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全国名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历 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①第1~3单元。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尚书·商书·汤誓》记载商汤在讨伐夏桀的战争中宣称“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诗经·大雅·文王》歌颂周王朝的奠基者周文王姬昌“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上述材料可以推断出商周时期A.天命观念影响政治运作 B.借助儒家伦理进行国家治理C.祖先崇拜成为统治工具 D.中央集权体制度初步萌芽2.周公提出“天畏柴忱(辅助诚信的人),民情大可见”,强调“敬从天命,怀保小民”“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这表明周公的统治理念A.蕴含居安思危的意识 B.致使宗教精神得以张扬C.具有原始的民本色彩 D.重视政权统治的权威性3.在中世纪的西欧,曾出现给予城市的种种“特许状”,甚至出现把王权限制在法律之下,确立私有财产和人身自由不可被随意侵犯原则的《大宪章》以及承载民族文化的教育机构等。这说明中世纪的西欧A.宗教神学无益于社会发展 B.社会孕育着转型的力量C.封建主的权力已实现让渡 D.王权已经形成集权体制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的会议是A.中共十八大 B.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九大 D.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5.孝文帝下诏规定:“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这项政策的作用不包括A.加快鲜卑族封建化的过程 B.保持鲜卑族的民族传统C.迅速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D.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6.唐代科举制度,中了进士并不意味着能够马上进入官员的序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后才踏进官场。这一制度A.选官兼顾才学和从政的能力 B.确保了教育公平公正C.科举取士不能满足人才需求 D.消除了门阀政治残余7.20世纪初,出现了一股兴办学堂的高潮。如仪董学堂于1902创立,是扬州第一所官立中学,“学堂初开,中西并重,引领江淮风气”。这种现象的出现A.解决了人才匮乏的问题 B.标志着科举制度被废除C.引发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D.得益于清末新政的实行8.某同学搜集了以下四则材料,由此可见他研究的主题是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②举孝廉,父别居 ③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A.选官方式的演变 B.诗歌风格的发展C.重文轻武的形成 D.宗法观念的瓦解9.19世纪初,英国以党派为基础任用的官员,常因内阁重组或执政党更替而大批更换;19世纪中后期,英国出现不与内阁同进退的“文官”,不参加党派之争,一般终身任职,执行政府的决策,论功奖惩。这一变化实现了A.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 B.削弱了内阁行政权力C.促进了决策及执行权合一 D.导致了政党政治衰退10.中华民国建立后,南京临时政府十分重视官员选拔制度,特别是文官选拔制度的建设,出台了官员选拔方面的一系列法规草案。这些草案A.依据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制定 B.以考试选拔官员为主C.在“分权制衡”原则的框架中 D.标志着中国文官制度的确立11.2013年6月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总书记在此强调的是A.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B.坚持德才兼备标准C.坚持知人善任原则 D.坚持人民需要原则12.汉高祖时期,“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这说明当时A.重视社会教化 B.凸显豪强的经济实力C.强化中央集权 D.确立儒学的主流地位13.秦简《为吏之道》把忠信敬上、孝敬父母作为官吏的必备品格和行为准则。睡虎地秦简中亦记载有父亲以不孝罪状告儿子,得到官府支持的判例。材料反映了当时A.礼法并用加强社会治理 B.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C.整顿吏治加强专制统治 D.依法治国缓和社会矛盾14.《法国民法典》设计的结构并非完全以法学家对私法关系的理解来安排,全部法典条文被划分为3卷,分别规定了“人”“财产以及所有权的各种变更”和“取得财产的各种方式”。尤其是其第3卷几乎成了一个大杂烩,既有债权、有继承、有夫妻财产制,还有担保物权、时效等规定,贴近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据此可知,这一设计A.奠定了现代民法体系 B.有利于法典的普及化C.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 D.彰显启蒙运动的精神5.陪审团制度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英国在12世纪确立了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的起源也可追溯到罗马共和国时期,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后,各国颁布法律支持被告自己辩护或聘请律师辩护。材料意在说明,古希腊罗马的法律文化A.迎合了市民阶级的价值需求 B.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C.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 D.是欧洲法律文化的源头16.2014年以来,我国修改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生态文明立法进一步加快;制定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坚决维护国家安全与核心利益;出台外商投资法,助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通过首部民法典,全方位保障人民群众各项民事权利。这反映出我国A.法治建设将市场经济作为中心 B.民众法治观念不断增强C.加强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D.立法形式趋于丰富多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注:如“参知政事”“参议得失”“参知机务”“专典机密”等)。————《新唐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及其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三省的职责。(6分)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33年,罗纳德写道:“中国的科举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传播,并成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实施和发展行政精英制度的基础。毫无疑问,美国公务员竞争考试的特点主要受英国的影响,而英国的公务员制度则来源于中国。”