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广西防城港市东兴市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广西防城港市东兴市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广西防城港市东兴市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36分。
1.在广西北流六靖坐落着一座冼太庙,冼夫人被尊称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隋文帝杨坚派官员安抚岭南井向她出示陈后主的信,在确认陈亡隋兴后,冼夫人率众归附。这一举动(  )
A. 首次将岭南地区纳入中国版图 B. 顺应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C. 实现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管理 D. 保证了隋王朝的长治久安
2.《贞观政要 辩兴亡》载,太宗直言隋炀帝“恃其富饶,奢华无道,遂致灭亡”。太宗以此为戒,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治国理念。这反映了唐太宗(  )
A. 大力整顿吏治 B. 注重经济发展 C. 吸取隋亡教训 D. 重视以法治国
3.陆羽在《茶经 四之器》中认为“若邢瓷类银,则越瓷类玉……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将瓷器美学与自然意境结合。这印证了唐朝(  )
A. 经济作物的发展 B. 手工业种类比较单一 C. 商业贸易的繁荣 D. 手工业制作水平高超
4.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叛乱爆发,杜甫在白水携家人开启逃亡之旅,从白水辗转到达四川成都,此间写下“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胡骑长驱”(  )
A. 是由于唐太宗时期开明的民族政策造成的 B. 是由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的叛乱
C. 是由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攻入洛阳造成的 D. 最终造成了朱温灭亡唐朝建立了后梁政权
5.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大相禄东赞带着珍贵的聘礼,长途跋涉来到长安,求娶唐朝公主。经过一系列考验,禄东赞成功为松赞干布赢得联姻机会。最终,公主远嫁吐蕃,促进双方交流。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昭君出塞 B. 文成公主入藏 C. 金城公主入藏 D. 唐蕃会盟
6.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是以玄奘西行为素材来编写的,《西游记》与玄奘口述、弟子记录而成的一部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也有不可割裂的联系。这部玄奘口述的珍贵文献是(  )
A. 《全唐诗》 B. 《送子天王图》 C. 《大唐西域记》 D. 《唐本草》
7.下图反映的是盛唐时期常见的女性发髻样式。据此可知,当时(  )
名称 惊鸿髻 双环望仙髻 回鹘髻
图例
A. 审美受到少数民族文化影响 B. 女性崇尚清新简约的妆发
C. 女妆摆脱了男性审美束缚 D. 妆发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8.如表为北宋时期枢密院部分官员情况统计。通过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北宋时期(  )
官职类型 来自文职 来自武职 总人数
枢密院正职 54人 18人 72人
枢密院副职 108人 21人 129人
A. 推行崇文抑武方针 B. 在地方设置转运使 C. 在各州府设置通判 D. 取消节度使收税权
9.西夏崇宗4岁即位,16岁亲政,为整顿西夏内政,提倡儒学将汉学定为国学,并选派皇亲贵族子弟前往学习。其主要目的是(  )
A. 缓和宋夏矛盾 B. 学习先进文化 C. 创新政治制度 D. 完成国家统一
10.岳飞不仅在南宋受到崇率,金章宗也称他“飞之或名战功暴于南北”,元佣官修《宋史》评价岳飞“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在灭宋之战中对岳飞痛等祭祀场所予以保护。岳飞受到尊崇和怀念是因为他(  )
A. 力促宋辽和谈 B. 誓死尽忠报国 C. 组织军队抗元 D. 秉持廉洁奉公
11.赖清德当局上台以来违背台湾岛内主流民意,拒不承认“九二共识”,顽固坚持“台独”立场,是“两岸和平破坏者”“台海危机制造者”。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历史经纬清晰、法理事实清楚。我国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
A. 澎湖巡检司 B. 台湾府 C. 伊犁将军 D. 驻藏大臣
12.元朝时不断强化对岭南地区的管辖,设置广西行省参知政事教民屯田、建立州县、开设地方官学,这些措施都(  )
A. 推动了教育公平 B. 开创了户籍管理系统 C. 削弱了君主权力 D. 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
13.今年是中越建交75周年暨中越人文交流年,中越关系也从“同志加兄弟”发展为“命运共同体”。在两宋时期有一种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农作物,它是(  )
A. 占城稻 B. 小麦 C. 玉米 D. 马铃薯
14.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时空信息。如图为
宋代海路交通路线图。据此可知宋代(  )
A. 海外贸易直达欧洲
B.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C. 宋代统治疆域辽阔
D. 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15.正是由于合理地利用了季风和洋流的变化规律,郑和船队冬季从福州起航,次年夏季返回刘家港,顺利地完成了第七次航行。这表明郑和远航的顺利完成得益于(  )
A. 雄厚的国力支持 B. 科学的地理知识 C. 船员的团结协作 D. 先进的造船技术
16.有学者认为,这场斗争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第一次以纲领的形式明确提出了土地和赋税问题,把我国农民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这场斗争”是(  )
A. 黄巾起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李自成起义 D. 陈胜、吴广起义
17.顺治时期,清朝承明制而设内阁。康熙时期,南书房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南书房权力渐被削弱,内阁实际权力亦大幅下降。这说明清初(  )
A. 内阁制度缺陷明显 B.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C. 行政效能大为提高 D. 中枢机构逐渐消亡
18.明清时期的小说创作不再局限于描写才子佳人、王侯将相,越来越多的商人、工匠、普通妇女等社会各阶层人物成为主人公,作品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B. 明清时期人口的不断增长
C.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文学 D. 人们的社会地位更加平等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9分。
19.科技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时期的科技发展呈现出开放包容的特点,与当时多民族融合、都市发展密切相关。外来文化与本土知识相互碰撞融合,形成双向交流格局。例如,印度天文学者参与《开元占经》的编纂,中国十进位制亦通过丝绸之路西传。在医学领域,印度外科技术及中西亚药物输入丰富了中国药理学,同时中国医药著作大量外传。这一时期中国在天文历法、数学、医药等领域取得领先世界的成就。
——摘编自周瀚光《试论隋唐时期的科学观》
材料二: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几乎在所有中国传统科学技术领域都留下了好的记录。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两宋时期……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从世界范围看,明清科技总体上逐渐从先进转为落后……政治上,专制统治通过文字狱、八股取士等手段禁锢思想;经济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性与官营手工业的封闭性,导致技术革新兼乏市场需求与社会土壤:文化上,科举制度以儒家经典为唯一标尺,排斥自然科学,造成科技人才断层。更致命的是,清廷闭关锁国政策切断了中外科技交流,使中国错失吸收欧洲近代科学的关键机遇。
