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身边的土地(教案)2025-2026学年粤教粤科版(2024)三年级科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身边的土地(教案)2025-2026学年粤教粤科版(2024)三年级科学上册

资源简介

2025秋·
教案
科学 三年级上册(YJ版)
第四单元 身边的土地
第17课 土壤的组成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知道土壤的组成成分有空气、水、砾石、沙子、黏土、腐殖质等。
科学思维
能通过多种感官认识土壤,并描述观察结果。
探究实践
能根据土壤不同组成成分的特征,运用沉淀等方法进行分离。
责任态度
引发对土壤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土壤的组成。
难点: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土壤的组成。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含实验视频:土壤的成分)、土壤、烧杯、玻璃棒、三脚架、酒精灯、陶土网等。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新课导入 师:有一个谜语,小草靠它来发芽,小树靠它把根扎,盛在盆里花开艳,农民伯伯都靠它。同学们猜猜看,这是说的什么物质? 生:…… 师:谜底是土壤。森林里、田野里、校园里、小河边……到处都有土壤的影子。 土壤是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营养物质。为什么土壤可以为植物提供营养物质?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土壤的组成。
用感官观察 土壤 师:现在各小组桌上都有一包刚从学校的花坛里采集的土壤,供同学们观察。首先,我们用眼睛直接观察,也可以借助放大镜,仔细看看土壤由什么组成。 生:…… 师: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土壤是由小石头、动植物残体和大小不同的颗粒(沙子、砾石、黏土)等组成的。接下来我们再用手捏一捏,感受一下土壤的质地。 生:…… 师:捏土壤时会感到土壤是松软的,并有湿润感和颗粒感,这说明土壤中还有水分。最后,我们再用鼻子闻一下,描述一下土壤的气味。 生:…… 师:有落叶腐烂的味道和腥味。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探究土壤的 组成 师:土壤中还有什么物质,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进行探究。首先我们观看实验演示视频。 观看实验视频结束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完成实验:将一份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中进行观察,用玻璃棒顺着一个方向轻轻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后再观察。将另一份土壤加热,观察土壤的颜色变化以及是否出现煳焦味。期间可提醒学生注意,搅拌时,顺着一个方向缓慢搅拌,玻璃棒不要碰撞到烧杯壁或底部;加热土壤时,注意安全,防止烫伤。 师:为什么加热土壤,会有煳焦味呢? 生:…… 师:陆地上死亡的动物、植物完全腐烂后,在土壤中形成的黑褐色物质就是腐殖质。腐殖质烤煳后有煳焦味。腐殖质能够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同时还能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 师: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将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中,可以观察到土壤冒出很多气泡,且水面上漂浮着植物残片。用玻璃棒轻轻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可以观察到土壤沉淀物分层,越往下颗粒越大,越往上颗粒越小。加热土壤,可以观察到土壤中有“白气”冒出,颜色逐渐变深,产生煳焦味。这些现象说明土壤中有空气、大小不同的颗粒、水和腐殖质等。
不同类型的 土壤 师:现在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不同地方采集的土壤,它们的组成、气味、质感是相同的吗? 生:…… 师:答案自然是不同的。人们根据土壤颗粒的大小,对其进行分类,其中最大的土壤颗粒是砾石,其次是沙子,最小的土壤颗粒是黏土。人们根据土壤所含沙子和黏土量的多少,把土壤分为三类:含黏土多的土壤叫黏质土,含沙子多的土壤叫砂质土,沙子和黏土的含量差不多的土壤叫壤质土。另外森林土壤含腐殖质多,河边土壤可能会含贝壳碎片,受污染的土壤有刺鼻的臭味等。同学们放学后若有时间,可以再采集不同地方的土壤仔细观察。
