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浙江省衢州市皇朝墩遗址(距今约9300-8000年)古水稻田是迄今世界发现年代最早的水稻田,刷新了学术界对史前稻田和稻作农业发展的认知。根据现有成果,关于该遗址,以下表述最为合理的是(  )
A.出土工具应当以打制石器为主 B.处于父系氏族社会发展阶段
C.有益于探索世界稻作农业起源 D.对大汶口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答案】C
【知识点】农业产生后的生产关系变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涉及的时期(距今约9300-8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早期,此时应该是使用磨制石器为主,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此时处于母系氏族时期,排除B;
结合所学知识,这一考古发现充实了稻作农业起源的证据链,对于稻作农业的研究是有益的,故C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根据已有成果不能确定皇朝墩遗址对大汶口文化的影响,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原始农业产生的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公元前6世纪中期,楚国国君熊通攻占了陈国的一块土地,按照周制,他应该把这块新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叔伯兄弟,而他却直接派自己人去开拓和经营这块土地。于是,这块土地上的产出,便可以尽归楚王所有。这块没有被分封出去的土地,便悬(古代通“县”字)挂在了那里,称之为“县”。该材料能够说明(  )
A.宗法制与分封制已经瓦解 B.楚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C.楚国已经进入了封建时代 D.县制的产生方式与起源
【答案】D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仅表明楚国国君在攻占土地后的做法与周制不同,但不能就此说明宗法制与分封制已经瓦解,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楚国国君的做法虽然与周制不同,但不能说明楚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排除B;
结合所学知识,楚国的这一行为不能表明楚国已经进入封建时代,排除C;
结合所学知识,楚王直接派人开拓经营,土地归楚王所有,称“县”(“悬” 通 “县”)。这直接反映了春秋时期县制的起源场景(源于诸侯国对新占领土地的直接管理需求)和产生方式(打破分封制,由国君直接控制地方),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县制的产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行书律》(公元前186年)规定文书传递:“十里置一邮……一邮十二室……邮人勿令(徭)戍……书不急,擅以邮行,罚金二两。……邮人行书,一日一夜行二百里。……过半日至盈一日,笞百;过一日,罚金二两。”以上材料最能直接说明(  )
A.邮驿制度从汉代开始出现 B.邮驿制度导致了文书繁密
C.文书传递制度已相对完善 D.文书传递加重了人民负担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邮驿制度最早设立于商周时期,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文书繁密是邮驿制度发展的原因之一,非影响,排除B;
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文书传递的交通体系、奖惩措施、传递速度等,说明该制度相对完善,故C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文书制度传递不会直接加重人民负担,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文书制度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唐律疏议》对“不孝”进行了明确界定:“善事父母曰孝。既有违犯,是名‘不孝’”。并在《名例律》中具体罗列了种种不孝行为,比如“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告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诅咒祖父母、父母者,流。”这说明《唐律疏议》(  )
A.是中国最早最完整法典 B.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C.是一部典型的礼仪法典 D.深受儒家伦理思想影响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晋律》是中国最早最完整法典,而《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但题干强调的是其对“不孝”的界定,排除B;
结合所学知识,《唐律疏议》是一部综合性的法典,涵盖了众多方面的规定,不能简单归结为礼仪法典,排除C;
结合所学知识,题干中对 “不孝” 进行明确界定,并罗列种种不孝行为及相应惩罚,“孝” 是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内容,这充分表明《唐律疏议》深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唐律疏议》的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北方边防示意图。该时期是(  )
A.秦朝 B.汉朝 C.元朝 D.明朝
【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内陆边疆关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秦朝的都城在咸阳,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汉朝西北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匈奴,排除B;
结合所学知识,元朝北部设置的是岭北行省,排除C;
结合所学知识,示意图中出现“鞑靼”“京师(北京)”“长城”和“九边”的设置等,综合判断为明朝,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明朝的疆域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据统计清朝全国海关税收,1861年为496万两,1864年为787万两,1871年为1122万两,1894年为2252万两,清政府各种赋税收入中海关税收占第二位。这一情况表明晚清(  )
A.民族工商业有巨大发展 B.海关大权被外国把持
C.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D.中国关税有大幅提高
【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1861年至1894年我国海关税收迅速增长,没有涉及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1861年至1894年我国海关税收迅速增长,但没有涉及海关大权被外国把持,排除B;
结合所学知识,自1861年至1894年我国海关税收迅速增长,在各种赋税收入中占据第二位,反映了中国近代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与世界市场关系日益紧密,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故C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迫使中国降低关税,便利了列强商品输出,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7.(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如图是一张国民党政府发行的金圆券,下列项中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巨额面值说明存在严重通货膨胀
B.抗日战争是造成严重通胀的重要原因
C.金圆券由国民政府中央银行发行
D.金圆券失信使民间自动重新使用银元
【答案】B
【知识点】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在正常的经济状况下,货币的面值通常不需要如此巨大,只有当物价飞涨、货币贬值严重时,才会发行这种大额面值的货币来应对经济问题,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金圆券发行于1948年,此时抗日战争已经结束,造成国民党统治后期严重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国民党发动内战,军费开支巨大,大量发行货币弥补财政赤字,导致货币贬值,物价飞涨,故B符合题意;
结合所学知识,从图中 “中央银行” 的字样可以看出,金圆券是由国民政府中央银行发行的,排除C;
结合所学知识,由于金圆券失信,失去了民众的信任,导致民间自动重新使用银元,这符合当时的经济和社会状况,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国民党的统治危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8.(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一名美国记者曾这样评论:“八路军用事实表明了他同人民站在一起。在这里,群众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民主权利,第一次可以作为人、作为公民过一种体面的生活。群众懂得,保家卫国,就是保卫自己的土地。”以下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
A.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B.土地革命运动的开展
C.“三三制”原则的落实 D.《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答案】C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土地革命运动也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展的,排除B;
结合所学知识,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群众拥有民主权利。“三三制” 原则的落实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政权建设中实行的原则,这一原则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体现了共产党与人民站在一起,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权利,故C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三三制原则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9.(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直至1980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才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1980年前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最重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B.个人收入少而均衡
C.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D.未与国际社会接轨
【答案】C
【知识点】中国个人所得税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虽然也是一个因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A;
B合所学知识,个人收入少而均衡,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种表现,排除B;
结合所学知识,1980年前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最重要原因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分配等环节主要由国家统一计划和安排。个人的收入相对稳定且均衡,差距不大,而且大部分经济活动都在国家的计划控制之中,故C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当时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才是决定是否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核心要素,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0.(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要以不违背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根据地方实际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这表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  )
