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热与温度(教案)2025-2026学年粤教粤科版(2024)三年级科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热与温度(教案)2025-2026学年粤教粤科版(2024)三年级科学上册

资源简介

2025秋·
教案
科学 三年级上册(YJ版)
第三单元 热与温度
第13课 身边的冷与热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知道冷和热的现象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
●了解热有哪些来源以及获得热的方法。
科学思维
●通过描述日常生活中与冷热相关的现象,学习科学的描述方法。
探究实践
●体验用感觉器官判断物体的冷与热,认识到科学研究仅凭感觉是不够的。
责任态度
●培养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科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描述冷和热,总结获得热的方法。
难点:通过生活实例总结获得热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粗棉线、木棒等。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新课导入 师:上一单元我们学习水的三态变化后知道,水遇冷会结冰,冰受热会变成水。生活中还有很多与冷热相关的现象,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这些热量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冷与热现象 师:首先我们找一找身边与冷热相关的现象。生活中与冷热相关的现象有什么? 生:…… 师:在生活中,猛火炒菜、微波炉加热、电水壶烧水、天凉加衣服、天热开空调等都涉及冷与热现象。生产中与冷热相关的现象,你知道有哪些吗? 生:…… 师:在生产方面,电焊、设备冷却系统、夏天防止路面拱起等都体现了冷与热。在自然界中,你知道有哪些与冷热相关的现象? 生:…… 师:自然界中的冷与热,体现在夏天热、冬天冷、冬天下雪……
获得热的 方法 师:有什么方法可以让物体获得热? 生:…… 师:最常见的,我们被太阳晒着的时候会觉得暖洋洋的。你知道热量来自太阳的现象还有什么吗?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获得热的 方法 生:…… 师:夏天太阳下的车内温度非常高,太阳能热水器能把水加热,这些热都来自太阳。热还可以来自什么? 生:…… 师:用燃气灶烧水,这一热量来自什么? 生:…… 师:热是来自燃气燃烧,同理,燃烧煤、木柴都可以获得热量,也就是说热可以来自物质燃烧。烧开的水变热了,装在热水袋中可以暖手,此时热量来自什么? 生:…… 师:此时热量来自热水。冬天手冷的时候,两手互相搓一搓,也会觉得暖和一点。同学们可以试着两只手搓一搓,能感受到手变热了吗?这些热量来自什么? 生:…… 师:摩擦也可以产生热量。钻木取火就是利用了这一原理。每个小组桌上有一根木棒和一根粗棉线,同学们试着把粗棉线绕过木棒,捏紧棉线的两端快速地来回拉几次,拉完后,用手触摸木棒被棉线摩擦过的地方,感受该部分是否变热。 生:……
不同形式 的能 师:除了热能,生活中还有其他不同形式的能。同学们还知道哪些? 生:…… 师:流动的河水具有动能,食物及汽油中蕴含着化学能,电池输出的是电能,目前备受欢迎的新能源还有风能、水能、地热能……
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与冷热相关的现象,知道了冷和热现象普遍存在。我们还知道了热有哪些来源,比如阳光、热水都含有热能,可以加热物体。运动的物体也有能量,比如通过摩擦,可以产生热。
思考与练习 师:在厨房中,我们给食物加热的方法一般有哪些? 生:……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燃气灶、烤箱、微波炉、电煮锅、空气炸锅等给食物加热。 师:近几年,太阳能这三个字已被人们熟知。说说人们利用太阳能的例子。 生:……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人们利用太阳能晒被子、晾晒粮食、发电等。
板书设计 第13课 身边的冷与热 1. 冷与热现象 2. 热的来源:太阳、燃烧、摩擦、热水……
习题设计
第14课 温度的测量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认识温度计,掌握温度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科学思维
●认识到要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需要选择合适的温度计测量。
探究实践
●能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出温度。
责任态度
●认识到测量工具的使用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知道人们可以根据生产生活所需设计、制造不一样的工具。
●逐步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温度计的结构,正确使用温度计。
难点:温度计读数;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水温计、烧杯、水等。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新课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冷和热,知道了生活中的冷热现象非常普遍。比如发烧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冷,但身体又很烫;夏天很热,我们打开空调,屋里便慢慢凉快了。这些冷热程度的变化只是人的感受,如何准确的表示冷热程度呢? 生:…… 师:人们用温度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国际上常用的温度计量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为了准确测量物体的冷热程度,人们发明了温度计。温度计在家庭中很常见,同学们一定见过,用温度计测量体温、室温……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原理是什么?温度计的结构是怎样的?如何使用温度计?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温度计的结构及读数 师:各小组桌上都分发了两只温度计,请同学们观察,说一说温度计由哪些部分构成。 生:……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温度计由温度单位、刻度、液柱、玻璃泡等部分构成(见)。 师:如何读写温度计的示数呢?例如……(展示温度计读数图片) 生:……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温度计的结构及读数 师:读写温度计示数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 师:如果液柱的最高点在零刻度以上,则直接读出数字,后面加上“摄氏度”,例如“二十五摄氏度”。 先写数字,然后写“℃”,例如“25 ℃”。如果液柱的最高点在零刻度以下,则读作“零下”加上数字和“摄氏度”,例如“零下五摄氏度”。先写“-”,然后写数字,最后写“℃”,例如“-5 ℃”。
