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学案 (含解析)2026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学案 (含解析)2026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
第一框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1.民族文化的形成和作用
2.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3.文化多样性的原因和意义
4.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第二框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1.文化交流的意义
2.对待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交流
3.为什么说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
(1)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具体表现
(2)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第三框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两种激进的对待外来文化观点都是错误的。
2.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及要求
3.为什么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4.立足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的要求
考点一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1. 文化具有民族性
地位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形成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都或多或少借鉴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作用 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核心和灵魂 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体现 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
提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次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
2. 文化具有多样性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地位 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
原因 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意义 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措施 原则 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正确 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考点二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1.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原因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多样性
重要性 ①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②正是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才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③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化交流、交融的宏伟画卷
要求 ①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②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
考点三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 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错误 观点 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
正确 态度 ①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②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提示:实现文化发展,纵向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横向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源泉是社会实践。
2. 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
评价 古代的学问不能直接解决今天的问题,外来文化也不能直接解决中国的问题。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典例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
要求 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2024·广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二某学习小组就“聚焦中国故事,探究中国智慧”主题整理了下列材料,并开展讨论:为破解全球发展赤字难题,中国促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完成份额和治理机制改革,增加了发展中国家话语权;遵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主动实施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措施和行动。从创设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成立国际民间减贫合作网络,到宣布“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数据面向全球开放,并与2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22个自贸协定,中国为全球发展带来更多新机遇。
另一方面,讲述中国故事、蕴含中国智慧元素的文化产品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喜爱。《跨越千年,书写繁荣的丝路新画卷》多语种微视频,展现了“丝路精神”薪火相传背景下推动构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生动实践,被多家国外主流媒体转载,覆盖受众4亿多人次。契合青年文化潮流的民间舞蹈“科目三”火热出圈,传到日韩、欧美后掀起中国流行符号的海外模仿秀,形成文化热点事件……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日益深入人心。
以“国际传播中如何将‘中国故事'转为'世界故事'”为议题,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①立足国情,交流互鉴。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选取具有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中国故事,经文化生产后转化为具有国际吸引力的世界故事。②尊重文化多样性,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从世界文明的交汇处讲述蕴含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文化借鉴意义的中国故事。③加强文化交流,运用多种文化载体及传播手段,以国外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讲好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故事。
【分析】背景素材:聚焦中国故事,探究中国智慧
考点考查: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属于措施类,需要调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从国际传播中如何将“中国故事”转为“世界故事”角度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讲述中国故事、蕴含中国智慧元素的文化产品受人民的喜爱→可联系立足国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关键词②:契合青年文化潮流的民间舞蹈传到日韩、欧美→可联系尊重文化多样性,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
关键词③:多语种微视频被多家国外主流媒体转载→可联系加强文化交流,多种方式促进文化传播。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 )
【答案】错误
【详解】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但不是根本动力。故本题说法错误。
2.春节正在逐渐成为国际化的节日,“中国年”也正逐渐被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所认同。( )
【答案】错误
【详解】春节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逐渐成为国际化的节日,“中国年”也逐渐被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尊重,而不是认同,世界上每个国家和民族都认同自己民族的文化,而不是认同其他民族的文化。