A.是中央领导下的地方自治 B.强调权利与义务统一
C.遵循各民族一律平等原则 D.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力
【答案】A
【知识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民族区域自治是在中央的领导之下进行的地方自治,中央制定统一的原则和框架,地方在这个范围内行使自治权,故A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题干中并未涉及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的内容,重点阐述的是自治权与宪法法律原则的关系,排除B;
结合所学知识,各民族一律平等原则指各民族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各民族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题干没有体现相关内容,排除C;
结合所学知识,民族区域自治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不是高度自治权力,特别行政区才享有高度自治权,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1.(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1、3、6条的内容分别是:“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经长官委任的承审员或仲裁员,在执行职务中收受贿赂的,处死刑。”“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以上材料不能说明《十二铜表法》(  )
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努力确保司法公正
C.蕴含长久的精神与价值 D.遵循无罪推定原则
【答案】C
【知识点】《十二铜表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体现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材料“经长官委任的承审员或仲裁员,在执行职务中收受贿赂的,处死刑”体现的是对司法人员的严格监管,主要是为了确保司法公正,排除B;
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十二铜表法》对后世的精神与价值,故C符合题意;
结合所学知识,无罪推定是指任何人在未经依法判决有罪之前,应视其无罪,因此材料“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体现的是遵循无罪推定原则,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十二铜表法》的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2.(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847年,西法兰克王国颁布《麦尔森法令》:“每个自由人必须按照他的意愿从我们或我们的忠臣中,选择一个领主……如无正当理由任何人都不得离开他的领主……我们要把权利赐给我们的忠臣们,而且我们决不愿对他们做任何违反理性的事。”以上法令表明法兰克王国(  )
A.实行等级君主制 B.国王权力不断集中
C.实行封君封臣制 D.启蒙思想影响广泛
【答案】C
【知识点】封君封臣制度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在材料中未体现出等级代表会议等相关内容,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国王在强调对忠臣(封臣)的权利赐予,更多的是体现封君封臣关系,而非国王权力集中,排除B;
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的法令提到每个自由人要选择一个领主,并且没有正当理由不得离开领主,同时国王要赐权利给忠臣们。这体现了封君封臣制的特点,封君封臣制下封臣要效忠于封君,封君也要保护封臣的权利等关系,故C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启蒙思想产生于17-18世纪,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封君封臣制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3.(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1689—1690年,英国议会将拨付给国王的永久性收入作了划分:一部分供王室和政府的日常开支,一部分则用于战争等非常财政支出。威廉三世在1695年12月月底召开的议会上发言说,“目前王室专款的金额无法维持我的正常生活了,你们应该对此表示关注”。导致该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王在法下”的悠久传统 B.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C.《权利法案》的颁布实行 D.英国议会改革的推行
【答案】D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在英国,“王在法下”传统由来已久,这一传统限制了国王的权力,包括财政权,与国王财政受到限制相关,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国王的权力受到很大限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了政权,会对国王的财政等权力进行限制,排除B;
结合所学知识,《权利法案》的颁布限制了王权,在财政等多方面对国王进行约束,是造成材料现象的原因,排除C;
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了17世纪末光荣革命后国王的权力收到限制,这一现象源于“王在法下”的传统、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权利法案》的颁布实行,而议会改革开始于1832年,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英国议会改革的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4.(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1815年,反法联盟召开维也纳会议,确立了重划拿破仑战败后欧洲政治地图的相关原则,其中的势力均衡原则就是“确保在重整欧洲版图的过程中,无任何一国可取绝对的优势以如拿破仑般主宰欧洲”。该做法(  )
A.凸显了大国的霸权主义行为
B.打上了对强国采取绥靖妥协政策的烙印
C.刺激了法国民族意识的高涨
D.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欧洲政局的稳定和平
【答案】D
【知识点】国际法的形成;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大国主导重划欧洲政治地图,确实体现了大国的影响力和主导地位,但霸权主义更强调的是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强制控制和压迫,在维也纳会议的背景下,虽然是大国主导,但主要目的是实现势力均衡,并非单纯的霸权,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绥靖妥协政策通常是指对侵略者的姑息纵容,而在维也纳会议中,是为了实现欧洲的新平衡,不是对强国的绥靖妥协,排除B;
结合所学知识,维也纳会议主要是确立欧洲的政治格局,重点不在于对法国民族意识产生直接的刺激,排除C;
结合所学知识,维也纳会议目的就是避免任何一国主宰欧洲,这种平衡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大国之间的激烈冲突,从而有利于欧洲政局的稳定和平,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维也纳会议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5.(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体系开创了运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B.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地
C.“全体一致”原则使国联不能有效制裁侵略行为
D.国际联盟被英、美控制,不具有普遍性和权威性
【答案】C
【知识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之前,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运用国际会议和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一战前的维也纳体系下,国际法的应用范围已经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地,排除B;
结合所学知识,国际联盟实行“全体一致”原则,意味着只要国联的任何一个成员国反对,国联就无法对侵略行为进行有效的制裁,所以国联不能有效制裁侵略行为,故C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美国未参加国联,国联被英法控制,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国际联盟的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6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6.(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宋代四川以铁钱为主,大的每千钱25斤,中等的13斤,这对于商旅是一个很大的阻碍。而且铁钱的不便,不只在其每枚钱体积之大和分量之重,还在其每枚钱购买力之小。如宋初四川所行的部分铁钱,每枚仅重一钱,一匹罗卖到两万个钱,有130斤重。这则材料可用于(  )
A.证明纸币最早在四川出现 B.证明宋代海外贸易繁荣
C.解释在四川产生纸币原因 D.说明四川货币流通量大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题干只是强调了铁钱使用的种种不便,但并未直接提及纸币最早在四川出现,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题干主要说的是四川地区铁钱使用的不便,没有涉及到海外贸易的情况,排除B;
结合所学知识,题干描述了铁钱每枚钱体积大、分量重且购买力小的情况,比如一匹罗要卖到两万个钱且重达130斤,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铁钱在使用中的极大不便,从而能够解释在四川产生纸币的原因,故C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题干主要强调的是铁钱的自身特点以及使用不便,而非着重说明四川货币流通量的大小,且题干所给内容也无法直接得出四川货币流通量大的结论,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交子产生的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7.(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以下是周恩来和邓小平对新中国成立初中国外交政策的解读。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人物 解读
周恩来 “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的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场。即使对于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也不能有依赖之心。”
邓小平 “一边倒,愈早表现于行动则对我愈有利,内部政策强调认真的从自力更生打算,而且认真着手做。” “一边倒和自力更生,不但可以立于坚固的基础上,而且才可能迫使帝国主义就我之范。”
A.外交政策已经走向成熟
B.外交政策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
C.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D.打破了美国对中国外交上的封锁
【答案】B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一边倒的提出并非外交成熟的阶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反映外交政策的原则性,“一边倒和自力更生”相结合反映政策的灵活性,故B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题干并未体现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排除C;