——摘编自伯淳《中华传统科学四大发现与四大学科》
(1) 根据材料一,归纳隋唐时期科技发展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隋唐时期科技发展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完成于两宋时期四大发明中的三项。选取其中一项科技发明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科技的发展趋势。并概括制约明清时期科技发展的因素。
(4) 综合以上材料,请简要分析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昌盛的原因。
20.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勤劳的中国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劳作生息,共同谱写了一篇不朽的光辉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农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
——摘编自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材料二:中国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代中叶到五代十国,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北方民众多次大规模地向南迁徙,既给南方带来一定的人口压力,也为南方社会经济的开发与进步创造了条件和机遇。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告完成。
——摘编自杨晓鹏《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及其现代思考》
材料三:清代中期人口、耕地面积统计表
年份 人口数量/亿 耕地面积/万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
1753年 1.84 735.22 4.0
1768年 2.08 741.45 3.56
1784年 2.86 760.57 2.66
1812年 3.34 788.93 2.36
——摘编自戴逸《简明清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经历的三个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条件和机遇。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代中期农业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隐藏的矛盾。
(4)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推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共同因素。
21.制度建设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组织或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史是一个连绵不断的演进过程,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内聚力不断增强。自春秋战国至清前期,虽曾经历了三次社会大分裂,但最终还是走向了秦汉、隋唐和元明清三次大统一。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统一的规模越来越大,统一的制度基础越来越坚实。
——摘编自赵毅《统一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材料二:中国古代部分政治制度结构图(节选)
——摘选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2) 分别指出材料二中图一和图二反映的制度。比较图二和图三,指出图三中央机构发生的变化。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选取两则史料,提炼一个观点,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至少列举两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条理清楚,有总结提升)
参考答案
1.B
2.C
3.D
4.B
5.B
6.C
7.A
8.A
9.B
10.B
11.A
12.D
13.A
14.B
15.B
16.C
17.B
18.C
19.【小题1】原因:多民族融合;都市发展;外来文化与本土知识相互碰撞融合,形成双向交流格局。特点:在天文历法、数学、医药等领域取得领先世界的成就,对外交流频繁
【小题2】三项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影响: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高了印刷的效率,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小题3】发展趋势:逐渐从先进转为落后。制约因素:政治上,专制统治的强化,通过文字狱、八股取士等手段禁锢思想;经济上,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自给自足特性,技术革新缺乏市场需求与动力支持;文化上,科举制度以儒家经典为标准,排斥自然科学,造成科技人才断层;对外交往上,闭关锁国政策切断了中外科技交流
【小题4】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经济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民族融合与中外交流频繁,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创新;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创造;统治者对科技的重视和支持
20.【小题1】分散经营,劳动效率低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等
【小题2】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代中叶到五代十国;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北人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开发和进步创造了条件和机遇;大运河的开通;南方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等
【小题3】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耕地面积也逐渐扩大。人口增长过快,人地矛盾突出,大量垦荒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小题4】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修建;顺应农时、合理利用土地等正确的农业生产思想;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劳动力的增加和生产技术的传播等
21.【小题1】总体趋势: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内聚力不断增强;统一逐渐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小题2】图一:三省六部制。图二:元朝的中央官制。
图二到图三的变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小题3】观点:制度创新推动国家发展。
论证: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推行郡县制。这一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为后世历代王朝所沿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隋朝开创了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了门第的限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文化的发展,在我国封建社会长期沿用。
总之,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合理的制度能够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中国古代众多的制度创新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