3.文化发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习借鉴外来文化。( )
【答案】错误
【详解】我们要学习借鉴的是外来有益文化,而非所有外来文化,因此本题观点错误。
4.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积极成果。( )
【答案】错误
【详解】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故本题说法错误。
5.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融合走向同一。( )
【答案】错误
【详解】文化具有多样性,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融合能促进彼此共同发展,但不能走向同一。故该判断错误。
6.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成果。( )
【答案】错误
【详解】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故题中观点错误。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基础巩固】7.“青铜之光:三星堆与罗丹的超时空对话”特展在某大学博物馆开幕。三星堆文明和罗丹雕塑艺术,都以青铜作为承载的主要材质,都以人与神作为重要的创作表达对象;三星堆开启了古蜀文明的大门,罗丹则揭开了现代雕塑艺术的序幕……这些特点为二者进行超时空对话提供了内在逻辑基础。这表明( )
①文化的发展需要不断交流与借鉴
②民族文化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
③东西文化在古蜀时期实现了文化交融
④文明之间的对话需要有形式上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详解】①:三星堆与罗丹艺术开展超时空对话,说明文化的发展需要不断交流与借鉴,①正确。
②:三星堆开启了古蜀文明的大门,罗丹则揭开了现代雕塑艺术的序幕,说明民族文化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②正确。③:材料体现的是三星堆文明与罗丹雕塑艺术在现代的交流,而不是东西文化在古蜀时期实现了文化交融,③不选。④:形式上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文明之间的对话,但不是必要条件,④不选。故本题选A。
【模拟检测】8.(2025·江苏·模拟预测)2025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自上映以来,屡屡刷新中国影史、全球影史多项纪录。近年来,从爱国主义影片《战狼Ⅱ》激发中华民族自豪感,到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展现中国式浪漫和集体英雄主义,再到《哪吒2》登上全球票房排行榜前列,中国电影屡创佳绩。这预示着( )
A.只有走出去才能真正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B.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C.这是一个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更加坚定的时代
D.中华文化建构的情感和价值将得到世界认同
【答案】C
【详解】C:材料主要说明,近几年,中国春节档电影屡屡海外爆棚,其所蕴含的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及其情感价值引发强烈共鸣,这预示着这是一个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更加坚定的时代,C符合题意。A: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的方式有很多种,“只有……才……”说法绝对,A不选。B: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国电影取得的成绩以及背后体现的文化自信,没有强调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B不选D:我们应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中华文化……得到世界认同”说法错误,D不选。故本题选C。
【高考真题】9.(2023·江苏·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中国纪录片在跨文化交流中,自信应该成为国际传播的底色,只有自信才会用 逻辑讲述真实的故事;而共情是国际传播的基调,只有共情才能以情感传递共同价值。这一观点强调,提高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力应该( )
A.立足中国国情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B.在交流交融中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
C.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D.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答案】D
【详解】AC:该选项只反映了文化的民族性,概括不完整,AC不符合题意。B:该选项只反映了文化的世界性,概括不完整,B不符合题意。D:自信应该成为国际传播的底色说明要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共情是国际传播的基调说明要坚持文化的世界性,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基础巩固】10.(2025·江苏宿迁·模拟预测)在春节申遗成功、240小时过境免签、“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容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选择来中国过春节。通过春节这个窗口,传统文化与开放包容相融合,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的精彩。某中学生准备以此素材参加校园时事开讲大赛,下列选项可作为标题的是( )
A.文化因交流而融合,文化因交融而趋同
B.在年味中看见真实、开放、自信的中国
C.守正创新,消弭差异,促进文化的融合
D.免签扩容,方能擦亮中华传统文化底色
【答案】B
【详解】A: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文化在交流中展现多彩,在交融中丰富发展,而不是“趋同”,A错误。
B:外国游客来中国过春节,通过春节这个窗口,传统文化与开放包容相融合,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的精彩。能从春节年俗等方面看到真实、开放、自信的中国,B正确。
C:文化具有多样性,“消弭差异”说法错误,不同文化应相互尊重差异,交流互鉴,而不是消除差异,C错误。D:“免签扩容”只是吸引外国游客的一种手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是其自身深厚内涵决定的,并非靠免签扩容来擦亮,D排除。故本题选B。
【模拟检测】
11.(2025·江苏宿迁·模拟预测)一款名为《华夏古韵拼图》的手机游戏火爆全球。它融入中国传统建筑、诗词等文化元素,通过拼图、解谜玩法,让玩家了解传统文化。开发者将现代游戏设计与传统文化结合,利用3D建模、人工智能等技术,设置全球玩家互动社区。该游戏在国内外都备受欢迎,成为文化交流新载体。由此可见,《华夏古韵拼图》的成功在于( )
A.遵循文化传播规律,以互动消除中外文化差异
B.精准把握文化发展时代特征,实现古今文化合流
C.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跨越地域与文化的交流障碍
D.多元创造的“公共品”,能突破西方“小院高墙”
【答案】C
【详解】A: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差异不能消除,尊重差异才是文化交流的正确态度,A错误。
B:“古今文化合流”表述不准确,游戏是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融合,并非简单合流,B错误。
C:借助3D建模、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设置全球互动社区,跨越了地域与文化的交流障碍,C正确。
D:把现代游戏设计与传统文化结合,利用新技术展现传统文化,突破了传统文化元素的表现局限,但不能突破西方“小院高墙”,D错误。故本题选C。
【高考真题】12.(2025·全国卷·高考真题)近年来,《中国减贫:史无前例的人类奇迹》《超凡未来:你不了解的中国科学故事》等中外合拍纪录片在海外播出。纪录片或聚焦社会责任,或介绍传统文化,或讲述中国科学家的坚守和奋斗,通过可感可知的个体故事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形象,引发热烈反响。中外合拍纪录片在海外播出( )
①是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有益探索
②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本质内涵
③表明文化作用的性质取决于文化传播的方式
④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成功实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中外合拍纪录片或聚焦社会责任,或介绍传统文化,或讲述中国科学家的坚守和奋斗,通过可感可知的个体故事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形象,引发热烈反响,说明中外合拍纪录片是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有益探索,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成功实践,①④正确。
②:题干强调的是文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质内涵并未发生变化,②排除。
③:文化传播的方式有利于发挥文化的作用,而不能决定文化作用的性质,③排除。故本题选B。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基础巩固】13.(2025·江西·模拟预测)2024年11月7日,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北京开幕,主题为“古典文明与现代世界”。放眼全世界浩瀚的经典,从中找到思想的“宝藏”,并结合现今的实际进行创新,古典学的生命力由此源源不绝。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指出,古典文明群星璀璨,不断滋养和启迪后世。由此可见,大会的召开旨在( )