结合所学知识,该阶段外交并未打破外交封锁,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8.(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据普鲁塔克记载,斯巴达的孩子们一长到7岁,就由国家收养,编入连队,夜间睡在地铺上,垫的是他们搜集来的灯芯草穗子。城邦故意不提供足够饮食,不足部分由孩子们想办法来补充。而在其他希腊人国家,一旦孩子懂得他人话语时,父母就会把他托付给一个导师,将他送到学校学习识字、音乐,并在训练馆训练;他们还习惯让孩子尽可能多吃。材料最能够说明(  )
A.斯巴达城邦实行寡头政治 B.雅典是古希腊民主城邦代表
C.古希腊注重民主素质培养 D.公民培养受到政治传统影响
【答案】D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所述为斯巴达和其他希腊城邦对城邦子弟的教育方式,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没有提及其民主政治制度,排除B;
结合所学知识,古希腊的斯巴达注重对公民军事素质而非民主素质的培养,排除C;
结合所学知识,斯巴达居民中人数最多的是被称为‘希洛人”的奴隶,他们被固定在土地上,从事艰苦的农业劳动,每年把收获物的一半上激给奴隶主,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的统治,以便对内镇压对外作战,斯巴达实行少数人掌握政权的寡头政治,注重军事力量的建设,斯巴达人从小就接受军事训练,被培养成纪律严明、英勇无畏的战士。而在其他希腊城邦,多数实行带有民主因素的政治制度,公民是国家的支柱,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注重对公民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可见古希腊公民培养受到政治传统影响,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9.(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亨利二世为加强对不列颠的统治,在司法上做了重大改革:从1163年起废止杂乱无章的旧法,开始制定新法,规定以英格兰的习惯与惯例来判案;亨利二世定期派遣王室法庭到各地巡回审理地方案件卷宗,既能使案件得到及时处理,又方便了民众,减轻了他们的诉讼费用,更重要的是巡回法庭将国王的司法审判权力触及到了各级领地中,逐渐将地方的司法权收归王室。这使英国(  )
①司法逐渐走向统一 ②不受日耳曼法和教会法影响
③普通法逐渐形成 ④成为专制王权国家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A
【知识点】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通过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英国法律获得了重大发展,有利于司法的统一,普通法在此基础上得以形成,①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英国法律受日耳曼法和教会法影响,②错误,16世纪左右英国成为专制王权国家,④错误。故A正确,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近代西方法律的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0.(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据统计,1855-1868年英国录用的9826名文官中,有7033名未经任何竞争考试而获得官职,有2765名只经过一些有限的竞争性选拔,只有28人是经过完全公开的竞争性选拔的。1870年,英国再次颁布法令,规定文官委员会委员在财政部的监督下,有权独立决定被录用文官的基本条件。为了避开保守势力的压力,又规定外交部和内政部例外,某些高级官职可不经考试而由内阁直接任命。材料主要反映出英国(  )
A.内阁有凌驾法律之上的权力 B.政党政治严重影响官员选拔
C.文官制度还有待发展和完善 D.官僚习气导致制度不断僵化
【答案】C
【知识点】西方文官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题干没有提及内阁的权力,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题干主要说的是文官录用的情况,没有提及政党,排除B;
结合所学知识,英国的文官制度存在不合理之处,还不够健全和完善,有待进一步发展,故C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僚习气通常指在官僚体制中存在的一些不良作风和行为表现,题干中并未体现官僚习气,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西方文官制度的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1.(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以前的学者考察秦律死刑史时,往往根据的是传世文献的记载,罗列出许多秦的死刑。以清代沈家本的《历代刑法考》为例,就列举了“夷三族、斩、戮尸、枭首、车裂、具五刑、弃市、族、腰斩、磔、体解、蒺藜”等十二种名称。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出土,人们发现秦简中记载的死刑名称相当少,统计下来,只有“定杀、“生埋”、“磔”、“弃市”和“戮”,而处以死罪的律文条目也寥寥无几。对以上材料认识合理的是(  )
A.传世文献与秦墓竹简互相矛盾 B.不同史料的使用应考证辨析
C.证明秦严刑峻法的暴政不存在 D.新史料必然产生新研究成果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传世文献记载了很多秦的死刑种类,而秦墓竹简中记载的死刑名称较少,这并不意味着二者互相矛盾。只是它们来源不同,反映的情况可能有所侧重,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传世文献和秦墓竹简对于秦律死刑的记载存在差异,所以在使用这些不同的史料时,确实应该进行考证和辨析,以更全面、准确地了解秦律死刑的真实情况,故B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秦墓竹简中记载的死刑名称少、律文条目少,并不能证明秦严刑峻法的暴政不存在,排除C;
结合所学知识,新史料的出现不一定必然产生新的研究成果,关键还在于如何科学地运用和解读这些新史料,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的法律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2题18分,第23题7分,第24题15分,第25题12分,共52分)
22.(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冲突交融,推动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形势图》
材料二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北朝的胡人君主,都有大单于和中国皇帝的双重身份。唐太宗继承了同样的传统,身兼中国大皇帝和草原上天可汗。唐朝周边的许多地区实际上仍由原来地方族群的领袖管理,他们有“大都督”“大都护”这一类的名称,甚至还加上唐室中央政府的官衔。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等
材料三 土司在其辖区内有至高无上的特权。土民的“子女财帛总非本人所有”,土司“可以任意取其牛马,夺其子女,生杀任情,土民受其鱼肉,敢怒而不敢言”。在土司区,广大“土民”如同牲畜一样,可以被土司任意买卖、转让,或杀死敬神、祭祖。贵州土司“一年四小派,三年一大派,小派计钱,大派计两,土民岁输土徭,较汉民丁粮加多十倍”。土司“无论户婚、田土及命案各案,审之先,不分曲直,只以贿赂为胜负。迨及审后,胜者又索谢恩礼,负者也有赎罪钱。其有家贫无力出办者,即籍没其家财,折卖其人口”。土司疯狂抢占土地,可耕的熟田大量被土司占有,而荒地土司又往往以“守险戒敌”为理由不许开垦,这样就使广大农民无立足之地,有的逃亡,有的沦为土司的家奴。且土司“以其世官世民,不得于父,必得于子孙,……故死则死耳,莫敢与较者”。
——摘编自张捷夫《论改土归流的进步作用》
(1)观察材料一图中的A、B、C、D所处的四个局部区域,请写出西汉政府在相应区域对民族事务实行的政策或举措。指出汉朝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
(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朝前期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唐玄宗时期处理与靺鞨粟末部关系的举措。
(3)根据材料三,概括土司特权的表现。结合所学,概括清代推行改土归流的积极影响。
【答案】(1)A:设置护乌桓校尉 B:与匈奴和亲或三次击败匈奴 C:设河西四郡 D:张骞出使西域或设西域都护府;机构:大鸿胪
(2)特点:民族政策开明;兼收并蓄;治理方式灵活;注重因俗而治。
举措: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3)特权:随意侵害土民生命与财产;对土民任意摊派苛捐杂税;把持司法诉讼,贪腐横生;疯狂兼并土地,农民逃亡或沦为家奴。
影响: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巩固。(任答2点)
【知识点】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中国古代民族事务机构;汉武帝疆域开拓与民族治理;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可知,汉初,朝廷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故B:与匈奴和亲或三次击败匈奴。为了配合对匈奴的战争,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后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故D:张骞出使西域或设西域都护府;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故C:设河西四郡。在东北,设护乌桓校尉,故A:设置护乌桓校尉。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故机构为大鸿胪。
(2)特点:据材料二“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可得出“兼收并蓄”;据材料二“唐朝周边的许多地区实际上仍由原来地方族群的领袖管理”可得出“注重因俗而治”;结合所学可知,唐朝采取了多种方式处理民族关系,体现了治理方式的灵活性,同时也体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举措: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3)特权:据材料二“土司‘可以任意取其牛马,夺其子女,生杀任情,土民受其鱼肉,敢怒而不敢言’”可得出“随意侵害土民生命与财产”;据材料二“贵州土司‘一年四小派,三年一大派,小派计钱,大派计两,土民岁输土徭,较汉民丁粮加多十倍’”可得出“对土民任意摊派苛捐杂税”;据材料二“无论户婚、田土及命案各案,审之先,不分曲直,只以贿赂为胜负”可得出“把持司法诉讼,贪腐横生”;据材料二“土司疯狂抢占土地,可耕的熟田大量被土司占有,而荒地土司又往往以‘守险戒敌’为理由不许开垦,这样就使广大农民无立足之地,有的逃亡,有的沦为土司的家奴”可得出“疯狂兼并土地,农民逃亡或沦为家奴”。影响:可以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方面、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西汉(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汉初,朝廷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故B:与匈奴和亲或三次击败匈奴。为了配合对匈奴的战争,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后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故D:张骞出使西域或设西域都护府;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故C:设河西四郡。在东北,设护乌桓校尉,故A:设置护乌桓校尉。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故机构为大鸿胪。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唐朝(中国)。特点:据材料二“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可得出“兼收并蓄”;据材料二“唐朝周边的许多地区实际上仍由原来地方族群的领袖管理”可得出“注重因俗而治”;结合所学可知,唐朝采取了多种方式处理民族关系,体现了治理方式的灵活性,同时也体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举措: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3)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清朝(中国)。特权:据材料二“土司‘可以任意取其牛马,夺其子女,生杀任情,土民受其鱼肉,敢怒而不敢言’”可得出“随意侵害土民生命与财产”;据材料二“贵州土司‘一年四小派,三年一大派,小派计钱,大派计两,土民岁输土徭,较汉民丁粮加多十倍’”可得出“对土民任意摊派苛捐杂税”;据材料二“无论户婚、田土及命案各案,审之先,不分曲直,只以贿赂为胜负”可得出“把持司法诉讼,贪腐横生”;据材料二“土司疯狂抢占土地,可耕的熟田大量被土司占有,而荒地土司又往往以‘守险戒敌’为理由不许开垦,这样就使广大农民无立足之地,有的逃亡,有的沦为土司的家奴”可得出“疯狂兼并土地,农民逃亡或沦为家奴”。影响:可以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方面、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23.(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直隶总督袁世凯、湖广总督张之洞、盛京将军赵尔巽、两江总督周馥等有实力的督抚大员联衔会奏,他们认为“就目前而论,纵使科举立停,学堂遍设,亦必须十数年后,人才始盛。如再迟至十年,甫停科举,学堂有迁延之势,人才非急切可求,又必须二十余年后,始得多士之用”。他们的结论是“故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废科举始”。