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主要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了土壤的组成,知道了土壤中有水、空气、沙子、砾石、黏土、腐殖质等。根据土壤中所含沙子和黏土量的多少,把土壤分成黏质土、壤质土、砂质土。同学们课下如果要去观察或采集不同地方的土壤,一定要有家长陪同,采集土壤时要注意安全和卫生。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思考与练习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自己对土壤有哪些新认识? 生:……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①土壤是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土壤中有空气、水、大小不同的颗粒、腐殖质等。②大树落下的叶子、动植物残体都会变成土壤中的腐殖质,腐殖质能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
板书设计 第17课 土壤的组成 1. 探究土壤组成的方法 2. 土壤的组成 3. 土壤的分类
习题设计
第18课 土壤与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掌握砂质土、壤质土和黏质土在颗粒大小、成团难易度及渗水性强弱等方面的区别。
●了解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能举例说明不同植物适宜生长的土壤不同。
科学思维
●在对比观察的过程中,理解不同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探究实践
●能够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对三种土壤的特性进行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
责任态度
●认识到土壤对植物的重要意义,激发研究土壤的兴趣,理解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砂质土、壤质土、黏质土的特点。
难点: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惯判断适合生长在哪类土壤中。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含实验视频:比较砂质土、壤质土和黏质土的渗水性)、砂质土、壤质土、黏质土、放大镜、水、滤纸、漏斗、量杯等。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新课导入 师:请同学们回顾上节课内容,土壤有哪些类型? 生:…… 师:上节课我们只了解了黏质土、砂质土、壤质土所含沙子和黏土量的多少,这些不同类型的土壤还有什么其他的特点?分别适合哪些植物生长?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砂质土、壤 质土和黏质 土的特点 师:植物的生长一般离不开土壤,不同的土壤适宜不同的植物。你观察过我们身边的土壤上生长着哪些植物吗?生长不同植物的土壤有什么不同? 生:…… 师:有些植物适宜生长在疏松、透气性好、渗水性好的土壤中,有些植物则适宜生长在保水性好的土壤中。例如花生生长在疏松的砂质土中,青菜生长在肥沃的壤质土中,莲生长在潮湿的黏质土中。请同学们思考并在小组内讨论:土壤的什么特征可以适应植物的这些需求呢? 生:……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土壤颗粒大,颗粒间的空隙便大,这样的土壤疏松,水更容易透过,即渗水性好,也就不易成团,透气性便好。现在我们一起比较不同类型土壤的颗粒大小、成团难易度以及渗水性强弱。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砂质土、壤 质土和黏质 土的特点 师:各小组桌上有砂质土、壤质土和黏质土各一份,我们首先比较不同土壤的颗粒大小,可以用什么办法? 生:…… 师:可以用眼睛借助放大镜观察,用手捻一捻,比较颗粒大小。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砂质土颗粒粗,黏质土颗粒细,壤质土颗粒粗细均匀。 师:在比较成团难易程度时,可以加少量水,握一握。不同土壤的成团难易程度如何? 生:……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砂质土不易成团,黏质土成团不易散,壤质土成团易散。 师:若想比较渗水性强弱,我们可以进行一个小实验,请同学们观看实验演示视频。 观看实验视频结束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完成实验:将滤纸放入漏斗中,漏斗置于量杯上方,将等量的黏质土、壤质土、砂质土分别放入漏斗中,向每个漏斗中加入等量的水,比较剩下的水量的多少。 师: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 师:砂质土渗水性强,黏质土渗水性弱,壤质土适中。
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生长的植物 师:这节课开始的时候,我们了解了不同植物生长在不同的土壤中。这些不同类型的土壤还适宜生长哪些植物呢?你还知道哪些? 生:…… 师:例如……(见)通过这些,同学们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生:…… 师:若植物耐干旱,则适宜生长在砂质土中;若植物喜潮湿,则适宜生长在黏质土中。同学们若想了解更多植物生长的土壤,可在周末与父母一起出门探索。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比较了黏质土、壤质土、砂质土,并了解了这三种土壤分别适合什么样的植物生长。黏质土颗粒细、成团不易散、渗水性弱,适宜生长水稻、荷花、芦苇等喜湿的植物。砂质土颗粒粗、难成团、渗水性强,适宜生长花生、西瓜、仙人掌等喜干旱、需要好的透气性和渗水性的植物。壤质土颗粒粗细均匀、成团易散、渗水性适中,适宜蔬菜、茉莉花等大部分植物生长。
