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机密★启用前天立教育2025-2026学年秋期入学联合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题卷本试题卷共6页,两大题,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62年,美国总统肯尼迪要求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必须阅读《8月的枪声》,该书叙述了萨拉热窝事件后发生的一系列很小的 不重要的事件,最终导致了历史上最骇人听闻的军事冲突。肯尼迪的做法意在A.维护美国的核垄断地位 B.管控危机应对战争风险C.遏制苏联在东欧的扩张 D.收缩美国海外军事力量2.1942年9月,国民政府与各界民众中充满了对抗战的乐观情绪,抗战形势好转主要是因为A.太平洋战争爆发 B.百团大战的胜利C.中国军队赴缅参战 D.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3.1871年3月18日巴黎革命爆发后,巴黎发生多次“秩序党”(巴黎的反动分子)游行示威暴乱。这些暴乱虽都被镇压,但公社中央委员会却没有对暴乱分子惩处,反而容许他们在3月26日公社选举中再次进行较量。这一做法A.反映了革命者立场动摇 B.埋下了革命失败的隐患C.顺应了革命的实际需求 D.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4.古埃及人把大量精力和财富用于为统治者修建豪华的陵墓,准备丰厚的殉葬品。法老们修建众多神庙,表达自己对神的敬畏,祭司们则宣扬法老是神的化身。这体现了古埃及A.吸收了东西方不同文明 B.法老权威没有受到限制C.建筑工艺达到较高水平 D.王权与神权的密切结合5.1492年之后,甘蔗种植园逐步遍及整个美洲。蔗糖产量的增加,导致欧洲糖价不断下降。之前只有贵族才吃得起的价格昂贵的调味品,到1800年左右已经成为普通人的日常必需品。以蔗糖为代表的食物在欧洲的普及,意味着“吃什么”已经不再是一种权力或特权的象征。这说明,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范围内的物资交流,对欧洲的重大影响是A.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B.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C.导致贵族阶层走向没落 D.带来社会关系上的革命6.13世纪阿拉伯天文学家提出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中的很多名词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这反映出阿拉伯A.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 B.推行了文化扩张的政策C.推动了欧洲近代思想解放 D.引领世界文化发展潮流7.亚述位于两河流域北部地区。约公元前1880年,亚述商人在小亚细亚的安纳托利亚建立了若干移居点,其中以“卡鲁姆”最为著名。在两河流域的阿卡德语中,较大的居民点被称为“卡鲁姆”(karum,“港口”),较小的居民点被称为“瓦巴尔图姆”(wabartum,“贸易站”)。这段史料可用于说明A.波斯帝国与两河流域的商贸交往 B.古代西亚的跨区域经贸交流C.印欧人的迁徙对区域文明的影响 D.丝路贸易对人口迁徙的影响8.在公元前1500年前尼格罗人种(即黑色人种)主要集中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蒙古人种(即黄色人种)聚居在亚洲和南北美洲,高加索人种(即白色人种)集聚在欧洲、北非、中东和印度。打破这一人口分布格局的是A.蒙古三次西征 B.郑和下西洋 C.丝绸之路开通 D.新航路开辟9.工业革命前,资本主义扩张是建立在船坚炮利以及商业资本主义扩张基础之上的;工业革命后,其扩张是建立在占据工业发展优势的基础之上的。这一变化说明工业革命A.宣告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 B.推动了人类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C.加强了资产阶级对外扩张和掠夺能力 D.改变了西方列强对外侵略扩张的方式10.有学者感叹,“实在很难想象哥伦布时代之前他们(欧洲人)的饮食是何等模样,你能想象没有辣椒的地中海菜,少了辣椒粉调味的东欧菜吗?谁能想象一位无番茄可用的意大利厨子?”他意在强调A.物种交换促进饮食结构变化 B.欧洲各地文化差异明显C.香料贸易推动了新航路开辟 D.人文主义追求现世享受11.英国1830—1832年实行第一次议会改革,选民人数增加到60万,但仍不足全体成年居民的5%。1860年、1883年继续进行议会改革,选民人数增加200多万,仍不过全体成年居民的8%,人口半数的妇女依然不是选民。直到1918年和1928年两次颁布新选举法,才最终实现了不分性别和财产资格的成年公民选举制。这体现了英国政治制度发展的A.原创性 B.连续性 C.渐进性 D.进步性12.亚历山大占领波斯帝国辽阔疆土后,效仿东方政治制度,加强中央集权,不断提高自己地位。在西亚、中亚等地建立了许多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希腊式城市,并动员大量希腊人来这些城市定居,与当地人通婚联姻。这些举措客观上A.强化了希腊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B.推动了被征服地区的快速发展C.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 D.消除了被征服地区的民族矛盾13.右图是二战期间苏联人创作的漫画《葬礼》。画面中战败的德国高级将领抬着写有“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棺材,在寒冬的苏联大地上狼狈溃退。