A.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B.深入挖掘古代典籍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
C.从古典文明中汲取解决现代问题的智慧 D.为不同文明开展多元文明对话搭建平台
【答案】C
【详解】C:从大会的主题“古典文明与现代世界”可以看出,大会召开旨在结合时代实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当代价值,即从古典文明中汲取解决现代问题的智慧,C符合题意。A: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A错误。B:深入挖掘古代典籍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仅停留在“挖掘价值”层面,不是大会召开的目的,B不选。D:为不同文明开展多元文明对话搭建平台,是大会召开的客观影响,不是主观目的,D不选。故本题选C。
【模拟检测】14.(2024·北京大兴·三模)黄河文明是人类大河文明的见证,是人类历史重要的见证。仰韶文化正是揭示黄河文明这一中华代表性文明孕育、产生、发展过程的主根脉和早期最重要代表,从世界大河文明这一共同特征看,其具有全球性突出普遍价值。整合黄河流域具有鲜明文明基因和影响力的仰韶文化遗址,开展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扩大仰韶文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对于进一步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特性、彰显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和提升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文化的普遍性体现着黄河文明的特殊性
B.只有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才能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
C.没有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就没有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D.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和民族文化的世界性是内在统一的
【答案】D
【详解】A: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体现出来,因此黄河文明的特殊性体现着人类文化的普遍性,A错误。
B: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走出去,不强调面向世界博采众长,B与题意不符。
C:材料不是强调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对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的作用,C与题意不符。
D:整合黄河流域具有鲜明文明基因和影响力的仰韶文化遗址,开展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扩大仰韶文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对于进一步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特性、彰显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和提升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说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和民族文化的世界性是内在统一的,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高考真题】15.(2025·江苏·高考真题)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备案博物馆已达7046家。近期,全国各地又有一批新馆陆续建成开放。某地新建博物馆的设计通过题刻、匾额、楹联架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通过自然通风和采光、屋顶植被、雨水回收系统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该馆的设计( )
①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征
②发挥了文化引领风尚的功能
③坚持在文化交流互鉴中为我所用
④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与魅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详解】②:通过自然通风、采光、屋顶植被、雨水回收系统“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这体现了对现代社会环保风尚的引导作用,②正确。④:通过题刻、匾额、楹联“架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这直接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展现了其底蕴与魅力,④正确。①:材料未体现中华文化吸收或融合外来文化的包容性特征,设计聚焦于本土传统和绿色技术,①排除。③:材料未涉及文化交流互鉴或借鉴其他文化元素,设计主要基于本土传统和现代绿色理念,未体现“为我所用”的交流过程,③排除。故本题选D。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重点)
1.对待文化多样性态度的角度:
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 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的角度:推动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
3.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的角度: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立足国情 交流借鉴的角度:应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吸收外来有益文化, 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5.反对错误倾向的角度:反对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一般答主观题时很少会涉及到这个角度)
1.科技赋能文化,激活无限想象。在美国华盛顿中国驻美大使馆,“数字藏经洞”与“寻境敦煌”两大数字产品实现文化破圈;法国的装饰艺术博物馆里,中国木偶戏、金苍绣、木版年画等非遗技艺以4K影视级画质动态演绎,成为全球观众理解中华文明的“数字钥匙”。这些科技赋能的创新呈现( )
①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②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③搭建起跨越文化藩篱的桥梁,推动文化交融与发展
④有利于悄然激发海外观众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①: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指中华文化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能力。材料未体现“兼收并蓄”(吸收其他文化),而是侧重中华文化的科技呈现,①不符合题意。
②:题干中“数字藏经洞”“寻境敦煌”等数字产品,以及非遗技艺以“4K影视级画质动态演绎”,体现了科技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改造(如数字化、动态化呈现),符合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②正确。
③:题干提到这些数字产品“实现文化破圈”“成为全球观众理解中华文明的‘数字钥匙’”,表明科技手段帮助突破文化隔阂,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从而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③正确。
④: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和理解其他民族文化。海外观众应是“理解与尊重”中华文化,而非“认同”,④错误。
故本题选C。
2.作为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国家版本馆是新时代的国家文化殿堂,也是传给后世的文化宝藏。这是一个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等各项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收藏机构,将古今中外所有载有中华文明印记的资源尽收馆中。打造国家版本馆( )
①可恢复传统文化,更新文化载体,坚定文化自信
②可推动文化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③旨在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彰显中华文化优越性
④有利于赓续中华文脉,展示大国形象,推动文明对话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②:“将古今中外所有载有中华文明印记的资源尽收馆中”,表明打造国家版本馆有利于推动文化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②正确。
④:材料强调国家版本馆是新时代的国家文化殿堂,也是传给后世的文化宝藏,说明打造国家版本馆有利于赓续中华文脉,展示大国形象,推动文明对话,④正确。
①:打造国家版本馆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而非恢复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有糟粕,不能全面继承),①排除。
