废除 B.杜绝了地方割据隐患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推进行省制度的确立【答案】C【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三司包括承宣布政使司(行政)、提刑按察使司(司法)、都指挥使司(军事),分管地方行政、司法、军事,分散了原行省权力。三司分权使地方权力分散,直接听命于中央,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符合题意;丞相制度在明太祖时期已被废除,与三司设立无关,排除A;“杜绝”表述绝对化,三司只能削弱地方割据而非彻底消除,排除B;行省制度在元朝确立,明朝三司是取代行省而非推动其确立,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朱元璋强化皇权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6.(2025七下·宣汉期末)明朝末年流行着这样一首歌谣: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李自成),闯王来时不纳粮。”歌谣中的“闯王”( )A.推翻明朝统治 B.荡平东南倭寇C.成功收复台湾 D.引清军人关【答案】A【知识点】李自成起义【解析】【分析】据材料“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朝末年的李自成起义,李自成又称“李闯王”,最终推翻了明朝统治,A符合题意;戚继光抗倭,荡平东南沿海倭寇,与材料不符,排除B;郑成功收复台湾,与“闯王”不相符,排除C;李自成推翻了明朝的统治,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李自成起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李自成起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7.(2025七下·宣汉期末) 2025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班禅额尔德尼 确吉杰布拜见时,勉励他努力成为佛学造诣精深、受僧俗信众爱戴的藏传佛教活佛,在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顺、西藏稳定发展进步中作出更大贡献。回顾历史,藏传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始于 ( )A.元朝时期 B.明朝前期 C.明朝后期 D.清朝前期【答案】D【知识点】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清朝为加强边疆管理,于雍正时期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明确规定达赖和班禅的转世灵童必须由中央派遣官员监督抽签确定,并经皇帝册封,确立了中央对藏传佛教领袖的绝对任免权,D符合题意;元朝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但班禅的册封制度尚未形成,此时藏传佛教领袖主要通过宗教内部认定,排除A;明朝对西藏采取多封众建政策,但班禅的册封仍非强制程序,宗教领袖的认定权仍掌握在西藏地方,排除B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清朝对西藏地区管理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管理的措施,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8.(2025七下·宣汉期末)清代学者赵翼说: “(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由此推断A.军机大臣无决策之权 B.皇帝权力受到了制约C.军机大臣掌控了朝政 D.中央权力向地方分散【答案】A【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解析】【分析】据题干“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卷一《军机处》中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意思是军机大臣的职责仅仅是传达、转述皇帝的旨意,以及负责撰写相关内容,不能在其中有任何赞襄(协助、参与决策)的行为。军机大臣主要是执行皇帝旨意,没有参与决策、提出决策建议的权力,所以能推断出军机大臣无决策之权,A符合题意;军机处是清朝皇帝加强君主专制的工具,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是皇帝权力延伸,并非皇帝大权受制约,排除B;军机大臣只能传述皇帝旨意,无法掌控朝政,朝政大权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排除C;军机处是中央机构,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内部权力分配,和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军机处设立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军机处设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9.(2025七下·宣汉期末)清代豫商中武安商帮实力雄厚。《河南省志》记载: “清乾隆、嘉庆后,凡河南都会及满洲、兰 州、西安、内蒙古等处,皆有本县(武安)之商业。”这反映了当时( )A.人地矛盾突出 B.陆上丝路繁荣C.商品经济活跃 D.水路交通发达【答案】C【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解析】【分析】据题干“凡河南都会及满洲、兰 州、西安、内蒙古等处,皆有本县(武安)之商业。”可知,材料提到武安商帮的商业网络覆盖河南、满洲、兰州、西安、内蒙古等多地,说明其跨区域贸易频繁,C符合题意;人地矛盾与材料无关,材料未涉及人口与土地问题,排除A;陆上丝路范围不符,材料中的地点多为国内边疆或内陆,未涉及中亚、西亚等传统丝路区域,排除B;水路交通与地理矛盾,内蒙古、兰州等地缺乏主要水路,商帮活动依赖陆路或商贸需求,而非水运,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清朝经济发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清朝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0.(2025七下·宣汉期末)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又曰:“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 只是未知。”这位“先生”最可能是( )A.苏轼 B.王守仁 C.陆游 D.