该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A.意味着德军丧失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B.标志着苏德战场局势发生了根本转折C.表明了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D.是德国陆军在二战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14.19世纪以前,英国专科医生盛行,其服务价格昂贵,19世纪以后,这个群体市场份额缩小,全科医生迅速崛起,且价格低廉。这一变化说明A.医疗资源呈现社会化大生产趋势 B.专科医生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求C.工业革命导致人们健康状况恶化 D.工业革命推动了医疗技术的进步15.1981年,中国接受了世行第一笔贷款,世行出具经济报告使中方官员惊奇地发现,社会主义中国的问题与那些发展中国家有很多相似之处。这表明世行服务主要对象是A.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 C.欧美国家 D.社会主义国家16.在1942至1943年的那个冬天,针对南俄罗斯的德军攻势,是在冰天雪地展开的一场恶斗。希特勒为此折损了整个第六集团军。德军气势为之挫跌。斯大林等三位盟国领袖,终于可以开始想想胜利以及未来的大格局了。这场“恶斗”A.打破德国陆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德国从此陷入东西两线夹击当中C.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D.是二战中具有关键意义的登陆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梭伦改革的基础上,克利斯提尼于公元前509年—公元前508年推行进一步改革: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人民不再分民族而按村庄进行登记和选举,完全以地籍代替了族籍,因而许多失去氏族族籍的自由民和外来居民也取得了公民权,从而扩大了民主力量;创立五百人会议代替原来的四百人会议,第四等级也有了参加议事会的权利和机会,“限制了贵族阶级的传统特权”,民主政治得以进一步发展。——摘编自孙道天《古希腊历史遗产》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次月考试题A—人教版-5(共6页)材料二 在伯里克利执政时代,雅典国家由公民大会管理,公民大会在法律上拥有全部的最高政权。雅典公民大约每10天集会一次,决定国家大事,雅典国家的全部机关均隶属于公民大会,这些机关包括: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元老院、各执政官,还有许多公职人员,其中大多数是用抽签方法选出来的。——摘编自赵恒烈、张鸿祺主编《世界历史资料选》(1)根据材料一,指出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概述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18.欧洲近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西方核心价值观念。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文艺复兴的基本主张就是解放人性,恢复人的尊严,重申人的世俗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它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天主教的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指向那种否定现世生活,把来世的天堂作为人类永恒追求目标的人生虚无主义态度。虽然新兴资产阶级主要提供了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但不可否认,在当时的条件下,利己主义仍可导致消极的后果,即追求享乐的唯我主义倾向。而宗教改革运动所倡导的伦理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上述不足。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上层建筑领域的反映。——摘编自徐鹤森《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之比较研究》材料二 作为知识阶层的精英、资产阶级的先锋,在18世纪积极领导和参与了启蒙运动的伟大思想家们都具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深感自己对社会、对他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与此同时,他们对自身的力量也充满自信。诚然,这些伟大的“哲人”们并没有结成一个政党,但他们的思想却通过其脍炙人口的作品汇成了一股强大的洪流。这股强大的洪流不仅为行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舆论准备,而且还为新制度的建立扫清了多方面的障碍。——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述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关系。