③:在文化交流互鉴过程中,应该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彰显中华文化优越性”说法错误,③排除。
故本题选C。
3.2024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表示,面对更加多元的世界,对话多一分、对抗就少一分,包容多一点、隔阂就少一点。和平、真知、诚信、包容是中阿人民共同追求。我们愿同阿方共倡人文交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书写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新时代典范。这启示世界各国,人文交流必须( )
①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 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③尊重差异,理解个性,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③:我们愿同阿方共倡人文交流,多对话、多包容、互学互鉴,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这启示世界各国开展人文交流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相互借鉴,求同存异,①③正确。
②:各国人文交流必须立足本国国情,而不是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②排除。
④:材料没有涉及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而且各国国情不同,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不能要求各国坚守中华文化立场,④排除。
故本题选B。
4.西夏陵是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存,它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见证。2025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七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西夏陵”申遗成功( )
①有利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世界文化主流
②能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③表明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④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B
【详解】①:“主流”的说法夸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①排除。
②④:“西夏陵”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见证,其申遗成功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②④符合题意。
③: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最优秀”说法错误,③排除。
故本题选B。
5.敦煌是中国通向西域的重要门户,古代中国文明与来自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宗教、艺术、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不断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化成果,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由此可见( )
①敦煌文化是各种文明融汇的结晶
②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
③中华文化得到国际社会一致认同
④世界各民族一切文化都值得借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详解】①:材料明确提到敦煌是古代中国文明与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不同文明的交汇点,中华文明通过吸收借鉴域外文化成果,形成独特的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这直接说明敦煌文化是多元文明融合的产物,①正确。
②:材料强调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胸襟吸收域外优秀文化,推动自身发展,体现了文明进步需要交流互鉴的本质规律,②正确。
③: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所以“中华文化得到国际社会一致认同”的说法错误,③排除。
④:中华文明借鉴的是“优秀文化成果”,并非全盘接受所有文化,④错误。
故本题选A。
6.澳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美食之都”。从最初澳门本地菜与葡国菜的结合,到大航海时期东西方食材的串联,时光把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味道融合在一起,成就了如今的“澳门之味”。“澳门之味”的形成表明( )
①不同民族文化可以求同存异和睦共处
②不同民族文化交流融汇可以熔铸新文化
③兼收并蓄其他民族文化能推动文化发展
④借鉴其他民族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①:材料强调的是“澳门之味”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没有强调不同民族文化可以求同存异和睦共处,①不符合题意。
②③:把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味道融合在一起,成就了如今的“澳门之味”,可见,不同民族文化交流融汇可以熔铸新文化,兼收并蓄其他民族文化能推动文化发展,②③正确。
④:借鉴其他民族文化有利于文化发展,但不是根本途径,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④错误。
故本题选C。
7.如今,国内汉服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消费者以年轻人为主。中国年轻一代穿着汉服参加各类活动,还通过多种富有创意的形式将汉服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在海外吸引了众多爱好者,越来越多的国际时装媒体开始关注并报道中国的汉服文化,汉服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由此可见( )
①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汉服文化因文化交流而发展,因文化交融而丰富
③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④中国年轻一代对汉服文化的传播彰显了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材料强调年轻人通过“创意形式将汉服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体现文化创新(如设计改良、活动形式创新),使传统文化焕发活力并吸引海外关注,说明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①正确。
④:中国年轻一代主动推广汉服文化并使其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亮丽名片”,反映他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自信,④正确。
②:材料仅提及汉服文化“吸引海外爱好者”和“国际媒体关注”,未涉及“文化交流(双向互动)或文化交融(吸收外来文化)推动汉服发展”的内容,②排除。
③:材料未强调“区别其他民族”,而是侧重汉服的创新传播与文化自信,③排除。
故本题选B。
8.为迎接中国农历新年,法国在2024年发行了中国龙年生肖纪念邮票。该邮票票面上绘制了中国龙形象,用中文和法语书写着“龙年”字样,其设计融合了工笔重彩的手法和写意的笔法,强调了在中国象征吉祥的红色元素,寓意着在龙年里,中法关系继续龙腾虎跃、乘风破浪。法国发行龙年生肖纪念邮票说明( )
①文化软实力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因素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才能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④文化趋同性是推进文化交流交融的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①:材料未涉及文化软实力,①排除。
②③:法国接纳并推广中国生肖文化,这体现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也说明尊重文化多样性才能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②③正确。
④: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和交融的前提,④错误。
故本题选C。
9.截至2025年2月,福建各地依托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设立了219家非遗工坊,既有舌尖上“人间烟火”的非遗美食,又有感受情怀的茶酒之旅,还有讲述文化密码的独到匠心……手艺人通过世代相传的传统技艺,吃上“非遗饭”、捧起“金饭碗”,生活越来越红火。这启示我们,传统技艺的传承需要( )
A.坚持经济效益优先,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B.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丰富文化载体形式
C.交流互鉴,积极推动中华文明历久弥新 D.守正创新,发掘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
【答案】D
【详解】A:坚持社会效益优先,而不是经济效益,A错误。
B: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不符合题意。
C:交流互鉴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不符合题意。