顾炎武【答案】B【知识点】中国古代史学【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心即理也”强调心是宇宙的本源,理存在于心中,没有心外的事物和道理,这与王守仁(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一致,B符合题意;苏轼是宋代文学家,未系统提出心学思想,排除A;陆游是南宋诗人,与心学无关,排除C;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属于实学,与心学对立,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明清理学家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明清理学家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1.(2025七下·宣汉期末)科举制是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材料一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摘编自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正式诞生的标志是隋炀帝时哪一科的设置?(2)材料二 自宋代规定三岁一贡以来,每历三年,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协调力。而边区远限(角落),更易有观摩,有刺激,促进其文化学术追随向上之新活力。-—摘编自《国史新论》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三岁一贡”对宋代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3)材料三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赵秉忠(1573— 1626)因为参加殿试而一举成名。考试内容为儒家经典,文体上的严苛要求虽然方便评 分阅卷,但也限制了人们的思维。——摘编自张宇辰《刍议明朝状元卷 折射的中国科举制度》材料三中的赵秉忠殿试卷是目前所知中国大陆唯一的殿试状元卷真迹。从第一手史料 和第二手史料的角度分类,赵秉忠殿试卷属于哪一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科举制的“文体”名称及其危害。(4)材料四科举制度不仅决定着应试者个人的前途、家族的兴衰,更左右着帝国的教育、政治、文化、习俗以及人们的价值观,而这种影响,正是通过一批批金榜题名者和一批批科场失意者,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的。--央视纪录片《科举》解说词综合上述材料,思考科举对现代教育的可借鉴之处。【答案】(1)特点:政府招生、自由报考、考试内容广泛;标志:进士科。(2)影响:加强中央与地方联系;促进文化交流;增强民族向心力。(3)史料类型:第一手史料;文体:八股文;危害:束缚思想,阻碍创新。(4)借鉴:坚持公平选拔;注重全面考查。【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科举考试的变化【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隋朝的科举制度。根据材料一“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可知,政府招生、自由报考;根据材料一“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可知,考试内容广泛。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形成。(2)本题考查宋朝的科举制度。根据材料二“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协调力。而边区远限(角落),更易有观摩,有刺激,促进其文化学术追随向上之新活力。结合所学可知,“三岁一贡”加强中央与地方联系,促进文化交流,增强民族向心力。解析:材料二'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对应加强中央与地方联系,'边区远限更易有观摩'说明促进文化交流,'增添向力'体现民族凝聚力。需注意'三岁一贡'是宋代科举定期举行的制度。(3)本题考查明朝的八股取士。结合所学可知,殿试卷是考生直接书写的原始档案,属于未经后人加工的第一手史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文体上的严苛要求”指八股文,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被录取后成为皇帝的顺从者。(4)本题考查科举制度的借鉴作用。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的公平报考原则、材料三的考试规范性、材料四“左右帝国教育”的启示,可提炼出选拔公平性和考查全面性两个借鉴点。其它符合题意即可。故答案为:(1)特点:政府招生、自由报考、考试内容广泛;标志:进士科。(2)影响:加强中央与地方联系;促进文化交流;增强民族向心力。(3)史料类型:第一手史料;文体:八股文;危害:束缚思想,阻碍创新。(4)借鉴:坚持公平选拔;注重全面考查。【点评】本题考查隋朝的科举制度、宋朝的科举制度、明朝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22.(2025七下·宣汉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科技方面天文历法科技名著(1)与图①相关的雕版印刷术最早出现于哪一朝代?北宋时为图②相关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作出杰出贡献的是谁?除印刷术外,我国古代“四大发明”还有哪些?(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将图③至图⑥四位科学家与下列天文历法成就对应起来。(写出图序即可)主持创制水运仪象台: ;编成《授时历》: ;创制“十二气历”: ;制成《大衍历》: 。(3)分别写出图⑦、图⑧、图⑨三部科技名著的作者。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三部著作的共同点。(4)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古代科技的认识。【答案】(1)朝代:唐朝;人物:毕昇;其他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2)图5;图6;图4;图3。(3)作者:《农政全书》徐光启;《本草纲目》李时珍;《天工开物》宋应星。共同点:总结性著作;注重实用。(4)认识:古代科技领先世界;推动社会发展。【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隋唐的科技。结合所学可知,雕版印刷术最早出现在唐朝,图①《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图②泥活字板模型)。四大发明除印刷术外,还包括指南针(航海)、火药(军事)、造纸术(文化传播)。(2)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结合所学可知,水运仪象台是苏颂(图⑤)主持创制的天文仪器;郭守敬(图⑥)编成《授时历》,精确计算回归年;沈括(图④)提出"十二气历"简化历法;僧一行(图③)制定《大衍历》,是唐代历法代表。(3)本题考查明朝的科技著作。结合所学可知,《农政全书》作者徐光启(总结农业经验),《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药物学集大成),《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记录手工业技术)。共同点:均为总结前人成果的综合性著作,注重实用价值。