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中学)三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备考实用性联考(二)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云南宾川白羊村遗址(距今大约4500年)考古发现:29座长方形地面木构房址、48个含碳化稻谷的窖穴、34座含无头葬的晚期墓葬。据此可推知,该遗址先民( )A.处于稻作农业为主的定居聚落阶段B.已形成阶级分化的奴隶制国家C.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存在直接交流D.以游牧狩猎为主要的生计模式2.《史记》称董仲舒“明于《春秋》”且“为群儒首”;《汉书》详列其著作百余篇,赞其“推明孔氏”;而东汉王充《论衡》则批评其学说“颇类巫祝”。这种差异最能说明( )A.汉代儒学内部存在理论分歧 B.历史评价受作者立场与时代影响C.董仲舒思想具有多重矛盾性 D.官方正史的可信度高于私家著述3.赵翼在《廿二史劄记·财婚》中指出:“魏、齐之时,婚嫁多以钱币相尚,盖其始高门与卑族为婚,利其所有财贿纷遗,其后遂成风俗,凡婚嫁无不以财币为事,争多竞少,恬不怪也。”这反映出当时( )A.士庶不婚传统受到冲击 B.门第婚姻开始出现松动C.士族势力的腐朽与衰亡 D.选官制度助推庶族崛起4.唐德宗时期推行两税法,“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同时规定商贾按资产三十税一。这一政策最能说明( )A.唐朝后期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压制B.征税标准从人丁为主转向资产为主C.通过税制改革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D.唐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增强5.元朝科举制度自1315年首次开科,至1368年废止,共录取进士约1200人,年均不足25人。且科举考试实行“蒙古、色目人”与“汉人、南人”分卷录取的政策,前者考题难度更低、录取比例更高。此举旨在( )A.促进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B.加速北方少数民族汉化进程C.保障蒙古贵族统治特权 D.弥补元代官僚数量严重不足6.下表是明朝太仓银库出入数据统计,嘉靖以后,明朝太仓银库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在隆庆五年(1571年)有了改变,出与入的数字于此年衡,1577年太仓银库出现入大于出的情况,这一变化源于( )年代 太仓银库岁入银(两) 太仓银库岁出银(两)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 2,125,355 4,122,727嘉靖三十年(1551年) 2,000,000(+) 5,950,000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 2,000,000(+) 3,020,000隆庆五年(1571年) 3,100,000(+) 3,200,000(+)万历五年(1577年) 4,359,400(+) 3,494,200(+)A.朝贡贸易具有活力 B.欧洲新航路的开辟C.私人贸易应运而生 D.政府政策作出调整7.1866年底,奕 奏请在同文馆内增设天算馆,招收正途仕人(秀才、举人、进士、翰林)。这一建议引起了倭仁为代表的士大夫攻击痛诋,他们认为:“朝廷命官必用科甲正途者,为其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何必令其学为机巧,专明制造轮船、洋枪之理乎?”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一些有意入馆学习的科甲人员也退缩回去了。这反映了当时( )A.奕 早期现代化尝试以失败告终B.士大夫缺乏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C.清末新政还未取得较明显的成效D.传统观念在知识界依然根深蒂固8.有学者认为,大冲击后的社会有逆流,也有回澜。出现于辛亥革命后的孔教会和灵学会,可以说是社会前进之后的历史回流。孔教会主张昌明孔教,立孔教为国教;灵学会研究人鬼之理、仙佛之道。1920年前后,新文化运动对孔教会和灵学会展开了激烈批判。这两个组织被抨击的主要原因是( )A.试图复辟传统帝制,破坏共和新兴政体B.阻碍民主科学传播,维护封建意识形态C.勾结外国反动势力,出卖国家主权利益D.通过宣扬宗教迷信,瓦解传统道德体系9.抗战教育是民族的教育,是全民族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教育。西南联大师生在炮火中守护学术火种,以《满江红》作校歌、徒步三千里南迁。在基础教育领域,当时的课程设计中也增加了抗战内容,如叶圣陶主持编撰的《国文百八课》特增“抗战文选”,通过《台儿庄战役通讯》等纪实文本,使儿童在识字中建立家国认知框架。这些教育实践主要得益于( )A.抗战期间教育普及率大幅提升 B.这一时期军事技能训练常态化C.教育者对民族精神塑造的自觉 D.国民政府推行了义务教育政策10.1953年,鞍钢刨工王崇伦发明“万能工具胎”,彻底解决了矿山设备关键零件制造瓶颈,成为全国最先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一线工人。1954年,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发扬王崇伦的工作精神,提前完成国家计划》的社论,号召全国工人学习王崇伦的先进榜样。这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工人阶级的士气,掀起了全国性技术革新运动热潮。这一事件( )A.反映出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B.助长了工业建设中的冒进倾向C.促进了当时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D.践行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方针11.2025年适逢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博物院制作了一系列展现“金蛇腾万里,百载正风华”的蓬勃气象的文创产品,将汉代的双蛇纹方砖、唐代的伏羲女娲像等馆藏文物融入中英双语对照的文化手册里,还运用AR(增强现实)技术生动呈现百年来仁人志士守护国宝的历程。