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中年度德育工作计划与总结 一、年度德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根本遵循,结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与学校 “立德树人” 办学理念,构建 “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德育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各环节,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法治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助力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青少年。 (二)工作目标 学生层面:95% 以上学生养成良好日常行为习惯(如遵守校规校纪、主动问候师长),85% 以上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学生违法犯罪率为 0,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率控制在 1% 以内。 教师层面:打造一支专业德育队伍,班主任德育培训参与率 100%,每位教师掌握至少 2 种德育教育方法(如情境教学法、榜样示范法)。 校园层面:构建 “班级 - 年级 - 学校” 三级德育管理网络,形成 “诚信、友善、进取” 的校园德育文化,家长对学校德育工作满意度达 90% 以上。 (三)具体工作内容与实施步骤 1. 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贯穿全年) 具体措施: 开学第一周开展 “行为规范养成周” 活动,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通过 “规范知识竞赛”“情景模拟表演” 等形式,让学生明确课堂纪律(如上课不随意讲话、按时完成作业)、校园礼仪(如上下楼梯靠右行、不追逐打闹)、着装要求(如周一至周五穿校服、不佩戴首饰)等内容。例如,在情景模拟中,设置 “同学课间打闹发生矛盾”“遇到师长未主动问候” 等场景,让学生分组表演正确处理方式,教师现场点评指导。 实行 “班级行为规范积分制”,每周由班主任联合班干部对学生的出勤、卫生、纪律等情况进行积分统计,积分排名前 10% 的学生授予 “每周规范之星” 称号,每月汇总积分,评选 “月度文明学生”,并在校园公示栏展示。学期末,将积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责任主体:班主任、德育处干事 时间节点:每周五下午统计积分,每月最后一周周一公布 “月度文明学生” 2. 主题德育活动开展(分学期实施) 第一学期(9 月 - 1 月): “感恩师长,情暖校园” 主题活动(9 月):组织学生制作感恩贺卡,书写对老师的感谢话语;开展 “我为老师做件事” 实践活动,如帮老师整理办公桌面、课间主动擦黑板等;举办感恩主题班会,邀请学生分享与老师之间的温暖故事。例如,七年级(3)班学生在班会中,讲述了数学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帮自己补习薄弱知识点的经历,引发全班同学共鸣。 “法治进校园,安全伴我行” 主题活动(11 月):邀请辖区派出所民警担任法治副校长,开展法治讲座,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校园欺凌等法律知识;组织学生观看法治教育纪录片《守护青春》,并撰写观后感;进行校园安全演练(防火、防震),让学生掌握基本逃生技能。演练后,对学生的逃生速度、秩序等进行评比,八年级(2)班获得 “安全演练优秀班级” 称号。 第二学期(2 月 - 6 月): “学雷锋,献爱心” 志愿服务活动(3 月):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义务清扫楼道、看望孤寡老人等志愿服务;成立学校 “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定期到学校周边公园清理垃圾、维护公共设施。例如,八年级(5)班学生在社区志愿服务中,帮助独居老人王奶奶打扫房间、陪老人聊天,受到社区居民好评。 “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 主题活动(5 月):组织学生前往本地革命烈士陵园开展祭扫活动,学生代表敬献花篮、宣读祭文;开展红色故事演讲比赛,让学生讲述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如八年级(1)班学生讲述的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的故事,感染力极强;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电影《长津湖》,并开展影评征文活动,评选优秀作品在校园公众号推送。 责任主体:德育处、各年级组、班主任 时间节点:每学期初制定主题活动方案,活动结束后一周内完成总结上报 3. 德育队伍建设(全年持续推进) 班主任培训:每月开展 1 次班主任德育工作研讨会,围绕 “如何处理学生矛盾”“怎样做好家校沟通” 等主题进行交流;每学期邀请校外德育专家开展 2 次专题培训,如邀请教育心理学专家讲解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建立班主任师徒结对制度,让经验丰富的老班主任指导新班主任开展工作,如九年级(4)班班主任李老师,帮助新班主任张老师制定班级管理计划、解决学生早恋问题。 