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监测高二历史本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 铅笔将考生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黄帝内经》中的名篇《异法方宜论》说:“医之治病也,病而治各不同,皆愈者何也?歧伯曰:地势使然。”接着列举不同地域之下,人民自然形成的机体生理特性的差异和常见疾病属性。这体现的中华文化的内涵是()A.天人合一 B.知常达变 C.和而不同 D.以民为本2.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最早由古印度教中的神灵演化而来,穿着印度传统服装。东魏时期的《洛阳伽蓝记》中记载:“有金像辇,去地三尺,施宝盖,四面垂金铃七宝珠,飞天伎乐,望之云表。”盛唐时期的飞天造型和构图方式明显带有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嫦娥奔月”的意味,这一演变折射出()A.民众信仰出现多元化的倾向 B.中华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C.佛教深受天人合一思想影响 D.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被颠覆3.北宋饮茶之风盛行,茶文化得到发展。文学家强至以茶德喻人德,提出“茶品众所知,茶德予能剖。烹须清泠泉,性若不容垢”。强至的主张()A.引导了社会风尚 B.推动了茶的传播C.反映了禁欲思想 D.折射了理学观点4.1584年利玛窦在广东肇庆知府的支持下,刻印了《舆地山海全图》(图),这是第一次在中国刻印的西洋式世界地图。从16世纪下半叶起到17世纪,根据这一地图绘制的各种地图不断出现,现在可以看到的就有十二种。此现象说明()A.西学东渐成为时代潮流 B.夷夏观念被抛弃C.有识之士世界观的转变 D.新思潮开始萌发5.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拒绝了列强的铁路方案,不久后提出:“与其让洋人在内地开设铁路电线,又不若中国自行仿办”,并争取到朝廷的支持。到甲午前,中国已经修筑了唐胥铁路等400多公里的铁路,开辟了中国铁路交通的新纪元。上述情况可以用来说明()A.洋务派官僚思想保守 B.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自觉性C.列强瓜分计划的破产 D.中国近代铁路网络的完善6.清末,有时人记载,北京“人力车避轿车,轿车避马车。车夫气炮,亦因车为大小,丝毫不紊,想由名分所在,理宜儘遵”。这反映出当时()A.北京的交通运输实现了近代化 B.市民的时间观念不断增强C.近代交通拓展了人们空间意识 D.社会生活新旧并存的特征7.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猛烈批判旧史学,“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己”,提出“历史者,叙述人类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学为“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文章甫一面世即获巨大影响,响应者极为广泛。梁启超的史学思想()A.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B.顺应了社会变革的时代要求C.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意识 D.奠定了维新运动的理论基础8.20世纪20年代,汕头市政当局计划修建整齐划一的马路。商民提议马路沿线许建骑楼的方案被采纳后,沿街业主借助充足的侨汇资金建成令人瞩目的骑楼街区。据此可见()A近代城市发展呈现基层自治趋势 B.政府与民众合力形塑城市新风貌C.政治革命推动近代市政体制建立 D.民族资产阶级慷慨捐资建设家乡9.印欧各民族从当初的原始印欧人的家乡向外扩张,直至印欧人拥有并且统治了冰岛到印度的大片疆土。尽管在亚欧,苏美尔人、巴比伦人、亚述和其他民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抵御他们,但某些印欧族群也一度在这些地区建立了帝国。印欧人的迁徙()A.得益于强大军事优势 B.导致欧亚大陆区域文明衰落C.传播了先进的印欧文明 D.确立起欧洲文化的优势地位10.古希腊喜剧大师阿里斯托芬在其代表作《骑士》中这样描写:一位失聪老者的仆人用他人的资源和私产做人情,自己一毛不拔,就成了“人民救星”,他的代表性台词为“德谟斯(希腊语意为民众)啊,哪里有一个公民比我更爱你?”这可用于说明,古希腊喜剧()A.渲染拜金主义 B.反映平民生活 C.讽刺现实政治 D.具有理性精神11.壁画是阿旃陀石窟中的最为瞩目的艺术,这些壁画被认为是印度古代壁画的重要代表。画面大量描绘了释迦牟尼佛的生平故事和当时印度的社会生活和宫廷生活等情景,包括山林、田舍、战争、乐舞以及劳动人民狩猎、畜牧、生产等场面,内容十分丰富。这说明,当时印度()A.石窟壁画成为艺术主流 B.宗教艺术显现世俗化倾向C.文化领域呈现多元色彩 D.众生平等观念获广泛认同12.学者研究发现,古希腊语"phleps”指的是与中医经络类似的管道系统。11世纪,阿拉伯医学家伊本·西那编著《医典》,创立相对独立发展起来的脉学体系,书中系统地列出了48种脉法,其中有35种与我国晋代太医令王叔和所著的《脉经》相同。据此可以推知()A.世界文化发展有共通之处 B.阿拉伯人沟通东西方文化C.古代阿拉伯医学领先世界 D.古代医学发展具有同步性13.日本学者木宫泰彦说:“唐朝三百年间,学生、僧生带回的中国文化产物,不断给予日本新的启迪。"日本对中国的优点进行整理提炼,咀嚼吸收,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日本文化。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A.留学唐朝开启日本文明发展进程 B.日本文化借鉴发展了中华文化C.中华文化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D.日本社会排斥外来文化的影响14.中世纪的西欧音乐多以宗教为主,其内容主要为诵经祈祷和礼拜歌唱。但创作于13世纪的戏剧《罗宾与玛丽昂》则以旋律自然的对话形式,歌颂了民间爱情的忠贞,嘲弄了封建骑士的卑劣。据此可知,该剧的创作()A.摆脱了基督教文化的束缚 B.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的价值取向C.受到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D.