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怀化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怀化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怀化市2025年下期高三年级入学考试
历 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陕西、湖南、江苏等地的战国时期的贵族墓葬中,出土了带有玄鸟纹饰的青铜器、玉器,其造型风格与文献记载中“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商族起源传说相呼应。这一现象反映出战国时期( )
A.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 B.商族文化社会影响巨大
C.跨区域文化认同的发展 D.传统秩序面临严峻挑战
2.动物胶作为一种有效的黏合剂,在秦朝时期大量流通于商品市场。下图所示为岳麓秦简中一则关于动物胶的买卖禁令。据此可推断,秦朝( )
黔首及贾人或以麋鹿角为胶,其禁令毋敢为敢卖。已闻令后有不从令者,以盗给人律论。
A.商品市场出现垄断迹象 B.麋鹿角为国家管控资源
C.政府重视规范商业行为 D.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破坏
3.黄初三年(222年),魏文帝诏曰:“今之计考,古之贡士也,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若限年然后取士,是吕尚、周晋不显于前世也。其令郡国所选,勿拘老幼,儒通经术,吏达文法,到皆试用。”据此可知,当时( )
A.选才标准注重实用 B.门第观念较为淡薄 C.科举制的雏形出现 D.察举制被正式废除
4.景云二年(711年),唐睿宗设河西节度使,与此前临时派出、无固定辖区和镇所的节度使不同,河西节度使已有固定镇所与辖区,任期渐长。至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此类节度使增至10个,且“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由此可见,唐朝节度使制度的变化( )
A.有利于领土疆域的扩展 B.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C.提升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D.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5.自宋仁宗时起,作为赋税重地的南方地区钱荒现象十分严重。欧阳修曾言,“南方库藏,岂有剩钱!”苏轼也感叹,“浙中自来号称钱荒,今者尤甚”。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开封及西北一带,钱荒现象较少出现。这折射出当时( )
A.南方地区的赋税负担过重 B.南方经济商品化程度较高
C.政府货币体系的缺陷明显 D.经济重心南移已基本完成
6.辽朝日常政务运作中兼用契丹语和汉语,以“通事”为代表的双语者群体,便成了政务运作中的关键所在。辽代中后期,“通事”成为枢密院专职译者,与君主保持着密切关系。辽朝“通事”群体的出现源于( )
A.政治统治的现实需求 B.君主权力的不断强化 C.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D.官僚体系的逐渐完善
7.1870年6月,法国驻天津领事在“天津教案”中被打死。法国公使要求将两名中国地方官员处以极刑,声称若中方不同意,将请法国海军上将使用一切手段维护法国的“尊严”,清政府拒绝完全照办,但同意将两名官员革职,交刑部治罪,并对涉案人员严加惩办。这一事件表明( )
A.列强开始转变对中国的侵略方式 B.清政府的民族国家观念不断增强
C.晚清外交呈现出半殖民地化特征 D.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8.清末民初,广东台山等地大批民众前往海外,他们将发现金矿的美国圣弗朗西斯科和澳大利亚墨尔本称为“金山”。下图所示为当时流传于该地区的童谣。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
十一月冬,十二月年,阿爸金山多寄钱 新年人人做新衣,买个肥鸭过肥年 爸爸去金山,平安多寄银 有钱快快寄,全家靠着你
A.已经深度融入世界市场 B.海外移民规模持续扩大
C.沿海地区劳动力的充足 D.移民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9.下表所示为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与英国的交往中双方的态度(部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态度
