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内蒙古2025~2026学年度全国名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东北三省、内蒙古2025~2026学年度全国名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全国名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历 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1~2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著名学者王国维说:“周人既立嫡长,则天位素定,其余嫡子、庶子,皆视其贵贱贤否,畴以国邑。开国之初,建兄弟之国十五……后王之子弟,亦皆使食岩内之邑。故殷之诸侯皆异姓,而周则同姓、异姓各半。此与政治文物之施行甚有关系,而天子诸侯君臣之分,亦由是而确定者也。”王国维意在强调周王朝
A.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 B.保障了其统治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C.推动了早期国家形态的发展完善 D.实现了对诸部族直接有效地控制
2.距今五千多年的良渚古城遗址和外围水利工程所需土石方量,是古埃及吉萨金字塔群的2倍,共计1005万立方米。如果按照每3人1天完成1立方米计算,1万人全年无休,需要7.5年才能完成。这样规模的社会组织动员力,可以说明良渚古城
A.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B.民众承受着沉重剥削
C.水利工程受到高度重视 D.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
3.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以下选项中,符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需要的是
A.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C.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D.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4.春秋时期,除官府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之外,还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的小手工业者,独立的富商也开始出现。诸侯各国之间经常有商贾往来从事贸易,尤以郑国商人足迹遍布齐、楚、晋、周之间。这表明当时
高一上月考卷(一)·历史 第1页(共6页)《中外历史纲要上》
A.商人经营方式有待调整 B.商业发展环境较为宽松
C.重农抑商政策难以维系 D.城市经济职能明显增强
5.公元前219年,秦始皇首次东巡。期间的主要活动包括泰山封禅、巡狩六国、遍祭山川,他还特意行经彭城,希望找到传说中失落在泗水中的周鼎。其主要目的是
A.构建秦王朝的合法性 B.重塑皇权的至高无上
C.消弭东方六国的反抗 D.巩固中央的统辖地位
6.我国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各个区域联系起来,说某地是某某星宿的分野,这就是所谓分野的观念。星宿的分野,一般按列国来分配;后来又按各州来分配。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中国古代早期的天文学成就
C.“君权神授”的思想 D.“天人感应”的思想
7.汉代各郡国向朝廷上计,丞相先听上计,据此“课其殿最,奏行赏罚”御史大夫既听上计,也听“刺史”汇报,将两者所述情况加以对照,一旦发现上计不实,便敦促丞相改定官吏的考绩。这有利于
A.强化专制皇权 B.解决王国问题
C.提高地方效能 D.完善监察机制
8.董仲舒认为:“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其事异域,其用一也。”由此可知,董仲舒
A.主张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 B.践行“三纲五常”的行为准则
C.倡导尊崇儒术的文化政策 D.采用“儒法并重”的执政方式
9.程颐认为汉魏士风“东汉之末尚节行,尚节行太甚,须有东晋放旷,其势必然”。其意在说明
A.士人风气引领汉魏时代潮流 B.魏晋玄学极大突破儒学范畴
C.世风日下导致魏晋道德败坏 D.汉魏士风深受尚节风气影响
10.面对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贵族元丕不肯着汉服,仍“雅爱本风,不达新式,至于变俗迁洛,改官制服,禁绝旧言,皆所不愿”。这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
A.突出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新旧之争 B.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从而举步维艰
C.导致北方政局混乱不利于南北融合 D.先习俗变迁再制度变革的策略失当
11.据记载,隋唐时期洛阳城“皆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商旅贸易,车马填塞,若西京之崇仁坊”。这主要是由于
A.隋唐时期放弃重农抑商 B.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
C.经济重心南移逐渐完成 D.洛阳城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12.唐太宗改变此前偏重关陇集团的政策,对各集团人士共进并用。这种做法
A.提升了军功贵族的地位 B.实现了各阶层之间的平等
C.遏制了藩镇势力的发展 D.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13.科举制是继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重要的取士选官制度,该制度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允许“怀牒谱自荐于州县”,并以成绩作为选拔标准,它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是因为科举制
A.加强了地方政府的权力 B.有利于打破社会阶层的固化
C.扩大了取士选官的比例 D.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14.汉晋以来,各级地方官府僚佐大多为长官自辟,其中多为地方豪宗大姓;北魏立国之初离散部落、编户齐民,后收地方官员召辟之权;自魏末、北齐,州郡僚佐已多为吏部所授,至隋一切归在省司。这一变化表明