——摘编自郑天挺、南炳文编《清史》
材料二 1910年,梁启超在游历欧美,目睹西方国家借助科举制度改造成的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成效之后,发出惊世之论:“夫科举非恶制也,所恶乎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一八九三年,始改用此种实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抑更章章也。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一大发明也。”
——陈祥龙《梁启超“科举观”的嬗变》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清末“废科举”进行评析。
【答案】观点:废除科举制度有其时代必要性,但是科举作为考试选官制度依然存在价值。
伴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西学的传播和新政开展,废科举成为历史潮流。原有的八股取士难以选拔新式人才,学堂制度推行存在一定的难度。但科举制仍存在一定的价值,例如科举制通过考试途径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且为西方文官制度所借鉴利用。
【知识点】学堂选官与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材料一“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废科举始”和材料二“夫科举非恶制也”并结合所学可拟定观点:废除科举制度有其时代必要性,但是科举作为考试选官制度依然存在价值。其次,展开论述。论述从其被废除的必然性、依然具有的价值两方面进行阐述。可以先描述当时的时代背景,引出废科举的必要性,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传播;新政开展,但原有的八股取士难以选拔新式人才,学堂制度推行存在一定的难度;再从科举制的选官方式、原则入手,以及西方文官制度对其借鉴,强调其价值,即科举制通过考试途径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为西方文官制度所借鉴利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清朝废除科举制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4.(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1年5月奥地利最大的银行——信贷银行破产倒闭,银行挤兑恐慌迅速蔓延欧洲。同年7月德国达姆斯达特国民银行倒闭,德国的中央银行——帝国银行的黄金储备从23.9亿马克骤减至13.6亿马克,不得不依靠英格兰银行的紧急贷款才得以拯救。德国在美国的协调之下开始延缓战争赔款的偿付。这激怒了法国人,于是从帝国央行和英格兰银行大量撤回黄金,从而进一步引发了英镑的挤兑。1931年9月21日英镑在挤兑压力之下被迫同黄金脱钩,英国货币当局几乎放弃了管理汇率的努力,英镑汇价从4.86美元下降到年底的3.25美元的低点,短短数月之内跌掉三分之一。
——彭志文《大萧条与金本位》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之后出现多次美元危机。1960年美国的货币性负债首次超过其黄金储备,美元资产遭到抛售,许多国家要求将其持有的美元储备兑换为黄金。同时,西欧国家担心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后将实施“凯恩斯主义扩张政策”,进一步加剧美国的通货膨胀状况,并造成美元实际购买力的继续下降。在这种预期下,黄金作为避险工具成为投机资本的目标。……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下降到了9070吨,价值110亿美元,而美国政府的短期负债已经达到了250亿美元,这意味着外国政府和中央银行所持有的美元中只有44%得到了黄金保证。
——李晓耕《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与演变分析——基于美元霸权的视角》
(1)根据材料一,概述20世纪30年代西方金融领域的现象。结合所学,指出导致该现象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原因。举两例说明中国为建立公正合理新秩序在货币金融领域的努力。
【答案】(1)现象:信贷银行破产倒闭引发挤兑,各大银行黄金储备量骤减,进一步引发英镑挤兑,英镑与黄金脱钩,英镑汇价剧烈下跌。
原因:经济大萧条(经济大危机);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剧增;原有国际金融体系制度设计不合理。(答到两点即可)
(2)原因:美元危机出现,美元资产遭到抛售;西欧国家对美国的通胀预期;美国出现“滞胀”现象;美国黄金储备量的下降。
努力:设立丝路基金;设立“亚投行”;参与建立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任答2点即可)
【知识点】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金融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解析】【分析】(1)现象:根据材料一“1931年5月奥地利最大的银行——信贷银行破产倒闭,银行挤兑恐慌迅速蔓延欧洲”“德国的中央银行——帝国银行的黄金储备从23.9亿马克骤减至13.6亿马克”“从而进一步引发了英镑的挤兑”“1931年9月21日英镑在挤兑压力之下被迫同黄金脱钩”“英镑汇价从4.86美元下降到年底的3.25美元的低点”可知,“信贷银行破产倒闭引发挤兑,各大银行黄金储备量骤减,进一步引发英镑挤兑,英镑与黄金脱钩,英镑汇价剧烈下跌”。原因:根据材料一“1931年”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处于经济大危机之时;根据材料一“德国的中央银行……不得不依靠英格兰银行的紧急贷款才得以拯救……这激怒了法国人……从而进一步引发了英镑的挤兑”可知,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剧增;结合所学可知,还与原有的国际金融体系制度设计不合理有关。
(2)原因:根据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之后出现多次美元危机”可知,美元危机出现,美元资产遭到抛售;根据材料二“西欧国家担心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后将实施‘凯恩斯主义扩张政策’,进一步加剧美国的通货膨胀状况”可知,西欧国家对美国的通胀预期;根据材料二“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下降到了9070吨”可知,美国黄金储备量的下降;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背景就是美国出现“滞胀”现象。努力:作为迅速崛起的新兴经济体,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逐步提升。2014年由中国首倡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成立;同年,丝路基金成立;2015年,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本题是概括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西方)。现象:根据材料一“1931年5月奥地利最大的银行——信贷银行破产倒闭,银行挤兑恐慌迅速蔓延欧洲”“德国的中央银行——帝国银行的黄金储备从23.9亿马克骤减至13.6亿马克”“从而进一步引发了英镑的挤兑”“1931年9月21日英镑在挤兑压力之下被迫同黄金脱钩”“英镑汇价从4.86美元下降到年底的3.25美元的低点”可知,“信贷银行破产倒闭引发挤兑,各大银行黄金储备量骤减,进一步引发英镑挤兑,英镑与黄金脱钩,英镑汇价剧烈下跌”。
原因:根据材料一“1931年”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处于经济大危机之时;根据材料一“德国的中央银行……不得不依靠英格兰银行的紧急贷款才得以拯救……这激怒了法国人……从而进一步引发了英镑的挤兑”可知,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剧增;结合所学可知,还与原有的国际金融体系制度设计不合理有关。
(2)本题是概括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世界)。原因:根据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之后出现多次美元危机”可知,美元危机出现,美元资产遭到抛售;根据材料二“西欧国家担心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后将实施‘凯恩斯主义扩张政策’,进一步加剧美国的通货膨胀状况”可知,西欧国家对美国的通胀预期;根据材料二“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下降到了9070吨”可知,美国黄金储备量的下降;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背景就是美国出现“滞胀”现象。
努力:作为迅速崛起的新兴经济体,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逐步提升。2014年由中国首倡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成立;同年,丝路基金成立;2015年,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25.(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条目 内容
第8条 所有法国人均享有民事权利。
第537条 个人得自由处分属其所有的财产,但应遵守法律规定的各种限制。
第552条 土地所有权包括地上所有权与地下所有权。土地所有权人得在地上进行其认为适当的任何栽种与建筑。
——节选自《法国民法典》
材料二
条目 内容
第3条 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第4条 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206条 国家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节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自拟题目,从时代背景的角度谈谈你对法律发展的看法。(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一)论题
层次1:论题不明确或价值导向不正确
层次2:论题比较明确且价值导向正确
层次3:论题明确且价值导向正确
(二)史料实证根据材料得出答案
(任选):《法国民法典》与资产阶级革命及思想解放运动的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与《法国民法典》包括中华法系的联系。
(三)层次要求
层次1:观点正确,但史实零散,或运用不恰当,或史论未结合,未涉及时代背景下的法律发展与建设。
层次2:观点正确,能结合比较充分、恰当的史实进行比较深入的论证,史论结合较好,能突出时代背景下的法律发展与建设。
层次3:观点正确,能结合充分恰当的史实,进行全面、深入的论证,史论结合好,能突出时代背景下的法律发展与建设。
(三)历史表述
层次1:思路不清,词不达意,表述不成文
层次2:思路基本清晰,逻辑基本合理,语句通畅,表述成文
层次3: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表述成文
【知识点】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首先明确观点和题目,提要要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可以从《法国民法典》与资产阶级革命及思想解放运动的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与《法国民法典》包括中华法系的联系入手,确立题目,然后根据史实进行论述,例如法国《民法典》的时代背景、内容及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联系,进行论述,做到史论结合,最后,进行总结,法律对于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法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 / 1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浙江省衢州市皇朝墩遗址(距今约9300-8000年)古水稻田是迄今世界发现年代最早的水稻田,刷新了学术界对史前稻田和稻作农业发展的认知。根据现有成果,关于该遗址,以下表述最为合理的是(  )