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思想文化追求15.1515年,西班牙国王费迪南德下令,不管是白人还是印第安人,都可以自由地与他们中意的人结婚。1542年,西班牙王室颁布的《新法律》规定:“印第安人是自由人,是西班牙国王的臣民”,有权拥有他们自己的土地,保留他们的村社。西班牙的这些规定()A.推动了印第安文明的正常发展 B.促进了拉美自由平等社会发展C.有助于拉美混合文明结构形成 D.受到了欧洲早期启蒙思想影响16.1831-1840年间,受政府资助来澳的英国自由移民人数为4.3万人,是过去40余年的2.8倍;到1851-1860年移民总数达到顶峰。当时的澳大利亚被许多同时代人视为“工人的天堂”。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英国工人大量移民大洋洲 B.英国工业化渐趋放缓C.澳大利亚成为罪犯流放地 D.澳大利亚文化多元化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疫情一起,广州市民开始抬神巡游,驱疫免灾。实际上,广州地方政府也卷入此类游戏中。在《申报》大量有关广州疫情的报道中,见有酬神、施药、施医、施棺等公共活动,却始终没有公共卫生活动。这是因为,在中国的医学思想中,疫病是由天气不和所引起的。大多数论者都将华南的疫情当作天气亢旱,雨水不调的产物。-曹树基《1894年鼠疫大流行中的广州、香港和上海》材料二西人则不然。(香港)地方一有时疫,即由洁净局派人逐户查察。如屋中有不洁之物,必令洗涤净尽,更以药水遍洒室中,使无污秽之气。凡患疫者,则另设一地以处之,免致传染他人。街衢秽物,亦必辟除使尽,其有患疫而毙者,亦另择一地而葬之。随毙随葬,不少停留,以免秽气熏蒸。各厕所每日洗涤,投以生灰,以辟秽恶。-《申报·论中西治疫之不同》(1894年5月25日)材料三对于鼠疫,1890年代西方的治疗并不很有效。(香港)华人居民不仅反对他们认为荒谬的医疗,也反对非常具有侵略性的国家政策,尤其是强制性的逐户检查、强迫入院以及毁坏房屋。-【美】班凯乐《十九世纪中国的鼠疫》(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894年广州和香港应对鼠疫方式的异同。(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香港的华人居民为什么反对政府的防疫行动。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鸦片战争后,广东沿海一带出现大量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随着远洋轮船开航,前往海外的人数大增。由外国人主导建立的移民体制包括自愿和非自愿移民两种类型。根据移民筹措移民经费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受助移民“契约劳工”等多种移民途径。在此之前,当时出洋的中国人几乎都是去往东南亚地区,但是进入新的移民时代后,中国移民走向了全球的不同地区。他们大多侨居泰国、马来亚、柬埔寨经商、务工,美国、澳大利亚等地也吸引着部分移民。移民会聚居在唐人街,依赖同宗或同乡的帮助,在他国谋求生存。一摘编自[美]孔飞力《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法国大量招募外国工人参与本国的经济与社会重建。在引进大量外国男性劳动力工作多年后,政府实施了家庭团聚政策。来自原欧洲国家的外国人占全法国外国移民的比例逐步下降,而来自非欧洲国家特别是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北非国家的移民比例迅速上升。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法国的阿尔及利亚移民人数已经超越了西班牙移民和葡萄牙移民。这些外国人得以长期居留,但居民身份、社会福利、法律权利等问题日益显现。-摘编自宋全成《欧洲移民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广东地区海外移民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出现移民高潮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法国移民现象产生的影响。1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材料一20世纪40年代以来巴西城市化水平变化表-据巴西国家地理和统计局人口普查数据材料二据2010年巴西国家地理和统计局人口普查数据材料三近代巴西的城市发展具有殖民地时期的经济特点,并随宗主国经济周期波动而变化。政治是城市的主要职能,随着独立和废除奴隶制度,城市开始以经济为中心发展,圣保罗市等兴起咖啡经济。经济大萧条后,巴西转向进口替代工业化,较快地走出了萧条的阴影。二战后,巴西发展战略向耐用消费品升级,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自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末,大量来自农村的劳动力涌入城市非正规就业部门,这些部门通常收入很低。1951-1991年之间,里约热内卢城市人口由240万增至550万。但贫民窟的人口却由17万增至100万,增加了4.9倍,占城市人口的比重也从7%增至18%。20世纪80年代以来巴西谋杀率增加了1倍之多,大城市情况则更为严重。-摘编自吴国平、武小琦《巴西城市化进程及其启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巴西城市化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以来巴西城市化的影响。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哪吒到底是谁?哪吒最早原是印度佛教中的护法神“那吒”。宋代以后,道教将佛教的“那吒”吸收并改造为道教神祇“哪吒”,赋予其更丰富的本土化特征。明代小说《封神演义》对哪吒的形象进行了全面塑造,赋予其叛逆、勇敢、忠诚的性格特征,使其成为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哪吒。1979年动画片《哪吒闹海》,哪吒变身为一个反抗东海龙王压迫、为民除害的英雄形象。2019年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赋予哪吒“逆天改命”的现代精神,引发广泛共鸣。2025年《哪吒之魔童闹海》,“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深深打动观众。