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NT20名校联合体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联考历史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NT20名校联合体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联考历史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高三入学摸底联考
历史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专家考证,目前我国最早的壕沟及沟内侧堆筑的土垄在湖南澧县八十垱遗址。该遗址还出土了小粒型原始古栽培稻种的稻谷、大米达两万多粒,还有木耒、木铲、骨铲等农具以及一百五十余种植物籽实。下列与此最相近的考古遗址是( )
A. 蓝田遗址 B. 良渚遗址 C. 陶寺遗址 D. 殷墟遗址
2. 两汉时期,作为祭祀场所的宗族祠堂和显宦名哲祠堂等祠堂风靡社会,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祠堂文化。祠堂可起到维护宗族血缘关系和教化吏民的双重作用,而祠堂文化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祭祀制度和社会心理。由此可见,两汉时期的祠堂文化( )
A. 根源于普通百姓的文化诉求 B. 反映出黄老无为思想的流行
C. 凸显儒家伦理道德的法制化 D. 受到了社会主流观念的影响
3. 唐代某一时期,中书省423人中,令史、书令史、制敕匠、掌函掌案等文书人员为165人。地方机构中,中、下州设录事1人,县设主簿1人、录事1人。材料所述现象有利于( )
A. 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B. 分散宰相行政权力
C. 完善官员选拔制度 D. 密切三省之间联系
4. 宋代,广大农村普遍利用“干支”计时法来安排集市,如荆吴一带“俗有取寅、申、己、亥日,集于市”,兴国“俗以卯酉日趁墟”,池州则有“子午会”。这可用于佐证宋代( )
A. 农村基层市场开始形成 B. 城市与农村互动增强
C. 民间商业贸易较为活跃 D. 市坊合一已基本实现
5. 明清时期,以早期人文主义思潮和实学思潮为代表的早期启蒙思潮兴起。早期人文主义思潮在汤显祖、袁宏道等人的作品及民间通俗文学中都有集中体现,如《西游记》等;实学思潮则要求对君权加强舆论监督和制约,并提高工商业者地位等等。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 自由雇佣关系普遍 B. 儒家思想地位动摇
C. 社会转型趋势显现 D. 社会主流观念嬗变
6. 洋务派在设立京师同文馆的时候有这样的阐述:“虽然规定所聘西洋教习一人,要取能通算学,有裨西学之实用者,但馆生所学,也只在能将西洋语言文字翻译成书,派充将军、督抚、监督各衙门翻译官。”这体现了( )
A. 洋务教育已经形成体系 B. 教育的近代化在曲折中发展
C. 西学传播方式多样化 D. 私塾教育仍具有社会影响力
7. 清末民初,保定工匠刘建卿用木板条烘成椭圆形木框,钻孔,上漆,制成羽毛球拍后,销售于教会学堂和美籍传教士,很受欢迎。后刘建卿与其他几家合伙开办了布云工厂,产量由少到多,销售由本地到全国,并出口欧美。刘建卿的门徒也在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相继创办羽毛球厂。这说明当时保定( )
A. 经济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动 B. 体育产业成为了支柱产业
C. 羽毛球制作技术世界领先 D. 爱国工匠抵制了经济侵略
8. 基于1923年国内政治事件的《新青年》相关文章统计表
卷期(出版时间) 文章 作者
第二期(1923.12.20) 《自民治主义至社会主义》 屈维它
第四期(1924.12.20) 《广东政府与国民革命》 卫金
第四号(1926.5.25) 《孙中山三民主义中之民族主义是不是国家主义》 陈独秀
这些文章发表的背景是( )
A. 民主科学思想广泛传播 B. 革命势力发展到了长江流域
C.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D. 反帝反封建成为了时代潮流
9. 1939年7月,新四军某游击支队参谋长张震指出,东征中牺牲的先烈“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明确东征的胜利“证明了在敌后积极的发动游击战争,灵活的运用游击战术,是可能战胜敌人的,站稳自己脚跟的!”材料中提及的“东征”有助于( )
A. 全面发动台儿庄战役 B.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击退国民党反共高潮 D. 开辟民主革命的新道路
10.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总量和比重都有较大幅度提高。不少地方已经实现了通公路、通自来水或清洁水、通电力网、通公用电话和长话自动网、通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等“七通”,完成了节水灌溉、乡村道路、草场围栏等“六小工程”。材料现象主要缘于我国( )
A.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B.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
C. 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D. 城市与农村差距不断缩小