(4)本题考查对古代科技的认识。结合所学可知,古代科技在多个领域领先世界(如四大发明、天文仪器),推动了农业、医药、手工业发展,并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海外,对人类文明产生深远影响。故答案为:(1)朝代:唐朝;人物:毕昇;其他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2)第1空、图5第2空、图6第3空、图4第4空、图3。(3)作者:《农政全书》徐光启;《本草纲目》李时珍;《天工开物》宋应星。共同点:总结性著作;注重实用。(4)认识:古代科技领先世界;推动社会发展。【点评】本题考查隋唐科技、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明朝的科技著作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23.(2025七下·宣汉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材料一隋唐时期,国力强盛,……新罗、日本向唐派遣的使者、留学生络绎不绝。这两个国家仿效唐朝的政治制度改建其行政组织;两国的特产工艺品也大量输入中国。同时,随着造船技术的发展,与东南亚、南亚、中亚、北非各国的联系进一步密切。大批的中国货物深受各国欢迎;天竺的佛经、东罗马的医学技术等也相继传入我国,产生了积极影响。——摘编自《中国古代史》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隋唐对外交往局面形成的条件。唐朝贞观年间西行求法,将“天竺的佛经”带入我国的是哪位高僧?(2)材料二 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1405)六月,命(郑)和……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携带)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清)张廷玉等《明史 郑和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成祖派郑和“通使西洋”的目的(用材料原文回答), “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反映了郑和船队能够“通使西洋”的哪一技术 条件?郑和“通使西洋”有何历史影响?(3)材料三 故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 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三反映了清朝怎样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政策的消极影响。(4)材料四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世界中国学大会 上海论坛所致贺信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四的理解。【答案】(1)条件:国力强盛;交通发展;政策开放。高僧:玄奘。(2)目的:“踪迹惠帝,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技术条件:造船技术先进;影响: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3)政策:闭关锁国;消极影响:隔绝中外交流,导致中国落后。(4)理解: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动力。【知识点】鉴真与玄奘;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政策【解析】【分析】(1)贝泰妮考查隋唐的对外交往。根据材料一“隋唐时期,国力强盛”可知,国力强盛;根据材料一“随着造船技术的发展,与东南亚、南亚、中亚、北非各国的联系进一步密切。”可知,交通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可知,玄奘在贞观年间西行天竺(印度)取经,符合材料中“佛经传入”的史实。(2)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根据材料二“ 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踪迹惠帝,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结合所学可知,“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反映的是明朝造船技术的进步;结合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3)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根据材料三“故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故步自封”的政策是闭关锁国。结合所学可知,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4)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四“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可知,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借鉴推动不同文明的发展。故答案为:(1)条件:国力强盛;交通发展;政策开放。高僧:玄奘。(2)目的:“踪迹惠帝,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技术条件:造船技术先进;影响: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3)政策:闭关锁国;消极影响:隔绝中外交流,导致中国落后。(4)理解: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动力。【点评】本题考查隋唐的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等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1 / 1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7月)1.(2025七下·宣汉期末)唐朝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他还在《汴河铭》中指出:(运河)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两段史料最适用于说明大运河的( )A.开凿背景 B.开凿阻力 C.开凿条件 D.历史影响2.(2025七下·宣汉期末)从下面材料能够看出唐太宗(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 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旧唐书 魏征传》A.重视农业生产 B.善于用人纳谏C.重视官吏清廉 D.关注百姓生活3.(2025七下·宣汉期末)下图是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在探究“盛唐气象”这一主题时绘制的结构示意图,请为示意图“?”