高一上月考卷(一)·历史 第2页(共6页)《中外历史纲要上》-
A.制度革新为大一统创造条件 B.少数民族政权强化基层治理
C.中央重建了国家的选官系统 D.北魏消解了各民族政治差异
15.唐代的诗歌繁荣、种类丰富,其中讽喻诗具有明显的“谏言”性质。如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这说明唐代讽喻诗
A.具有经世精神 B.促进监察制度的完善
C.体现吏治清明 D.推动科举制度的繁荣
16.唐天宝年间,高仙芝远征中亚将柘枝舞带入中原,舞女服饰是“香衫窄袖裁”,入唐的胡旋舞女穿窄口裤,脚着“小头鞋履”,这更促使贵族和士民“好为胡服和胡帽”。随着“天宝末年时世妆”风行一时,时髦人士崇尚中亚的“小头鞋履窄衣裳”。这反映了
A.社会生活映射盛唐风貌 B.汉民胡化的现象十分严重
C.中西文化交流互鉴频繁 D.唐代开放包容的社会风尚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荀子时代,面对“礼崩乐坏”,各种治世思想激烈交锋碰撞。但无论是“仁政”还是“法治”都没有适应时代需求,挽救岌岌可危的周王朝。荀子批判地吸收儒、法两家思想,主张礼法并治,其思想对当时的社会治理更为实用有效。荀子主张“义”是礼法的核心,强调用“义”节制人心,强化礼法对人们思想的约束,以达到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安定有序的目标。
————摘编自管峰《荀子礼法思想内容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贾谊是汉文帝时才华横溢的儒生、荀子后学的重要代表。他力主“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但“好刑名之学”的文帝并没采纳。他没有放弃,认为文帝应“始治天下”,废除承秦而来“法治”政策,“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但由于朝廷大臣多数反对,文帝“谦让未遑”,这些主张大多被束之高阁。
————摘编自吕亚丽《浅析西汉儒学的发展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荀子治国思想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贾谊的主张被束之高阁的原因。(8分)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郡县制在维护中国大一统多民族国家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后世学者对郡县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如唐朝柳宗元《封建论》说:“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明末清初顾炎武《郡县论》也说:“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这两位思想家都充分认识到郡县制的形成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编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概括材料中两位学者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语言精练)
高一上月考卷(一)·历史 第4页(共6页)《中外历史纲要上》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春秋时代华夏意识的产生,汉民族开始形成。在这一过程中,体现为诸子百家的诸文化被创造出来,又逐渐在秦汉时代被统合为华夏的文化。泰汉对前代的继承方式,带有将原本来源各异的民族与其诸种文化整合为汉民族、中国文化的特质,统一的文化意味着“中国”的形成。
————摘编自【日】石见清裕《秦汉 VS隋唐、历史为何总是惊人的相似》
材料二
隋唐对前代的继承之处,是汉民族向南方扩张,同时从北方新来的诸民族不断涌入中原。北方民族带到中原来的还有接受波斯文化形成的希腊风魲朗文化和接受印度文化形成的中国佛教文化,以及道教文化。隋唐结束了魏晋以来长达数百年的分裂混乱的局面,带来久违的和平与繁荣的唐代。
————摘编自【日】宫崎市定《在素朴主义的民族和文明中的东洋社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秦汉文化与隋唐文化的差异。(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秦汉与隋唐文化差异的原因。(8分)
高一上月考卷(一)·历史 第5页(共6页)《中外历史纲要上》·
20.(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西晋永嘉之际北方大乱,“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人,相率过江淮”,“及胡寇南侵,淮南百姓皆渡江”。以后北方流人南下几未中断,据估计北方人口南下总数约九十余万。为安置这些北方士人和流民,东晋在长江南北设立了很多侨州、侨郡和侨县,用北方地名建置,管理各该属籍的流人。侨人的户籍用白籍,以区别于土著人的黄籍,属于白籍的人户享受免除一定赋役的优待。侨置政权的官吏皆由北方士人担任。
为限制大族的占有人口和增加政府收入,早在东晋成帝时便先后有“咸和土断”和“咸康土断”的实行。所谓土断,即不论原来属籍何地的大族与庶民,一律以土为断————按现居住区编入户口,将白籍改成黄籍,承担国家租役。桓温的“庚戌土断”成果较显著。
在加强经济上的集权方面,刘裕当政时,又于东晋义熙九年(413年)实行“义熙土断”。这次土断雷厉风行,会稽余姚大族虞亮隐匿千余人,被刘裕处死。
————摘自詹子庆、田泽滨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晋侨置州郡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义熙土断”的意义。(8分)高一上月考卷(一)·历史 第6页(共6页)《中外历史纲要上》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 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国维强调与商朝相比,西周将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使天子与诸侯之间形成了鲜明的等级秩序,这反映出西周时期向早期国家的成熟阶段转变,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排除A项;体现西周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和权威性的是西周的“敬德保民”思想,材料并未涉及,且“保障了”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西周实行分封制并未实现对诸侯国的直接有效控制,排除D项。