使用温度计 师:怎样使用温度计准确测量物体的温度? 生:…… 师:随着科技的发展及现实测温的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多种多样的温度计。如测量气温要用气温计,测量水温要用水温计,测量体温要用体温计……不同的温度计用途不同,测量的温度范围也不同,每一大格或一小格刻度所表示的温度也不同。例如水温计的常见量程一般在-20~110 ℃,体温计的常见量程一般在35~42 ℃。温度计还有指针温度计、数字温度计等。例如前几年新冠疫情期间,为解决常用水银体温计测量时间长、接触式测量、易碎(水银有毒、易挥发)等问题,电子温度计大规模使用。因此测量温度时,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师:我们以测量水温为例,学习温度计的使用,应该选择什么温度计? 生:……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用水温计测量水温的实验:首先检查水温计是否完好。然后将水温计的玻璃泡置于水中,注意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部。水温计入水后要停留一会儿,等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后,读取与液柱顶端对齐的刻度值。读数时,不能将水温计拿出水面;视线要和液柱顶端齐平。提醒学生注意: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须轻拿轻放。 师:用感官估测温度只能知道冷热,无法知道具体温度;用水温计测量可以得知水的具体温度。在我们实验操作过程中,提到了哪些注意事项?你认为哪些因素会影响测量的准确度? 生:…… 师: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前,应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用量程范围适当的温度计;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当温度计中的液柱稳定时读数;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内的液面相平。
课堂小结 师:经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可以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温度计由温度单位、刻度、液泡、玻璃泡等部分组成。测量温度时,应先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同时应注意测量时的一些注意事项,例如温度计的玻璃泡应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等液柱稳定后再读数、视线应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等。另外我们使用温度计时要注意安全,轻拿轻放。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思考与练习 师:同学们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吗?如人体的正常体温、让人感觉最舒适的室内温度等。 生:……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人体的正常体温是腋下36.1~37 ℃;让人感觉最舒适的室内温度在20~24 ℃;夏季为了节能,一般将空调设置为26 ℃;最适宜饮用的热水的温度是40 ℃左右……
板书设计 第14课 温度的测量 1. 温度的计量单位:摄氏度(℃) 2. 温度计的结构:温度单位、刻度、液柱、玻璃泡 3. 不同的温度计:气温计、体温计、水温计…… 4. 使用温度计的注意事项
习题设计
第15课 水的沸腾与结冰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知道温度是影响水沸腾和结冰的重要因素。
●知道一般情况下水的温度达到100 ℃会沸腾,由液态水变为水蒸气,且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知道当环境温度低于0 ℃,水的温度下降到0 ℃时,水开始结冰,由液态水变为固体的冰。水结冰的过程中温度不变,结冰后温度可以继续下降。
科学思维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结冰和沸腾的现象,并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这两个过程。
●能利用图表等记录、整理、分析实验数据。
探究实践
●观察并记录水沸腾和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在此过程中能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解释。
●熟练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责任态度
理解在自然环境中,水的三态可以相互转化,体验、感受物质状态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观察结冰和沸腾的现象,理解它们是物态变化的两种形式。
难点:准确描述结冰和沸腾的过程,理解它们的科学原理。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含实验视频:水的沸腾、水的结冰)、铁架台、酒精灯、三脚架、陶土网、烧杯、水、水温计、冰块、盐、计时器等。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新课导入 师:前面的课程我们学习了冷与热有关的现象,并提到了水遇冷会结冰。那么水受热会怎样?比如我们烧开水的时候。 生:…… 师:水烧开会沸腾。水加热到什么温度会沸腾?降至什么温度会结冰?水沸腾和结冰时分别有什么现象?