(2)根据材料二,分析启蒙运动思想家“对自身的力量充满自信”的根本原因,并概括“强大洪流”的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785年瓦特发明的新动力蒸汽机被广泛应用于纺织业,不久建立起现代意义的大工厂。工业化使复杂的工艺分解成简单、对体力要求不高的工作,同时发明生产出多种廉价方便的家用设施,如洗衣机、电烤箱、吸尘器等,使家务工作越来越简化,家庭的功能日趋简单,妇女从繁重的家务劳役中解放出来。大工厂制的实行,使从事棉纺手工业的劳动妇女逐渐破产,为了生存,不得不进入到大工厂中。资本家总是希望投入最少的资本获取最大的收益,早期的工厂主都愿意雇佣女工和童工。据统计,1839年,英国棉纺织厂女工约14.6万人,占工人总数的56.45%;毛纺织厂女工占工人总数的69.5%,丝织厂占70.5%。——摘编自莘子《工业革命与妇女社会角色的转变》材料二 女性进入工厂,工厂女工成了不可或缺的劳动力,有了自己的经济权。慢慢地,中产阶级女性不再满足于旧有传统对女性的种种束缚,她们要求拥有和男性一样的权利,于是女权运动就兴起了,妇女参加资产阶级革命,以及竞选国会议员,政治地位显著提高。而女权运动又带来了性别研究,女性们认识到在过去长久的历史中,由于男性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无论男女都习惯于从男权的角度来描述世界,这是不对的,逐渐出现了“妇女能顶半边天”“妇女当家作主”“女主人”等论调。——摘编自吕瑶《工业革命对妇女地位的历史转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妇女在工业发展中的地位并简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工业革命后英国女性的变化。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13世纪以降,英格兰城市市长任职资格逐步框定。1215年约翰王特许状就明确规定当选市长应觐见国王或国王代表,并对国王宣誓效忠。1300年林肯市在城市法规中明确规定:市长候选人自身应为一位市民,且应与林肯市其他市民一道承担过公共税收。1499年,以64岁当选为伦敦市长的尼古拉斯·阿尔文颇具代表性:他以布商和投机商人发家,历任市议会议员、审计官、议会代表、城守、高级市政官等。此外,作为市长往往还需要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因为他们的主要职责之一是审理相关案件、行使司法职能。——摘编自姜启舟《中世纪晚期英格兰的市长任职资格》材料二 自市长制在中世纪英格兰落地以来,地方社会选举与中央王权任命相结合,便成为市长产生的基本方式。在市长选任过程中,利益斗争充斥于地方社会,王权则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手段介入其中并加以管制。在市长选任机制下,市长既是“城市的人”,也是“国王的人”,在实际运作中较好应对了中央和地方的双重压力。市长选任作为国家治理的一种有效手段,平衡了地方自治与王国统一治理的内在张 力,形成一种兼具合作与博弈、规制与弹性的央地关系。——摘编自姜启舟《央地关系视阈下中世纪英格兰市长选任》(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晚期英格兰市长的任职资格。(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英格兰市长制的影响。机密★启用前天立教育2025-2026学年秋期入学联合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题卷本试题卷共6页,两大题,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62年,美国总统肯尼迪要求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必须阅读《8月的枪声》,该书叙述了萨拉热窝事件后发生的一系列很小的 不重要的事件,最终导致了历史上最骇人听闻的军事冲突。肯尼迪的做法意在A.维护美国的核垄断地位 B.管控危机应对战争风险C.遏制苏联在东欧的扩张 D.收缩美国海外军事力量2.1942年9月,国民政府与各界民众中充满了对抗战的乐观情绪,抗战形势好转主要是因为A.太平洋战争爆发 B.百团大战的胜利C.中国军队赴缅参战 D.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3.1871年3月18日巴黎革命爆发后,巴黎发生多次“秩序党”(巴黎的反动分子)游行示威暴乱。这些暴乱虽都被镇压,但公社中央委员会却没有对暴乱分子惩处,反而容许他们在3月26日公社选举中再次进行较量。这一做法A.反映了革命者立场动摇 B.埋下了革命失败的隐患C.顺应了革命的实际需求 D.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4.古埃及人把大量精力和财富用于为统治者修建豪华的陵墓,准备丰厚的殉葬品。法老们修建众多神庙,表达自己对神的敬畏,祭司们则宣扬法老是神的化身。这体现了古埃及A.吸收了东西方不同文明 B.法老权威没有受到限制C.建筑工艺达到较高水平 D.王权与神权的密切结合5.1492年之后,甘蔗种植园逐步遍及整个美洲。蔗糖产量的增加,导致欧洲糖价不断下降。之前只有贵族才吃得起的价格昂贵的调味品,到1800年左右已经成为普通人的日常必需品。以蔗糖为代表的食物在欧洲的普及,意味着“吃什么”已经不再是一种权力或特权的象征。这说明,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范围内的物资交流,对欧洲的重大影响是A.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B.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C.导致贵族阶层走向没落 D.