2. A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良渚古城遗址和外围水利工程所需土石方量非常大,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新石器时代,需要组织大量的人力和物资,良渚文化遗址中的这些遗存体现了当时已经具备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力,充分说明良渚古城已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A项正确;B项“沉重剥削”表述不符合“这样规模的社会组织动员力”这一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不只涉及外围水利工程,更涉及古城遗址,C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排除C项;D项表述中“先进”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3. 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指惩罚和奖赏应一视同仁,不应因人的地位不同而区别对待,体现法家要求废除旧贵族特权、实行法治的主张,法家思想强调发展生产,提升军事实力,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符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需要,B项正确;“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意思是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体现了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仁爱思想和德政主张,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排除A项;“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意思是对百姓实行仁政,节减刑罚、减轻赋税,体现了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仁政主张,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排除C项;“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意思是道德仁义不通过礼就无法成就;教化、训导民俗使其走上正途,不通过礼就不完备,体现了儒家强调“礼”的思想,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排除D项。
4. B据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私营手工业者和商人,这说明官府垄断和控制工商业的局面已被打破,即商业发展环境较为宽松,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工商业的发展与进步,“有待调整”是对材料信息的错误解读,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是在战国时期制定和推行的,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城市内部的经济发展概况,无法得出城市经济职能增强的结论,排除D项。
5. A据本题材料“包括泰山封禅、巡狩六国、遍祭山川,他还特意行经彭城,希望找到传说中失落在泗水中的周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其封禅活动带有政治色彩,通过祭祀天地印证统治的合法性,展现了自身的统治能力,起到了凝聚民心,促进国家和文化认同的作用,A项正确;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实现了皇权至高无上,封禅活动并不会达到此目的,排除B项;封禅是一种政治活动,并不能起到镇压六国反叛的作用,排除C项;封禅与巩固中央的统辖地位无必然联系,排除D项。
6. A由题目中的信息“按列国来分配……后来……按各州来分配”可知这体现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原则,这一转变过程反映出中央集权的加强,A项正确;材料只是说将天文与地域联系起来,并不是天文学方面取得了成就,排除B项;“君权神授”的思想出现于西汉时期,晚于“列国”推行的时间————西周时期,排除C项;“天人感应”思想出现于西汉时期,晚于“列国”推行的时间————西周时期,排除D项。
7. C据材料“汉代丞相听上计,据此考课优劣,进行赏罚,御史大夫将上计与刺史的汇报进行对照,若发现上计不实,便敦促丞相改定考绩”,说明汉代官员的考绩是中央对官员进行赏罚的依据,材料中上计制度的实行与刺史的监察表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得到加强,这有利于提高地方效能,C项正确;强化专制皇权主要涉及的是君相关系,材料针对的则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汉代推恩令在解决王国问题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材料与王国问题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上计制度是一种考核制度,与监察机制无必然关系,排除D项。
8. A根据材料可知,董仲舒认为“教”与“狱”虽有本末之分但也有共同的作用,说明他主张将“刑”作为“德教”的辅助手段,A项正确;三纲五常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仁、义、礼、智、信,这是董仲舒对孔孟学说的总结。材料未涉及“三纲五常”的行为准则,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尊崇儒术”的主张,排除C项;董仲舒属于儒学学派的代表者,主张独尊儒术,“儒法并重”的说法有误,排除D项。
9. D据材料“汉魏士风‘东汉之末尚节行,尚节行太甚,须有东晋放旷,其势必然’”,强调“尚节”,说明汉魏士风深受尚节风气影响,D项正确;“引领”说法错误,排除A项;“尚节”风气没有突破儒家思想,排除B项;材料强调汉魏士风深受尚节风气影响,未体现世风日下导致魏晋道德败坏,排除C项。
全国名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历史
高一上月考卷(一)·历史 参考答案 第 1 页(共2页)《中外历史纲要上》
