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内蒙古版(2019)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设计制作主题活动三 创意玩具DIY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内蒙古版(2019)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设计制作主题活动三 创意玩具DIY

资源简介

苏少版(新疆专用2024)小学综合实践四年级上册
《创意玩具DIY》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 “玩中学、创中学、做中学” 为核心理念,立足四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思维发展特点,将 “玩具 DIY” 与生活实践、本土文化深度融合。遵循 “观察 — 构思 — 制作 — 优化” 的实践路径,从学生熟悉的玩具入手,引导他们发现传统玩具的乐趣与不足,进而主动参与创意改造与制作。
教学中突出 “学生主体地位”,通过 “玩玩具 — 想创意 — 做玩具 — 评玩具” 的递进环节,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掌握简易玩具的制作技巧;同时融入新疆地域文化元素,如借鉴哈萨克族毡房造型、维吾尔族艾德莱斯绸纹样等设计玩具,既激发创意灵感,又增强本土文化认同。此外,注重 “过程性探究”,鼓励学生在制作中试错、在合作中互助,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思维。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价值体认:通过玩传统玩具与 DIY 创意玩具的对比,感受手工制作的乐趣与创意的价值,认识到 “废旧材料能变宝”,激发动手实践的热情,树立 “生活处处可创造” 的意识。
责任担当:在小组合作制作中,主动承担材料收集、部件制作等任务,认真完成分工,尊重他人创意;在使用工具时遵守安全规范,养成 “安全操作、节约材料” 的责任意识。
问题解决:能观察玩具的结构特点(如传动方式、造型设计),结合材料特性与自身能力,解决制作中遇到的小问题(如玩具部件不牢固、无法灵活转动等)。
创意物化:将创意想法转化为具体的玩具作品,能运用废旧材料(如纸盒、瓶盖、吸管等)进行剪、粘、拼等操作,尝试在玩具中融入新疆元素(如毡房造型的收纳玩具、艾德莱斯纹样的陀螺),提升创意表达与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与玩具特点,构思有创意的 DIY 玩具方案(如功能改造、造型创新);能运用废旧材料与简单工具,动手制作出具有基本玩法的创意玩具;在制作中融入个人创意或本土元素。
教学难点:如何平衡玩具的 “创意性” 与 “可玩性”,使制作的玩具既新颖又能正常使用;在制作中解决 “结构不稳固”“部件衔接不当” 等实际问题;将新疆地域元素自然融入玩具设计,避免形式化。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玩具里的‘小秘密’”
1.玩玩具,谈感受:
教师准备多样玩具(含传统玩具与新疆特色玩具):陀螺、纸飞机、哈萨克族 “打嘎嘎” 玩具(木棍与木块组成)、维吾尔族手工小布偶。分发给各小组,让学生玩 5 分钟后分享:“你玩的是什么玩具?它好玩在哪里?有没有觉得可以改进的地方?”
学生分享示例:“我玩的陀螺转得不稳,要是能让它转更久就好了”“‘打嘎嘎’的木棍太滑,不好抓”“小布偶的花纹很好看,但不能动,要是能做个会跳的就好了”。教师将 “改进想法” 记录在黑板上。
2.对接教材,明确主题:
出示教材 “创意玩具 DIY” 情境图:图中展示学生用废旧纸盒做 “汽车”、用瓶盖做 “陀螺”、用吸管做 “吹吹乐” 的场景,旁边有学生对话 “用快递盒做的玩具车,还能装小零件呢!”“我给陀螺画了好看的花纹”。
教师:“教材里的小朋友用身边的材料做出了这么多有趣的玩具!它们不是买的,是自己‘DIY’的 ——DIY 就是‘自己动手做’。今天我们就走进《创意玩具 DIY》,用双手把普通材料变成好玩的创意玩具。”
设计意图:通过 “玩玩具” 激活兴趣,让学生在体验中自然发现玩具的可改进之处;结合教材情境图,展示 DIY 玩具的多元可能,明确 “变废为宝、创意改造” 的主题,为后续制作铺垫。
新知探究 ——“玩具是怎么‘做’出来的?”
1.教材内容聚焦,拆解玩具结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玩具小课堂” 板块:
板块 1:“玩具的基本结构”—— 以 “纸飞机” 为例,拆解为 “机身、机翼、尾翼”,说明 “机翼对称才能飞得稳”;
板块 2:“材料的选择”——“轻便的材料(如纸、塑料)适合做会飞的玩具,坚硬的材料(如纸盒、木棍)适合做支撑类玩具”;
板块 3:“简易连接方法”——“用胶水粘、用订书机订、用牙签插(适合纸盒连接)”。
师生互动:以 “陀螺” 为例,结合教材内容分析:“陀螺要转得稳,底座要怎么样?(学生:“要平、要重一点”)那选材料时,用瓶盖做底座比用纸做更合适,对吗?”