带来社会关系上的革命6.13世纪阿拉伯天文学家提出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中的很多名词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这反映出阿拉伯A.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 B.推行了文化扩张的政策C.推动了欧洲近代思想解放 D.引领世界文化发展潮流7.亚述位于两河流域北部地区。约公元前1880年,亚述商人在小亚细亚的安纳托利亚建立了若干移居点,其中以“卡鲁姆”最为著名。在两河流域的阿卡德语中,较大的居民点被称为“卡鲁姆”(karum,“港口”),较小的居民点被称为“瓦巴尔图姆”(wabartum,“贸易站”)。这段史料可用于说明A.波斯帝国与两河流域的商贸交往 B.古代西亚的跨区域经贸交流C.印欧人的迁徙对区域文明的影响 D.丝路贸易对人口迁徙的影响8.在公元前1500年前尼格罗人种(即黑色人种)主要集中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蒙古人种(即黄色人种)聚居在亚洲和南北美洲,高加索人种(即白色人种)集聚在欧洲、北非、中东和印度。打破这一人口分布格局的是A.蒙古三次西征 B.郑和下西洋 C.丝绸之路开通 D.新航路开辟9.工业革命前,资本主义扩张是建立在船坚炮利以及商业资本主义扩张基础之上的;工业革命后,其扩张是建立在占据工业发展优势的基础之上的。这一变化说明工业革命A.宣告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 B.推动了人类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C.加强了资产阶级对外扩张和掠夺能力 D.改变了西方列强对外侵略扩张的方式10.有学者感叹,“实在很难想象哥伦布时代之前他们(欧洲人)的饮食是何等模样,你能想象没有辣椒的地中海菜,少了辣椒粉调味的东欧菜吗?谁能想象一位无番茄可用的意大利厨子?”他意在强调A.物种交换促进饮食结构变化 B.欧洲各地文化差异明显C.香料贸易推动了新航路开辟 D.人文主义追求现世享受11.英国1830—1832年实行第一次议会改革,选民人数增加到60万,但仍不足全体成年居民的5%。1860年、1883年继续进行议会改革,选民人数增加200多万,仍不过全体成年居民的8%,人口半数的妇女依然不是选民。直到1918年和1928年两次颁布新选举法,才最终实现了不分性别和财产资格的成年公民选举制。这体现了英国政治制度发展的A.原创性 B.连续性 C.渐进性 D.进步性12.亚历山大占领波斯帝国辽阔疆土后,效仿东方政治制度,加强中央集权,不断提高自己地位。在西亚、中亚等地建立了许多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希腊式城市,并动员大量希腊人来这些城市定居,与当地人通婚联姻。这些举措客观上A.强化了希腊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B.推动了被征服地区的快速发展C.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 D.消除了被征服地区的民族矛盾13.右图是二战期间苏联人创作的漫画《葬礼》。画面中战败的德国高级将领抬着写有“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棺材,在寒冬的苏联大地上狼狈溃退。该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A.意味着德军丧失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B.标志着苏德战场局势发生了根本转折C.表明了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D.是德国陆军在二战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14.19世纪以前,英国专科医生盛行,其服务价格昂贵,19世纪以后,这个群体市场份额缩小,全科医生迅速崛起,且价格低廉。这一变化说明A.医疗资源呈现社会化大生产趋势 B.专科医生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求C.工业革命导致人们健康状况恶化 D.工业革命推动了医疗技术的进步15.1981年,中国接受了世行第一笔贷款,世行出具经济报告使中方官员惊奇地发现,社会主义中国的问题与那些发展中国家有很多相似之处。这表明世行服务主要对象是A.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 C.欧美国家 D.社会主义国家16.在1942至1943年的那个冬天,针对南俄罗斯的德军攻势,是在冰天雪地展开的一场恶斗。希特勒为此折损了整个第六集团军。德军气势为之挫跌。斯大林等三位盟国领袖,终于可以开始想想胜利以及未来的大格局了。这场“恶斗”A.打破德国陆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德国从此陷入东西两线夹击当中C.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D.是二战中具有关键意义的登陆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梭伦改革的基础上,克利斯提尼于公元前509年—公元前508年推行进一步改革: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人民不再分民族而按村庄进行登记和选举,完全以地籍代替了族籍,因而许多失去氏族族籍的自由民和外来居民也取得了公民权,从而扩大了民主力量;创立五百人会议代替原来的四百人会议,第四等级也有了参加议事会的权利和机会,“限制了贵族阶级的传统特权”,民主政治得以进一步发展。——摘编自孙道天《古希腊历史遗产》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次月考试题A—人教版-5(共6页)材料二 在伯里克利执政时代,雅典国家由公民大会管理,公民大会在法律上拥有全部的最高政权。