10. A根据材料“鲜卑贵族元丕不肯着汉服”“雅爱本风,不达新式,至于变俗迁洛,改官制服,禁绝旧言,皆所不愿”及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时期,旧贵族的特权和旧部落习俗密切相连,严重阻碍了孝文帝汉化改革的进程,这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新旧之争的矛盾,A项正确;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北方政局混乱的相关内容,况且这一时期北魏基本统一了北方地区,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先习俗变迁再制度变革的策略,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11.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是南北交通大动脉,因此出现洛阳城“皆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商旅贸易,车马填塞,若西京之崇仁坊”的现象,B项正确;隋唐时期,政府并未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C项;材料与洛阳城的政治地位无关,排除D项。
12.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改变此前偏重关陇集团的政策,对各集团人士共进并用,将各地的人才吸纳进入政府,增强各地区与中央的联系,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D项正确;材料主旨为“唐朝初期的用人政策”,而“提升了军功贵族的地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在古代的社会环境下,不可能实现各阶层之间的平等,排除B项;藩镇势力发展于唐朝中后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13. B据本题材料“该制度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允许‘怀牒谱自荐于州县’,并以成绩作为选拔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这种选官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B项正确;科举制加强的是中央集权,地方政府的权力并未因科举制的实行而加强,排除A项;材料中主旨是科举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没有涉及扩大选官比例,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科举制的实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的相关论述,排除D项。
14. A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北魏时期中央政府对地方官员的任免权逐渐加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A项正确;材料反映中央集权的加强,未涉及基层治理,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官员的任免权,非选官制度,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北魏中央对地方官员的任免权的逐渐加强,D项说法不符合题意,同时“消解了”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5. A根据“讽喻诗具有明显的‘谏言’性质”“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可知,白居易认为讽喻诗要为现实服务,所以是具有经世精神,A项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促进监察制度的完善和吏治清明,排除BC项;讽喻诗是要为现实服务,并不是推动科举制繁荣的因素,排除D项。
16. D根据材料中“将柘枝舞带入中原”“香衫窄袖裁”“好为胡服和胡帽”“时髦人士崇尚中亚的‘小头鞋履窄衣裳’”可知,唐代胡人服饰和舞蹈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欢迎,这反映了唐代开放包容的社会风尚,D项正确;结合材料中“天宝年间”可知,此时已经属于中唐,并非盛唐,排除A项;“十分严重”这一表达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指出的是中亚地区文化对中原的影响,强调的是单向影响,因此“中西文化互鉴”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
17.(1)特点:礼法并施;隆礼重法。(4分)
(2)原因:贾谊推崇儒学治国与汉文帝主张法家思想冲突;其他大臣反对贾谊的主张。(8分)
18.示例:
观点:郡县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2分)
评述:我赞成此观点。春秋战国时期,新的生产工具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生产关系开始产生,由此诞生了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中央集权制与郡县制就是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维护地主阶级整体利益的政治制度。郡县制作为中央集权制下的地方行政制度,在层级上历代有不同划分,但本质没有改变,是适应中国古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政治制度。郡县制对维护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以及维护地主阶级整体利益都产生了很大作用。中国历史上有些王朝也曾推行分土治民的分封制,如汉初郡国并行制,西晋分封并不断扩大宗室诸侯王的权力,都被实践证明是瓦解中央集权的力量,起不到藩卫中央的作用。综上所述,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10分,“示例”仅供参考)
19.(1)差异:秦汉文化整合华夏各族文化,隋唐文化在此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外来文化;与秦汉文化相比,唐文化更加开放、包容、多元。(6分)
(2)原因:秦汉是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阶段,隋唐是封建国家的繁荣时期;隋唐时期民族交融程度较高;隋唐实行开放多元的文化政策;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南移。(8分)
20.(1)原因:稳定流民;保持南方社会安定;保护北方大族的利益;恢复和发展南方社会经济。(6分)
(2)意义:限制了大族的占有人口,封建国家控制了较多人口,削弱了劳动者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滥征赋役,减少部分杂税、徭役,使农民负担相对减轻。(8分)