1948年3月 周恩来就英国政府愿意与解放区通商事宜致电中央工委表示,原则上可表示非正式欢迎
1948年9月 英国外交部在给内阁的报告中认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全国性政权只是时间问题,英国不应放弃在华利益
1949年7月 周恩来在南京会见英国驻华代办,希望英国不要卷入中国内战
1949年10月 英国内阁认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理由很充分,但要征求英联邦国家政府与美国政府以及其他友好大国的意见
1950年1月 英国正式递交照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任命胡阶森为驻华代办负责与中方进行建交谈判
A.中国共产党积极寻求外交关系突破 B.中英两国外交淡化了意识形态色彩
C.英国对华外交政策受多种因素影响 D.英国对华关系具有继承性与发展性
10.湖南长沙某公司的前身为1956年成立的机械研究院。1992年,该院科技副院长带领7名员工创立机械产业公司;1999年该公司完成产权结构改革,2000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从国有科研院所转变为多元股权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这( )
A.说明湖南的国企改革成效显著 B.体现了科研机构转型的必要
C.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顺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11.2016年5月,“数字敦煌”资源库正式上线。全球网友登录该平台,可足不出户免费720度全景漫游北魏至唐等数十个朝代的30个经典石窟,透过数字影像了解莫高窟的历史演变。由此可见( )
A.信息技术助力人类文化遗产的共享 B.文化遗产的传播依赖互联网的普及
C.传统石窟艺术正在被数字技术取代 D.中国成为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
12.下图所示内容摘自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年—约前355年)编写的《苏格拉底回忆录》。这可用于佐证古希腊( )
亚里斯塔库斯说道:是的,苏格拉底,我正处于困难的地位。当我们城市里发生暴动……以至于现在我家里就有14个自由人。然而我们任何一点收入也没有,从土地上不能得到什么。 苏格拉底听完之后说道:契拉蒙有许多人……他甚至发了财,而你却害怕养活人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亚里斯塔库斯回答说:因为他养活奴隶,而我却养活自由民。
A.民主政治出现严重倒退 B.奴隶制是城邦经济基础
C.雇佣劳动现象较为普遍 D.商品经济活动出现衰退
13.13世纪初,英国国王建立了系统的封臣死后调查制度。国王任命的复归财产管理官负责接收封臣死亡报告并启动调查程序。随后,由国王授权、在封臣所在地召集的调查陪审团,需严格核查封臣的关键信息,形成最终裁决,以此作为处置封臣土地权益的依据。据此可以推断,当时英国( )
A.中央集权制度已基本确立 B.地方自治得到迅速的发展
C.中央对地方管控得到加强 D.陪审团掌握最高司法权力
14.中古时期,欧洲的绘画、雕塑和建筑三门视觉艺术被纳入机械艺术之列。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将三门视觉艺术与科学,尤其是与数学相结合,使其从传统的“机械艺术”提升为“自由艺术”。这一变化( )
A.反映了艺术摆脱宗教束缚的迫切需求 B.与重视人的价值和精神追求密切相关
C.是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体现了科学对艺术创作的主导性作用
15.20世纪初,美国纽约卫生局的一名医生宣称,公共卫生是可以购买的:他还指出,在自然限制的范围内,一个群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自己的死亡率。这种观念逐渐蔓延到普通民众中。1913年,美国出现名为“寿命延长研究所”的组织,此组织致力于通过卫生实践和预防疾病延长人类寿命。这反映了当时美国( )
A.民众对科学的盲目崇拜 B.政府主导公共卫生建设
C.医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D.健康观念的传播与实践