笔者认为,由于古代中国与近代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而二者就不是单纯地被借鉴与借鉴的关系,可以说,二者是在披着考试这一相同方式的外衣上,各有各自鲜活的特点。————摘编自曾华《科举制度与西方公务员制度之比较研究》以上材料是部分学者对中国科举制度与西方公务员制度关系的一些认识。围绕“中国科举制度与西方公务员制度”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充分)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70年改革规定高级文官的考试科目分为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必考科目有作文、英语、现代或基础经济、普通科学和辅助文字等5门;选考科目有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经典、梵语、外文、数学和自然等11门。从内容可以看出,高级文官的考试以人文科学和基础理论为主,对担任文官职务具有实际价值的社会学、公共行政学不在考试范围之内;作为选考科目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均为一般的基础知识,与担任高级文官几乎无直接关系。————摘编自洪忠杰《试析19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不彻底性》材料二20世纪前期,政府逐步接纳妇女进入文官行列。但在很长时期内,广大妇女不能进入重要岗位,只能担任抄写、打字和收发之类的工作,多数是临时雇员,而且受到年龄和婚姻限制,同工不得同酬。面对种种不合理现象,英国文官界妇女在社会进步势力的声援下,长期坚持斗争。1919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任何人不应因性别或已婚而被剥夺担任文官的资格。两年后财政部又首先制定接纳妇女担任文官的实施细则,允准妇女参加文官考试,平等竞争各类文官职位,但同时又规定女文官候选人必须是单身女子,一旦结婚必须辞职。正因为如此,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仍然只有少数妇女能获此幸。部分妇女进入高级文官阶层,则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70年代英国文官制度改革考试内容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以来英国妇女在入职文官职位方面发生的变化并简要分析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20.(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法国民法典》是第一部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基础的民法典,代表的是自由资本主义,自1804年颁布实施以来,距今已逾两百年发展历史,是当今世界上施行时间最长的一部民法典,开创了近代民法历史;《德国民法典》则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的时代产物,自1900年1月1日开始施行以来,距今也超过了一百年的发展历史。两国民法典作为大陆法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鲜明地体现着大陆法系的立法特点和主要原则。————摘编自杨昕燃《德国民法典与法国民法典比较》材料二1902年,清廷下令修订现行律例,要求“按照(与列强)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此后七八年间,颁行了《公司律》《破产律》《奖给商勋章程》,编成了《刑事诉讼律草案》和《民事诉讼律草案》等。1906年,清廷改革官制,仿西方“三权分立”之意,明确大理院“专掌审判”。1907年,命在京师和各省设高等审判厅,在省会及商埠等地分设地方审判厅和初等审判厅,于各审判厅内增设相应的检察机构。清政府力图在形式上模仿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司法组织,名曰“司法独立”,实际上审判大权仍操之于皇帝和地方大员手中。————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民法典与法国民法典的不同。(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司法改革的背景。(6分)高二上月考卷(一)·历史 第6页(共6页)选择性必修①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 A据材料可知,商汤在讨伐夏桀的战争中宣称受命于天,《诗经·大雅·文王》歌颂周文王姬昌“於昭於天”,体现了商周时期的天命观念影响政治运作,A项正确;儒家伦理此时尚未建立,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天命观,而非祖先崇拜,排除C项;中央集权体制度初步萌芽出现在战国时期,排除D项。2. C“天畏柴忱,民情大可见”,即天的威严与诚信,应当从民情中进行观察;“敬从天命,怀保小民”,即通过时常体察民情以通达天意;“国将兴,听于民”,这些表明周公的统治理念具有原始的民本色彩,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本色彩,没有蕴含居安思危的意识;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宗教色彩,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本色彩,而不是重视政权统治的权威性,排除D项。3. B“特许状”背后的城市自治、《大宪章》背后的限制王权、教会和城市创办大学背后的文化发展都显示了社会发展进步的力量,B项正确;宗教神学无益于社会发展说法过于绝对,对于救济和社会治理还是有一定作用,排除A项;“权力让渡”说法不正确,排除C项;王权已经形成集权体制的说法不符合题干材料的描述,排除D项。4. C据所学内容可知,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的会议是中共十九大,C项正确;中共十八大上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A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是对中国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将从全局勾勒未来中国改革的总路线图,排除B项;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排除D项。5. B根据材料信息“要求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说汉话”可知这与保持鲜卑族的民族传统无关,B项正确;材料中学汉语的规定有助于推动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排除A项;学汉语是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的具体表现,排除C项;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措施有助于巩固其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排除D项。6. A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的科举制度下,仅仅中了进士还不行,还要通过吏部对于从政能力的测试,可见唐代的科举制是兼顾才学与从政能力的,A项正确;确保了教育公平公正说法绝对,排除B项;科举取士在一定程度上是满足了当时国家对于人才的需求,C项正确;消除了门阀政治残余说法绝对,排除D项。7.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新政,推行教育改革,兴办学堂,培养新式人才,D项正确;兴办学堂是局部地区,并未解决人才匮乏问题,排除A项;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开展于1915年,排除C项。