水沸腾 师:同学们,你们在家观察过烧水吗?能说一说水烧开时的沸腾现象吗? 生:…… 师: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实验,仔细地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 教师播放实验演示视频,视频播放结束后,与学生共同完成实验:把铁架台、酒精灯、三脚架、陶土网、烧杯、水温计等自下而上组装好;在烧杯中加入100毫升水,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水沸腾 点燃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观察并记录水的温度及发生的现象。期间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使用酒精灯:不能直接向燃烧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也不能用一盏酒精灯点燃另一盏酒精灯;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 师:以上过程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随着加热时间增加,水面出现少量“白气”,烧杯底部出现少量气泡,并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小,水面无气泡冒出。温度计示数持续增高,当温度达到100 ℃时,水开始沸腾。此时,水面出现大量“白气”,水面有气泡冒出,气泡从烧杯底向水面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变大。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在100 ℃不变。
水结冰 师:观察完水沸腾,我们再来看一看水结冰。北方的冬天人们很容易见到水结冰的现象,南方比较少见。但现在冰箱以及各种制冰机的使用,也可以让人们轻松获得冰。水在什么温度开始结冰?水结冰时又有什么现象呢?我们同样通过一个实验来观察。 教师播放实验演示视频,视频播放结束后,与学生共同完成实验:先向试管里加入一些水,放入水温计(注意玻璃泡要浸没在水中,但不能碰到试管壁或底部)。再取一个烧杯,向烧杯中加入一些冰块和盐,并进行搅拌。将装水的试管放入烧杯中,静置,观察试管中水的温度变化及试管内发生的现象。期间提醒学生注意:如要接触烧杯,需包裹毛巾,防止冻手。 师:为什么要在冰块中加入食盐? 生:…… 师:食盐会让冰块融化得更快,即会让周围的温度变得更低,所以更容易让水结冰。 师:此实验中,同学们观察到了哪些现象? 生:…… 师:温度计的示数持续下降,下降到0 ℃开始结冰。结冰过程中温度保持在0 ℃不变,结冰后,温度继续降低。水结冰后,体积变大了。所以切记,玻璃瓶的啤酒不可以放在冰箱的冷冻层储存,玻璃瓶内的液体结冰体积变大会把玻璃瓶撑破,玻璃瓶炸裂。
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观察了水的沸腾和结冰现象。知道了水被加热到100 ℃时会沸腾,继续加热,温度不再变化;水的温度下降到0 ℃时会结冰,结冰后体积增大,且温度还会继续降低。在此同学们要知道,水的沸腾温度一般是100 ℃,但并不绝对。同学们可以思考并查阅资料,了解在高山的山顶和山脚下烧水,水沸腾时的温度是否一样。思考水的沸腾温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思考与练习 师:火锅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美食,因其丰富的口味和独特的食用方式而备受人们喜爱。煮火锅时,我们会发现锅里的水越来越少,这是为什么呢? 生:…… 师:煮火锅的时候,锅里的水持续沸腾,水的蒸发速度很快,锅里的水就越来越少了。 师:利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尝试自制一根冰棒,可以怎样做? 生:…… 师:将一个长条形容器灌上水,放入冰箱冷冻层,容器中的水全部结冰后,冰棒就制作好了。
板书设计 第15课 水的沸腾与结冰 1. 水沸腾 2. 水结冰
习题设计
第16课 物体的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了解热胀冷缩的概念,知道液体、气体、固体一般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科学思维
●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现象进行分析和推断。
探究实践
●能设计实验,探究气体、液体受冷和受热时体积发生的变化。
责任态度
●能利用热胀冷缩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科学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热胀冷缩的概念、原理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设计实验研究物体受热和受冷时体积的变化。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含实验视频:液体的热胀冷缩、气体会热胀冷缩吗)、冷水、热水、植物油、酒精、试管、玻璃管、橡胶塞、锥形瓶、烧杯、气球等。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新课导入 师:前面的课上我们学习了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发现温度计的液柱受热会上升,遇冷会下降,这是为什么呢?其他物体受热或遇冷时是否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生:…… 师:物体在受热时会膨胀,遇冷时会收缩的现象叫作热胀冷缩 。