A.出土工具应当以打制石器为主 B.处于父系氏族社会发展阶段
C.有益于探索世界稻作农业起源 D.对大汶口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2.(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公元前6世纪中期,楚国国君熊通攻占了陈国的一块土地,按照周制,他应该把这块新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叔伯兄弟,而他却直接派自己人去开拓和经营这块土地。于是,这块土地上的产出,便可以尽归楚王所有。这块没有被分封出去的土地,便悬(古代通“县”字)挂在了那里,称之为“县”。该材料能够说明(  )
A.宗法制与分封制已经瓦解 B.楚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C.楚国已经进入了封建时代 D.县制的产生方式与起源
3.(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行书律》(公元前186年)规定文书传递:“十里置一邮……一邮十二室……邮人勿令(徭)戍……书不急,擅以邮行,罚金二两。……邮人行书,一日一夜行二百里。……过半日至盈一日,笞百;过一日,罚金二两。”以上材料最能直接说明(  )
A.邮驿制度从汉代开始出现 B.邮驿制度导致了文书繁密
C.文书传递制度已相对完善 D.文书传递加重了人民负担
4.(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唐律疏议》对“不孝”进行了明确界定:“善事父母曰孝。既有违犯,是名‘不孝’”。并在《名例律》中具体罗列了种种不孝行为,比如“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告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诅咒祖父母、父母者,流。”这说明《唐律疏议》(  )
A.是中国最早最完整法典 B.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C.是一部典型的礼仪法典 D.深受儒家伦理思想影响
5.(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北方边防示意图。该时期是(  )
A.秦朝 B.汉朝 C.元朝 D.明朝
6.(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据统计清朝全国海关税收,1861年为496万两,1864年为787万两,1871年为1122万两,1894年为2252万两,清政府各种赋税收入中海关税收占第二位。这一情况表明晚清(  )
A.民族工商业有巨大发展 B.海关大权被外国把持
C.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D.中国关税有大幅提高
7.(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如图是一张国民党政府发行的金圆券,下列项中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巨额面值说明存在严重通货膨胀
B.抗日战争是造成严重通胀的重要原因
C.金圆券由国民政府中央银行发行
D.金圆券失信使民间自动重新使用银元
8.(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一名美国记者曾这样评论:“八路军用事实表明了他同人民站在一起。在这里,群众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民主权利,第一次可以作为人、作为公民过一种体面的生活。群众懂得,保家卫国,就是保卫自己的土地。”以下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
A.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B.土地革命运动的开展
C.“三三制”原则的落实 D.《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9.(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直至1980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才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1980年前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最重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B.个人收入少而均衡
C.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D.未与国际社会接轨
10.(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要以不违背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根据地方实际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这表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  )
A.是中央领导下的地方自治 B.强调权利与义务统一
C.遵循各民族一律平等原则 D.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力
11.(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1、3、6条的内容分别是:“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经长官委任的承审员或仲裁员,在执行职务中收受贿赂的,处死刑。”“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以上材料不能说明《十二铜表法》(  )
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努力确保司法公正
C.蕴含长久的精神与价值 D.遵循无罪推定原则
12.(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847年,西法兰克王国颁布《麦尔森法令》:“每个自由人必须按照他的意愿从我们或我们的忠臣中,选择一个领主……如无正当理由任何人都不得离开他的领主……我们要把权利赐给我们的忠臣们,而且我们决不愿对他们做任何违反理性的事。”以上法令表明法兰克王国(  )
A.实行等级君主制 B.国王权力不断集中
C.实行封君封臣制 D.启蒙思想影响广泛
13.(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1689—1690年,英国议会将拨付给国王的永久性收入作了划分:一部分供王室和政府的日常开支,一部分则用于战争等非常财政支出。威廉三世在1695年12月月底召开的议会上发言说,“目前王室专款的金额无法维持我的正常生活了,你们应该对此表示关注”。导致该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王在法下”的悠久传统 B.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C.《权利法案》的颁布实行 D.英国议会改革的推行
14.(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1815年,反法联盟召开维也纳会议,确立了重划拿破仑战败后欧洲政治地图的相关原则,其中的势力均衡原则就是“确保在重整欧洲版图的过程中,无任何一国可取绝对的优势以如拿破仑般主宰欧洲”。该做法(  )
A.凸显了大国的霸权主义行为
B.打上了对强国采取绥靖妥协政策的烙印
C.刺激了法国民族意识的高涨
D.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欧洲政局的稳定和平
15.(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体系开创了运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B.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地
C.“全体一致”原则使国联不能有效制裁侵略行为
D.国际联盟被英、美控制,不具有普遍性和权威性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6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6.(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宋代四川以铁钱为主,大的每千钱25斤,中等的13斤,这对于商旅是一个很大的阻碍。而且铁钱的不便,不只在其每枚钱体积之大和分量之重,还在其每枚钱购买力之小。如宋初四川所行的部分铁钱,每枚仅重一钱,一匹罗卖到两万个钱,有130斤重。这则材料可用于(  )
A.证明纸币最早在四川出现 B.证明宋代海外贸易繁荣
C.解释在四川产生纸币原因 D.说明四川货币流通量大
17.(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以下是周恩来和邓小平对新中国成立初中国外交政策的解读。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人物 解读
周恩来 “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的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场。即使对于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也不能有依赖之心。”
邓小平 “一边倒,愈早表现于行动则对我愈有利,内部政策强调认真的从自力更生打算,而且认真着手做。” “一边倒和自力更生,不但可以立于坚固的基础上,而且才可能迫使帝国主义就我之范。”
A.外交政策已经走向成熟
B.外交政策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
C.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D.打破了美国对中国外交上的封锁
18.(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据普鲁塔克记载,斯巴达的孩子们一长到7岁,就由国家收养,编入连队,夜间睡在地铺上,垫的是他们搜集来的灯芯草穗子。城邦故意不提供足够饮食,不足部分由孩子们想办法来补充。而在其他希腊人国家,一旦孩子懂得他人话语时,父母就会把他托付给一个导师,将他送到学校学习识字、音乐,并在训练馆训练;他们还习惯让孩子尽可能多吃。材料最能够说明(  )
A.斯巴达城邦实行寡头政治 B.雅典是古希腊民主城邦代表
C.古希腊注重民主素质培养 D.公民培养受到政治传统影响
19.(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亨利二世为加强对不列颠的统治,在司法上做了重大改革:从1163年起废止杂乱无章的旧法,开始制定新法,规定以英格兰的习惯与惯例来判案;亨利二世定期派遣王室法庭到各地巡回审理地方案件卷宗,既能使案件得到及时处理,又方便了民众,减轻了他们的诉讼费用,更重要的是巡回法庭将国王的司法审判权力触及到了各级领地中,逐渐将地方的司法权收归王室。这使英国(  )
①司法逐渐走向统一 ②不受日耳曼法和教会法影响
③普通法逐渐形成 ④成为专制王权国家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0.(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据统计,1855-1868年英国录用的9826名文官中,有7033名未经任何竞争考试而获得官职,有2765名只经过一些有限的竞争性选拔,只有28人是经过完全公开的竞争性选拔的。1870年,英国再次颁布法令,规定文官委员会委员在财政部的监督下,有权独立决定被录用文官的基本条件。为了避开保守势力的压力,又规定外交部和内政部例外,某些高级官职可不经考试而由内阁直接任命。材料主要反映出英国(  )
A.内阁有凌驾法律之上的权力 B.政党政治严重影响官员选拔
C.文官制度还有待发展和完善 D.官僚习气导致制度不断僵化
21.(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以前的学者考察秦律死刑史时,往往根据的是传世文献的记载,罗列出许多秦的死刑。以清代沈家本的《历代刑法考》为例,就列举了“夷三族、斩、戮尸、枭首、车裂、具五刑、弃市、族、腰斩、磔、体解、蒺藜”等十二种名称。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出土,人们发现秦简中记载的死刑名称相当少,统计下来,只有“定杀、“生埋”、“磔”、“弃市”和“戮”,而处以死罪的律文条目也寥寥无几。对以上材料认识合理的是(  )
A.传世文献与秦墓竹简互相矛盾 B.不同史料的使用应考证辨析
C.证明秦严刑峻法的暴政不存在 D.新史料必然产生新研究成果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2题18分,第23题7分,第24题15分,第25题12分,共52分)
22.(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冲突交融,推动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形势图》
材料二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北朝的胡人君主,都有大单于和中国皇帝的双重身份。唐太宗继承了同样的传统,身兼中国大皇帝和草原上天可汗。唐朝周边的许多地区实际上仍由原来地方族群的领袖管理,他们有“大都督”“大都护”这一类的名称,甚至还加上唐室中央政府的官衔。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等