D:福建各地依托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设立了219家非遗工坊,既有舌尖上“人间烟火”的非遗美食,又有感受情怀的茶酒之旅,还有讲述文化密码的独到匠心……手艺人通过世代相传的传统技艺,吃上“非遗饭”、捧起“金饭碗”,这启示我们,传统技艺的传承需要守正创新,发掘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D正确。
故本题选D。
10.2025年春节,中国年透出浓厚的“国际范儿”。多国政要送出新春祝福,地标建筑点亮“中国红”,庆祝春节活动在世界各地上演……如今春节已经成为一项全球庆典,它向全世界传递着欢乐与和平的讯息。春节从“中国年”逐渐走向“世界年”表明( )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B.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C.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D.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答案】B
【详解】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强调中华文化自身的特点,材料体现文化的交流与传播,A排除。
B:春节从“中国年”走向“世界年”,多国政要送祝福、地标建筑亮“中国红”,这体现了中国春节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春节文化被更多人了解,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说明了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B符合题意。
C:“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强调我国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交融形成中华文化,而材料强调中国春节文化走向世界,与世界文化的交流,C不符合题意。
D:“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强调民族文化对本民族自身的重要性,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1.2024年11月25日至27日,第二届“良渚论坛”在杭州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以“文明互鉴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邀请多国学者展示古文明研究成果,并设立“数字良渚”沉浸式体验区,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五千年前的水利系统和玉器工艺。与会者既可探讨三星堆、玛雅等文明的共性,也能参与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的跨界工作坊。由此可见( )
A.文化差异必然导致文明冲突,需通过技术手段消解
B.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文化交融能够为不同文明的创新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D.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在于保持其原始形态不变
【答案】C
【详解】A:文化差异并不必然导致文明冲突,不同文化可以相互尊重、相互借鉴,而且文化差异也不能单纯通过技术手段来消解,A错误。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非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B错误。
C:在 “良渚论坛” 上,各国学者展示研究成果,探讨不同文明共性,还开展跨界工作坊等活动,这种文化交融为不同文明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C正确。
D: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在于创新而非固守原始形态,D错误。
故本题选C。
12.2025年蛇年春晚,机器人舞蹈表演——《秧BOT》向全球观众展现了一场跨越时间与想象的未来之舞。机器人与舞蹈演员同台共舞,以科技为笔,以文化为魂,完美融合传统东北秧歌与最前沿的AI科技,创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视觉奇观。这启示我们( )
①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②保持开放心态,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
③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④要增强对东北秧歌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详解】①③:“机器人与舞蹈演员同台共舞,以科技为笔,以文化为魂,完美融合传统东北秧歌与最前沿的AI科技,创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视觉奇观”体现了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要进行文化创新,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协调,①③正确。
②:材料强调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不涉及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②不选。
④:我们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东北秧歌文化不能等同于中华文化,④不选。
故本题选A。
13.当科技遇上传统苏绣,将会碰撞出怎么样奇妙的火花?“85后”苏绣传承人张雪和清华大学团队打造了一款全球首发“苏绣+科技”作品——《锦绣兰蝶》,打破传统苏绣二维平面的局限,实现了3D立体效果,在手指触碰下,玉兰花瓣悄然绽放,蝴蝶翩翩飞舞,令世人叹为观止。该作品( )
A.融合现代科技和传统文化元素,为苏绣增添新的内涵
B.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C.拓展苏绣文化的多样性,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D.促进苏绣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答案】D
【详解】A:材料打造了一款全球首发“苏绣+科技”作品,融合现代科技和传统文化元素,但没有为苏绣增添新的内涵,A排除。
B:该作品满足了人们的苏绣作品的需求,但不是人们的基本文化需求,发展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B排除。
C:该作品体现了苏绣文化的多样性,但未涉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C排除。
D:材料中“苏绣+科技”作品,打破传统苏绣二维平面的局限,实现了3D立体效果。有利于促进苏绣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D正确。
故本题选D。
14.北京时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3年12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材料表明( )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和接受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C.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答案】D
【详解】A:应是认同本民族文化,A排除。
BC:材料没有体现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也并非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BC不符合题意。
D:春节申遗成功,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5.近年来,一批现实题材年代剧屡屡见诸荧屏,引发广泛好评。它们共同铺展开五彩斑斓的时代画卷,传递出岁月变迁中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在时间跨度中映照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年代剧引发好评的原因是( )
A.它融通不同文化资源,展现了文化新面貌
B.它展现了文化多样性,引领文化发展方向
C.它立足社会实践,契合当代观众精神需求
D.它符合时代要求,满足人们基本文化需求
【答案】C
【详解】A:融通不同文化资源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不符合题意。
B:引领文化发展方向夸大了年代剧的作用,B错误。
C:一批现实题材年代剧共同铺展开五彩斑斓的时代画卷,传递出岁月变迁中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在时间跨度中映照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年代剧引发好评的原因是它立足社会实践,契合当代观众精神需求,C正确。
D:文化事业满足人们基本文化需求,年代剧属于文化产业,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6.“C-Drama”(中国电视剧)、“manhua”(漫画)、“xianxia”(仙侠)……这些从未出现在英语课本上的单词,如今却广泛活跃于海外网络平台上。近年来,负载中国文化气度、传递中国文化价值的电影、文学、动漫等产品通过搭建线上平台、建立海外基地等方式拓展传播渠道,实现了全面出海。这启示我们要( )
A.坚持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实现文化传播和经济效益协调推进
B.依托载体更好呈现中华优秀文化,增加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C.提供高品质的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D.保持开放的心态,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增强国家间的理解与尊重