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索哪些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液体会热胀 冷缩 师:温度计的液柱内是液体,据此,我们如果想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的液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可以怎样设计实验? 生:…… 教师播放实验演示视频,视频播放结束后,与学生共同完成实验:在试管内装满水,用带玻璃管的橡胶塞塞紧瓶口。待玻璃管内液柱稳定后,在液面处做标记。再将试管分别浸入热水和冰水,观察玻璃管内液体在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情况。将试管内的水换成植物油、酒精重复上述试验。 师:玻璃管内的液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 师:将试管放入热水中,玻璃管中的液面上升;将试管放入冷水中,液面下降。这说明什么? 生:…… 师: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空气会热胀 冷缩 师:气体会热胀冷缩吗?可以怎样验证? 生:…… 教师播放实验演示视频,视频播放结束后,与学生共同完成实验:在锥形瓶口套一个气球,把瓶内空气密封起来。再把锥形瓶分别放入热水和冰水中。通过观察气球大小的变化得出锥形瓶内空气体积的变化。 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 师:把锥形瓶放入热水中,气球变大,说明瓶内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把锥形瓶放入冷水中,气球瘪下去,说明瓶内空气受冷后体积收缩。这说明什么? 生:…… 师: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热胀冷缩的 运用 师:液体和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固体有没有呢?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呢? 生:…… 师:修马路时,每隔一段距离就要留或割一条缝隙,这是为了防止夏季路面太热膨胀翘起,冬天路面太冷收缩断裂(家里铺地砖留缝隙也是一样的原理)。架设电线时,两根电线杆之间的电线会略有下垂,这是为了防止冬季时电线遇冷收缩断裂。同学们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热胀冷缩的现象? 生:…… 师:夏季给自行车轮胎充气不宜过满,防止气体膨胀爆胎;煮熟的鸡蛋浸冷水后蛋壳与蛋白因收缩差异便于剥离;瓶装饮料不装满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防止液体受热膨胀时瓶体破裂……物体只有热胀冷缩吗?有没有热缩冷胀的现象? 生:…… 师:绝大多数物体都会热胀冷缩,但也有例外,比如,前面我们学习水结冰时,发现水结冰后体积增大了。其实,在0~4 ℃的温度范围内,水会表现出 反常膨胀 特性,即温度升高时体积反而缩小,4 ℃时体积最小。因此水是有热胀冷缩性质的,但不能说任何情况下都会热胀冷缩。
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了解了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知道液体、气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水在0~4 ℃时却表现出热缩冷胀的现象。热胀冷缩的现象在生活中非常常见,同学们下课后可以再寻找一些例子和同学们交流。
思考与练习 师:乒乓球被踩瘪了,根据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可以用什么办法能让它重新鼓起来呢? 生:…… 师:将乒乓球放进热水中,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让乒乓球鼓起来。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思考与练习 师:400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了一种气温计,它的结构如图所示(见)。你能用瓶子、杯子、吸管等材料制作一个类似的装置吗?然后观察气温变化时,吸管里的液柱的变化。 生:…… 师:我们可以给瓶子的瓶盖打一个孔,使插入吸管后瓶盖与瓶身、瓶盖和吸管连接处均不漏气,用手捂住瓶子,加热瓶内的空气,按伽利略气温计结构图将吸管插入水杯的水中,吸管内的水柱会上升,待装置恢复常温,伽利略气温计就制作好了。气温升高时,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向下挤压吸管内的水柱,水柱下降;气温降低时,瓶内的空气受冷收缩,水柱上升。
板书设计 第16课 物体的热胀冷缩 1. 热胀冷缩 2. 热缩冷胀:0~4 ℃的水
习题设计
第三单元 单元小结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知道温度的意义和计量单位。
●能描述水沸腾和水结冰时的现象及温度变化。
●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科学思维
●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并描述水沸腾和结冰时的变化,通过绘制温度变化统计图表发现三态变化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能根据温度计液柱的变化大胆提出假设,并设计简单实验进行验证。