11. 苏美尔王表是用苏美尔语书写的古代文献,列举了亚述兴起前两河流域官方的统治者以及他们统治的时间,王权的更替是以城市或神庙来表述。苏美尔王表中早期5座城市其实是聚落,但已具有城市的某些功能,如神庙及祭祀、王权、居住、商业活动等。由此可知,苏美尔王表( )
A. 表明两河流域文化具有连续性
B. 是研究两河流域上古历史的一手史料
C. 说明该地曾长期处于统一状态
D. 可佐证世界早期区域文明的兴起发展
12. 下表是中世纪西欧“三田制”下犁耕的顺序,表中所示内容折射出当时西欧( )
田块 顺序
田块一 9月耕田,10月秋播,来年8月收割;歇6月;来年2月犁耕,3月春播,8、9月收获,10月犁地;休耕12月,来年9月犁耕;10月秋播
田块二 9月犁地,来年3月春播,8、9月收获,10月犁地;休耕12月;下一年9月犁耕,10月播种,来年8月收获,9月犁耕
田块三 2月犁耕,休耕,9月犁耕,10月下种,第二年8月收割,9月犁地。来年2月犁地,3月春播,7、8月收获,犁地
A. 农奴负担比较沉重 B. 庄园收入有所保障 C. 封建经济有所发展 D. 阶层固化现象突出
13. 近代早期,贵族统治着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城市,如威尼斯、热亚那等,这些城市精心设计出一种特殊政府模式——城市公社(实际上是独立的城市国家)。这些城市主宰着欧洲和地中海的经济,市民需要精通法律、拥有撰写公正合同、行政文件的能力,懂得一些会计工作等。该状况( )
A. 促使意大利成为欧洲的榜样 B. 突出了科学和教育的作用
C. 为人文精神传播奠定了基础 D. 有助于欧洲宗教改革深入
14. 1918年春天,为了打击正要向西线进攻的德军,协约国用氢气球将德语的传单投撒到德国的西部前线(如下图),该做法意在( )
告向西部前线进军的将士: 你们还活着,这真是一个奇迹呀……将士们!你们是继续向西线进军,或是向巴黎推进?将士们!你们知道在前线有什么吗?……那里有你们的坟墓……而你们的皇帝却是你背后生存者中的一个。他把他的十字勋章授予了兴登堡。鲁登道夫也得到了同样的勋章。
A. 扩大协约国在战争中优势 B. 调动军人作战的积极性
C. 消弭协约国之间存在的隔阂 D. 明确军队作战的正义性
15. 苏联个别年份人均消费表(单位:卢布)
年份 全部 农场 非农场
1930 1225 — —
1934 1233 840 1855
1935 1334 949 1875
1937 1546 1154 2058
据表可知,在当时苏联( )
A. 民众消费结构得到了一定优化 B. 社会主义工业化目标实现
C. 新经济政策某些做法得以延续 D. 国民经济存在着一定隐患
16. 19世纪下半叶,法国仅小部分受过教育的知识女性进入第三产业。二战后这一状况发生改变。据1992年的一项统计中,男性失业者大部分是工人,女性失业者则有3/4是属于第三产业部门的职员。这表明( )
A. 法国工业发展缓慢 B. 科技革命推动了产业结构变化
C. 法国性别歧视严重 D. 现代妇女受教育程度高于男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州刺史的设立及其演变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设州刺史部。兖州刺史部治所在今河南濮阳,辖山阳郡、东郡、陈留郡、济阳郡、泰山郡、东平郡等六郡国,后世有所变化。范围包括:今山东省西部、河南省东北部、河北省东南部等。西汉后半期到东汉,刺史的权能有所扩大。东汉灵帝末年,改刺史为州牧,独揽地方军民大权,授命镇压黄巾起义。州从监察区,最终演变为一级行政区。兖州也经历了这些变化。
汉代兖州刺史部及其周边示意图
——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两汉时期,郡一级政区有一百余个,面对如此庞大的管理幅度,中央政府颇感疲病,有着调整管理幅度,提升行政效率的需求。而组建新一级的高层行政区,意味着更大范围内地方资源的集聚,潜藏着割据的危险。汉代中央政府谨慎地选择了划分监察区,遣使巡视的方法来提升行政效率。这种做法只是在旧的区划框架内进行人员激励,并没有在根本上解决管理幅度过大的问题。中央政府根据形势需要,逐渐赋予监察区各种行政权力,但出于对割据的担忧,始终没有以建设新一级高层行政区为目标,完成人事、公文等一系列配套制度的建设。而动乱兴起,战争更需类似幅员的组织单位,对高层行政区的需求因此进一步凸显,地方权力依战时需求逐步集权重组,依托监察区框架,形成为事实上的新一级高层行政区。
——摘编自邹怡《中国历史上监察区向行政区的两次转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代州刺史设立和演变主要因素。
(2)结合材料一中汉代州刺史的设立及其演变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多个观点。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自身所面临的实际灾荒情况,制定出诸多行之有效的灾害管理政策,如下表所示:
项目 主要内容
首要原则 以挽救人的生命为救灾首要原则。如1942年,太行区政府迅速自上而下地成立了旱灾救济委员会,并提出“保证不饿死一个人”的口号
高度重视 各根据地政府将救灾与生产问题上升到政治层面,大力推行“一把米”与“募糠”运动。如苏皖边区政府提出“不饿死一个人”的救灾防荒口号
基本方针 1944年,中共中央规定:“关于灾荒问题,应坚决实行生产自救的基本方针,应提出生产救灾,大家互助,渡过困难。”
根本保障 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灾荒问题,基本途径就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救灾主体 提出“打破迷信,人定胜天”的口号,鼓励群众相信自己的力量,战胜自然灾害
——摘编自张珊珍《读懂百年党史》等
材料二 我国灾害管理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段,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过程,如下表所示:
时段 主题 主要内容
1949—1978年 探索 整个社会生产服从中央的统一计划,物资由政府统一调拨,资金由政府统一分配,收入分配体制高度集中
1979—1992年 变革 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实行“分灶吃饭”。1983年4月第八次全国民政会议提出对救灾款管理进行改革的思路
1993—2002年 形成 确立了以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经费分级负担为重点的现代救灾管理模式。1994年5月第十次全国民政会议提出救灾管理体制新思路
2003年—至今 发展 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以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和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救灾科学管理时期
——摘编自呼唤《新中国灾害管理思想演变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现代中国共产党救灾主要经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现代中国共产党救灾的历史意义。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人利用新的全球交通运输网在短短的半个多世纪把自己由一个二流的农业国变成了世界上第一流的大国。但是,新的海洋大国的兴起对英国极为不利,与之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一般来说,19世纪60年代以前,英国海运业的主要竞争者是美国,此后主要是德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美两国都成了英国的劲敌。英国为了保住自己海上霸主地位又不得不进行艰苦斗争,采取了如下措施:
序号 措施
(1) 首先改变了对外政策,放弃了“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采取结盟方针,以便打击最凶恶之敌——德国
(2) 大力发展先进的造船工业和海军舰只,使之长期处于优势地位,到1914年英国钢制汽轮达到2030万吨,几乎是德国的4倍
(3) 拿出巨额资金扶植和补贴海运公司和造船工业,仅1903年英国政府补贴德浦斯特汽船公司的资金达260万英镑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等
材料二 到一战前夕,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旧的交通运输体制得到了基本改造,其范围大大地减缩了。交通运输网的全球化和近代化运动继续向横向发展,向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扩展。新的交通运输体系把世界各国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为世界走向工业社会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一战后,近代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又向现代化演变,一个全球的交通运输网的现代化运动兴起了。这个运动是以内燃机、飞机、汽车、高速公路、电动机车作为自己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张天《论英国近代化全球交通运输网的建立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应对海运业竞争所采取措施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近现代全球交通运输网的形成发展。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现代全球交通运输网形成发展的启示。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中国自古以来大国心理优势的丧失,使得整个民族在心理上呈现失衡状态。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魏源等提出“洞悉夷情”“师夷长技”之始,就表明了“制夷”是其目的。洋务运动是近代中西文化接触交流的第一层次。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戊戌变法中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制度,到孙中山倡导通过革命改君主专制为民主共和,表明中国人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已由表层深入到内里。20世纪初,中国民族自我理性的深刻批判,把中西文化接触交流推向第三层次:精神文明阶段。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正式提出改造民族文化和国民性的问题,倡导民族自我更新。新文化运动时期及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并逐渐成为新文化的主流,日益和中国国情结合。
——摘编自张生祥《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代中西文化交流”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5—2026学年高三入学摸底联考
