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吉林省集安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西周时期,周王不仅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对各地诸侯国行使统治权,而且还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进行祭祀上天的活动。材料意在说明西周时期( )A.周王以祭祀巩固统治 B.周王权力实现高度集中C.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D.政治统治带有宗法色彩2.汉武帝对亲信的儒生授予侍中、常侍等名号,并无具体的职责权限。但是他们可以出入宫廷禁地,成为中朝人员,参与机密事宜的商议,有时他们还依据皇帝的旨意去批驳外朝大臣。这反映出当时( )A.选官制度亟待完善 B.君主专制得到强化C.儒生掌握国家大权 D.决策中枢较为紊乱3.古代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在面临被放逐投票时,有一个目不识丁的公民请求阿里斯提德代写上他自己的姓名投入票柜。阿里斯提德询问那人为何要放逐他,那人回答道:“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指阿里斯提德),只是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我实在是听烦了。”据此可知,当时雅典( )A.直接民主存在一定弊端 B.民主政治只流于形式C.公民普遍缺乏政治理性 D.政治家不受民众欢迎4.德意志帝国的议会分为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皇帝拥有召集和解散议会的巨大权力。这反映出德意志帝国( )A.封建政治体制尚未瓦解 B.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C.政治体制具有专制倾向 D.确立了分权制衡原则5.下表所示为1912年至1913年初民国国会议席分配情况。这反映了( )党派名称 发起人 在议会中所占席位/个 政治派别国民党 宋教仁 392 革命派共和党 黎元洪 176 旧官僚统一党 程德全 24 旧官僚民主党 汤化龙 24 立宪派①国民党统治的巩固 ②政治格局的复杂局面③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④政党政治的发展状况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6.1956年,毛泽东指出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他特别强调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这些论述( )A.推动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B.体现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C.说明毛泽东完全否定了苏联模式D.表明中国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7.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的秦代竹制简书(云梦秦简)中提道:“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无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据此可知,秦朝( )A.注重官员的文化素养与从政背景 B.强调以严刑峻法管理基层的官员C.重视官员的道德修养与执法能力 D.官员选拔以廉洁奉公为首要标准8.唐朝许多著名的政治家都出身于进士科。进士科考试内容涵盖了诗赋以及时务策等,考生首先要在地方通过乡试,获取举人资格,而后前往京城参加会试与殿试。由此可见,唐朝( )A.进士科考试内容广泛且程序严格 B.科举制度有效促进了阶层流动C.官员的选拔模式和范围相对单一 D.只有进士科出身才能成为官员9.咸丰年间(1851—1861年),地方要员总督、巡抚以及两司(指主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的布政使司和主管一省司法刑狱和监察的按察使司)以军功升任的比例均在33%以上。同治年间(1862—1875年),两司以军功升任比例则超过40%,巡抚比例则更高。这一现象的出现缘于当时( )A.科举选官制度的衰落 B.官僚体制的腐朽不堪C.内忧外患局面的加剧 D.地方势力的不断膨胀10.1955年10月,我国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统一管理下的分部分级管理干部体制正式建立。这一制度根据干部的知识和工作背景等,把干部划分为不同的类别,由中央和各级党委的各部分别进行管理。这一举措( )A.主要是为了强化对干部的监督 B.反映了我国干部管理体制的成熟C.适应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D.突出了党管干部原则的重要意义11.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把法律条文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子产此举引发了一场辩论。晋国大夫叔向特意写信给子产,明确表示反对他刊布法律。叔向认为,一旦将法律条文公开,会使得百姓过于聚焦法律争端,而忽视了对道德礼义的遵循。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 )A.法治与德治观念的碰撞 B.法家思想受到普遍抵制C.德治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D.郑国法律制度最为先进12.《唐律疏议》与《宋刑统》中明确了亲属之间可以相互隐瞒罪行的“亲亲相隐”原则,对于一般性的犯罪行为,亲属(涵盖外祖父母、外孙等)之间被允许相互隐瞒罪行。这一原则( )A.强化了封建伦理秩序 B.提升了地方治理水平C.削弱了国家司法职能 D.加剧了社会矛盾冲突13.14世纪中叶,英国在普通法院之外,设置“衡平法院”,英国衡平法的主要部分信托,则以罗马法的信托遗嘱为依据。而衡平法院的大法官主要按照罗马法原则,以“国王良心的监护者”的身份断案。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摒弃了传统的司法体系 B.法律至上原则被打破C.司法制度已经臻于完善 D.法律体系的兼容并蓄14.河北避暑山庄,也称热河行宫,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重要场所。下图所示为清代修建的河北避暑山庄的正门——丽正门,其门额用满、蒙古、汉、藏、维吾尔五种文字镌刻。