材料三 土司在其辖区内有至高无上的特权。土民的“子女财帛总非本人所有”,土司“可以任意取其牛马,夺其子女,生杀任情,土民受其鱼肉,敢怒而不敢言”。在土司区,广大“土民”如同牲畜一样,可以被土司任意买卖、转让,或杀死敬神、祭祖。贵州土司“一年四小派,三年一大派,小派计钱,大派计两,土民岁输土徭,较汉民丁粮加多十倍”。土司“无论户婚、田土及命案各案,审之先,不分曲直,只以贿赂为胜负。迨及审后,胜者又索谢恩礼,负者也有赎罪钱。其有家贫无力出办者,即籍没其家财,折卖其人口”。土司疯狂抢占土地,可耕的熟田大量被土司占有,而荒地土司又往往以“守险戒敌”为理由不许开垦,这样就使广大农民无立足之地,有的逃亡,有的沦为土司的家奴。且土司“以其世官世民,不得于父,必得于子孙,……故死则死耳,莫敢与较者”。
——摘编自张捷夫《论改土归流的进步作用》
(1)观察材料一图中的A、B、C、D所处的四个局部区域,请写出西汉政府在相应区域对民族事务实行的政策或举措。指出汉朝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
(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朝前期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唐玄宗时期处理与靺鞨粟末部关系的举措。
(3)根据材料三,概括土司特权的表现。结合所学,概括清代推行改土归流的积极影响。
23.(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直隶总督袁世凯、湖广总督张之洞、盛京将军赵尔巽、两江总督周馥等有实力的督抚大员联衔会奏,他们认为“就目前而论,纵使科举立停,学堂遍设,亦必须十数年后,人才始盛。如再迟至十年,甫停科举,学堂有迁延之势,人才非急切可求,又必须二十余年后,始得多士之用”。他们的结论是“故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废科举始”。
——摘编自郑天挺、南炳文编《清史》
材料二 1910年,梁启超在游历欧美,目睹西方国家借助科举制度改造成的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成效之后,发出惊世之论:“夫科举非恶制也,所恶乎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一八九三年,始改用此种实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抑更章章也。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一大发明也。”
——陈祥龙《梁启超“科举观”的嬗变》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清末“废科举”进行评析。
24.(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1年5月奥地利最大的银行——信贷银行破产倒闭,银行挤兑恐慌迅速蔓延欧洲。同年7月德国达姆斯达特国民银行倒闭,德国的中央银行——帝国银行的黄金储备从23.9亿马克骤减至13.6亿马克,不得不依靠英格兰银行的紧急贷款才得以拯救。德国在美国的协调之下开始延缓战争赔款的偿付。这激怒了法国人,于是从帝国央行和英格兰银行大量撤回黄金,从而进一步引发了英镑的挤兑。1931年9月21日英镑在挤兑压力之下被迫同黄金脱钩,英国货币当局几乎放弃了管理汇率的努力,英镑汇价从4.86美元下降到年底的3.25美元的低点,短短数月之内跌掉三分之一。
——彭志文《大萧条与金本位》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之后出现多次美元危机。1960年美国的货币性负债首次超过其黄金储备,美元资产遭到抛售,许多国家要求将其持有的美元储备兑换为黄金。同时,西欧国家担心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后将实施“凯恩斯主义扩张政策”,进一步加剧美国的通货膨胀状况,并造成美元实际购买力的继续下降。在这种预期下,黄金作为避险工具成为投机资本的目标。……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下降到了9070吨,价值110亿美元,而美国政府的短期负债已经达到了250亿美元,这意味着外国政府和中央银行所持有的美元中只有44%得到了黄金保证。
——李晓耕《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与演变分析——基于美元霸权的视角》
(1)根据材料一,概述20世纪30年代西方金融领域的现象。结合所学,指出导致该现象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原因。举两例说明中国为建立公正合理新秩序在货币金融领域的努力。
25.(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条目 内容
第8条 所有法国人均享有民事权利。
第537条 个人得自由处分属其所有的财产,但应遵守法律规定的各种限制。
第552条 土地所有权包括地上所有权与地下所有权。土地所有权人得在地上进行其认为适当的任何栽种与建筑。
——节选自《法国民法典》
材料二
条目 内容
第3条 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第4条 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206条 国家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节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自拟题目,从时代背景的角度谈谈你对法律发展的看法。(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农业产生后的生产关系变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涉及的时期(距今约9300-8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早期,此时应该是使用磨制石器为主,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此时处于母系氏族时期,排除B;
结合所学知识,这一考古发现充实了稻作农业起源的证据链,对于稻作农业的研究是有益的,故C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根据已有成果不能确定皇朝墩遗址对大汶口文化的影响,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原始农业产生的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答案】D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仅表明楚国国君在攻占土地后的做法与周制不同,但不能就此说明宗法制与分封制已经瓦解,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楚国国君的做法虽然与周制不同,但不能说明楚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排除B;
结合所学知识,楚国的这一行为不能表明楚国已经进入封建时代,排除C;
结合所学知识,楚王直接派人开拓经营,土地归楚王所有,称“县”(“悬” 通 “县”)。这直接反映了春秋时期县制的起源场景(源于诸侯国对新占领土地的直接管理需求)和产生方式(打破分封制,由国君直接控制地方),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县制的产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邮驿制度最早设立于商周时期,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文书繁密是邮驿制度发展的原因之一,非影响,排除B;
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文书传递的交通体系、奖惩措施、传递速度等,说明该制度相对完善,故C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文书制度传递不会直接加重人民负担,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文书制度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晋律》是中国最早最完整法典,而《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但题干强调的是其对“不孝”的界定,排除B;
结合所学知识,《唐律疏议》是一部综合性的法典,涵盖了众多方面的规定,不能简单归结为礼仪法典,排除C;
结合所学知识,题干中对 “不孝” 进行明确界定,并罗列种种不孝行为及相应惩罚,“孝” 是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内容,这充分表明《唐律疏议》深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唐律疏议》的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内陆边疆关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秦朝的都城在咸阳,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汉朝西北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匈奴,排除B;
结合所学知识,元朝北部设置的是岭北行省,排除C;
结合所学知识,示意图中出现“鞑靼”“京师(北京)”“长城”和“九边”的设置等,综合判断为明朝,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明朝的疆域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1861年至1894年我国海关税收迅速增长,没有涉及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1861年至1894年我国海关税收迅速增长,但没有涉及海关大权被外国把持,排除B;
结合所学知识,自1861年至1894年我国海关税收迅速增长,在各种赋税收入中占据第二位,反映了中国近代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与世界市场关系日益紧密,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故C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迫使中国降低关税,便利了列强商品输出,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7.【答案】B
【知识点】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在正常的经济状况下,货币的面值通常不需要如此巨大,只有当物价飞涨、货币贬值严重时,才会发行这种大额面值的货币来应对经济问题,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金圆券发行于1948年,此时抗日战争已经结束,造成国民党统治后期严重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国民党发动内战,军费开支巨大,大量发行货币弥补财政赤字,导致货币贬值,物价飞涨,故B符合题意;
结合所学知识,从图中 “中央银行” 的字样可以看出,金圆券是由国民政府中央银行发行的,排除C;
结合所学知识,由于金圆券失信,失去了民众的信任,导致民间自动重新使用银元,这符合当时的经济和社会状况,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国民党的统治危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8.【答案】C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土地革命运动也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展的,排除B;
结合所学知识,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群众拥有民主权利。“三三制” 原则的落实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政权建设中实行的原则,这一原则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体现了共产党与人民站在一起,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权利,故C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三三制原则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9.【答案】C
【知识点】中国个人所得税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虽然也是一个因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A;
B合所学知识,个人收入少而均衡,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种表现,排除B;