16.1973年的石油危机后,苏联趁机以低价向西欧大规模出口石油和天然气。为此,美国联合西欧国家、日本等主要能源消费国于1974年建立国际能源机构,以维护西方国家的集体石油供应安全。据此可知,当时( )
A.能源成为美苏冷战博弈的重要手段 B.石油危机强化了区域间的经济合作
C.美苏主导世界能源格局的发展演变 D.西方国家的能源供应出现严重问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明代女官之制于洪武末年臻于完备,其机构设置为“六局一司”,下辖二十四司及彤史共二十五个分支机构,女官总数约300人,掌管着内宫的礼仪、戒令、宝玺、图籍、财帛及衣食供给等宫廷事务,按相应品级领取俸禄。女官从民间三十岁至四十岁识字妇女中选拔,要经四道程序的严格考核才能录用。建文、永乐两朝基本沿用这一制度,洪熙、宣德之后,随着宦官势力的日益膨胀,女官职掌渐为宦者取代,女官制度亦随之渐趋废弛。
——摘编自王云《明代女官制度探析》
材料二 清代顺治时期的女官制度基本承袭明代。康熙年间,清廷对女官制度进行了重大变革,女官的职能多由内务府(源于满洲入关前的“包衣制度”,“包衣”为满语,意为“家奴”)所属机构承接,职责主要集中于礼仪环节,如皇室婚礼、册封后妃等,以临时挑选应差为主要方式,取代了明代由宦官和女官主导的内宫管理模式。女官主要从内务府三旗官员妻室中择选,若人员不足则扩展至八旗。清代女官无固定品级与俸禄,仅在参与典礼时获赏银缎。这缩减了宫中服役女性的数量,降低了财政开支。随着女宫职能的日益边缘化,清代女官逐渐沦为纯粹的礼仪符号。
——摘编自滕德永《清宫女官制度抉微》
(1)根据材料,指出明代与清代女官制度的主要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改革女官制度的原因。(12分)
(2)有观点认为,明清女官制度的设置与演变,本质上是对传统社会男尊女卑的性别观念和分工模式的维护。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在近代中国,有一种“外国月亮比中国圆”或“中国月亮不如外国圆”的说法广为传播,并逐渐成为讽刺崇洋媚外者的话语。
“外国月亮比中国圆”的说法,最早来自清末民初时期一则讽刺归国留学生的故事。在这则故事里,主人公是一名清末民初留学生,其父是一位传统的中国长者,他对外国的一切知之甚少,却有一种本能的自尊与自爱,或不免还有一点保守。其留学多年的儿子归国后,觉得中国处处落后于外国,尤其是物质文明最明显;父亲的家长式专制也不如讲求平等自主的外国“亲情”来得文明。诸如此类认为中国总体落后的观点,在清末民初的留学生中广泛存在,似乎也不奇怪。但问题在于,有部分人由此而走到极端,认为外国一切都好,遂一味仰视;并进而认为中国凡事都不堪,因此自卑乃至自贱,这却不免荒唐和偏激。
新文化运动至九一八事变之前,“西化”或“欧化”思潮十分强劲,反思这一思潮的力量不足,带有反讽意味的“外国月亮比中国圆”话语之使用,总体来说也不广泛。大约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起,特别是随着“本位文化”与“全盘西化”论争的展开,“外国月亮比中国圆”话语的传播与运用日益广泛,成为抗战全面爆发前后国人反思盲目西化、强化文化自觉的重要表达。
——摘编自黄兴涛、岳忠豪《近代中国“外国月亮比中国圆”话语考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外国月亮比中国圆”的话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自20世纪20年代起,棉花种植及纱线、布料生产持续向亚洲转移。新兴亚洲资本家与民族主义者研究并借鉴欧洲的技术,探索出工业资本主义与民族主义发展项目结合的新路径。一个世纪以来,亚洲国家重塑了“棉花帝国”的地理边界:低工资与强大国家力量的结合,让棉花种植和制造在5000年前的发源地再度兴盛。棉花产业回归亚洲的势头强劲,亚洲相关国家日益渴望主导全球棉花贸易规则——这曾是英国利物浦商人及后来美国政府的特权。如今,棉花通过中国等亚洲国家的纺织厂加工制造,然后来到美国堪萨斯城的服装架上,已是司空见惯的事。
材料二
2012年全球棉花产量占比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全球棉花产业“回归亚洲”的特点,并分析推动这一“回归”现象的有利因素。(12分)
(2)根据材料,指出“亚洲国家重塑了‘棉花帝国’的地理边界”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6分)
高三年级入学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1.C
2.B
3.A
4.D
5.B
6.A
7.C
8.D
9.C
10.D
11.A
12.B
13.C
14.B
15.D
16.A
17.(1)主要差异:
选拔来源:明代女官从民间选拔,来源范围相对广泛;清代女官从内务府中选拔,来源范围较为狭窄。