思考与练习 师:根据本节课所学,雨后的沙滩和草地,哪个干得更快? 生:……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思考与练习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沙滩干得更快。沙滩里的土壤颗粒大,颗粒间的空隙也大,利于水分蒸发。 师:查找资料了解兰花和茉莉花的生活习性,说说它们适宜生长在什么类型的土壤里。教师展示资料(见)。 生:…… 师:兰花和茉莉花适宜生长在壤质土中。
板书设计 第18课 土壤与植物 土壤类型颗粒大小成团难易度渗水性的强弱适宜生长的植物砂质土粗难成团强花生、西瓜、仙人掌……壤质土粗细均匀成团易散适中蔬菜、兰花、茉莉花……黏质土细成团不易散弱水稻、荷花、芦苇……
习题设计
第19课 生机勃勃的土壤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能够说出土壤中有哪些小动物并了解它们对腐殖质的形成的意义。
科学思维
●能用图画和文字等形式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探究实践
●通过实验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的作用。
责任态度
●认识到土壤中小动物的重要性,提高对探索土壤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土壤中的小动物,了解土壤中的小动物的作用。
难点:设计实验探究土壤中的小动物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新鲜土壤、蚯蚓、切碎的果皮和菜叶、塑料箱、水等。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新课导入 师:龚自珍的这首《己亥杂诗》不知同学们听过没有,它的意思是……(见)。尤其末两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怎么会化作“春泥”?又是怎样起到“护花”作用的? 生:…… 师:植物叶子落到地面会逐渐腐烂,也有的被土壤中的小动物吃掉。土壤中有哪些小动物?它们在土壤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土壤中有哪 些小动物 师:我们现在去操场和花坛,选择一处土壤进行观察,并尝试做关于土壤微环境的自然笔记。自然笔记是对大自然的描述与记录,可以用图画和文字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在观察时,教师可提醒:观察过程中,不要伤害小动物。完成任务后要洗手。观察时一边记录,一边思考,想一想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在这里生活? 师:同学们观察到了哪些小动物?有多少只?这些小动物们在干什么? 生:…… 师:小动物在土壤中钻来钻去,使得土壤变疏松。 师:上节课我们学过,植物腐烂后会变成腐殖质。土壤中的小动物会啃食落叶,它们是否与土壤中的腐殖质有关呢? 生:……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腐殖质的 形成 师:三周前我们将土壤、切碎的果皮和菜叶、蚯蚓放在了一个透明的塑料箱中,往箱子中喷了一些水,并盖上盖子放在了阳光下,每周往箱子中喷一点水,让同学们观察箱子中土壤的变化和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另取相同的塑料箱,不放入蚯蚓,作为对照。现在请各组同学交流分享你们观察到的现象。 生:……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蚯蚓在土壤中钻来钻去,土壤中的果皮和菜叶逐渐腐烂,土壤颜色变深,质地变稀。且有蚯蚓的一组,果皮和菜叶腐烂速度快。这说明蚯蚓可以促进腐殖质的形成。 师:至此,同学们理解为什么“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了吗? 生:……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由于土壤中生活着很多的小动物,它们有些以落叶为食,一方面通过消化排出富含养分的粪便,为植物提供营养。另一方面将落叶分解成更小的碎片,加快了落叶的腐烂速度,即促进了腐殖质的形成,增加土壤的肥力。如此起到了“护花”的作用。
土壤的分层 师:一般情况下,土壤从上到下可分为三层。我们去操场和花坛观察土壤中的小动物时,挖开的土壤便是上面一层。这一层颗粒细腻,颜色深暗,富含腐殖质、矿物质和水分。中间一层颗粒便较粗了,颜色也较浅,主要成分是水分和一些矿物质。而下面一层则是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下课后,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查阅更多有关土壤的资料,与同学们交流。
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知道了土壤中生活着很多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在土壤中活动,使土壤变得疏松,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土壤中小动物们的吞食和排泄,能促进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增加土壤的肥力。