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反映了( )A.华夏共同体的基本形成 B.民族矛盾的基本消除C.民族关系实现了平等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5.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国家重要会议上都要提供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等民族文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地方广播电台都会用多种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播音。这主要得益于( )A.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C.民族平等政策的推行 D.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16.据统计,截至2003年,中国参与的国际组织数量为2951个。其中,政府间国际组织有297个,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有2623个。中国参与的全球协定性国际组织共计945个,参与的地区性国际组织为507个。在各类国际组织中,中国对全球协定性国际组织的参与率高达58.23%。这一状况( )A.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 B.有助于新型国际政治秩序的构建C.反映出中国外交局面的新突破 D.巩固了中国的国际秩序主导地位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危机日益加剧,社会矛盾尖锐,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同时还面临来自北方辽和西夏的军事威胁,边境不安。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参知政事范仲淹应宋仁宗要求,草拟了《答手诏条陈十事》,其中包含对北宋王朝现状进行改革的十项纲领,即著名的“十事疏”。具体内容如下:其一,明黜陟(严明官吏升降);其二,抑侥幸(限制官僚滥进);其三,精贡举(严密科举取士);其四,择长官(慎选地方长官);其五,均公田(均衡地方官员工职田与收入);其六,厚农桑(重视农桑等生产事业);其七,修武备(整治军备);其八,推恩信(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其九,重命令(严肃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其十,减徭役(减轻人民负担)。“十事疏”拉开了庆历新政的帷幕。然而,新政一经推出,便引发了众多保守派官员以及部分大地主与士大夫的强烈不满。宋仁宗尽管对范仲淹等人的主张表示赞成,但鉴于朝廷中大量保守派官员的存在,在政策的具体落实过程中时常犹豫不决。在新政的后期,出现“朋党”之争,在保守派的恶意诋毁与诽谤之下,范仲淹等人被诬陷结为“朋党”,如此一来,庆历新政走向失败的步伐进一步加速。仅仅两年时间,这场曾被寄予厚望的新政便以失败告终。——摘编自高培源《试论庆历新政失败的一个因素——改革何以招致保守派的激烈反对》(1)根据材料,概括庆历新政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文官制度持续发展与完善,形成了统一的文官等级制度。英国文官分为不同等级,高级文官主要参与政策制定,中级文官负责具体事务的管理,低级文官从事基础工作,不同等级的文官通过严格的选拔和晋升机制来确定。同时,英国政府根据服务年限和工作表现确定文官退休金标准,确保文官能够安心工作,无后顾之忧,保障了文官在退休后的生活。——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 北洋政府的文官分为若干等级,不同等级文官的职责和待遇有所差异。然而,由于政治动荡、军阀混战,文官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文官的选拔和晋升常常受到政治势力的干预,缺乏公平性和科学性。同时,文官的地位和权益也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摘编自李新、李宗一主编《中华民国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初英国文官等级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20世纪初英国文官等级制度与北洋政府文官等级制度实施的不同结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古希腊和古罗马出现了一些国际法的因素。古希腊城邦国家间形成了使节制度,使节任务包括签订条约、宣誓等,享有尊荣和不可侵犯权,违反准则被视为极端敌对行为。古罗马在使节和战争方面制定了更多法律化的原则、规则和制度,重视条约的缔结和作用,与外国的关系取决于是否缔结友好条约,以决定来自或去往该国的人或货物是否受法律保护。随着来到罗马的外国人增多,产生了万民法,其一是规范外国人与罗马人关系的部分,其二在广义上是指所有国家或许多国家的共同法,包括领土、海上航行、外交使节不可侵犯、战胜者对战利品的权利等国际法规则,万民法被认为是国际法的前身。——摘编自吴锦标《国际法与国际秩序》材料二 近现代国际法的发展始于16世纪,随着欧洲国家间交往的增加,国际法逐渐形成。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标志着近代国际法的开端。此后,国际法在调整国家间关系、解决国际争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世纪,国际法的领域扩及海洋法、外交法、战争法等多个方面。同时,国际仲裁制度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然而,这一时期的国际法也存在着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现象。——摘编自王铁崖《国际法引论》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宪章》,确立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的宗旨。联合国的成立为国际法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推动了国际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国际人权法、国际环境法、国际经济法等领域的法律规范不断涌现。同时,国际法院等国际司法机构日益重要。——摘编自周鲠生《国际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和古罗马国际法因素产生的共同条件。