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建议用时:20分钟) 测一测1.[2024沧州期末]《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材料反映的史实标志着( )A.华夏族的形成B.世袭制取代禅让制C.中国王朝产生D.早期国家开始出现2.时空观念 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面是小刚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朝代更迭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②处所建立的朝代是( )A.夏朝 B.商朝 C.东周 D.西周3.[2024郾城期中改编]据学者考证,历史上的商朝曾多次迁都,直到迁徙到殷后才保持了相对的稳定。这次迁都的组织者是( )A.商汤 B.武丁 C.盘庚 D.商纣4.[2024衡阳衡山模拟改编]《尚书·牧誓》记载:“武王戎车三百两(辆),虎贲三百人,与受战于牧野,作《牧誓》。”下图所示的青铜器利簋腹内铭文记载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史实。这说明( )利簋及铭文拓片A.考古发现是了解历史的唯一证据B.文献记载与文物发现可互证史实C.传说故事中也包含有真实的史实D.文献记载与文物发现存在矛盾5.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与材料中“封建子弟之制”对应的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6.[2024广东大埔期中改编]公元前841年,周厉王因与民争利,被平民赶走,被迫逃亡。该事件史称( )A.涿鹿之战 B.阪泉之战C.武王伐纣 D.“国人暴动”7.史料实证 下面是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爵(酒器)和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它们可以用来研究夏朝( )A.兵器的生产制造 B.青铜制造的工艺C.奴隶的生活状况 D.礼乐制度的产生8.[2024青岛模拟]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作“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作“立家”,因此对士、庶民而言,易形成“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这表明分封制( )A.强化了血缘与政治联系B.埋下了分裂割据的隐患C.突出权利与义务的统一D.淡化了民众的等级观念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礼记·礼运》材料二 西周封建(实行分封制)给古代国家与社会结构注入了新的内容,对我国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它使中央王朝对地方的统治发展到一个新水平。周王室将自己家族的子弟派到各地区做诸侯,改变了过去外服诸侯全为地方势力的格局。他们是周王室的亲属,与周王朝之间的关系,非夏商外服诸侯可比……在整个西周,这些诸侯未发生过商代方国那样时叛时服的情况。——摘编自沈长云《中国历史:先秦史》材料三 末代君主夏桀穷奢极欲,残暴无道,导致民怨沸腾,夏朝的统治陷入全面危机。末代商王纣继位后,对外连年征伐,耗费国力;对内大兴土木,横征暴敛,施行严刑峻法,导致民不聊生。到周幽王时,朝政更趋腐败,内外矛盾激化。——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1)材料一中“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何人开始的?“公天下”变成“家天下”,说明当时政治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更替给你带来的启示。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课时作业】1.C2.B 【解析】 本题考查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②处所建立的朝代是商朝。B项符合题意。3.C 4.B 5.B 6.D7.B 【解析】 根据材料中“二里头遗址”及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里头遗址是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材料反映了夏朝进入青铜文明时期,青铜制造的工艺成熟。B项符合题意。8.B9.(1)启。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2)巩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范围;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3)统治者要勤政爱民,关注民生;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