思考与练习 师:观察植物生长茂盛的地方,这些地方的土壤有什么特点? 生:……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植物生长茂盛的地方,土壤一般疏松湿润、颜色较深、富含腐殖质、透气性好。
板书设计 第19课 生机勃勃的土壤 1. 土壤中的小动物 2. 土壤分层:上层富含腐殖质
习题设计
第20课 土壤资源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知道土壤是动植物生存和农业生产的基础。
●了解生活中哪些物品来自土壤。
科学思维
●能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土壤资源的现状。
探究实践
●进行有关土壤问题及保护土壤的调查,总结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责任态度
●认识到土壤是重要的资源,树立保护环境、爱护土壤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类与土壤的关系。
难点: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课件。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新课导入 师:土壤面积巨大,分布广泛。假设有一天,世界上的土壤都消失了,会发生什么? 生:…… 师:植物无法生长,动物便没有食物,人类也要饿肚子……如此看来,土壤是非常重要的。
土壤与生活 师: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人类生活中很多物品都来自农业生产,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品来自农业生产吗? 生:……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如种植棉花,收获后可以做成棉被,棉袄,也可以纺成棉线,织成布,做成衣服;种植小麦,收获后可以磨成面粉,做成面条、馒头、面包等各种面食,小麦秸秆可以做饲料或工业原料(如现在有小麦秸秆做的餐具);种植蔬菜,收获后可以炒菜,做成蔬菜汁,榨油等;种植树木,果实可食用,木材可用于造纸、建房子、制作家具……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取之于土壤,依赖土壤。
保护土 壤资源 师:人类依赖土壤生存,却也深深影响着土壤。你知道人类哪些活动会对土壤造成影响吗? 生:…… 师:滥伐森林、乱排工业废水、填埋垃圾等都会破坏土壤。首先我们看,滥伐森林会对土壤造成什么影响。同学们可以讨论并分享自己的想法。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保护土 壤资源 生:……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砍伐树木后,无落叶腐烂当肥料,土壤会逐渐失去养分,土壤中的小动物也会消失。裸露的土壤会变干燥,逐渐沙化。土壤无树根固定,容易被雨水冲走,造成水土流失。 师: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产业兴起,免不了产生工业废水。虽提倡污水处理,但一些企业仍偷偷排放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你认为乱排工业废水会给土壤带来什么影响? 生:……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土壤会被污染。废水中的重金属(如铅、汞)会像“毒药”一样残留在土壤里,且废水会让土壤过酸或过碱,破坏土壤中微生物平衡,影响土壤肥力。化学物质还会使土壤硬化…… 师:填埋垃圾主要是为了处理那些无法回收利用以及焚烧处理的生活垃圾,是垃圾处理的最终程序。可见填埋的垃圾一定是有危害的,你们猜它会对土壤造成哪些影响? 生:……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重金属和化学残留物会积累在土壤中,造成土壤污染,同时破坏了植被覆盖和动物栖息地,土壤中的小动物消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师:针对以上现象,你能想到哪些对应的保护土壤资源的方法? 生:…… 师:保护森林、禁止排放工业废水或污水处理后再排放、垃圾分类后合理处理等都可以保护土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小学生可以为保护土壤资源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呢? 生:…… 师:土壤不止类型丰富,颜色也繁多。例如我国东北平原的黑土地,因有机质含量较高呈现黑色;云贵高原的东川红土地,因含有大量细颗粒红色赤铁矿呈现红色;中原地区红色矿物含量相对低,土壤整体呈现黄色或浅红色。课后有时间的话,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壤、不同颜色的土壤与植物生长的相互联系。不管什么类型、什么颜色,土壤资源不容破坏,都需要每个人的保护。