雅典公民大约每10天集会一次,决定国家大事,雅典国家的全部机关均隶属于公民大会,这些机关包括: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元老院、各执政官,还有许多公职人员,其中大多数是用抽签方法选出来的。——摘编自赵恒烈、张鸿祺主编《世界历史资料选》(1)根据材料一,指出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概述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18.欧洲近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西方核心价值观念。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文艺复兴的基本主张就是解放人性,恢复人的尊严,重申人的世俗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它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天主教的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指向那种否定现世生活,把来世的天堂作为人类永恒追求目标的人生虚无主义态度。虽然新兴资产阶级主要提供了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但不可否认,在当时的条件下,利己主义仍可导致消极的后果,即追求享乐的唯我主义倾向。而宗教改革运动所倡导的伦理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上述不足。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上层建筑领域的反映。——摘编自徐鹤森《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之比较研究》材料二 作为知识阶层的精英、资产阶级的先锋,在18世纪积极领导和参与了启蒙运动的伟大思想家们都具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深感自己对社会、对他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与此同时,他们对自身的力量也充满自信。诚然,这些伟大的“哲人”们并没有结成一个政党,但他们的思想却通过其脍炙人口的作品汇成了一股强大的洪流。这股强大的洪流不仅为行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舆论准备,而且还为新制度的建立扫清了多方面的障碍。——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述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关系。(2)根据材料二,分析启蒙运动思想家“对自身的力量充满自信”的根本原因,并概括“强大洪流”的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785年瓦特发明的新动力蒸汽机被广泛应用于纺织业,不久建立起现代意义的大工厂。工业化使复杂的工艺分解成简单、对体力要求不高的工作,同时发明生产出多种廉价方便的家用设施,如洗衣机、电烤箱、吸尘器等,使家务工作越来越简化,家庭的功能日趋简单,妇女从繁重的家务劳役中解放出来。大工厂制的实行,使从事棉纺手工业的劳动妇女逐渐破产,为了生存,不得不进入到大工厂中。资本家总是希望投入最少的资本获取最大的收益,早期的工厂主都愿意雇佣女工和童工。据统计,1839年,英国棉纺织厂女工约14.6万人,占工人总数的56.45%;毛纺织厂女工占工人总数的69.5%,丝织厂占70.5%。——摘编自莘子《工业革命与妇女社会角色的转变》材料二 女性进入工厂,工厂女工成了不可或缺的劳动力,有了自己的经济权。慢慢地,中产阶级女性不再满足于旧有传统对女性的种种束缚,她们要求拥有和男性一样的权利,于是女权运动就兴起了,妇女参加资产阶级革命,以及竞选国会议员,政治地位显著提高。而女权运动又带来了性别研究,女性们认识到在过去长久的历史中,由于男性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无论男女都习惯于从男权的角度来描述世界,这是不对的,逐渐出现了“妇女能顶半边天”“妇女当家作主”“女主人”等论调。——摘编自吕瑶《工业革命对妇女地位的历史转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妇女在工业发展中的地位并简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工业革命后英国女性的变化。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13世纪以降,英格兰城市市长任职资格逐步框定。1215年约翰王特许状就明确规定当选市长应觐见国王或国王代表,并对国王宣誓效忠。1300年林肯市在城市法规中明确规定:市长候选人自身应为一位市民,且应与林肯市其他市民一道承担过公共税收。1499年,以64岁当选为伦敦市长的尼古拉斯·阿尔文颇具代表性:他以布商和投机商人发家,历任市议会议员、审计官、议会代表、城守、高级市政官等。此外,作为市长往往还需要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因为他们的主要职责之一是审理相关案件、行使司法职能。——摘编自姜启舟《中世纪晚期英格兰的市长任职资格》材料二 自市长制在中世纪英格兰落地以来,地方社会选举与中央王权任命相结合,便成为市长产生的基本方式。在市长选任过程中,利益斗争充斥于地方社会,王权则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手段介入其中并加以管制。