故宫博物院此举( )A.增强了世界对中华文化的关注 B.实现了文化保护资金自给自足C.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D.旨在增强国人的科技文化自信12.萨珊朝的织物倒流输入中国被称为“波斯锦”。《隋书·何稠传》记载从波斯送来的“金绵锦袍”精致美丽,隋文帝很喜爱,命令御府监何稠仿制,仿制品超过了原作。在阿斯塔那墓出土的许多唐代丝绸,纹样风格是波斯式的,织造方法是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常用的斜纹纬线起花。以上现象说明( )A.文明的交流促进织造技术革新 B.中国的丝织技术远远超过波斯C.中国与波斯帝国交往始于隋朝 D.“波斯锦”深受中华文化影响13.8世纪中叶日本政府发布《垦田永世私有法》以后,奈良、京都的贵族和寺社大规模开田垦荒,在垦地上修建起房舍和仓库,形成庄园。不少庄园主甚至拥有“不输不入”的特权,庄园渐渐变为独立的政治经济体。导致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大化改新的初衷初步落实 B.镰仓幕府的统治逐渐衰败C.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受到影响 D.封建化改革使私有制经济发展14.欧洲观众由启蒙运动发现了中国戏曲,并对这种东方艺术保持了长久的兴趣和热情。法国汉学家巴赞是19世纪中前期翻译中国戏曲的重要学者,译有《货郎担》《窦娥冤》《琵琶记》等。他有意识地将戏曲的道德教化作用与中国的法律条文联系起来解读,并将中国的孝道与遵守法律联系起来。当时启蒙学家介绍中国戏曲意在( )A.在欧洲宣扬儒家思想的精神核心B.借助中华传统道德强化启蒙精神C.根本上瓦解封建势力的抵抗意志D.深入挖掘中国戏曲的历史与意义15.下图为1895~1909年英国在华公司数占外国在华公司总数的比重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推测出的信息是( )①英国在华公司总数整体上减少 ②列强在华的经济竞争日趋激烈③中国民族企业发展超越外国资本 ④英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仍在深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6.19世纪初,拉美独立运动领导人玻利瓦尔希望铁腕人物掌控时局;委内瑞拉领袖米兰达否定卢梭、孟德斯鸠的理念,将自己视为人民主权的化身;哥伦比亚思想家纳里诺主张建立贵族共和国,排斥黑人、印第安人等。这些状况表明拉美( )A.已被霸权主义完全渗透 B.更适合政治上独裁统治C.民族民主运动任重道远 D.领袖观念决定现实发展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周礼·天官》详细记载了早期医疗管理制度:“医师作为医疗行政长官,不仅负责颁布医药政令,还需统筹各类药材(古称‘毒药’)以保障医疗事务。每年年末都要考核医疗成效,据此制定俸禄等级。”这一制度在汉代发展为太医院体系,由太医令统管宫廷医疗;至唐代进一步完善为太医署,开创性地实施分科(如医科、针科、按摩科等)教育制度;宋代则更注重民生,通过惠民药局体系向平民提供平价药物,体现了医疗体系从宫廷走向民间的历史进程。——摘编自王金荣《中国古代的医院》材料二 希波克拉底誓言作为西方医学伦理的奠基性文献,明确要求医生以“为病家谋幸福”为行医准则,强调对患者的责任与关怀。罗马帝国时期,随着军事扩张的需要,建立了系统化的军医院体系,为士兵提供战地医疗保障,这一制度成为后世军队医疗的雏形。中世纪欧洲,修道院不仅承担宗教职能,更成为重要的医疗中心,僧侣们运用草药知识和简单疗法救治病患。与此同时,阿拉伯医学家阿维森纳编撰的百科全书式著作《医典》于12世纪传入欧洲,其系统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对欧洲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东西方医学的交流融合。——摘编自杨辉《从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全科医学发展史的思考》(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医疗体系的特点。(2)对比材料二,指出西方医疗传统与中国的主要差异及其文明根源。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随着沿海港口的相继沦陷,云南成为“抗战大后方”战略支点,国民政府被迫依托西南通道获取国际援助。1937年8月,云南省主席龙云提议修建滇缅公路,1938年1月总工程处迅速成立,随即征调汉、彝、白、傣等各族劳工20万人投入建设,仅9个月便全线贯通。1938~1942年,滇缅公路运输盟国援华物资45万吨,占外援总量90%。1937年,滇黔公路修成;抗战后期,川滇公路(昆明—西昌段)以及自印度雷多经缅甸密支那至昆明的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相继修通。到1945年,云南公路总里程增长至3510公里,实现130%的增长。铁路建设方面,1938年10月,川滇铁路动工,1941年3月昆明至曲靖段率先通车。——摘编自方国瑜《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材料二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为了迫使重庆国民政府投降,对香港和仰光实行轰炸,接着又切断了滇缅公路,使大量的援华物资无法运进中国。为保证二战亚洲战场上对日作战的军备物资,中美两国决定联合开辟新的国际运输线。驼峰空运开始后,规模逐渐扩大,援华空运大队的人员由初期的8千多人增至8万多人,各类运输机到1945年8月已达629架,而中国航空公司参加空运的飞行员至战争结束前已增到约200人,飞机增至30架。到战争临近结束,中美用于驼峰航线的运输机达659架(含中航30架),动员了空勤、地勤人员85643人。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也最为艰巨的后勤工作之一,“驼峰航线”在开通期间从来没有因天气原因和日军战斗机的攻击而停飞过。