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九年级历史中考模拟试题(四)(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九年级历史中考模拟试题(四)(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鄂尔多斯市九年级历史中考模拟试题(四)
总分:5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图示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封君封臣制 D.君主立宪制
2.战国晚期楚国高等级墓葬武王墩一号墓出土大量文物,含三晋文化铜豆、秦文化漆木耳杯等非楚器物,体现了战国时期(  )
A.手工器物种类繁多制作工艺复杂 B.铁器牛耕出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C.在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民族交融 D.诸侯争霸加速了各地区社会发展
3.五代后期,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迫切希望统一;经济发展要求消除分裂割据所带来的战争和制度不一、关卡林立、商税繁苛的阻碍;契丹的威胁需要有一个统一集权的国家集中力量进行抵御;北方藩镇势力衰落,中央军权增强。这些现象导致(  )
A.国家统一 B.南北经济差距扩大
C.繁荣开放 D.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4.相传,郑和在东南亚建清真寺,教人斋戒,东南亚很多地方还以“三宝庙”“三宝井”命名。东南亚地区出现“郑和崇拜”现象的原因是郑和(  )
A.有效抵御殖民者对东南亚侵略 B.通过友好交往有效“示中国富强”
C.进一步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范围 D.进一步促进明朝社会经济发展
5.西方列强通过一个比一个苛刻的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取得许多重要特权,如设立港口、租界、开矿设厂、修筑铁路等等。近代第一个允许外国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6.下列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之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  )
A.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
B.九一八事变——中国抗日战争开始
C.土地改革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
7.邓小平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谈判时指出,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邓小平的言论(  )
A.标志“一国两制”方针确立 B.表明中国收回香港的决心
C.明确了香港回归祖国的时间 D.导致了中英两国谈判破裂
8.欧洲中世纪的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马厩、仓库等设施,备有耕畜和各种生产工具,还有一些手工作坊及专职手工业者,可以生产各种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物品。这说明欧洲庄园(  )
A.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凸显了王权专制的特征 D.体现了神权至上的色彩
9.工业革命以前,欧洲国家主要在殖民地进行直接的财富掠夺。但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欧洲国家在亚洲、美洲和非洲的殖民地大量修建铁路、港口,开设工厂、银行,强迫殖民地成为它们经济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反映出(  )
A.欧洲国家的经济侵略转向资本输出 B.资本主义制度向全球范围扩展
C.欧洲列强对殖民地的争夺日益激烈 D.殖民地区的社会矛盾不断加深
10.1945年联合国正式成立,80年来,联合国在防止局部武装冲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战争。这体现了联合国的首要宗旨是(  )
A.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 B.解决人类环境问题
C.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 D.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11题10分,12题10分,13题10分)
11.秦汉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如图一
材料二
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做霸主,相互征战,齐、晋等一些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
(1)根据图一指出秦朝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图一中最高权力者是谁?这一政治制度体现了“诸子百家”中哪一家的思想主张?(6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春秋和战国这两个不同时期的战争的不同之处。(4分)
(10分) 12.
材料一
图一 江南制造总局炮厂 图二 汉阳铁厂 图三 京师同文馆 图四 北洋水师
材料二
李鸿章晚年这样评价自己的洋务事业:“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吴永《庚子西狩丛谈》
(1)材料一中,图一至图四分别反映了洋务运动的哪些内容?请根据图一到图四,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中的“练兵”“海军”反映了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哪些活动?写出材料中“练兵”“海军”的根本目的。
(3)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了,请谈谈洋务运动给中国近代化探索留下的教训。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分)
改良蒸汽机 英国棉花加工量增长表 英国生铁产量增长表
(1)简述改良蒸汽机的改进者。(2分)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D B D C B A A A
1.【答案】A【解析】据材料图片和所学可知,禅让制是统治者生前把首领之位让给贤德之人,尧年老时,因舜德才兼备,将首领之位禅让给舜,舜继位后,因禹治水有功且贤能,又将位置禅让给禹,这一过程体现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原则,图示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禅让制,故选A项;世袭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强调家天下,如父传子、兄传弟,始于夏朝启,取代了禅让制,与图示推举特征不符,排除B项;封君封臣制是西欧中世纪的封建等级制度,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无关,排除C项;君主立宪制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与中国古代制度无关,排除D项。
2.【答案】C【解析】材料中楚国高等级墓葬出土三晋文化铜豆、秦文化漆木耳杯等非楚器物,表明战国时期各国间通过战争、贸易等交往频繁,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如秦、三晋与楚的文化互鉴,体现了民族交融现象,故选C项;选项未强调手工器物工艺复杂,材料侧重器物来源的文化属性而非工艺水平,排除A项;铁器牛耕出现促进生产力发展是战国史实,但材料未涉及农业工具或生产变革,排除B项;题干强调民族交融相关,未表明诸侯争霸加速各地区社会发展,排除D项。
3.【答案】D【解析】五代后期,人民渴望统一,经济发展需消除分裂阻碍,抵御契丹威胁要有统一国家,且北方藩镇衰落中央军权增强,这些因素均表明当时虽处分裂,但统一的趋势已在各方面涌现,故选D项;国家统一是最终结果,但五代后期尚未实现,仍处分裂状态,排除A项;材料强调消除分裂以促进经济,未涉及南北差距扩大,排除B项;五代后期社会动荡战乱,非繁荣开放,排除C项。
4.【答案】B【解析】郑和在东南亚建清真寺等友好行为,加强双方文化交流,促进友好关系,向当地展示中国富强,这使东南亚民众对他十分崇敬,故选B项;郑和下西洋目的并非抵御殖民者侵略,且当时殖民者大规模侵略尚未开始,排除A项;郑和航海客观上拓展了海上丝绸之路,但题干崇拜源于文化交流而非贸易路线延伸,排除C项;郑和航海虽促进明朝经济,但材料聚焦东南亚当地影响而非明朝内部发展,排除D项。
5.【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马关条约》于1895 年签订,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马关条约》是近代第一个允许外国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条约,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故选D项;《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 2100 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等,并没有允许外国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内容,排除A项;《瑷珲条约》主要是俄国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60 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与允许外国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无关,排除B项;《北京条约》主要是进一步开放天津等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等,没有涉及允许外国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条款,排除C项。