学科德育渗透:召开学科德育工作会议,要求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挖掘德育元素,如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背影》时,渗透亲情教育;历史教师在讲授中国近代史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数学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渗透团队协作教育。每学期开展 “学科德育优质课” 评选活动,推动学科德育落地。 责任主体:德育处、教务处 时间节点:每月最后一周周三开展班主任研讨会,每学期第 2 周、第 12 周开展校外专家培训 4. 家校协同育人(全年常态化开展) 家长会与家访:每学期召开 2 次全体家长会,第一次(开学后 1 个月)向家长介绍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学生在校行为表现评价标准;第二次(学期末)反馈学生德育发展情况,听取家长意见建议。班主任每学期对班级所有学生进行至少 1 次家访(线上或线下),重点关注特殊学生(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学生),如七年级(4)班班主任对班级 5 名留守儿童进行线下家访,了解学生家庭生活情况,与家长共同制定个性化德育教育方案。 家长学校课程:每学期开设 2 次家长学校课程,邀请教育专家、优秀班主任为家长授课,内容包括 “初中生心理特点与家庭教育方法”“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 等;建立家长微信群,定期推送德育教育文章、家庭教育案例,方便家长随时学习交流。 责任主体:德育处、班主任 时间节点:每学期第 6 周、第 18 周召开家长会,每学期第 4 周、第 14 周开展家长学校课程 二、年度德育工作总结 (一)工作成效 学生行为习惯显著改善:通过 “行为规范养成周”“积分制管理” 等措施,学生遵守校规校纪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全年学生迟到、早退次数较上一年减少 60%,校园内追逐打闹、乱扔垃圾等现象基本消失,“月度文明学生” 评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98% 的学生达到日常行为规范要求。 主题德育活动成果丰硕:全年共开展主题德育活动 8 次,参与学生达 2800 余人次。在 “感恩师长” 活动中,共收到学生制作的感恩贺卡 1200 余张,100 余篇学生分享的温暖故事被整理成册;“法治进校园” 活动后,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知晓率从 65% 提升至 92%,校园欺凌事件仅发生 1 起,且及时妥善处理;志愿服务活动中,学生累计服务时长超 3000 小时,学校 “学雷锋志愿服务队” 获得 “市级优秀志愿服务组织” 称号;红色主题活动中,评选出优秀演讲者 20 名、优秀影评作品 50 篇,学生的爱国情怀进一步增强。 德育队伍专业能力提升:全年开展班主任研讨会 12 次、校外专家培训 4 次,班主任解决学生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新班主任在师徒结对帮扶下,快速适应班级管理工作。“学科德育优质课” 评选活动中,共评选出优质课 15 节,各学科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显著增强,语文、历史等学科的德育教学案例被纳入学校德育资源库。 家校协同育人成效显著:全年召开家长会 4 次,参与家长达 2500 余人次;班主任完成家访 1200 余次,覆盖所有学生;家长学校课程吸引 1800 余名家长参与,家长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满意度达 93%。通过家校沟通,成功帮助 30 余名特殊学生改善了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如九年级(2)班留守儿童小林,在班主任家访和家长的配合下,从自卑寡言变得开朗活泼,学习成绩也有所提升。 (二)存在问题 部分主题德育活动形式不够创新,如红色故事演讲比赛、影评征文等传统形式,对部分学生吸引力不足,参与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科德育渗透存在不均衡现象,语文、历史等文科类学科德育渗透较为深入,但数学、物理等理科类学科,在挖掘德育元素、设计德育环节方面仍有欠缺。 家校协同育人的深度不够,部分家长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存在 “重成绩、轻德育” 的观念,在配合学校开展德育活动时,主动性不强。 (三)改进措施 创新主题活动形式:后续将结合初中生兴趣特点,引入沉浸式、体验式德育活动形式,如在红色主题活动中,开展红色剧本杀、红色研学实践等活动;在法治教育活动中,组织学生参与模拟法庭,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法律的威严。 加强学科德育指导:联合教务处,组织理科教师开展学科德育专题研讨,邀请德育专家指导理科教师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如数学学科可在概率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不弄虚作假统计数据),物理学科可在能源知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每学期开展理科 “学科德育示范课”,推动理科教师更好地落实德育渗透。 深化家校协同育人:通过校园公众号、家长微信群等平台,加大德育工作宣传力度,转变家长 “重成绩、轻德育” 的观念;开展 “优秀家长” 评选活动,表彰积极配合学校德育工作的家长,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建立家校德育沟通反馈机制,定期收集家长对德育工作的意见建议,及时调整工作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