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建议用时:20分钟)  测一测
1.某学校七年级(1)班新来了一位历史老师,她在向同学们作自我介绍时幽默地说:“我的名字跟历史上的‘战国七雄’有关,我的姓是‘七雄’里最东边的诸侯国,我的名是‘七雄’里最北边的诸侯国。”据此可知,她的名字是(   )
A.秦晋 B.郑楚 C.齐燕 D.赵韩
2.史料实证[2024枣庄薛城期中改编]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其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各诸侯国混战规模日益扩大
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
C.封建制度正逐步确立
D.统一趋势不断增强
3.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其变法的直接目的是(   )
A.促进经济发展 B.推广铁制农具
C.缓和社会矛盾 D.以求富国强兵
4.[2024苏州改编]春秋时期,秦、楚等国初设之县就在边境地区,悬在外边,距离国都悬远,由国君遥领,用这个有悬挂本意的“县”作行政设置名,无疑名副其实。战国时期,在秦国确立县制的是(   )
A.夏禹 B.李悝 C.吴起 D.商鞅
5.战国时期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同时手工业也逐渐发展起来,货币逐渐成为交换的媒介。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生产力水平得到发展,荒地开垦后,百姓的私有土地面积增加,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这反映了(   )
A.农业发展水平逐渐由衰转盛
B.东周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C.周王室重新建立稳定的统治
D.战国时期开放的社会风气
6.[2024长春改编]它“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堵)塞水门”,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材料中的“它”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郑国渠
7.历史解释[2024菏泽]下表中历史人物的论述反映出商鞅变法(   )
人物 论述
韩非子 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
李斯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王充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A.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
C.增强了秦国的国力
D.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8.历史解释 [2023江苏一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纷纷实行变法改革,其中较为著名的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的申不害改革、齐国的邹忌改革和秦国的商鞅变法等。这些变法改革(   )
A.巩固了分封制
B.推动了社会转型
C.确立了郡县制
D.实现了国家统一
9.史料实证 下面是战国“右廪”铁双镰范。镰范为单合范,一范两片合成。范身弯曲,内有凹入双弯曲平行镰铸槽,外壁有弓形把手,铸槽上刻有“右廪”二字(廪为管理、储存农产品和制造农具的机构)。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
A.铁制工具得到广泛应用
B.重视铁制农具的生产
C.冶铁技术和前代相比进步显著
D.铁制器具主要用于农业生产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方升
材料二
甲同学: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变法是成功的 乙同学:商鞅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在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诬陷,起兵反抗,兵败被杀。所以变法失败了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文物佐证了商鞅变法中的哪一项措施?请写出这一措施实施的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关于商鞅变法是否成功,甲乙两位同学有不同的看法。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是哪一著名水利工程的示意图?谁主持修建了这一水利工程?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课时作业】
1.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结合战国形势图可知,“战国七雄”中,齐国位于最东边,燕国位于最北边。故该历史老师的名字是齐燕,C项符合题意。
2.D 3.D 4.D 5.B 6.A 7.C
8.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改革确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促进了封建制度的形成,推动了社会转型。B项符合题意。
9.B
10.(1)统一度量衡。有利于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2)商鞅变法成功了。判断一场变法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虽死,但他制定的新法得以继续推行。商鞅变法使秦国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所以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3)都江堰。李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