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土壤与我们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植物为人类提供众多的食物和生活生产原料,而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腐殖质等物质,因此我们说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生活中滥伐森林、乱排工业废水及垃圾填埋等行为会对土壤造成不良影响,我们应该保护土壤,珍惜、合理利用土壤资源。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思考与练习 师: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说土壤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了吗? 生:……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庄稼生长在土壤中,长出的果实变成我们的粮食;我们穿的棉衣来自土壤中长出的棉花;土壤是建造房屋的材料等。人们吃、穿、用等很多物品都与土壤密切相关。
板书设计 第20课 土壤资源 1. 土壤与生活:吃、穿、用等多种生活物品均与土壤密切相关 2. 人类活动对土壤资源的影响 3. 土壤的颜色
习题设计
第21课 土壤与岩石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知道土壤的形成是岩石风化的结果。
●知道岩石中储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人们能利用矿产资源制作各种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
科学思维
●运用推理论证的方式认识土壤与岩石的关系。
探究实践
●能通过实验模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责任态度
●意识到要珍惜土壤和矿产资源,培养用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岩石形成土壤的影响因素。
难点:模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了解人们如何将矿产资源制成生活用品。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含实验视频: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酒精灯、页岩、镊子、烧杯、水等。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新课导入 师:请同学们猜想,坚硬的岩石与疏松的土壤有关系吗? 生:…… 师:经过水、风及生物等自然条件的长期影响,坚硬的岩石逐渐破裂形成较小的岩石颗粒,最终可形成土壤和其他类型的沉积物。
改变岩石的 因素 师:是什么因素在改变着岩石呢? 生:…… 师:我们把有科学依据的合理想法叫作科学猜想。如果说同学们的想法是一种科学猜想,那么同学们的依据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验证这一猜想? 生:…… 师:猜想植物扎根、河水冲击、昼夜温度变化等自然现象会对岩石产生影响。石缝中生长植物,植物的力量可以逐渐扩大岩石的裂缝,最终导致岩石破裂。水滴石穿可以说明水能使岩石发生改变。对于温度变化,我们或许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
模拟温度变 化对岩石的 影响 播放实验演示视频。观看实验视频结束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完成实验:将一块页岩放在火焰上加热1分钟,然后迅速放入水中冷却。再加热、冷却,重复多次。 师:请同学们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说明该现象可证明什么。 生:……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第一次,页岩没有明显变化;第二次,页岩有碎裂声;第三次,页岩表面有碎屑脱落。这说明温度剧烈变化会加快岩石破裂。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岩石中的矿 产资源 师:岩石中储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你知道哪些生活用品是利用矿产资源制成的吗? 生:……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石英通常用于制作玻璃;铁可以制成铁锅,也可以与其他材料混合制成钢,用来制作很多工具和机器……同学们了解过从矿石到生活用品是怎样一步步制作而来的吗? 生:…… 师:开采铁矿后,用高炉将铁矿冶炼成铁水,将铁水浇注到模具中,待冷却成型、加工后便得到了铁锅。石英熔化后定型、冷却,经打磨后便得到了眼镜片。石墨矿高温烧结后切割,嵌入木槽,再经打磨便得到了铅笔……人们利用岩石和矿物可以制作各种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
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土壤是岩石经过水、生物和温度变化的长期影响形成的,岩石中储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人们利用矿产资源制作各种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下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观察身边的事物,查阅资料了解更多。