8. A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秦统一后,官员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汉代选官实行察举制,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曹魏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这样,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隋唐时期选官实行科举制,也即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科举制的情况。可见材料中的四则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演变,A项正确;四则材料出自童谣、戏剧等,并非诗歌,排除B项;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主要表现是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C项;宗法观念主要包括亲亲尊尊、忠孝观念、男尊女卑等,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D项。9. A据材料可以体现英国文官制度的变化,文官有以前参与政党之争到不参加党派之争,这样的变化有利于稳定政局,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A项正确;内阁行政权力的大小与文官制度变化无关联,B表述夸大其作用,排除B项;决策及执行权合一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政党政治在英国是不断发展完善的,排除D项。10. B根据所学可知,南京临时政府出台的官员选拔方面的一系列法规草案,都是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而制定的,以考试制度为主选拔官员,B项正确;这些草案都是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而制定的,并非依据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制定,排除A项;这些草案是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排除C项;这些草案进一步奠定了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排除D项。全国名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历史11. B根据材料可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选人用人方面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标准,着力培养忠诚有担当的高素质干部,B项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排除高二上月考卷(一)·历史 参考答案 第1页(共2页)选择性必修①A项;材料未涉及坚持知人善任原则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强调干部的素质,未涉及人民需要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12. A据题干“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时期,通过设置三老,与地方基层行政长官一起,加强对基层民众的教化,稳定社会秩序,A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豪强的经济状况,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地方进行的教化,并不是强化中央集权,排除C项;确立儒学主流地位的是汉武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13. A材料中提到的《为吏之道》把忠信敬上、孝敬父母作为官吏的必备品格和行为准则,这体现了秦朝在治理官员方面既有道德规范(即“礼”)也有行为准则(即“法”)的要求,这种做法既强调了个人的道德修养,又明确了行为的界限,是一种礼法并用的治理方式,A项正确;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发生在汉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整顿吏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依法治国过于侧重法治,忽视了礼的作用,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14. B材料反映《法国民法典》的内容更加贴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这有利于普通人接受法典,促进法典的普及化,B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法国民法典》内容的世俗化,不是强调其对后世的影响,排除 A项;材料反映《法国民法典》的设计也考虑了普通民众的利益,未突出对于资产阶级利益的特别维护,排除C项;启蒙运动的精神是理性主义,材料未突出强调,排除D项。15. D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陪审团制度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欧洲近代的法律、律师制度也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法律息息相关,故古希腊罗马法律文化是欧洲法律的源头,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市民阶层,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近代欧洲的法律文化源自古希腊罗马,与维护奴隶主利益无关,排除B项;古希腊罗马法律没有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16. C材料中的法律涉及生态、国家安全、经济、民事等方面,这是我国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体现,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反映出我国加强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C项正确;经济立法只是材料中多项立法中的一项,无法反映法治建设以市场经济为中心,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众法治观念增强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这些法律制定的形式,排除D项。17.(1)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2分)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4分)(2)职责: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诏令、尚书省执行诏令。(6分)18.示例:论题:从科举制和公务员制度的相互关系看中西文明交流互鉴(2分)阐述: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它产生于隋唐,进一步发展完善于两宋,明清发展为“八股取士”,1905年被废除,存在时间长达1300多年。