无数盟国飞行员用生命和鲜血保证了航线的畅通,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摘编自佘湘、唐艳华:《“驼峰航线”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战时期云南交通建设的特点。(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交通建设的意义。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二战后,欧美各国普遍奉行凯恩斯主义,纷纷兴办国有企业,制订经济计划,扩大政府开支。除资本家外,大量普通员工也持有股票,被称为“人民资本主义”,推动企业资本来源更广。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包括高新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所创造的产值和就业超过了传统行业。于是,发达国家的多数员工脱离体力劳动成为白领,收入相对丰厚的中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发达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现代史编》材料二 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贸易体系经历了深刻变革。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的签订奠定了多边贸易框架的基础,发达国家间关税水平大幅下降。20世纪70年代后,跨国公司的全球布局加速了国际产业分工,发展中国家通过出口加工模式融入全球产业链。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后,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趋于规范化,但发达国家仍通过技术壁垒和知识产权限制维持优势地位。2008年金融危机后,区域贸易协定(如CPTPP、RCEP)兴起,全球贸易呈现“碎片化”趋势,多边主义与保护主义并存。——摘编自李维民《全球化与多边贸易体系的演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新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政治角度分析推动20世纪中后期世界贸易体系演变的因素。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是“通过吸引力而非强制实现目标的能力”,其三大要素为文化感染力(如传统价值观)、政治价值观感召力(如制度优势)、外交政策正当性(如国际公共产品)。中国共产党将软实力建设纳入国家战略:对内以“家国同构”强化文化认同,对外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全球治理方案,该理念连续8年写入联大决议。——摘编自张国祚《国家文化软实力:从概念到实践(口述历史——40年,中国更精彩)》围绕中国共产党的软实力建设,根据材料部分或整体内容拟定一个观点,结合中国史内容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参考答案1.A2.B3.A4.B5.C6.D7.D8.B9.C10.D11.C12.A13.D14.B15.D16.C17.(1)特点:制度化:从周代职官到唐宋专职机构;公益性:宋代惠民药局体现民本思想;系统性:太医署分科教学反映体系化建设;社会治理;医疗体系被纳入国家行政架构。(2)主要差异:宗教影响:西方医疗与教会关系密切,中国体现世俗官僚体系特征;传承方式:西方依赖个人誓言与学院传承,中国强调政府主导的制度化建设。文明根源:中国基于大河文明的集体主义治理传统,西方源于城邦文明的个体权利意识。18.(1)特点:出于抗战需要;建设速度快;参与群体广泛,各民族共同建设;建设成果显著,公路、铁路均得到发展。(2)意义:为中国战场提供大量物资;打破了日军对中国的封锁;加强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间的合作;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升了云南的战略地位;改善了西南地区的交通状况。19.(1)新变化:普遍奉行凯恩斯主义,实施国家干预手段;股票分散化,资本社会化;第三产业成为支柱产业;中产阶级的壮大及社会结构的改变;社会福利制度完善。(2)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汲取世界大战的教训;世界殖民体系瓦解,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崛起;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推动;大国博弈,主权国家对外交利益的考虑;经济危机;经济全球化及国际贸易的发展等。20.示例:观点:传统价值的现代转译——中国共产党文化软实力的生成逻辑。中国共产党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起“价值重构——实践验证——国际传播”的软实力生成机制,为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提供了独特的中国革命样本。孟子“民为贵”思想发展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1944年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演讲,使该理念成为吸引知识青年奔赴延安的核心价值符号;1947年土地改革中“耕者有其田”政策,将儒家“均贫富”理想转化为现实制度,直接推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向解放区倾斜分配战后援助物资。周恩来在重庆谈判期间引用“和为贵”思想,推动《双十协定》签署,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价为“东方智慧对现代政治的启示”。总之,这种将文化传统植入革命实践的做法,既突破了共产国际教条主义束缚,更证明了软实力建设的关键在“传统价值的时代转译能力”。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全球治理的吸引力,其文化基因正源自革命时期的价值创新实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