思考与练习 师:同学们可以联系生活现象,尝试解释动物和植物是如何影响岩石的吗? 生:……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①扎根在岩石裂缝中的植物随着生长,其根系变粗变多,迫使岩石裂缝扩大,促使岩石破裂。②穴居动物如蚯蚓和蚂蚁可以通过穿孔和搬运等方式对岩石进行破坏。 师:你能说出三种由矿产资源制作的日常用品吗? 生:…… 师:铁锅、铜钥匙、铝合金门窗等都是由矿产资源制作的。
板书设计 第21课 土壤与岩石 1. 改变岩石的因素 2. 岩石中的矿产资源
习题设计
第22课 节约资源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掌握节约资源的三种方式: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
●知道分类回收物品时,可回收物有哪些及可回收物标志是什么。
科学思维
●根据生活经验进一步了解资源重复使用,具备归纳与概括的思维能力。
探究实践
●能够辨认可回收物并根据材料对其分类。
责任态度
●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树立节约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节约资源的三种方式;可回收物。
难点:对可回收物分类。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透明罐子、彩色石子、水、树叶等。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两个透明罐子:一个罐子里装满彩色石子(代表矿产资源)、水和树叶(代表自然资源),另一个罐子里只装几颗石子、很少的水和一点枯黄的树叶。 师:如果地球的资源就像这两个罐子,未来的我们的地球更像哪一个?为什么? 生:…… 师:资源是有限的,且很多矿产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其形成周期远超人类开发利用的速度,通常需要数百万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地质过程,消耗后无法在人类可预见的时间内自然恢复。例如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和金属矿产(铁、铜等)均属此类,开采一点就少一点。因此,资源需要被节约、被保护。
节约资源的 方法 师: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节约资源? 生:……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可通过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和循环使用等方式来节约资源。例如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重复使用饮料瓶、包装盒,分类回收物品,循环使用可回收物等。
可循环材料 师:为了方便回收可循环使用的材料,需要对材料进行分类。生活中,在垃圾桶上不难见到垃圾分类的标志(见)。其中可回收物便是可以循环利用的物品和材料。在家里卖废品的时候,可以卖的废品也是可回收物。你知道的可以回收用以循环使用的物品有哪些?这些物品回收后被怎样循环利用?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可循环材料 生:……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玻璃、塑料、纸类、金属、织物等都属于可回收物。例如玻璃瓶清洗回收后可重复使用,塑料瓶经加工可做衣服,废纸可以制成再生纸,废金属熔炼提纯后,可重新用于生产……(教师在讲到每一类可回收物时,可向学生科普回收每类物品会节约多少资源,会减少多少环境污染。见) 师:这些回收物中属于矿产资源的有哪些? 生:…… 师:金属。例如铁、铜、铝等。
课堂小结 师:资源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应该节约资源、保护资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们可以通过减少资源的使用量来保护自然资源,节约资源的方式有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和循环使用。有些废旧材料可以被分类和回收,例如金属、玻璃、塑料、纸类、织物等。做好分类回收,提高资源利用率也是保护矿产资源的一种途径。我们家里肯定有很多废旧资源,同学们可以在下课后设计制作一件作品,装点我们的教室。
思考与练习 师:思考哪些日用品可以分类回收? 生:……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旧报纸、书本、纸板箱、广告单、快递包装盒、塑料袋、塑料瓶、塑料玩具、塑料碗盆、玻璃瓶、玻璃杯、玻璃盘、废铁、废铜、废钢等都可以回收。接下来的时间请同学们制作一份以“垃圾回收循环使用”为主题的海报。
板书设计 第22课 节约资源
习题设计
第四单元 单元小结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知道土壤中有水、空气、沙子、砾石、黏土、腐殖质等物质。
●掌握黏质土、壤质土、砂质土的特征。
●掌握可回收物的分类。
科学思维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归纳土壤的成分、特征,比较不同土壤的特点。
探究实践
●能运用对比观察的方法,多角度观察不同类型的土壤。
●在实验过程中记录、整理实验结果,认识土壤的成分。
责任态度