发展趋势:明代女官逐渐被宦官取代;清代女官逐渐沦为礼仪的符号。
职权范围:明代女官职责范围相对广泛;清代女官职责集中于礼仪环节。
机构规模:明代女官机构庞大,人数众多;清代女官机构简化,人员数量大幅缩减。
待遇与地位:明代女官有固定品级,享有俸禄;清代女官无固定品级,仅在典礼时获取奖赏。(6分,答出三点即可)
原因: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策略与汉族政权存在差异;为强化皇权,需对宫廷制度进行调整;内务府制度形成,能够承接女官的大部分职能;出于减少财政开支的现实考量。(6分,答出三点即可)
(2)评析:此观点有一定合理性,但需结合具体时代特征辩证分析。(1分)
从制度设计来看,明清女官的职责主要局限于内宫事务,其活动范围被严格限制在宫廷内部,职责也未涉足国家行政权力核心领域,这与传统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模式相契合,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男性主导的社会秩序和性别观念。然而,也应看到女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女性提供了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她们凭借自身能力获得相应职位并履行职责,这在严格的性别禁锢背景下,体现出一定的特殊性。且清代女官制度的变革,一定程度上是与满洲民族习俗及宫廷管理模式的调整相关的,并非单纯为维护性别观念和分工模式而设的。(4分)
综上,明清女官制度在整体上与传统社会男尊女卑的性别观念和分工模式相契合,但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不能将其完全归结为对性别观念和分工模式的维护。(1分)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示例
“外国月亮比中国圆”话语的演变——近代中国民族心态的晴雨表
“外国月亮比中国圆”这一话语的生成,深刻折射出近代中国在中西文明碰撞中历经的文化失落与彷徨。而关于这一话语的传播和讨论,则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艰难生长的曲折历程。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大量负笈海外的留学生目睹了西方文明的成果,在强烈的对比之下,极易滋生“中国事事不如人”的挫败感。这种情绪在部分人心中逐渐异化为对中华文明的全盘否定,“外国月亮比中国圆”的话语由此悄然而生,它的背后,实则是民族创伤记忆中文化自信轰然崩塌的反映。
新文化运动高举“德先生”“赛先生”,猛烈批判封建礼教。此时“西化”被视为救国良方,因此当时对西方文明进行反思的力量微弱,关于“外国月亮比中国圆”话语的讨论和反思也较少——在当时激进变革的时代洪流中,反思西方文明弊端的声音往往被视作守旧而湮没。进入20世纪30年代,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围绕“本位文化”与“全盘西化”的论战爆发,学界开始着力探寻民族文化的立足之基。此时,对“外国月亮比中国圆”的话语的传播和运用被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它不再仅仅是一则简单的讽刺,而是成为凝聚民族认同、激发抗战精神的武器。
综上,“外国月亮比中国圆”话语的流变,勾勒出近代中国从仰视西方,到重拾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心路历程,它启示我们:真正的文化自信,既非故步自封,更非自我矮化,而是在文明互鉴中坚守精神根基的清醒自觉。(16分)
(“示例”仅作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19.(1)特点:持续时间长(具有持续性);势头强劲;路径独特;影响深远。(6分,答出三点即可)
有利因素:民族国家的独立与发展;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国家力量的推动;技术借鉴与自主创新;历史经验的借鉴。(6分,答出三点即可)
(2)表现:棉花产业的地理分布从欧美地区转向亚洲,亚洲成为全球棉花种植、加工和贸易的核心区域。(2分)
影响:推动全球棉花产业的价值链重组;提升了亚洲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与话语权;冲击了由欧美主导的传统棉花贸易规则;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构建。(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