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建议用时:20分钟) 测一测1.[2024潍坊]《史记·周本纪》记载:“二十年,晋文公召襄王(周天子),襄王会之河阳、践土(地名),诸侯毕朝(朝觐)。”这反映了( )A.王室衰微 B.诸侯争霸C.百家争鸣 D.民族交融2.[2024临清期中改编]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积极争夺霸主地位。这一时期,先后称霸的是( )A.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B.晋文公、齐桓公、秦穆公、楚庄王C.秦穆公、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D.楚庄王、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3.在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中,宋国、陈国、郑国、蔡国等小诸侯国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的诸侯国。这表明( )A.分封制已彻底瓦解B.统一趋势逐渐显现C.七国争霸局面形成D.诸侯取代周王室地位4.[2024郑州期中]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中原的“诸夏”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进行长期的交往和斗争,“诸夏”“夷”“狄”等已几不可分。材料表明春秋时期出现了( )A.国家统一 B.诸侯争霸C.民族交融 D.思想解放5.唯物史观[2024安徽一模]春秋以前,土地属于国家。春秋后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这一现象表明( )A.大国诸侯操控政治B.春秋时期土地完全私有化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当时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6.春秋时期,很多城市出现了农业、手工业产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这反映了当时( )A.农业生产的巨大进步B.手工业生产工艺成熟C.商品经济得到发展D.各诸侯国能和平相处7.历史解释 公元前8世纪后期,郑庄公命人侵入周王室的疆土,抢收已成熟的庄稼,导致“周郑交恶”;后来郑庄公在战场上射中了周桓王的肩部,周桓王狼狈而逃。这反映了( )A.郑国在诸侯国中实力最强B.周王室的统治秩序遭到破坏C.郑庄公成为春秋霸主之一D.诸侯争霸战争破坏农业生产8.历史解释 [2024佛山一模]春秋初期,列国对吴国以蛮夷视之;直到春秋晚期,晋国开始拉拢吴国对抗楚国,吴国才真正进入中原人的视野,列国也逐渐承认其诸夏的身份。这表明春秋争霸战争( )A.导致了政局动荡 B.造就了文化繁荣C.推动了民族认同 D.削弱了周王威信9.史料实证 [2024楚雄二模]《管子》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人已经使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时期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农具。这表明春秋时期( )A.冶炼工艺趋向完善 B.水利灌溉技术成熟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畜牧业的普遍发展10.素养综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周王室势力变化表。管辖土地 管辖军队 管辖人口 天子地位西 周 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大约方圆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有14万人以上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周天子在政治上享有最高的地位东 周 东周初年,王室直接管辖的土地约方圆600里,往后辖地越来越少,最后只有约方圆百里的土地 周平王东迁之后,王室管辖的军队还有3万人,后来逐渐减少到几千人 直接管辖的人口所剩无几,财力、物力和兵源减少 周天子在政治上成为傀儡,不得不依靠强大的诸侯(1)根据材料一,概括周王室地位发生的变化。材料二齐桓公改革 晋文公改革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 重用狐偃、赵衰等人,修明内政,整顿法纪,增强军备,施惠百姓,发展生产。继续高举“尊王攘夷”的旗帜(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齐桓公与晋文公称霸的共同原因。材料三 孟子云:“春秋无义战。”(译文:孟子说:“春秋时期没有合乎正义的战争。”)(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材料三中的观点。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课时作业】1.A 2.A 3.B 4.C5.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这代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使土地私有化和出租现象的出现(这代表生产关系的变化),这正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体现。C项符合题意。6.C7.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势力衰微,周天子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分封制逐渐瓦解。题干中郑庄公命人入侵周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射中了周桓王的肩部。这都体现了周王室的统治秩序遭到破坏。B项符合题意。8.C 9.C10.(1)周王室所管辖的人口、土地、兵力、财力、物力等不断减少;周天子权威明显削弱,在政治上成为傀儡。(2)重用人才;重视军队的建设;注重发展生产,提高国力;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争夺霸主地位;等等。(3)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奴隶主贵族为掠夺土地和人口进行的争霸战争,因此说“春秋无义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