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土地改革的影响,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真正获得了解放,土地改革运动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因此,C选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之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符合题意。ABD选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之间有直接因果关系,不符合题意,故选C。
7.【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可知,针对香港回归问题,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威胁中国说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邓小平表示要直面灾难,表明中国不惧威胁,强调了中国坚定收回香港的决心,故选B项;“一国两制”是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在香港问题上首次成功实践,材料没有提到“一国两制”方针,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邓小平坚定收回香港主权的意志和决心,并未明确香港回归祖国的时间,排除C项;邓小平强调了中国收回香港的坚定决心,没有导致中英两国谈判破裂,排除D项。
8.【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生产各种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物品”可知,庄园内的生产能满足自身生活与生产需求,基本无需与外界交换,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故选A项;庄园生产主要供自身消费,对商品经济发展促进有限,排除B项;凸显王权专制错误,材料未涉及国王或专制制度,庄园属于领主管理,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神权至上,教堂仅为宗教设施,庄园核心是经济功能,排除D项。
9.【答案】A【解析】工业革命后欧洲国家在殖民地修铁路、建工厂等,这是资本输出的典型表现,与之前直接财富掠夺不同,反映经济侵略转向资本输出,故选A项;资本主义制度扩展涉及政治社会变革如议会制度推广,材料仅提经济投资未体现制度传播,排除B项;欧洲列强争夺殖民地如19世纪末非洲瓜分,材料描述建设行为非竞争冲突,排除C项;殖民社会矛盾如反殖民起义是资本输出后果,材料未提及矛盾加深,排除D项。
10.【答案】A【解析】联合国在防止局部武装冲突、让许多国家和地区避免战争,这正契合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所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是首要宗旨,故选A项;解决人类环境问题虽在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后有所涉及,但非首要宗旨,且材料未提环境问题,排除B项;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主要指20世纪70年代经济领域倡议,与材料中冲突预防主题不符,排除C项;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内部事务,联合国主要职能为国际层面,材料未涉及此内容,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1.【答案】
(1)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2分)
最高权力者:皇帝。(2分)
学派:法家。(2分)
(2)不同之处:春秋时期的战争目的在于“争霸”,战国时期战争目的在于“兼并”。(4分)
【解析】
(1)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一图一“皇帝”“丞相”“郡”“县”等关键词可知,这是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权力者:在图一中,最高权力的统治者是皇帝。
学派:结合所学可知,法家推崇中央集权,要求加强君主权威。
(2)不同之处:据材料二“春秋时期……为了争做霸主,相互征战”可知,春秋时期的战争目的在于“争霸”,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诸侯战争目的在于“兼并”,实现统一。
12.【答案】
(1)内容:创办军事工业、民用企业;还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筹建新式海军。
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活动:创建新式海陆军的措施;
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的统治。
(3)教训:自强必先富国,要想改革,必须先改变思想。(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
(1)第一小问内容,据材料一图一江南制造总局炮厂属于创办的军事工业;图二汉阳铁厂属于创办民用企业;图三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属于兴办新式学校内容,主要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图四北洋水师属于筹建新式海军内容。第二小问影响,洋务运动使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等逐渐发展起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第一小问活动,据材料二“李鸿章”““练兵”“海军””可知,其是创建新式海陆军的措施。第二小问根本目的,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利用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因此,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
(3)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重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且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未曾挖掘和学习更加深刻的内容,因此,可从自强必先富国,要想改革,必须先改变思想等角度进行阐述。
13.【答案】
(1)瓦特。(2分)
(2)观点:工业革命(改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2分)
论证:18世纪中期开展的工业革命,是生产技术上划时代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能同时纺出80根纱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投入运用,英国的棉花加工量和生铁产量迅速增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19世纪30年代,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它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1825年,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正式试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铁路时代的到来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也迅速地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
综上所述,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6分)
【解析】
(1)改进者:18世纪中期,瓦特对蒸汽机作了一系列改进。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他开辟了人类利用能源新时代,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观点:据图片瓦特改良蒸汽机可知,其是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成就;据“英国棉花加工量增长表”可知,英国1789年的棉花加工量较1764年呈近10倍增长;据“英国生铁产量增长表”可知,英国1800年的生铁产量较1764年呈十几倍增长。结合所在时间段可知,其主要和工业革命有关。因此,观点可围绕工业革命进行提炼。论述则可从与棉花加工、生铁等有关的技术设备改进这一角度切入,从其内容、特点、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如18世纪中期开展的工业革命,是生产技术上划时代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能同时纺出80根纱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投入运用,英国的棉花加工量和生铁产量迅速增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19世纪30年代,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它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1825年,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正式试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铁路时代的到来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也迅速地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结论则回归工业革命的主题,回应材料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促进进行延伸即可。如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
第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