结合所学知识,1980年前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最重要原因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分配等环节主要由国家统一计划和安排。个人的收入相对稳定且均衡,差距不大,而且大部分经济活动都在国家的计划控制之中,故C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当时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才是决定是否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核心要素,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0.【答案】A
【知识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民族区域自治是在中央的领导之下进行的地方自治,中央制定统一的原则和框架,地方在这个范围内行使自治权,故A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题干中并未涉及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的内容,重点阐述的是自治权与宪法法律原则的关系,排除B;
结合所学知识,各民族一律平等原则指各民族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各民族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题干没有体现相关内容,排除C;
结合所学知识,民族区域自治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不是高度自治权力,特别行政区才享有高度自治权,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1.【答案】C
【知识点】《十二铜表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体现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材料“经长官委任的承审员或仲裁员,在执行职务中收受贿赂的,处死刑”体现的是对司法人员的严格监管,主要是为了确保司法公正,排除B;
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十二铜表法》对后世的精神与价值,故C符合题意;
结合所学知识,无罪推定是指任何人在未经依法判决有罪之前,应视其无罪,因此材料“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体现的是遵循无罪推定原则,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十二铜表法》的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2.【答案】C
【知识点】封君封臣制度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在材料中未体现出等级代表会议等相关内容,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国王在强调对忠臣(封臣)的权利赐予,更多的是体现封君封臣关系,而非国王权力集中,排除B;
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的法令提到每个自由人要选择一个领主,并且没有正当理由不得离开领主,同时国王要赐权利给忠臣们。这体现了封君封臣制的特点,封君封臣制下封臣要效忠于封君,封君也要保护封臣的权利等关系,故C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启蒙思想产生于17-18世纪,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封君封臣制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3.【答案】D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在英国,“王在法下”传统由来已久,这一传统限制了国王的权力,包括财政权,与国王财政受到限制相关,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国王的权力受到很大限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了政权,会对国王的财政等权力进行限制,排除B;
结合所学知识,《权利法案》的颁布限制了王权,在财政等多方面对国王进行约束,是造成材料现象的原因,排除C;
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了17世纪末光荣革命后国王的权力收到限制,这一现象源于“王在法下”的传统、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权利法案》的颁布实行,而议会改革开始于1832年,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英国议会改革的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4.【答案】D
【知识点】国际法的形成;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大国主导重划欧洲政治地图,确实体现了大国的影响力和主导地位,但霸权主义更强调的是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强制控制和压迫,在维也纳会议的背景下,虽然是大国主导,但主要目的是实现势力均衡,并非单纯的霸权,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绥靖妥协政策通常是指对侵略者的姑息纵容,而在维也纳会议中,是为了实现欧洲的新平衡,不是对强国的绥靖妥协,排除B;
结合所学知识,维也纳会议主要是确立欧洲的政治格局,重点不在于对法国民族意识产生直接的刺激,排除C;
结合所学知识,维也纳会议目的就是避免任何一国主宰欧洲,这种平衡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大国之间的激烈冲突,从而有利于欧洲政局的稳定和平,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维也纳会议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5.【答案】C
【知识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之前,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运用国际会议和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一战前的维也纳体系下,国际法的应用范围已经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地,排除B;
结合所学知识,国际联盟实行“全体一致”原则,意味着只要国联的任何一个成员国反对,国联就无法对侵略行为进行有效的制裁,所以国联不能有效制裁侵略行为,故C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美国未参加国联,国联被英法控制,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国际联盟的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6.【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题干只是强调了铁钱使用的种种不便,但并未直接提及纸币最早在四川出现,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题干主要说的是四川地区铁钱使用的不便,没有涉及到海外贸易的情况,排除B;
结合所学知识,题干描述了铁钱每枚钱体积大、分量重且购买力小的情况,比如一匹罗要卖到两万个钱且重达130斤,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铁钱在使用中的极大不便,从而能够解释在四川产生纸币的原因,故C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题干主要强调的是铁钱的自身特点以及使用不便,而非着重说明四川货币流通量的大小,且题干所给内容也无法直接得出四川货币流通量大的结论,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交子产生的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7.【答案】B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一边倒的提出并非外交成熟的阶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反映外交政策的原则性,“一边倒和自力更生”相结合反映政策的灵活性,故B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题干并未体现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排除C;
结合所学知识,该阶段外交并未打破外交封锁,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8.【答案】D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所述为斯巴达和其他希腊城邦对城邦子弟的教育方式,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没有提及其民主政治制度,排除B;
结合所学知识,古希腊的斯巴达注重对公民军事素质而非民主素质的培养,排除C;
结合所学知识,斯巴达居民中人数最多的是被称为‘希洛人”的奴隶,他们被固定在土地上,从事艰苦的农业劳动,每年把收获物的一半上激给奴隶主,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的统治,以便对内镇压对外作战,斯巴达实行少数人掌握政权的寡头政治,注重军事力量的建设,斯巴达人从小就接受军事训练,被培养成纪律严明、英勇无畏的战士。而在其他希腊城邦,多数实行带有民主因素的政治制度,公民是国家的支柱,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注重对公民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可见古希腊公民培养受到政治传统影响,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9.【答案】A
【知识点】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通过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英国法律获得了重大发展,有利于司法的统一,普通法在此基础上得以形成,①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英国法律受日耳曼法和教会法影响,②错误,16世纪左右英国成为专制王权国家,④错误。故A正确,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近代西方法律的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0.【答案】C
【知识点】西方文官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题干没有提及内阁的权力,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题干主要说的是文官录用的情况,没有提及政党,排除B;
结合所学知识,英国的文官制度存在不合理之处,还不够健全和完善,有待进一步发展,故C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僚习气通常指在官僚体制中存在的一些不良作风和行为表现,题干中并未体现官僚习气,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西方文官制度的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1.【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传世文献记载了很多秦的死刑种类,而秦墓竹简中记载的死刑名称较少,这并不意味着二者互相矛盾。只是它们来源不同,反映的情况可能有所侧重,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传世文献和秦墓竹简对于秦律死刑的记载存在差异,所以在使用这些不同的史料时,确实应该进行考证和辨析,以更全面、准确地了解秦律死刑的真实情况,故B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秦墓竹简中记载的死刑名称少、律文条目少,并不能证明秦严刑峻法的暴政不存在,排除C;
结合所学知识,新史料的出现不一定必然产生新的研究成果,关键还在于如何科学地运用和解读这些新史料,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的法律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2.【答案】(1)A:设置护乌桓校尉 B:与匈奴和亲或三次击败匈奴 C:设河西四郡 D:张骞出使西域或设西域都护府;机构:大鸿胪
(2)特点:民族政策开明;兼收并蓄;治理方式灵活;注重因俗而治。
举措: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3)特权:随意侵害土民生命与财产;对土民任意摊派苛捐杂税;把持司法诉讼,贪腐横生;疯狂兼并土地,农民逃亡或沦为家奴。
影响: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巩固。(任答2点)