随着电影在全球热播,引起了海内外观众的巨大反响。-摘编自付方彦《哪吒形象在中国的流变过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哪吒与中华文化”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正确,阐释清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24—2025学年度广东省珠海市高二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答案 1.A 2.B 3.D 4.C 5.B 6.D 7.B 8.B 9.A 10.C 11.B 12.A 13.B 14.D 15.C 16.B 17.(1)同:都把死者安葬;都使用药物;政府都参与其中。 异:广州主要是求神拜雨水迷信活动和治疗患者等医疗活动。香港主要是清洁患者的家居卫生、清洁公共场所、清洁厕所、隔离患者等公共卫生活动。广州的迷信活动是政府和民间的共同行为。香港的卫生活动主要是政府行为。 (2)原因:在心理上对西方人有抗拒心理(抵触情绪);中西方文化对疾病认识的差异;对西医的不认同思想;对政府的强制措施的不认可。 18.(1)特点:受到西方侵略的影响;规模不断扩大;移民途径多样;移民涉及的空间范围广阔;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聚居。 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沿海地区人地矛盾突出,对外交流频繁;清政府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远洋轮船开航便利了海外往来;西方列强在东南亚殖民需要大量劳动力;沿海地区具有海外移民的历史文化传统。 (2)影响:积极方面,缓解了劳动力短缺,加速了法国的经济重建;推动社会结构多元化,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汇与互鉴;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消极方面,引发了文化认同、移民管理等社会问题,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挑战。 19.(1)特点:城市化速度快;大城市人口增长迅速;贫民窟问题突出;社会问题日益严重。 (2)影响:巴西的城市化进程在二战后迅速推进,这带来了一些积极影响,如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等。然而,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例如,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贫富差距扩大的现象,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贫民窟的增加,社会不平等加剧。此外,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人口需求,导致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等问题。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社会不稳定因素,犯罪率上升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安全和发展。 20.示例一: 论题:哪吒形象的演变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典型特征。 阐释:哪吒的形象起源于古代印度佛教,随佛教东传进入中国后,经历了千年演变,最终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这一过程展现了中华文化对外来文明的包容吸纳,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宋代道教将佛教护法神“那吒”吸纳为本土神祇“哪吒”,并赋予其更丰富的本土化特征,明代《封神演义》融入了儒家伦理与民间对个性解放的诉求,将哪吒塑造成反抗父权、追求自由的少年英雄,哪吒从宗教护法神向文学经典神话人物的转型,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创新性。现代以来,哪吒形象的重塑与时代主题深度契合,1979 年动画片《哪吒闹海》中反抗压迫的英雄形象,2019 年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逆天改命”的现代精神,2025 年《哪吒之魔童闹海》中“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的表达,都展现了新时代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连续性。 综上,哪吒形象的千年演变,是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的生动体现,更是“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 示例二: 论题:哪吒形象的演变折射出时代发展影响中华文化。 阐释:佛教护法神“那吒”被道教吸纳为“哪吒”,这体现了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思想趋势。明代《封神演义》通过哪吒的叛逆,表达了对程朱理学束缚人性的批判,与商品经济发展催生的市民意识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后,哪吒形象的重塑始终紧扣时代主题。1979 年《哪吒闹海》中,哪吒反抗东海龙王的压迫,体现了改革开放初期勇于开拓、敢闯敢试的时代精神;2019 年《哪吒之魔童降世》强调“逆天改命”,反映了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进程中个人价值的觉醒;2025 年《哪吒之魔童闹海》“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的表达,传递了新时代“文化自信”与开拓创新的理念,且随着电影在全球热播,也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综上,社会发展推动文化符号与时俱进,文化发展应顺应时代潮流,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