探究实践
●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准确读出温度并规范记录。
●掌握使用酒精灯的方法。
●能分析处理实验现象和数据信息并得出实验结论。
责任态度
●对事物变化的现象或发生的条件、过程表现出好奇心和操作兴趣。
●感悟到大多数物质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认同物质的变化与温度变化有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温度计的使用、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水沸腾和水结冰的现象等。
难点:描述水沸腾和水结冰时的变化、物体热胀冷缩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新课导入 师:生活中的冷与热现象非常普遍,本单元我们一起探究了冷与热的奥秘,同学们一起回忆,本单元学习了哪些内容? 生:……
冷与热 师:冷与热的例子非常多,同学们还记不记得热量来自哪里,哪些方式可以获得热呢? 生:…… 师:光照(太阳能热水器)、加热(烧水)、摩擦(钻木取火)等方式都可以获得热。那物体受冷或受热时有什么特征呢? 生:…… 师: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固体、液体、气体都会热胀冷缩。通过观察冷水和热水中试管的玻璃管内液面变化、锥形瓶口套的气球大小都可以证实。那么物体的冷热程度是怎样表示的?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冷与热 生:…… 师: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的计量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还记得如何测量物体的温度吗? 生:…… 师: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首先我们看温度计的结构,温度计由温度单位、刻度、液柱、玻璃泡等部分组成,记住温度计的各个部分,才能正确使用温度计。读写温度计的示数有哪些注意事项?例如这两个读数(举例)。 生:…… 师:温度计有很多种类,例如气温计、体温计、水温计……在测量物体温度时,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温度计。课堂上我们测量水的温度时,选择了水温计,并以此为例学习了温度计的使用,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温度计如何使用? 生:…… 师:使用温度计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待液柱稳定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内的液面相平。
水的沸腾与 结冰 师:本单元我们以水为例观察冷与热现象,水受冷会结冰,受热会沸腾,请同学们先回忆水的沸腾实验。 生:…… 师:给水加热,水的温度持续上升,烧杯底部逐渐产生小气泡,水面平静,有少量“白气”冒出;温度到达100 ℃时,水开始沸腾,小气泡越往上越大,水面翻滚,水面冒出大量“白气”,温度维持在100 ℃不变。在加热时,要注意安全使用酒精灯,用火柴自下而上点燃,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个酒精灯。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两次,不能用嘴吹灭。 师:请同学们再回忆水的结冰实验,还记得水结冰有哪些现象吗? 生:…… 师:用冰块和盐创造低温环境,水的温度持续下降,下降到0 ℃时,水开始结冰,温度不再变化。水完全结冰后,温度会继续降低,而且水结冰后体积变大了。
单元思考题 师: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是如何测量物体温度的? 生:…… 师:首先选择合适的温度计,例如用水温计测量水的温度,然后将温度计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待液柱稳定时读数。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内的液面相平。 师: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例如,夏天给自行车轮胎打气要打到什么程度呢? 生:……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单元思考题 师:夏天气温高,轮胎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如果打气太满,可能导致胎压过高,甚至爆胎。因此要比平时少打一点气(留出膨胀空间)。生活中还有什么其他热胀冷缩的现象? 生:…… 师:碳酸饮料、喷雾等物品在夏天车内高温下可能爆炸,是因为气体受热体积膨胀使容器炸裂…… 师:你能用身边的材料设计一个热胀冷缩的小实验吗? 生:…… 师:例如我们可以做一个会呼吸的气球。将气球套在空塑料瓶口(不用吹气),把瓶子竖着放入热水碗,观察气球——它会慢慢“自己吹起来”。再把瓶子放进冰水碗,气球会“自己瘪下去”。交替放入热水和冰水,气球就像在“呼吸”一样。
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 单元小结 1. 热的来源 2. 温度的计量单位:摄氏度(℃) 3. 温度计 4. 水沸腾 5. 水结冰
习题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