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A.制度完善 B.文教昌盛 C.风气开放 D.工具革新4.(2025七下·宣汉期末) “黄巢军转战南北,横扫半个中国……从根本上动摇了唐朝统治,加速了其灭亡。”材料旨在 说明黄巢起义( )A.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B.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C.因赋税繁重而爆发 D.缺乏战略规划而失败5.(2025七下·宣汉期末) □□是6世纪中期兴起于阿尔泰山地区的一个游牧部落。□□汗国建立后,不断开拓疆土, 控制了北方草原和整个西域。“口口”指代的是( )A.吐蕃 B.突厥 C.回鹘 D.匈奴6.(2025七下·宣汉期末)唐朝对归附的边地民族遵循“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原则,设置不同于内地的特殊行政区划。还通过册封、和亲、互市等方式维系民族间的友好关系。这最主要体现了唐朝( )A.对外政策多元开放 B.社会风气宽松开放C.边疆管理直接有效 D.民族政策灵活开明7.(2025七下·宣汉期末)《原道》中写道: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大意为不堵塞佛道的传播,儒道就无法流行;不禁止佛道的发展,儒道就无法推行。鲜明地表达了排斥佛教,复兴儒学的主张。由此推断,《原道》的作者是( )A.李白 B.杜甫 C.韩愈 D.白居易8.(2025七下·宣汉期末)梁启超先生高度认可王安石变法,曾评价其中某一措施将原本由特定户等承担的劳役义务转化为普遍缴纳的货币税, “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这一措施是( )A.青苗法 B.方田均税法 C.募役法 D.保甲法9.(2025七下·宣汉期末)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右图中的货币样式,其最能体现出( )A.宋朝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B.辽宋夏政权之间的民族交融C.宋辽西夏之间差异消除 D.北宋手工业技术的稳定发展10.(2025七下·宣汉期末)澶渊之盟与宋金和议的共同点是( )A.都发生于公元11世纪 B.结盟或和议其中一方均有北宋C.都使双方维持较久相对和平 D.都是北方政权向南方政权称臣11.(2025七下·宣汉期末)文天祥在就义前写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诗句,成为后世仁人志士的精神标杆。诗句反映了文天祥( )A.抵抗金军的决心 B.改革领袖的形象C.英勇不屈的精神 D.痛斥辽朝的腐败12.(2025七下·宣汉期末)元朝疆域辽阔,在边疆地区,元朝统治者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加强管辖。为了加强对台湾的管辖,元朝统治者在澎湖设置( )A.知州 B.巡检司 C.都元帅府 D.台湾府13.(2025七下·宣汉期末)导致下面两图所示内容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重心南移 B.海上丝路繁盛C.手工业的发达 D.人地矛盾尖锐14.(2025七下·宣汉期末)《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 “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铜钱计量单位)。”由此可知,宋朝统治者重视市舶司管理的根本目的是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打击地方豪强势力C.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D.维护边疆地区安全15.(2025七下·宣汉期末) “明成化元年(1465),今宣汉县境复置东乡县,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夔州府。正德九年(1514),改属达州。”材料中的“承宣布政使司”是明朝设立的地方三司之一,三司的设立( )A.标志丞相被废除 B.杜绝了地方割据隐患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推进行省制度的确立16.(2025七下·宣汉期末)明朝末年流行着这样一首歌谣: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李自成),闯王来时不纳粮。”歌谣中的“闯王”( )A.推翻明朝统治 B.荡平东南倭寇C.成功收复台湾 D.引清军人关17.(2025七下·宣汉期末) 2025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班禅额尔德尼 确吉杰布拜见时,勉励他努力成为佛学造诣精深、受僧俗信众爱戴的藏传佛教活佛,在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顺、西藏稳定发展进步中作出更大贡献。回顾历史,藏传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始于 ( )A.元朝时期 B.明朝前期 C.明朝后期 D.清朝前期18.(2025七下·宣汉期末)清代学者赵翼说: “(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由此推断A.军机大臣无决策之权 B.皇帝权力受到了制约C.军机大臣掌控了朝政 D.中央权力向地方分散19.(2025七下·宣汉期末)清代豫商中武安商帮实力雄厚。《河南省志》记载: “清乾隆、嘉庆后,凡河南都会及满洲、兰 州、西安、内蒙古等处,皆有本县(武安)之商业。”这反映了当时( )A.人地矛盾突出 B.陆上丝路繁荣C.商品经济活跃 D.水路交通发达20.(2025七下·宣汉期末)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又曰:“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 只是未知。”这位“先生”最可能是( )A.苏轼 B.王守仁 C.陆游 D.顾炎武21.(2025七下·宣汉期末)科举制是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材料一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摘编自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正式诞生的标志是隋炀帝时哪一科的设置?(2)材料二 自宋代规定三岁一贡以来,每历三年,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协调力。而边区远限(角落),更易有观摩,有刺激,促进其文化学术追随向上之新活力。-—摘编自《国史新论》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三岁一贡”对宋代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3)材料三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赵秉忠(1573— 1626)因为参加殿试而一举成名。考试内容为儒家经典,文体上的严苛要求虽然方便评 分阅卷,但也限制了人们的思维。——摘编自张宇辰《刍议明朝状元卷 折射的中国科举制度》材料三中的赵秉忠殿试卷是目前所知中国大陆唯一的殿试状元卷真迹。