(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近现代国际法的发展趋势。(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国际法发展对国际关系的影响。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进人物和模范群体不断涌现,他们以高尚的品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成为引领社会主义风尚的旗帜。如王进喜、雷锋、焦裕禄、杨善洲等,他们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摘编自王丽《新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楷模》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精神文明建设始终与时代同行。从“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国在精神文明建设的道路上不断迈进。——摘编自张宇《新中国精神文明建设之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叙述完整,条理清晰。)参考答案1.D2.B3.A4.C5.D6.B7.C8.A9.C10.C11.A12.A13.D14.D15.C16.B17.(1)特点:涉及范围广;针对性强;持续时间短。背景: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不安;宋仁宗支持新政。(2)原因:改革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抵制;保守势力强大,严重阻挠新政的实施和推行;宋仁宗态度不坚决,新政缺乏坚定支持;“朋党”之争使改革派遭到诬陷,失去了政治支持。18.(1)特点:等级分明;职责明确;选拔晋升机制严格;注重文官职业发展;退休金制度完善。(2)不同结果:英国文官等级制度成熟完善,运行稳定;北洋政府文官等级制度实施困难,效果不佳。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相对成熟稳定,有悠久的民主政治传统和完善的法律体系。北洋政府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动荡,军阀混战,缺乏民主政治基础和健全的法律保障。19.(1)共同条件:对外交往的频繁;商业和经济发展的推动;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发展;对外扩张和战争的影响:文化交流与交融的促进。(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发展趋势:领域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执行机构作用增强。(3)影响:为国际关系提供了法律准则和规范,有助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了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了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进程。(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0.劳模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时代性。阐述:新中国建立初期,在“一穷二白”基础上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国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谱写了无数壮丽诗篇,也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如掏粪工人时传祥,“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科学家李四光、华罗庚等是当时全国劳模的杰出代表,这一时期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总之,这一时期评选出的劳模精神大多是彰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价值追求。原卷答案:示例一:论题:新中国精神文明建设彰显时代价值。阐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且成果斐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焦裕禄大公无私、一心为民,雷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他们所展现出的高尚品德与奉献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与干劲,为那个时代注入了前进的动力。 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坚定不移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的开展,对于提升公民素质、改良社会风气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促使人们更加注重文明礼仪、环境卫生和道德修养,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要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二十四个字全面涵盖了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为人们提供了明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导向。这对于凝聚社会共识,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总之,新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的不同历史阶段都彰显出了时代价值,为国家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坚实可靠的重要保证。示例二:论题:新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阐述:略。示例三:论题:新中国精神文明建设推动进步。阐述: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