历史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D
【3题答案】
【答案】A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A
【8题答案】
【答案】D
【9题答案】
【答案】B
【10题答案】
【答案】A
【11题答案】
【答案】D
【12题答案】
【答案】C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A
【15题答案】
【答案】D
【16题答案】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题答案】
【答案】(1)主要因素:皇帝的决策;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高行政效率的需求;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动。
(2)观点一:中央政府出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等考虑设立监察区。说明: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设兖州刺史部等十三刺史部,加强对地方工作的监察,同时也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观点二:中央政府谨慎对待监察区改行政区。说明:为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西汉后半期,刺史的权能有所扩大。但由于担心出现地方割据,东汉灵帝之前,没有变为正式的一级行政区。
观点三:监察区在动乱等情形下最终演变为行政区。说明:东汉灵帝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改刺史为州牧,独揽地方军民大权。州由监察区最终演变为行政区,兖州就是其中之一。
【18题答案】
【答案】(1)主要经验:始终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突出人民民主政权的力量;与国情有机结合;以建立现代救灾管理新模式为方向;强调科学救灾。
(2)历史意义: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促进了新中国初期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有助于改革开放的开展;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19题答案】
【答案】(1)主要特点:对外调整政策与对内发展政策相结合;以德国和美国为主要目标,意识强烈;以国家巨额资金扶植和补贴为主要手段,提高实际竞争力。
(2)简要评价:近现代全球交通运输网形成发展使人流与物流的时间缩短;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客观上促进了大众旅游潮流的出现;总体上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格局;有利于世界经济与贸易的开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全球化;但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如列强争夺世界市场的竞争加剧会造成战争,亚非拉地区总体处于劣势等。
(3)启示:重视科学技术的社会意义;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调整相互利益,关注人类总体命运;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等。
【20题答案】
【答案】论题: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以中国向西方学习为主要内容。
阐述: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如林则徐和魏源等,主张学习西方。魏源进一步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一时期,西学的传播渠道大大增加。清政府又创办一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严复、詹天佑等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识分子。1868年,专门引进、翻译西方书籍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大量军事、工程方面的书籍得到翻译。这一时期,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等内容,展现在国人面前。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后,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成为改造社会的锐利武器,使中国逐渐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总结: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以中国向西方学习为主要内容,历经了器物、制度、思维三个层次,层层深入,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为中国人民指引了前进的方向,最终建立了新中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