从第一手史料 和第二手史料的角度分类,赵秉忠殿试卷属于哪一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科举制的“文体”名称及其危害。(4)材料四科举制度不仅决定着应试者个人的前途、家族的兴衰,更左右着帝国的教育、政治、文化、习俗以及人们的价值观,而这种影响,正是通过一批批金榜题名者和一批批科场失意者,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的。--央视纪录片《科举》解说词综合上述材料,思考科举对现代教育的可借鉴之处。22.(2025七下·宣汉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科技方面天文历法科技名著(1)与图①相关的雕版印刷术最早出现于哪一朝代?北宋时为图②相关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作出杰出贡献的是谁?除印刷术外,我国古代“四大发明”还有哪些?(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将图③至图⑥四位科学家与下列天文历法成就对应起来。(写出图序即可)主持创制水运仪象台: ;编成《授时历》: ;创制“十二气历”: ;制成《大衍历》: 。(3)分别写出图⑦、图⑧、图⑨三部科技名著的作者。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三部著作的共同点。(4)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古代科技的认识。23.(2025七下·宣汉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材料一隋唐时期,国力强盛,……新罗、日本向唐派遣的使者、留学生络绎不绝。这两个国家仿效唐朝的政治制度改建其行政组织;两国的特产工艺品也大量输入中国。同时,随着造船技术的发展,与东南亚、南亚、中亚、北非各国的联系进一步密切。大批的中国货物深受各国欢迎;天竺的佛经、东罗马的医学技术等也相继传入我国,产生了积极影响。——摘编自《中国古代史》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隋唐对外交往局面形成的条件。唐朝贞观年间西行求法,将“天竺的佛经”带入我国的是哪位高僧?(2)材料二 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1405)六月,命(郑)和……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携带)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清)张廷玉等《明史 郑和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成祖派郑和“通使西洋”的目的(用材料原文回答), “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反映了郑和船队能够“通使西洋”的哪一技术 条件?郑和“通使西洋”有何历史影响?(3)材料三 故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 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三反映了清朝怎样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政策的消极影响。(4)材料四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世界中国学大会 上海论坛所致贺信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四的理解。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尽道隋亡为此河”说明运河导致隋朝灭亡的负面评价,但“至今千里赖通波”强调唐朝始终依赖运河运输的现实价值。“共禹论功不较多”通过大禹治水的类比,暗示运河具有与大禹治水相当的历史功绩。《汴河铭》中“在隋之民不胜其害,在唐之民不胜其利”对比了运河在隋唐两代对民生的不同影响:隋朝因滥用民力导致民怨,唐朝则因运河便利获得实惠。两则材料共同说明运河对隋唐两代产生的复杂历史影响,D符合题意;题干强调的是开凿后的作用,排除A;题干未涉及开凿的阻力,排除B;题干未涉及开凿的条件,排除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隋朝大运河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答案】B【知识点】“贞观之治”【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将“以人为镜”与魏征的殂逝直接关联,说明魏征作为谏臣对他的重要性。“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表明唐太宗通过臣子的进谏来反思自身过失,这直接对应“善于用人纳谏”的核心特点,B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农业生产的相关信息,排除A;“重视官吏清廉”虽与唐太宗治国相关,但材料未强调吏治廉洁问题,排除C;魏征并非百姓,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贞观之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贞观之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3.【答案】D【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曲辕犁是唐代农业工具革新的典型代表,对应生产领域。体现的是工具的革新,D符合题意;制度完善和曲辕犁无关,排除A;文教昌盛与唐诗相符合,排除B;社会风气与农业生产无关,排除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盛唐经济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盛唐经济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4.【答案】A【知识点】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解析】【分析据题干“从根本上动摇了唐朝统治,加速了其灭亡”可知,黄巢起义对唐朝统治起到了打击作用,A符合题意;起义反而可能加剧社会矛盾,排除B;题干信息强调的是黄巢起义的影响,并非原因,排除C;题干为涉及黄巢起义失败的原因,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黄巢起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黄巢起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5.【答案】D【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552年阿史那土门统一各部建立突厥汗国,鼎盛时控制蒙古高原至西域,B符合题意;吐蕃7世纪才在青藏高原兴起,排除A;回鹘在8世纪中期建立汗国,曾助唐平定安史之乱,排除C;匈奴在汉代活跃,东汉后分裂衰落,与6世纪中期无关,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唐朝民族关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唐朝民族关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6.