【知识点】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中国古代民族事务机构;汉武帝疆域开拓与民族治理;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可知,汉初,朝廷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故B:与匈奴和亲或三次击败匈奴。为了配合对匈奴的战争,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后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故D:张骞出使西域或设西域都护府;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故C:设河西四郡。在东北,设护乌桓校尉,故A:设置护乌桓校尉。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故机构为大鸿胪。
(2)特点:据材料二“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可得出“兼收并蓄”;据材料二“唐朝周边的许多地区实际上仍由原来地方族群的领袖管理”可得出“注重因俗而治”;结合所学可知,唐朝采取了多种方式处理民族关系,体现了治理方式的灵活性,同时也体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举措: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3)特权:据材料二“土司‘可以任意取其牛马,夺其子女,生杀任情,土民受其鱼肉,敢怒而不敢言’”可得出“随意侵害土民生命与财产”;据材料二“贵州土司‘一年四小派,三年一大派,小派计钱,大派计两,土民岁输土徭,较汉民丁粮加多十倍’”可得出“对土民任意摊派苛捐杂税”;据材料二“无论户婚、田土及命案各案,审之先,不分曲直,只以贿赂为胜负”可得出“把持司法诉讼,贪腐横生”;据材料二“土司疯狂抢占土地,可耕的熟田大量被土司占有,而荒地土司又往往以‘守险戒敌’为理由不许开垦,这样就使广大农民无立足之地,有的逃亡,有的沦为土司的家奴”可得出“疯狂兼并土地,农民逃亡或沦为家奴”。影响:可以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方面、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西汉(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汉初,朝廷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故B:与匈奴和亲或三次击败匈奴。为了配合对匈奴的战争,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后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故D:张骞出使西域或设西域都护府;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故C:设河西四郡。在东北,设护乌桓校尉,故A:设置护乌桓校尉。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故机构为大鸿胪。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唐朝(中国)。特点:据材料二“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可得出“兼收并蓄”;据材料二“唐朝周边的许多地区实际上仍由原来地方族群的领袖管理”可得出“注重因俗而治”;结合所学可知,唐朝采取了多种方式处理民族关系,体现了治理方式的灵活性,同时也体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举措: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3)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清朝(中国)。特权:据材料二“土司‘可以任意取其牛马,夺其子女,生杀任情,土民受其鱼肉,敢怒而不敢言’”可得出“随意侵害土民生命与财产”;据材料二“贵州土司‘一年四小派,三年一大派,小派计钱,大派计两,土民岁输土徭,较汉民丁粮加多十倍’”可得出“对土民任意摊派苛捐杂税”;据材料二“无论户婚、田土及命案各案,审之先,不分曲直,只以贿赂为胜负”可得出“把持司法诉讼,贪腐横生”;据材料二“土司疯狂抢占土地,可耕的熟田大量被土司占有,而荒地土司又往往以‘守险戒敌’为理由不许开垦,这样就使广大农民无立足之地,有的逃亡,有的沦为土司的家奴”可得出“疯狂兼并土地,农民逃亡或沦为家奴”。影响:可以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方面、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23.【答案】观点:废除科举制度有其时代必要性,但是科举作为考试选官制度依然存在价值。
伴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西学的传播和新政开展,废科举成为历史潮流。原有的八股取士难以选拔新式人才,学堂制度推行存在一定的难度。但科举制仍存在一定的价值,例如科举制通过考试途径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且为西方文官制度所借鉴利用。
【知识点】学堂选官与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材料一“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废科举始”和材料二“夫科举非恶制也”并结合所学可拟定观点:废除科举制度有其时代必要性,但是科举作为考试选官制度依然存在价值。其次,展开论述。论述从其被废除的必然性、依然具有的价值两方面进行阐述。可以先描述当时的时代背景,引出废科举的必要性,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传播;新政开展,但原有的八股取士难以选拔新式人才,学堂制度推行存在一定的难度;再从科举制的选官方式、原则入手,以及西方文官制度对其借鉴,强调其价值,即科举制通过考试途径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为西方文官制度所借鉴利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清朝废除科举制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4.【答案】(1)现象:信贷银行破产倒闭引发挤兑,各大银行黄金储备量骤减,进一步引发英镑挤兑,英镑与黄金脱钩,英镑汇价剧烈下跌。
原因:经济大萧条(经济大危机);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剧增;原有国际金融体系制度设计不合理。(答到两点即可)
(2)原因:美元危机出现,美元资产遭到抛售;西欧国家对美国的通胀预期;美国出现“滞胀”现象;美国黄金储备量的下降。
努力:设立丝路基金;设立“亚投行”;参与建立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任答2点即可)
【知识点】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金融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解析】【分析】(1)现象:根据材料一“1931年5月奥地利最大的银行——信贷银行破产倒闭,银行挤兑恐慌迅速蔓延欧洲”“德国的中央银行——帝国银行的黄金储备从23.9亿马克骤减至13.6亿马克”“从而进一步引发了英镑的挤兑”“1931年9月21日英镑在挤兑压力之下被迫同黄金脱钩”“英镑汇价从4.86美元下降到年底的3.25美元的低点”可知,“信贷银行破产倒闭引发挤兑,各大银行黄金储备量骤减,进一步引发英镑挤兑,英镑与黄金脱钩,英镑汇价剧烈下跌”。原因:根据材料一“1931年”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处于经济大危机之时;根据材料一“德国的中央银行……不得不依靠英格兰银行的紧急贷款才得以拯救……这激怒了法国人……从而进一步引发了英镑的挤兑”可知,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剧增;结合所学可知,还与原有的国际金融体系制度设计不合理有关。
(2)原因:根据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之后出现多次美元危机”可知,美元危机出现,美元资产遭到抛售;根据材料二“西欧国家担心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后将实施‘凯恩斯主义扩张政策’,进一步加剧美国的通货膨胀状况”可知,西欧国家对美国的通胀预期;根据材料二“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下降到了9070吨”可知,美国黄金储备量的下降;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背景就是美国出现“滞胀”现象。努力:作为迅速崛起的新兴经济体,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逐步提升。2014年由中国首倡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成立;同年,丝路基金成立;2015年,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本题是概括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西方)。现象:根据材料一“1931年5月奥地利最大的银行——信贷银行破产倒闭,银行挤兑恐慌迅速蔓延欧洲”“德国的中央银行——帝国银行的黄金储备从23.9亿马克骤减至13.6亿马克”“从而进一步引发了英镑的挤兑”“1931年9月21日英镑在挤兑压力之下被迫同黄金脱钩”“英镑汇价从4.86美元下降到年底的3.25美元的低点”可知,“信贷银行破产倒闭引发挤兑,各大银行黄金储备量骤减,进一步引发英镑挤兑,英镑与黄金脱钩,英镑汇价剧烈下跌”。
原因:根据材料一“1931年”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处于经济大危机之时;根据材料一“德国的中央银行……不得不依靠英格兰银行的紧急贷款才得以拯救……这激怒了法国人……从而进一步引发了英镑的挤兑”可知,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剧增;结合所学可知,还与原有的国际金融体系制度设计不合理有关。
(2)本题是概括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世界)。原因:根据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之后出现多次美元危机”可知,美元危机出现,美元资产遭到抛售;根据材料二“西欧国家担心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后将实施‘凯恩斯主义扩张政策’,进一步加剧美国的通货膨胀状况”可知,西欧国家对美国的通胀预期;根据材料二“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下降到了9070吨”可知,美国黄金储备量的下降;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背景就是美国出现“滞胀”现象。
努力:作为迅速崛起的新兴经济体,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逐步提升。2014年由中国首倡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成立;同年,丝路基金成立;2015年,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25.【答案】(一)论题
层次1:论题不明确或价值导向不正确
层次2:论题比较明确且价值导向正确
层次3:论题明确且价值导向正确
(二)史料实证根据材料得出答案
(任选):《法国民法典》与资产阶级革命及思想解放运动的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与《法国民法典》包括中华法系的联系。
(三)层次要求
层次1:观点正确,但史实零散,或运用不恰当,或史论未结合,未涉及时代背景下的法律发展与建设。
层次2:观点正确,能结合比较充分、恰当的史实进行比较深入的论证,史论结合较好,能突出时代背景下的法律发展与建设。
层次3:观点正确,能结合充分恰当的史实,进行全面、深入的论证,史论结合好,能突出时代背景下的法律发展与建设。
(三)历史表述
层次1:思路不清,词不达意,表述不成文
层次2:思路基本清晰,逻辑基本合理,语句通畅,表述成文
层次3: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表述成文
【知识点】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首先明确观点和题目,提要要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可以从《法国民法典》与资产阶级革命及思想解放运动的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与《法国民法典》包括中华法系的联系入手,确立题目,然后根据史实进行论述,例如法国《民法典》的时代背景、内容及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联系,进行论述,做到史论结合,最后,进行总结,法律对于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法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