高一上月考卷(一)·历史 参考答案 第 2页(共2页)《中外历史纲要上》八.商人经营方式有待调韬
B.商业发展环境较为宽松
C,重农冲商政策难以维系
D.城市经济职能明显增强
5,公元前219年,秦始皇首次遮,期间的主要活动包括泰山封禅、巡狩六国、遍祭山川:他还
全国名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特意行经彭城,希望找到转党中尖落在泗水中的周鼎,其主要目的是
八.构建茶王朝的合祛性
R.重竖皇权的至高无


C,消网东方六国的反抗
).巩固巾央的统辖地位
6,我国古人把天上的星尾信和电上的各个区域联系起来,说某地是某某星宿的分野,这就是所词
分野的观念。星宿的分野,-按列国来分配:后来又按各州来分配。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中国占代早期的天文学成就
注意事项:
C“君权冲度”的思想
D.“天人感应”的思想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短两部分。满分10分,芳试时间75分钟
7,汉代斧祁国向期廷上计,丞相先听上计,据此“课其毁最,奏行赏罚”御史大夫既听上计:也
2,答避前,考生务必用支径0.5老米黑色要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笼:
听“刺史”汇报,将两者所述情祝加以对照,一耳发现上不实,便敦促丞相改定官吏的考锁。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逃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铅笔犯答随卡上
这有利于
对应题日的答亲标号涂黑:非选择類诸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芝在答通卡上各题
A.强化专制阜权
B解决王国问题
的答通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
C提高地方效能
).完苯监察机制
无效。
8.营仲舒认为:“教,政之本也:微政之末也。其车异域,其用一也。”白此可知,当仲舒
1.本卷命题苑国:部躺旋中外两史蝴要(上)12单元
A.主张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
B战行三到五常”的行为准则

C倡导尊崇愣术的文化政策
D.采用“摇法并重”的执政方式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
9.程顾认为汉魏士风“东汉之末尚节行,尚节行太甚,须有东晋放旷,其势必然”。其意在说明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A.土人风气引领汉魏时代潮流
B,魏晋玄学极大突破儒学弛喘
1菩名学者王国维说:“周人既立嫡长,则天位素定,其余嫡子、庶子,皆视其贵贱贤否,畴以国
C.世风日下导致魏背道德贴坏
山.议魏士风深受尚节风气影响
世。开同之初,建兄弟之国十五…后王之子弟,亦皆使食最内之邑。故殷之诸侯皆异姓,而
10.面对北魏孝文帝改草,鲜卑贵族元不不肯若汉服:仍“雅爱本风,不达新式,至于变俗迁洛,政
周则同姓,异姓各半。此与政治文物之蓝行甚有关系,而天子诸侯君臣之分,亦由是而确定者
官制服,禁绝旧言,皆所不匠”。这说明北魏辛文帝改苹
也。”王国维意在凯调周王朝
A.突出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新旧之争
B.不符合历史发辰海流从而举步维艰

A血缘与政治秩序硅构的对立统一
B.保:了其统治的合法性和权贼性
C.导致北方政局混乱不利于南北融合
D.先习俗变迁华制度变草的箢略失当
C.推动了早期国家形态的发展完善
D.实现了对帝部族直接有效的控制
11.据记截,俯府时期洛阳皱胄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瘦,填满河路.商旅贸易,布马填,若
2.距今五千多年的良渚古城选址和外围水利工程所需土石方量,是古埃及吉萨金字塔稚的2
西京之崇仁坊”。这主要是由于
倍,共计1005万立方米。如果按报每3人1天完成1立方米计,1万人全年无林,需要7.5
A.隋冉时期放弃重农抑商
B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
年才能完成。这样规模的社会组织动员力,可以说明良渚古城
C.经济重心南移逐渐完成
D.济城的政洽地位得到提高
A.其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B.民众承受若沉重剥削
12.唐太宗改变此前偏重关忧荣团的政策,对各集人士共进并用。这种常法
C.水利工程受到高废重视
).糊有先进的生产技术
A提升了军功贵族的地位
B.实现了各阶层之间的平等
3.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捕湘成。以下选项中,符合战国时期各国常国强兵、收令
C,過制了播镇势力的发展
D.巩固了统一多民旋封建国家
统要的是
13.科举制是继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屮正制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重要的取士选官制
及.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度,该制度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允许“怀牒谱白荐于州县”,并以成绩作为选拔标滩,它被认
B.别过不逄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为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是因为科举制
C,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A.加强了地方政府的权力
且有利于打被社会阶层的周化
D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川正俗,非札不备
C.大了取十选官的比例
D,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泰质
4.春秋时期,除官府手工业和家庭于工业之外,还出现了专从$商品生产的小手工业者,独立
14.汉普以来,各级地方官府你使大多为长官自辟,其中多为地方亲宗大姓;北规立国之初离散
的富商也开始出现。诸侯各国之间经常有商贾往来从中贸易,尤以郑国商人足迹崩布齐、楚、
部落、编户齐芪,斤收地方官员仔辟之权:白魏末、北齐,州那僚佐已多为京部所授,至隋一切
晋、周之间。这表明当时
归在省司。这一变化表明
高一上月考卷(一)·历史第1页(共6页)黛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一上月考卷〔一)·历史第2页(共6更)中外历吏蜊要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