【答案】D【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解析】【分析】据题干“全其部落,顺其土俗”可知,唐朝保留边地民族原有部落结构和习俗,属于民族政策的灵活性。册封、和亲、互市是具体手段,体现政策的多样性,D符合题意;题干针对的是边地民族(内部民族问题),而非对外交往,排除A;“社会风气”偏离题干,材料未涉及社会文化或思想层面的内容,排除B;特殊管理方式恰恰说明边疆政策具有间接性,排除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唐朝民族关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唐朝民族关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7.【答案】C【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道》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古文,是复古崇儒、排斥佛老的代表作, C符合题意;李白是唐诗的代表人物,号“诗仙”,排除A;杜甫是唐诗的代表人物,号“诗圣”,排除B;白居易是唐诗的代表人物,写的诗通俗易懂,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唐朝思想家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唐朝思想家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8.【答案】C【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募役法允许民户交纳免役钱代替服役,将劳役转为货币税,符合题干描述,C符合题意;青苗法是政府提供农业贷款,与劳役无关,排除A;;方田均税法是按土地实际面积征税,属于土地税改革,排除B;保甲法是基层治安制度,与赋税无关,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王安石边变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9.【答案】B【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解析】【分析】 据题干信息可知,契丹、西夏钱币可能模仿北宋形制(如方孔圆钱),体现不同民族经济文化交流,B符合题意;钱币样式与崇文抑武无直接关联,排除A;“差异消除”不符合史实,各政权钱币仍有独特标识(如西夏文),排除C;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是钱币铸造的基础,但无法解释不同政权钱币的相似性,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契丹族与党项族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契丹族与党项族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0.【答案】C【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澶渊之盟后宋辽维持120年和平,宋金和议后双方也保持近70年相对稳定,C符合题意;澶渊之盟签订于1005年(北宋真宗景德元年),属于11世纪;而宋金和议主要指1141年《绍兴和议》(南宋高宗时期),属于12世纪,排除B项;澶渊之盟双方为北宋与辽,宋金和议双方为南宋与金,参与方不同,排除B;澶渊之盟中辽宋为平等兄弟关系(宋为兄),宋金和议中南宋向金称臣,但北方政权向南方称臣的表述不成立,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澶渊之盟与宋金和议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澶渊之盟与宋金和议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1.【答案】C【知识点】南宋的偏安【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诗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强调为正义事业献身的精神;“留取丹心照汗青”则直接表明宁死不屈、永葆忠诚的信念,C符合题意;文天祥抵抗的是元朝而非金朝,且金朝灭亡于1234年,早于文天祥活动时期,排除A;文天祥并非改革派领袖,其主要事迹是抗元与狱中坚持气节,排除B;辽朝于1125年被金朝所灭,与南宋末年的文天祥无直接关联,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南宋偏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南宋偏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2.【答案】B【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中央首次在台湾正式设立行政机构,B符合题意;“知州”为州级行政长官,与澎湖机构无关,排除A;“都元帅府”是元朝管理西域的军事机构,与台湾无关,排除C;“台湾府”为清朝所设,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元朝对边疆地区管辖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元朝对边疆地区管辖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3.【答案】A【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唐代(750年)长江流域人口占36%,珠江流域仅3%;而北宋(1078年)长江流域增至61%,珠江流域更达58%。这说明南方人口大幅增长,北方黄河流域人口占比下降(唐代黄河数据未直接给出,但可从总比例推断),经济重心南移,A符合题意;海上丝路主要影响沿海贸易,与内陆流域人口分布关联较弱,排除B;手工业发达手工业局部繁荣无法解释整体人口迁移趋势,排除C;人地矛盾北宋人口增长但未达全国性矛盾尖锐阶段,且南方开发缓解矛盾,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经济发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4.【答案】A【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解析】【分析】 据题干“利入甚厚”“动得百十万缗”可知,市舶司管理带来的经济收益十分可观。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统治者重视市舶司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海外贸易增加政府财政收入,A符合题意;材料未提及地方豪强势力,且市舶司管理与打击豪强无直接关联,排除B;中外文化交流是对外贸易的客观结果,但材料强调“利入”而非文化目的,排除C;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与边疆安全无直接联系,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经济发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市舶司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5.