【答案】B
【详解】A: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的传播,未体现坚持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A不符合题意。
B:负载中国文化气度、传递中国文化价值的电影、文学、动漫等产品通过搭建线上平台、建立海外基地等方式拓展传播渠道,实现了全面出海。这启示我们要依托载体更好呈现中华优秀文化,增加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B正确。
C:文化事业与题意无关,C不符合题意。
D: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的传播,未涉及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增强国家间的理解与尊重,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寄语高三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
第一框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1.民族文化的形成和作用
2.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3.文化多样性的原因和意义
4.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第二框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1.文化交流的意义
2.对待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交流
3.为什么说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
(1)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具体表现
(2)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第三框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两种激进的对待外来文化观点都是错误的。
2.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及要求
3.为什么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4.立足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的要求
考点一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1. 文化具有民族性
地位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形成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都或多或少借鉴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作用 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核心和灵魂 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体现 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
提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次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
2. 文化具有多样性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地位 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
原因 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意义 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措施 原则 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正确 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考点二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1.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原因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多样性
重要性 ①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②正是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才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③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化交流、交融的宏伟画卷
要求 ①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②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
考点三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 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错误 观点 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
正确 态度 ①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②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提示:实现文化发展,纵向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横向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源泉是社会实践。
2. 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
评价 古代的学问不能直接解决今天的问题,外来文化也不能直接解决中国的问题。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典例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
要求 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2024·广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二某学习小组就“聚焦中国故事,探究中国智慧”主题整理了下列材料,并开展讨论:为破解全球发展赤字难题,中国促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完成份额和治理机制改革,增加了发展中国家话语权;遵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主动实施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措施和行动。从创设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成立国际民间减贫合作网络,到宣布“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数据面向全球开放,并与2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22个自贸协定,中国为全球发展带来更多新机遇。
另一方面,讲述中国故事、蕴含中国智慧元素的文化产品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喜爱。《跨越千年,书写繁荣的丝路新画卷》多语种微视频,展现了“丝路精神”薪火相传背景下推动构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生动实践,被多家国外主流媒体转载,覆盖受众4亿多人次。契合青年文化潮流的民间舞蹈“科目三”火热出圈,传到日韩、欧美后掀起中国流行符号的海外模仿秀,形成文化热点事件……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日益深入人心。
以“国际传播中如何将‘中国故事'转为'世界故事'”为议题,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 )
2.春节正在逐渐成为国际化的节日,“中国年”也正逐渐被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所认同。( )
3.文化发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习借鉴外来文化。( )
4.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积极成果。( )
5.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融合走向同一。( )
6.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成果。( )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基础巩固】7.“青铜之光:三星堆与罗丹的超时空对话”特展在某大学博物馆开幕。三星堆文明和罗丹雕塑艺术,都以青铜作为承载的主要材质,都以人与神作为重要的创作表达对象;三星堆开启了古蜀文明的大门,罗丹则揭开了现代雕塑艺术的序幕……这些特点为二者进行超时空对话提供了内在逻辑基础。这表明( )
①文化的发展需要不断交流与借鉴
②民族文化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
③东西文化在古蜀时期实现了文化交融
④文明之间的对话需要有形式上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模拟检测】8.(2025·江苏·模拟预测)2025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自上映以来,屡屡刷新中国影史、全球影史多项纪录。近年来,从爱国主义影片《战狼Ⅱ》激发中华民族自豪感,到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展现中国式浪漫和集体英雄主义,再到《哪吒2》登上全球票房排行榜前列,中国电影屡创佳绩。这预示着( )