在市长选任机制下,市长既是“城市的人”,也是“国王的人”,在实际运作中较好应对了中央和地方的双重压力。市长选任作为国家治理的一种有效手段,平衡了地方自治与王国统一治理的内在张 力,形成一种兼具合作与博弈、规制与弹性的央地关系。——摘编自姜启舟《央地关系视阈下中世纪英格兰市长选任》(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晚期英格兰市长的任职资格。(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英格兰市长制的影响。天立教育2025-2026学年秋期入学联合考试高二年级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第Ⅰ卷 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 B A B D D C B D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A C C D A A C第Ⅱ卷 非选择题17.(1)内容:用十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四个血缘部落;设立五百人议事会。意义: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2)主要表现: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定期召开;拥有相对完备的民主政治机构;抽签选举大多数的公职人员。(答对任意三点即可)【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和所学知识可知,用十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四个血缘部落;根据材料“创立五百人会议代替原来的四百人会议”可知,设立五百人议事会。意义:根据材料“全以地籍代替了族籍,因而许多失去氏族族籍的自由民和外来居民也取得了公民权,从而扩大了民主力量”和所学知识可知,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2)主要表现:根据材料“雅典国家由公民大会管理,公民大会在法律上拥有全部的最高政权”可归纳出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材料“雅典公民大约每10天集会一次”可归纳出公民大会定期召开;根据材料“这些机关包括: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元老院、各执政官”可归纳出拥有相对完备的民主政治机构;根据材料“其中大多数是用抽签方法选出来的”可归纳出抽签选举大多数的公职人员。18.(1)关系:文艺复兴的学术成果为宗教改革提供了批判教廷的理论依据;文艺复兴批判宗教神学提倡人文主义,为宗教改革做了思想铺垫;宗教改革继承发展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并弥补了文艺复兴享乐主义、自我主义的弊端。(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影响:进一步弘扬人文主义,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为法国大革命等资产阶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为资产阶级的统治勾画了制度的“理性”蓝图。【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近代欧洲。关系:根据材料“它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天主教的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指向那种否定现世生活,把来世的天堂作为人类永恒追求目标的人生虚无主义态度”可知,文艺复兴通过批判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为后来的宗教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宗教改革提供了思想土壤;根据材料“文艺复兴的基本主张就是解放人性,恢复人的尊严,重申人的世俗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可知,文艺复兴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人文主义,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根据材料“宗教改革运动所倡导的伦理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上述不足。”可知,宗教改革弥补了文艺复兴总追求享乐的唯我主义倾向和消极后果,是对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两者都适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本题是背景题、影响题。时空是18世纪法国。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影响:根据材料“这股强大的洪流不仅为行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舆论准备”可知,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等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根据材料“而且还为新制度的建立扫清了多方面的障碍。”