【答案】C【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三司包括承宣布政使司(行政)、提刑按察使司(司法)、都指挥使司(军事),分管地方行政、司法、军事,分散了原行省权力。三司分权使地方权力分散,直接听命于中央,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符合题意;丞相制度在明太祖时期已被废除,与三司设立无关,排除A;“杜绝”表述绝对化,三司只能削弱地方割据而非彻底消除,排除B;行省制度在元朝确立,明朝三司是取代行省而非推动其确立,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朱元璋强化皇权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6.【答案】A【知识点】李自成起义【解析】【分析】据材料“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朝末年的李自成起义,李自成又称“李闯王”,最终推翻了明朝统治,A符合题意;戚继光抗倭,荡平东南沿海倭寇,与材料不符,排除B;郑成功收复台湾,与“闯王”不相符,排除C;李自成推翻了明朝的统治,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李自成起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李自成起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7.【答案】D【知识点】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清朝为加强边疆管理,于雍正时期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明确规定达赖和班禅的转世灵童必须由中央派遣官员监督抽签确定,并经皇帝册封,确立了中央对藏传佛教领袖的绝对任免权,D符合题意;元朝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但班禅的册封制度尚未形成,此时藏传佛教领袖主要通过宗教内部认定,排除A;明朝对西藏采取多封众建政策,但班禅的册封仍非强制程序,宗教领袖的认定权仍掌握在西藏地方,排除B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清朝对西藏地区管理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管理的措施,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8.【答案】A【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解析】【分析】据题干“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卷一《军机处》中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意思是军机大臣的职责仅仅是传达、转述皇帝的旨意,以及负责撰写相关内容,不能在其中有任何赞襄(协助、参与决策)的行为。军机大臣主要是执行皇帝旨意,没有参与决策、提出决策建议的权力,所以能推断出军机大臣无决策之权,A符合题意;军机处是清朝皇帝加强君主专制的工具,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是皇帝权力延伸,并非皇帝大权受制约,排除B;军机大臣只能传述皇帝旨意,无法掌控朝政,朝政大权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排除C;军机处是中央机构,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内部权力分配,和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军机处设立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军机处设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9.【答案】C【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解析】【分析】据题干“凡河南都会及满洲、兰 州、西安、内蒙古等处,皆有本县(武安)之商业。”可知,材料提到武安商帮的商业网络覆盖河南、满洲、兰州、西安、内蒙古等多地,说明其跨区域贸易频繁,C符合题意;人地矛盾与材料无关,材料未涉及人口与土地问题,排除A;陆上丝路范围不符,材料中的地点多为国内边疆或内陆,未涉及中亚、西亚等传统丝路区域,排除B;水路交通与地理矛盾,内蒙古、兰州等地缺乏主要水路,商帮活动依赖陆路或商贸需求,而非水运,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清朝经济发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清朝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0.【答案】B【知识点】中国古代史学【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心即理也”强调心是宇宙的本源,理存在于心中,没有心外的事物和道理,这与王守仁(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一致,B符合题意;苏轼是宋代文学家,未系统提出心学思想,排除A;陆游是南宋诗人,与心学无关,排除C;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属于实学,与心学对立,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明清理学家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明清理学家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1.【答案】(1)特点:政府招生、自由报考、考试内容广泛;标志:进士科。(2)影响:加强中央与地方联系;促进文化交流;增强民族向心力。(3)史料类型:第一手史料;文体:八股文;危害:束缚思想,阻碍创新。(4)借鉴:坚持公平选拔;注重全面考查。【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科举考试的变化【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隋朝的科举制度。根据材料一“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可知,政府招生、自由报考;根据材料一“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可知,考试内容广泛。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形成。(2)本题考查宋朝的科举制度。根据材料二“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协调力。