A.只有走出去才能真正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B.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C.这是一个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更加坚定的时代
D.中华文化建构的情感和价值将得到世界认同
【高考真题】9.(2023·江苏·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中国纪录片在跨文化交流中,自信应该成为国际传播的底色,只有自信才会用 逻辑讲述真实的故事;而共情是国际传播的基调,只有共情才能以情感传递共同价值。这一观点强调,提高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力应该( )
A.立足中国国情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B.在交流交融中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
C.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D.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基础巩固】10.(2025·江苏宿迁·模拟预测)在春节申遗成功、240小时过境免签、“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容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选择来中国过春节。通过春节这个窗口,传统文化与开放包容相融合,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的精彩。某中学生准备以此素材参加校园时事开讲大赛,下列选项可作为标题的是( )
A.文化因交流而融合,文化因交融而趋同
B.在年味中看见真实、开放、自信的中国
C.守正创新,消弭差异,促进文化的融合
D.免签扩容,方能擦亮中华传统文化底色
【模拟检测】
11.(2025·江苏宿迁·模拟预测)一款名为《华夏古韵拼图》的手机游戏火爆全球。它融入中国传统建筑、诗词等文化元素,通过拼图、解谜玩法,让玩家了解传统文化。开发者将现代游戏设计与传统文化结合,利用3D建模、人工智能等技术,设置全球玩家互动社区。该游戏在国内外都备受欢迎,成为文化交流新载体。由此可见,《华夏古韵拼图》的成功在于( )
A.遵循文化传播规律,以互动消除中外文化差异
B.精准把握文化发展时代特征,实现古今文化合流
C.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跨越地域与文化的交流障碍
D.多元创造的“公共品”,能突破西方“小院高墙”
【高考真题】12.(2025·全国卷·高考真题)近年来,《中国减贫:史无前例的人类奇迹》《超凡未来:你不了解的中国科学故事》等中外合拍纪录片在海外播出。纪录片或聚焦社会责任,或介绍传统文化,或讲述中国科学家的坚守和奋斗,通过可感可知的个体故事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形象,引发热烈反响。中外合拍纪录片在海外播出( )
①是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有益探索
②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本质内涵
③表明文化作用的性质取决于文化传播的方式
④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成功实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基础巩固】13.(2025·江西·模拟预测)2024年11月7日,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北京开幕,主题为“古典文明与现代世界”。放眼全世界浩瀚的经典,从中找到思想的“宝藏”,并结合现今的实际进行创新,古典学的生命力由此源源不绝。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指出,古典文明群星璀璨,不断滋养和启迪后世。由此可见,大会的召开旨在( )
A.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B.深入挖掘古代典籍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
C.从古典文明中汲取解决现代问题的智慧 D.为不同文明开展多元文明对话搭建平台
【模拟检测】14.(2024·北京大兴·三模)黄河文明是人类大河文明的见证,是人类历史重要的见证。仰韶文化正是揭示黄河文明这一中华代表性文明孕育、产生、发展过程的主根脉和早期最重要代表,从世界大河文明这一共同特征看,其具有全球性突出普遍价值。整合黄河流域具有鲜明文明基因和影响力的仰韶文化遗址,开展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扩大仰韶文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对于进一步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特性、彰显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和提升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文化的普遍性体现着黄河文明的特殊性
B.只有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才能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
C.没有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就没有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D.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和民族文化的世界性是内在统一的
【高考真题】15.(2025·江苏·高考真题)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备案博物馆已达7046家。近期,全国各地又有一批新馆陆续建成开放。某地新建博物馆的设计通过题刻、匾额、楹联架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通过自然通风和采光、屋顶植被、雨水回收系统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该馆的设计( )
①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征
②发挥了文化引领风尚的功能
③坚持在文化交流互鉴中为我所用
④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与魅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重点)
1.对待文化多样性态度的角度:
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 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的角度:推动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
3.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的角度: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立足国情 交流借鉴的角度:应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吸收外来有益文化, 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5.反对错误倾向的角度:反对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一般答主观题时很少会涉及到这个角度)
1.科技赋能文化,激活无限想象。在美国华盛顿中国驻美大使馆,“数字藏经洞”与“寻境敦煌”两大数字产品实现文化破圈;法国的装饰艺术博物馆里,中国木偶戏、金苍绣、木版年画等非遗技艺以4K影视级画质动态演绎,成为全球观众理解中华文明的“数字钥匙”。这些科技赋能的创新呈现( )
①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②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③搭建起跨越文化藩篱的桥梁,推动文化交融与发展
④有利于悄然激发海外观众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作为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国家版本馆是新时代的国家文化殿堂,也是传给后世的文化宝藏。这是一个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等各项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收藏机构,将古今中外所有载有中华文明印记的资源尽收馆中。打造国家版本馆( )
①可恢复传统文化,更新文化载体,坚定文化自信
②可推动文化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③旨在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彰显中华文化优越性
④有利于赓续中华文脉,展示大国形象,推动文明对话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4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表示,面对更加多元的世界,对话多一分、对抗就少一分,包容多一点、隔阂就少一点。和平、真知、诚信、包容是中阿人民共同追求。我们愿同阿方共倡人文交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书写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新时代典范。这启示世界各国,人文交流必须( )