2.案例分析,打开创意思路:
出示 “创意玩具案例”(含新疆元素):
案例 1:“废旧纸盒改造 —— 毡房收纳玩具”:将方形纸盒剪去顶部,侧面画哈萨克族毡房花纹,底部钻小孔穿绳子,变成 “能提的小毡房,里面能装小玩具”;
案例 2:“瓶盖陀螺升级”:在普通瓶盖中心插牙签做陀螺,再用马克笔在瓶盖画艾德莱斯绸条纹,转动时花纹会 “动起来”;
案例 3:“吸管‘麦西来甫’小人”:用吸管做身体,卡纸画带花帽的脑袋,关节处用回形针连接,能 “跳新疆舞”。
小组讨论:“这些玩具用了什么废旧材料?哪里有创意?有没有用到我们新疆的元素?”(学生发现:“用了纸盒、瓶盖这些没用的东西”“毡房花纹让玩具更特别”“小人能跳舞,比普通吸管玩具好玩”)
设计意图:通过教材内容掌握玩具制作的基础要点,案例分析(尤其是本土元素案例)打开创意思路,让学生明白 “创意可以从材料、造型、功能、文化元素” 等多方面入手。
创意构思 ——“我的玩具‘长’这样”
1.确定玩具类型:
教师:“结合刚才玩玩具的体验和案例,你想做什么类型的玩具?可以是‘会转的、会飞的、会动的、能收纳的’…… 教材‘创意小贴士’说‘先想清楚 “玩具怎么玩”,再设计 “怎么做”’。”
玩具类型 示例 可融入的地方元素
转动类 陀螺、风车 瓶盖陀螺画艾德莱斯纹样、风车叶片剪毡房形状
拼接类 纸盒房子、吸管小人 纸盒房子做 “新疆大巴扎” 造型、小人戴花帽
互动类 拉绳木偶、弹射玩具 拉绳木偶穿维吾尔族服饰、弹射玩具做 “弹布尔” 造型
收纳类 小盒子、小袋子 盒子画草原牧场图案、袋子绣哈萨克族花边
2.绘制设计草图:
发放 “创意设计表”,要求学生填写:“玩具名称、玩法、需要的材料、结构草图(画 3 个主要部件)”。
教师巡视指导,针对性启发:
对想做 “陀螺” 的学生:“除了画花纹,能不能给陀螺加‘小翅膀’?转动时会不会更稳?”
对想做 “纸盒玩具” 的学生:“能不能做个‘新疆馕坑’造型的盒子?盖子打开能当‘小舞台’放小人偶。”
对材料选择犹豫的学生:“你带了快递盒和瓶盖,正好可以做‘大巴扎摊位’—— 纸盒做摊位,瓶盖做‘馕’和‘水果’。”
3.小组完善方案:
小组内交流设计表,互相提建议:“你的‘毡房玩具’侧面太滑,能不能粘个小把手?”“你的吸管小人关节用胶水粘会动不了,换成回形针试试。”
教师提醒:“设计时要想‘材料能不能找到’‘自己会不会做’—— 比如想做‘会跑的汽车’,如果不会装轮子,就先做‘能推的汽车’,保证能玩最重要。”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明确玩具类型与本土元素融合方向,设计表梳理创意细节,小组讨论完善方案,避免后续制作中出现 “材料不够、结构太难” 等问题。
动手制作 ——“把图纸变成玩具”
1.材料与工具准备:
教师展示材料区:“这里有废旧纸盒、瓶盖、吸管、彩纸、毛线等材料,还有安全剪刀、胶水、订书机、马克笔(记得用新疆特色颜色:红色、绿色、蓝色)。需要什么自己取,注意:剪刀尖不对着自己和别人,胶水涂在纸上再粘,别浪费。”
回顾教材 “安全小提示”:“不用剪刀时放回工具盒,碎纸扔进垃圾桶,保持桌面整洁。”
2.分组制作,教师指导:
学生按设计表制作,教师巡视,重点关注:
结构稳固性:对做 “纸盒房子” 的小组:“盒子的边用双面胶比胶水粘得牢,粘好后可以用手按一会儿”;对做 “陀螺” 的小组:“牙签插在瓶盖中心才会转得正,歪了就会倒 —— 可以先在瓶盖画中心点再插”。
本土元素融入:对做 “小人偶” 的小组:“画花帽时,记得帽檐是向上翘的,上面可以加点巴旦木图案(出示图案参考)”;对做 “风车” 的小组:“叶片可以剪成像艾德莱斯绸一样的条纹,转起来更好看”。
问题解决引导:当学生遇到 “玩具部件掉了”,引导:“试试用订书机在连接处钉一下,比胶水更结实”;当学生说 “做不出设计的形状”,建议:“简化一下,比如把‘圆形屋顶’改成‘三角形’,一样好看又好做”。
3.试玩与初步调整:
制作过半时,提醒学生:“试试你的玩具能不能玩?比如陀螺能不能转?小人能不能动?”
