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课时训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课时训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孟子》云:“许子以釜甑(炊煮的器物)雾(烧火做饭),以铁耕乎 ”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
A.诸侯通过战争获得土地 B.分封制已彻底崩溃
C.人们已经使用铁制农具 D.形成了中央集权制
2.春秋时期,霸主肩负着协调、平衡各国关系,保护属国利益的义务,并且组织各国以盟誓的形式,公开申明反对用战争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矛盾。这实质上反映出(  )
A.诸侯注重维护王室尊严 B.诸侯严格遵从礼乐秩序
C.周王室的地位下降 D.诸侯之间关系非常融洽
3.小历同学在阅读历史课外书时,看到了下表目录,结合所学知识,推断该书的主题是(  )
目录 ·第一章周室东迁 ·第二章列国争霸的序幕 ·第三章“尊王攘夷” ·第四章晋国的兴起和晋文公的霸业
A.国家产生 B.改革变法 C.诸侯争霸 D.经济发展
4.文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文物可以用来研究(  )
A.生产力的进步 B.手工业的兴盛
C.原始农耕生活 D.商品经济发展
5.据《春秋》等书记载,200多年间,鲁国朝见晋国33次,朝见齐国40次,而朝见周天子仅7次。这反映出(  )
A.周天子“共主”地位削弱 B.鲁国已经成为春秋霸主
C.晋国、齐国国君地位平等 D.鲁国距离王室路程遥远
6.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
A.青铜冶炼技术的提高 B.金属货币的流通
C.漆器制作的发展 D.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7.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雄,兼并战争不断,百家争鸣,思想空前活跃……这一切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A.各诸侯国的变法 B.农业的精耕细作
C.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D.分封制的瓦解
8.战国时期引发社会变革的最根本因素是(  )
A.各国之间频繁的战争 B.水利灌溉工程的修建
C.铁器牛耕的普遍使用 D.青铜冶炼技术的进步
9.有学者认为“东周时期,是个多事的时期……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此后,“中国发展进程”进入了(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10.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飞跃发展的时期,以下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农业上深耕细作 B.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C.农产品种类增多 D.铁农具和牛耕出现
11.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
B.春秋争霸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国家的统一
C.秦朝于公元前207年被刘邦起义军灭亡
D.汉武帝于公元前119年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1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东周时期朝廷软弱无力,列国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看来是个多事之秋。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历程的时期。”据此,说明当时社会呈现这些特点的根本原因为(  )
A.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B.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C.春秋霸主相继,战国七雄并存 D.铁犁牛耕,生产飞跃
13.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规定要在每年的每个季度对耕牛进行评比,那些把耕牛养得壮实、很健康的,还能得到奖励;反之,如果耕牛养得不好、瘦了,当地负责管理耕牛的官,要跟着受到处罚。通过此则材料可以了解当时(  )
A.保护动物观念 B.王室地位下降
C.诸侯争霸情况 D.重视农业生产
14.春秋时期,农业和手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随着产品的增加,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民族交融 B.国家统一 C.社会安定 D.商业发展
二、问答题
15.某班同学对“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进行探究。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迁到哪里,我国历史开始进入东周时期?这一时期,西周的哪一制度逐步走向瓦解?该制度在西周初年确立的目的是什么?
(2)春秋时期,诸侯国林立。一些强大的诸侯国打出哪一旗号,积极争夺霸主的地位?成为第一位霸主的是谁?
(3)春秋时期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阶段,当时中原的“诸夏”与周边各民族长期交往有何积极影响?
(4)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在当时得到较为广泛使用的货币是什么?
16.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社会大动荡、大变化时期。请结合所学完成下列探究。
(1)春秋时期社会处于动荡和变化时期,西周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后人称之为什么?写出西周时期政治呈现的新面貌。
(2)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林立。请按称霸先后顺序写出春秋时期的霸主。这些强大诸侯争霸时打出的旗号是什么?
(3)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什么?写出它们对农业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
三、材料分析题
17.我国是具有数千年文明史的文明古国。生产工具的改进为古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请结合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1工具的出现表明哪一行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2)图3劳动工具的使用在当时生产力发展方面有什么革命性的意义?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生产工具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8.在春秋时期,尽管政治局势动荡且军事冲突不断,但这一时代同样目睹了社会经济的显著发展与变革。请仔细审阅所提供的资料,并依照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农业的深耕细作……都具备了条件。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随着王权的沦落,诸侯对天子的朝聘、贡献大大减少,王室财政越来越拮据,不得不依赖诸侯的资助,周桓王(东周第二位君主),曾派人向鲁国求赙(丧葬费)。
材料三 春秋时期,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春秋时期农业领域取得了哪些进展?这些进展又将如何影响诸侯的势力?
(2)根据材料二,分析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哪些演变?并解释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
(3)基于材料三并结合相关知识,分析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益处与弊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2.【答案】C
3.【答案】C
4.【答案】A
5.【答案】A
6.【答案】D
7.【答案】C
8.【答案】C
9.【答案】C
10.【答案】D
11.【答案】B
12.【答案】D
13.【答案】D
14.【答案】D
15.【答案】(1)地方:洛邑。
制度:分封制。
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旗号:尊王攘夷。
霸主:齐桓公。
(3)积极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4)货币:布币。
16.【答案】(1)后人称之为“礼崩乐坏”;实行分封制
(2)春秋时期的霸主按称霸先后顺序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这些强大诸侯争霸时打出的旗号是“尊王攘夷”。
(3)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它们对农业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是促进了农业深耕细作,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7.【答案】(1)农业。
(2)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3)生产工具的进步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增长,推动社会的发展。(意思相近即可)
18.【答案】(1)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影响:使各诸侯国实力得到增强。
(2)变化: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原因:生产力发展,诸侯实力增强,周王已无力控制诸侯。
(3)利: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小国),出现了局部统一趋势;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共处,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弊:诸侯争霸,导致社会动荡,人民处于战乱之中。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