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建议用时:20分钟)  测一测
1.[教材正文改编P15]大约在5000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这表明(   )
A.早期城市形成 B.阶级分化出现
C.早期国家出现 D.氏族社会形成
2.[2024广东一模改编]根据考古学者的统计和估算,良渚古城的莫角山高台、内外城墙,以及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需要约1200万立方米的土方量。若按照1万人每年劳作200天计算,上述工程约需要6年以上的时间。此外,还需要有更多人为这些劳动力提供后勤保障。良渚古城的修建得益于(   )
A.农业经济的发展 B.国家形态的成熟
C.金属工具的使用 D.磨制石器的发展
3.在陶寺古城遗址的大型墓葬内发现了大量能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陶鼓、石磬、玉钺等,这与绝大多数基本没有随葬品的小型墓葬形成鲜明对比。对以上考古发现认识正确的是(   )
A.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诞生
B.长江流域最早进入文明社会
C.陶寺先民使用铁制生产工具
D.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严重
4.[2024株洲期中改编]传说在某一场战役中,炎黄部落联盟打败蚩尤,随后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逐渐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材料中的“战役”发生在(   )
A.阪泉 B.涿鹿 C.半坡 D.良渚
5.[2024长春期末]“(尧)有子九人,不以其子为后,见舜之贤也,而欲以为后。”这反映出当时推举首领的标准是(   )
A.举贤禅让 B.传子世袭
C.征战功绩 D.部落势力
6.跨学科·语文[2024山东庆云期中改编]“黄河滚滚波浪翻,九曲蜿蜒十八湾;三过家门皆不入,后人仰瞻会稽山。”该词句歌颂了大禹的哪一功绩(   )
A.治理洪水 B.建立夏朝
C.讨伐纣王 D.大败蚩尤
7.[2024广州增城区一模改编]玉琮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中发现的一种玉器,是表明贵族身份的重要礼器。四川三星堆文化早期出现了良渚风格的玉琮。此外,良渚文化的兽面纹还出现在陕西的石峁遗址。这表明(   )
A.中华文明起源于良渚文化
B.良渚文化领先其他文化
C.三星堆文化是良渚文化分支
D.不同区域文化存在交流
8.历史解释 西周青铜器遂公盨(xǔ)内底铸有铭文,其中记录了禹采用削平山岗、堵塞洪水和疏导河流的方法,平息了水患的事件。这是我国目前所知有关大禹治水最早的文字资料。这一记载(   )
遂公盨及铭文拓片
A.利于印证禹治水传说
B.表明传说完全可信
C.有利于研究夏朝历史
D.时代久远不足为信
9.家国情怀[2024营口期末改编]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黄河流域的陶寺古城遗址、长江流域的良渚古城遗址、西辽河流域的牛河梁遗址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的特征是(   )
A.继承发扬 B.博大精深
C.一脉相承 D.多元一体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以社会阶层严重分化,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国家作为判断文明的标志,具有可辨识王权和国家的物化标志,即都城或其他大型公共设施的兴建、高等级建筑——宫殿的出现(往往与其他区域相隔离)、随葬品丰富且有彰显墓主人尊贵身份的器具——礼器的大型墓葬的出现、贵重资源和高等级物品的生产和分配为统治者所掌控、战争和暴力成为社会常见的现象、稳定的分层级的区域社会等,核心要义是国家的产生。
——王巍《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材料二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
材料三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1)根据材料一,写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哪一遗址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华夏族的形成有何特点?材料二中华夏族“渐化合以成一族”主要涉及传说中的哪两位人物?他们被后人尊崇为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一制度?这一制度对当今社会有什么借鉴意义?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时作业】
1.A
2.A 【解析】 城市建设必须以较强的经济基础为支撑,只有农业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大量人口提供生活保障。因此,良渚古城的修建得益于农业经济的发展。A项符合题意。
3.D 4.B 5.A 6.A 7.D 8.A 9.D
10.(1)社会阶层严重分化,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国家。良渚古城。
(2)由多民族融合而成。炎帝、黄帝。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3)禅让制。选贤举能,任人唯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