学生试玩后针对性调整:“陀螺转不稳就换重点的瓶盖”“小人关节不动就把回形针松一松”“飞机飞不远就把机翼剪宽一点”。
设计意图:明确材料使用与安全规范,教师针对性指导解决制作难点;试玩调整环节培养学生 “边做边改” 的探究意识,让玩具从 “能做出来” 向 “能玩好” 提升。
玩具 “博览会”——“我的创意玩具秀”
1.分组展示与介绍:
各小组将玩具放在 “博览会展台”,派 1 名 “讲解员” 介绍:“玩具名称、用了什么材料做的、怎么玩、有什么创意(尤其是新疆元素)、制作时遇到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
示例介绍:
“我们的玩具叫‘艾德莱斯陀螺’,用瓶盖和牙签做的。在瓶盖上画了红绿色的条纹,转起来像小旋风。一开始转不稳,我们在瓶盖里粘了块小石子,就稳了!”
“这是‘毡房小收纳盒’,用快递盒做的,侧面画了奶奶家毡房的花纹,上面粘了毛线当门帘。能装我的小橡皮,还能当小舞台放我的布偶。”
2.互动体验与评价:
学生轮流到各展台体验玩具,用 “玩具评价表” 打分,从 “创意性、可玩性、美观度、本土特色” 四方面贴 “小星星”,并在 “建议区” 写:“你的陀螺要是再涂一种颜色就更像艾德莱斯绸了”“收纳盒的把手可以再结实点”。
增设 “特色奖项”:“最具新疆味奖”“最佳动手奖”“最巧解决问题奖”,由学生投票选出。获奖小组分享 “制作小妙招”,如 “粘纸盒时先折出折痕再粘,更整齐”“画花纹可以先拓印简单的图案”。
3.教师总结:
肯定所有作品:“今天没有一件玩具是一样的 —— 有的用废旧材料变废为宝,有的把咱们新疆的花帽、毡房画在了玩具上,还有的解决了‘转不稳、粘不牢’的难题,你们都是‘创意小能手’!”
强调制作意义:“这些玩具可能不如买的精致,但因为是自己做的,有你们的想法和汗水,所以更特别、更好玩,对吗?”
设计意图:展示介绍锻炼表达能力,互动体验让学生感受他人创意;评价与颁奖增强成就感,分享妙招促进经验互通,深化 “创意与实践结合” 的认知。
总结延伸 ——“玩具 DIY 不停歇”
1.课堂回顾与反思:
教师:“从想创意到做出玩具,你觉得最难的是哪一步?又有哪些开心的瞬间?”(学生分享:“最难的是让小人的胳膊动起来,试了 3 次才做好”“最开心的是看到陀螺转起来,花纹真的在动”“画毡房花纹时,想起了暑假去草原的事”)
引导反思:“如果再做一次,你会怎么改进?”(学生:“我会给收纳盒加个盖子”“下次用更大的瓶盖做陀螺,转更久”)
2.课后实践任务:
任务 1:“玩具‘升级’计划”—— 根据课堂上的建议,回家改进自己的玩具,比如 “给陀螺加花纹、给小人换衣服”,下次课带回来展示 “升级版”。
任务 2:“家庭‘玩具 DIY 日’”—— 和家人一起用废旧材料做玩具,比如 “和爸爸用奶粉罐做‘新疆鼓’(罐口蒙气球皮,能敲出声音)”“和妈妈用旧布料做小布偶”,拍照片记录过程。
任务 3:“校园玩具分享会”—— 把做好的玩具带到校园 “分享角”,教其他同学怎么玩,或者和同学合作做 “组合玩具”(如 “大巴扎摊位” 和 “小布偶” 搭配玩)。
设计意图:回顾反思促进自我提升,课后任务将 DIY 活动延伸到家庭与校园,让创意实践持续发生;家庭合作与校园分享强化 “动手创造” 的生活习惯,让学生感受 “DIY 的乐趣不止在课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