可知,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的统治勾画了制度的“理性”蓝图;结合所学可知,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同时也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的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9.(1)地位:成为工业生产的重要劳动力(女工占比高 )。原因:工业革命使生产工艺简化,对体力要求降低,适合女性参与;家用设施发明简化家务,使女性有时间进入工厂;大工厂制发展,传统棉纺手工业女性破产,为求生进入工厂;资本家追求利润,偏好雇佣廉价的女工、童工。(2)变化:经济上,获得经济权,成为工厂不可或缺的劳动力;政治上,女权运动兴起,女性政治地位显著提高,参与资产阶级革命、竞选国会议员;思想观念上,出现性别研究,逐渐形成“妇女能顶半边天”等强调女性价值和地位的论调。【详解】(1)本题是背景题、特点题。时空是:近代英国。地位:根据材料“1839年,英国棉纺织厂女工约14.6万人,占工人总数的56.45%;毛纺织厂女工占工人总数的69.5%,丝织厂占70.5%。”可知,成为工业生产的重要劳动力(女工占比高 )。原因:根据材料“工业化使复杂的工艺分解成简单、对体力要求不高的工作”可知,工业革命使生产工艺简化,对体力要求降低,适合女性参与;根据材料“发明生产出多种廉价方便的家用设施,如洗衣机、电烤箱、吸尘器等,使家务工作越来越简化,家庭的功能日趋简单,妇女从繁重的家务劳役中解放出来。”可知,家用设施发明简化家务,使女性有时间进入工厂;根据材料“大工厂制的实行,使从事棉纺手工业的劳动妇女逐渐破产,为了生存,不得不进入到大工厂中。”可知,大工厂制发展,传统棉纺手工业女性破产,为求生进入工厂;根据材料“资本家总是希望投入最少的资本获取最大的收益,早期的工厂主都愿意雇佣女工和童工。”可知,资本家追求利润,偏好雇佣廉价的女工、童工。(2)本题是对比题。时空是:近代英国。变化:根据材料“女性进入工厂,工厂女工成了不可或缺的劳动力,有了自己的经济权”可知,经济上,获得经济权,成为工厂不可或缺的劳动力;根据材料“她们要求拥有和男性一样的权利,于是女权运动就兴起了,妇女参加资产阶级革命,以及竞选国会议员,政治地位显著提高。”可知,政治上,女权运动兴起,女性政治地位显著提高,参与资产阶级革命、竞选国会议员;根据材料“女权运动又带来了性别研究,女性们认识到在过去长久的历史中,由于男性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无论男女都习惯于从男权的角度来描述世界,这是不对的,逐渐出现了‘妇女能顶半边天’‘妇女当家作主’‘女主人’等论调。”可知,思想观念上,出现性别研究,逐渐形成“妇女能顶半边天”等强调女性价值和地位的论调。20.(1)任职资格:政治效忠国王或国王代表;具有市民身份,承担公共义务;具有丰富的地方治理经验;需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2)影响:效协调了地方自治与王国统一治理的矛盾,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的过度对立;推动了以王权为核心的国家认同形成,为后来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维护了城市的日常运转,保障社会稳定;有利于城市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中世纪(英国)。任职资格:据材料一“应觐见国王或国王代表,并对国王宣誓效忠”可知,政治效忠国王或国王代表;据材料一“市长候选人自身应为一位市民,且应与林肯市其他市民一道承担过公共税收”可知,具有市民身份,承担公共义务;据材料一“他以布商和投机商人发家,历任市议会议员、审计官、议会代表、城守、高级市政官等”可知,具有丰富的地方治理经验;据材料一“作为市长往往还需要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可知,需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中世纪(英国)。影响:据材料二“在市长选任机制下,市长既是‘城市的人’,也是‘国王的人’,在实际运作中较好应对了中央和地方的双重压力”可知,效协调了地方自治与王国统一治理的矛盾,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的过度对立;据材料二“市长选任作为国家治理的一种有效手段,平衡了地方自治与王国统一治理的内在张力,形成一种兼具合作与博弈、规制与弹性的央地关系”及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了以王权为核心的国家认同形成,为后来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结合所学从维护了城市的日常运转,保障社会稳定;城市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的角度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二年级历史参考答案.docx 高二年级历史参考答案.pdf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卷A3.docx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卷A3.pdf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卷A4.docx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卷A4.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