●认识到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我们要保护土壤环境、节约资源。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土壤的组成、三种类型土壤的特点、人类与土壤的关系、节约资源的方式、可回收物的分类等。
难点:探究土壤成分的实验、判断植物适宜生长的土壤类型、可回收物的分类等。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新课导入 师:不管是生长在菜园里,还是草原上、森林中,植物都需要土壤。土壤中还生活着许多种类的生物。本单元我们围绕土壤展开学习,同学们一起回忆,本单元学习了哪些内容? 生:……
土壤的组成 师:首先我们观察了土壤。我们用了什么方法观察?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 师:我们先直接用肉眼观察、借助放大镜观察,后来又用手捏,用鼻子闻。我们将土壤放入水中,观察到有气泡冒出,静置后观察到分层现象。对土壤进行加热时,有煳焦味。最终我们总结出土壤中有水、空气、沙子、砾石、黏土、腐殖质等。另外,土壤中还有一些小动物,这些小动物有什么作用呢? 生:…… 师:小动物在土壤中活动,使得土壤变得疏松,有利于植物的生长。通过吞食和排泄,还能促进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增加土壤的肥力。我们用蚯蚓做实验观察了土壤变化。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土壤与植物 师: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同学们还记得土壤有哪些类型吗?各种土壤有何特点?适宜生长哪些植物? 生:……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根据土壤所含沙子和黏土量的多少,把土壤分为砂质土、壤质土、黏质土。它们的区别在于颗粒大小、成团难易度、渗水性强弱等。砂质土颗粒粗、难成团、渗水性强,适宜花生、西瓜、仙人掌等植物生长。壤质土颗粒均匀、成团易散、渗水性适中,适宜蔬菜、兰花、茉莉花等植物的生长。黏质土颗粒细、易成团、渗水性弱,适宜水稻、荷花、芦苇等植物的生长。
土壤资源 师: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腐殖质等物质,而植物为人类提供了众多食物与生活生产原料。如此重要的土壤资源,是否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它呢? 生:……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滥伐森林、乱排工业废水、填埋垃圾等行为都会破坏土壤,保护土壤的方法有植树造林、减少污染物排放等。
土壤与岩石 师:土壤是如何形成的呢? 生:…… 师:土壤的形成是岩石在水、风、生物、温度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下,经过复杂过程演变而成的, 这一过程通常需要数百年至上万年,才能形成具有肥力的土壤。岩石中储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人们利用矿产资源制作各种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
节约资源 师:人类的采矿活动从未停止过,很多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开采一点就少一点,因此我们需要节约资源、保护资源。那么我们节约资源的方式有哪些呢? 生:…… 师:我们可以通过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等方式来节约资源。例如减少使用一次性物品,重复使用玻璃瓶,分类回收物品等。请同学们回忆,可以回收的物品有哪些? 生:…… 师:可回收物有玻璃、金属、塑料、纸类、织物等。请记住可回收物的标志(展示图片)。
单元思考题 师:土壤中除了有岩石颗粒,还有什么? 生:……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还有水、空气、腐殖质、黏土、小动物…… 师:你能为家里种植的植物选择合适的土壤吗? 生:……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单元思考题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例如马蹄莲应该种在黏质土中,多肉、仙人掌应该种在砂质土中,绿萝、吊兰应该种在壤质土中。 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土壤和矿产资源呢? 生:……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垃圾分类、减少使用一次性物品、厨余堆肥、禁止排放污水、植树造林等都可以保护土壤和矿产资源。
板书设计 第四单元 单元小结 1. 土壤的组成:水、空气、沙子、砾石、黏土、腐殖质、小动物…… 2. 不同类型的土壤 土壤类型颗粒大小成团难易度渗水性的强弱适宜生长的植物砂质土粗难成团强花生、西瓜、仙人掌……壤质土粗细均匀成团易散适中蔬菜、兰花、茉莉花……黏质土细成团不易散弱水稻、荷花、芦苇……
3. 保护土壤资源 4. 节约资源: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 5. 可回收物:金属、玻璃、塑料、纸类、织物等
习题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