科举制使中下层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科举制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世纪的英国,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旧有选官制度不适应政治需要,于是在借鉴中国科举制度经验基础之上采用书面考试的办法录用文官,进而建立文官制度。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在学习英国文官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建立文官制度。改革开放后,中国又学习借鉴西方文官制度,建立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综上所述,从西方公务员制度和中国科举制的关系看,中西文明各具特色,但交流互鉴,共同丰富人类文化宝库。(10分,“示例”仅供参考)19.(1)特点:文官知识结构失衡,重文轻理;忽视科技的地位。(6分)(2)变化:从禁止到逐步接纳;从普通、临时性的雇员到成为高级文官成员;从受到年龄、婚姻限制到法律上减少限制;从不允许通过考试平等竞争各类文官职位到法律上可以通过考试平等竞争各类文官职位。(4分,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主要原因:英国代议制民主制度不断完善;英国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妇女的不断斗争;英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4分,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20.(1)不同点:法国民法典是在大革命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因而是较为彻底的反封建革命的产物,德国民法典的建立未经历大革命的洗礼,乃为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法国民法典代表自由资本主义,德国民法典代表的是垄断资本主义;法国民法典施行时间更长。(8分)(2)背景:戊戌变法的失败;西方司法制度的传入;清政府统治危机;清政府新政;民族危机加深;传统法律不能适应需要。(6分)高二上月考卷(一)·历史 参考答案 第2页(共2页)选择性必修①全国名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雾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策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如无效。4.本卷命题范園:部编版选择性必修①第13单元。部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长是符合题目要求的)31.《尚书·商书·汤誓》记载商汤在讨伐夏桀的战争中宣称“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诗经·大雅·文王》歌颂周王朝的奠基者周文王姬昌“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上述材料可以推断出商周时期A.天命观念影响政治运作B.借助儒家伦理进行国家治理女C.祖先崇拜成为统治工具D.中央集权体制度初步萌芽2.周公提出“天畏柴忧(辅助诚信的人),民情大可见”,强调“敬从天命,怀保小民”“国将兴,听于鸳御民;将亡,听于神”。这表明周公的统治理念A蕴含居安思危的意识B.致使宗教精神得以张扬C.具有原始的民本色彩D.重视政权统治的权威性3.在中世纪的西欧,曾出现给予城市的种种“特许状”,甚至出现把王权限制在法律之下,确立私有财产和人身自由不可被随意侵犯原则的《大宪章》以及承载民族文化的教育机构等。这说明中世纪的西欧A.宗教神学无益于社会发展B.社会型育着转型的力量C.封建主的权力已实现让渡D.王权已经形成集权体制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人党章的会议是A中共十八大B.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九大D.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5.孝文帝下诏规定:“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这项政策的作用不包括高二上月考卷(一)·历史第1页(共6页)选择性必修①A.加快鲜卑族封建化的过程B.保持鲜卑族的民族传统C.迅速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D.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6.唐代科举制度,中了进士并不意味着能够马上进人官员的序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后才踏进官场。这一制度A.选官兼顾才学和从政的能力B.确保了教育公平公正C.科举取士不能满足人才需求D.消除了门阀政治残余7.20世纪初,出现了一股兴办学堂的高潮。如仪董学堂于1902创立,是扬州第一所官立中学,“学堂初开,中西并重,引领江淮风气”。这种现象的出现A.解决了人才匮乏的问题B.标志着科举制度被废除C.引发新文化运动的开展D.得益于清末新政的实行8.某同学搜集了以下四则材料,由此可见他研究的主题是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②举孝廉,父别居③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A.选官方式的演变B.诗歌风格的发展C.重文轻武的形成D,宗法观念的瓦解9.19世纪初,英国以党派为基础任用的官员,常因内阁重组或执政党更替而大批更换;19世纪中后期,英国出现不与内阁同进退的“文官”,不参加党派之争,一般终身任职,执行政府的决策,论功奖惩。这一变化实现了A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B.削弱了内阁行政权力C.促进了决策及执行权合一D,导致了政党政治衰退10.中华民国建立后,南京临时政府十分重视官员选拔制度,特别是文官选拔制度的建设,出台了官员选拔方面的一系列法规草案。这些草案A.依据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制定B.以考试选拔官员为主C.在“分权制衡”原则的框架中D,标志着中国文官制度的确立11.2013年6月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讲话:“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总书记在此强调的是A.坚持党管干部原则B.坚持德才兼备标准C.坚持知人善任原则D.坚持人民需要原则12.汉高祖时期,“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这说明当时A.重视社会教化B.凸显豪强的经济实力C,强化中央集权D.确立儒学的主流地位13.秦简《为吏之道》把忠信敬上、孝敬父母作为官吏的必备品格和行为准则。睡虎地秦简中亦记载有父亲以不孝罪状告儿子,得到官府支持的判例。材料反映了当时A.礼法并用加强社会治理B.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C.整顿吏治加强专制统治D.以法治国缓和社会矛盾14.《法国民法典》设计的结构并非完全以法学家对私法关系的理解来安排,全部法典条文被划分为3卷,分别规定了“人”“财产以及所有权的各种变更”和“取得财产的各种方式”。尤其高二上月考卷(一)·历史第2页(共6页)选择性必修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东北三省、内蒙古2025~2026学年度全国名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历史试卷(含答案).docx 东北三省、内蒙古2025~2026学年度全国名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历史试卷(含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