而边区远限(角落),更易有观摩,有刺激,促进其文化学术追随向上之新活力。结合所学可知,“三岁一贡”加强中央与地方联系,促进文化交流,增强民族向心力。解析:材料二'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对应加强中央与地方联系,'边区远限更易有观摩'说明促进文化交流,'增添向力'体现民族凝聚力。需注意'三岁一贡'是宋代科举定期举行的制度。(3)本题考查明朝的八股取士。结合所学可知,殿试卷是考生直接书写的原始档案,属于未经后人加工的第一手史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文体上的严苛要求”指八股文,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被录取后成为皇帝的顺从者。(4)本题考查科举制度的借鉴作用。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的公平报考原则、材料三的考试规范性、材料四“左右帝国教育”的启示,可提炼出选拔公平性和考查全面性两个借鉴点。其它符合题意即可。故答案为:(1)特点:政府招生、自由报考、考试内容广泛;标志:进士科。(2)影响:加强中央与地方联系;促进文化交流;增强民族向心力。(3)史料类型:第一手史料;文体:八股文;危害:束缚思想,阻碍创新。(4)借鉴:坚持公平选拔;注重全面考查。【点评】本题考查隋朝的科举制度、宋朝的科举制度、明朝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22.【答案】(1)朝代:唐朝;人物:毕昇;其他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2)图5;图6;图4;图3。(3)作者:《农政全书》徐光启;《本草纲目》李时珍;《天工开物》宋应星。共同点:总结性著作;注重实用。(4)认识:古代科技领先世界;推动社会发展。【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隋唐的科技。结合所学可知,雕版印刷术最早出现在唐朝,图①《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图②泥活字板模型)。四大发明除印刷术外,还包括指南针(航海)、火药(军事)、造纸术(文化传播)。(2)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结合所学可知,水运仪象台是苏颂(图⑤)主持创制的天文仪器;郭守敬(图⑥)编成《授时历》,精确计算回归年;沈括(图④)提出"十二气历"简化历法;僧一行(图③)制定《大衍历》,是唐代历法代表。(3)本题考查明朝的科技著作。结合所学可知,《农政全书》作者徐光启(总结农业经验),《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药物学集大成),《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记录手工业技术)。共同点:均为总结前人成果的综合性著作,注重实用价值。(4)本题考查对古代科技的认识。结合所学可知,古代科技在多个领域领先世界(如四大发明、天文仪器),推动了农业、医药、手工业发展,并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海外,对人类文明产生深远影响。故答案为:(1)朝代:唐朝;人物:毕昇;其他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2)第1空、图5第2空、图6第3空、图4第4空、图3。(3)作者:《农政全书》徐光启;《本草纲目》李时珍;《天工开物》宋应星。共同点:总结性著作;注重实用。(4)认识:古代科技领先世界;推动社会发展。【点评】本题考查隋唐科技、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明朝的科技著作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23.【答案】(1)条件:国力强盛;交通发展;政策开放。高僧:玄奘。(2)目的:“踪迹惠帝,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技术条件:造船技术先进;影响: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3)政策:闭关锁国;消极影响:隔绝中外交流,导致中国落后。(4)理解: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动力。【知识点】鉴真与玄奘;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政策【解析】【分析】(1)贝泰妮考查隋唐的对外交往。根据材料一“隋唐时期,国力强盛”可知,国力强盛;根据材料一“随着造船技术的发展,与东南亚、南亚、中亚、北非各国的联系进一步密切。”可知,交通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可知,玄奘在贞观年间西行天竺(印度)取经,符合材料中“佛经传入”的史实。(2)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根据材料二“ 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踪迹惠帝,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结合所学可知,“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反映的是明朝造船技术的进步;结合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3)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根据材料三“故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故步自封”的政策是闭关锁国。结合所学可知,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4)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四“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可知,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借鉴推动不同文明的发展。故答案为:(1)条件:国力强盛;交通发展;政策开放。高僧:玄奘。(2)目的:“踪迹惠帝,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技术条件:造船技术先进;影响: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3)政策:闭关锁国;消极影响:隔绝中外交流,导致中国落后。(4)理解: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动力。【点评】本题考查隋唐的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等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7月)(学生版).docx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7月)(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