①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 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③尊重差异,理解个性,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西夏陵是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存,它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见证。2025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七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西夏陵”申遗成功( )
①有利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世界文化主流
②能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③表明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④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5.敦煌是中国通向西域的重要门户,古代中国文明与来自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宗教、艺术、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不断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化成果,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由此可见( )
①敦煌文化是各种文明融汇的结晶
②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
③中华文化得到国际社会一致认同
④世界各民族一切文化都值得借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澳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美食之都”。从最初澳门本地菜与葡国菜的结合,到大航海时期东西方食材的串联,时光把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味道融合在一起,成就了如今的“澳门之味”。“澳门之味”的形成表明( )
①不同民族文化可以求同存异和睦共处
②不同民族文化交流融汇可以熔铸新文化
③兼收并蓄其他民族文化能推动文化发展
④借鉴其他民族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如今,国内汉服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消费者以年轻人为主。中国年轻一代穿着汉服参加各类活动,还通过多种富有创意的形式将汉服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在海外吸引了众多爱好者,越来越多的国际时装媒体开始关注并报道中国的汉服文化,汉服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由此可见( )
①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汉服文化因文化交流而发展,因文化交融而丰富
③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④中国年轻一代对汉服文化的传播彰显了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为迎接中国农历新年,法国在2024年发行了中国龙年生肖纪念邮票。该邮票票面上绘制了中国龙形象,用中文和法语书写着“龙年”字样,其设计融合了工笔重彩的手法和写意的笔法,强调了在中国象征吉祥的红色元素,寓意着在龙年里,中法关系继续龙腾虎跃、乘风破浪。法国发行龙年生肖纪念邮票说明( )
①文化软实力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因素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才能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④文化趋同性是推进文化交流交融的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截至2025年2月,福建各地依托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设立了219家非遗工坊,既有舌尖上“人间烟火”的非遗美食,又有感受情怀的茶酒之旅,还有讲述文化密码的独到匠心……手艺人通过世代相传的传统技艺,吃上“非遗饭”、捧起“金饭碗”,生活越来越红火。这启示我们,传统技艺的传承需要( )
A.坚持经济效益优先,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B.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丰富文化载体形式
C.交流互鉴,积极推动中华文明历久弥新 D.守正创新,发掘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
10.2025年春节,中国年透出浓厚的“国际范儿”。多国政要送出新春祝福,地标建筑点亮“中国红”,庆祝春节活动在世界各地上演……如今春节已经成为一项全球庆典,它向全世界传递着欢乐与和平的讯息。春节从“中国年”逐渐走向“世界年”表明( )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B.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C.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D.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11.2024年11月25日至27日,第二届“良渚论坛”在杭州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以“文明互鉴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邀请多国学者展示古文明研究成果,并设立“数字良渚”沉浸式体验区,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五千年前的水利系统和玉器工艺。与会者既可探讨三星堆、玛雅等文明的共性,也能参与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的跨界工作坊。由此可见( )
A.文化差异必然导致文明冲突,需通过技术手段消解
B.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文化交融能够为不同文明的创新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D.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在于保持其原始形态不变
12.2025年蛇年春晚,机器人舞蹈表演——《秧BOT》向全球观众展现了一场跨越时间与想象的未来之舞。机器人与舞蹈演员同台共舞,以科技为笔,以文化为魂,完美融合传统东北秧歌与最前沿的AI科技,创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视觉奇观。这启示我们( )
①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②保持开放心态,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
③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④要增强对东北秧歌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当科技遇上传统苏绣,将会碰撞出怎么样奇妙的火花?“85后”苏绣传承人张雪和清华大学团队打造了一款全球首发“苏绣+科技”作品——《锦绣兰蝶》,打破传统苏绣二维平面的局限,实现了3D立体效果,在手指触碰下,玉兰花瓣悄然绽放,蝴蝶翩翩飞舞,令世人叹为观止。该作品( )
A.融合现代科技和传统文化元素,为苏绣增添新的内涵
B.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C.拓展苏绣文化的多样性,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D.促进苏绣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14.北京时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3年12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材料表明( )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和接受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C.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15.近年来,一批现实题材年代剧屡屡见诸荧屏,引发广泛好评。它们共同铺展开五彩斑斓的时代画卷,传递出岁月变迁中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在时间跨度中映照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年代剧引发好评的原因是( )
A.它融通不同文化资源,展现了文化新面貌
B.它展现了文化多样性,引领文化发展方向
C.它立足社会实践,契合当代观众精神需求
D.它符合时代要求,满足人们基本文化需求
16.“C-Drama”(中国电视剧)、“manhua”(漫画)、“xianxia”(仙侠)……这些从未出现在英语课本上的单词,如今却广泛活跃于海外网络平台上。近年来,负载中国文化气度、传递中国文化价值的电影、文学、动漫等产品通过搭建线上平台、建立海外基地等方式拓展传播渠道,实现了全面出海。这启示我们要( )
A.坚持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实现文化传播和经济效益协调推进
B.依托载体更好呈现中华优秀文化,增加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C.提供高品质的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D.保持开放的心态,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增强国家间的理解与尊重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寄语高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