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建议用时:20分钟) 测一测1.《齐民要术·种谷》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材料旨在强调农业生产应该( )A.因时制宜,休耕轮作B.精耕细作,提高地力C.顺应自然,遵循规律D.改进技术,增加产量2.[2024菏泽二模]三国时期魏国的数学家刘徽运用具有“极限”思维的计算方法,求得圆周率为3.1416。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说明了我国( )A.古代科技体系呈现出包容性B.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与创新性C.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泛性D.古代科技对后世影响的深远性3.丰子恺先生说:“世界各国的文字,要算我们中国字为最美术的。……只有我们中国的字……天生成是美术的。”书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是在( )A.秦朝 B.东汉C.魏晋 D.南朝4.观察下面的《女史箴图》(摹本·局部)和《洛神赋图》(摹本·局部)。顾恺之在画中突出表现的是( )A.人物特征 B.名山名水C.花红柳绿 D.飞禽走兽5.[2024潍坊一模]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佛教居士维摩诘像,头戴尖顶帽,身着窄小胡服;孝文帝迁都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中的维摩诘像,头戴高帽,宽衣博带。这反映了当时( )A.文化交流,民族交融B.石窟艺术,形态各异C.改革成功,习俗统一D.佛教盛行,题材单一6.历史解释 [2024郑州模拟]《齐民要术》以前的农书,认为种植有“忌日”,而当时的谚语说:“以时其泽,为上策。”贾思勰汲取群众的生产经验,主张( )A.创新生产方式 B.按时令播种C.改进生产工具 D.以民为本7.五育·美育 [2023重庆改编]北魏统治者重视书法艺术,流传下来的碑刻书体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书体带有汉隶笔法,融温文尔雅与粗犷雄浑于一体,结体方严,笔画沉着,变化多端,美不胜收(见下图)。这表明魏碑艺术( )《张猛龙碑》拓片(局部)A.是我国民族交融的时代结晶B.是书法开始成为专门艺术的标志C.被称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D.兼采汉末众家书法之长8.图表分析 [2024广州二模改编]从下表内容可知,南北朝时期科技的特点是( )人物 贡献祖冲之 通过天文观测,对历法进行精细的推算,编制出《大明历》贾思勰 汲取农民的生产经验,并在生产实践中加以证明和丰富,著成《齐民要术》郦道元 在研究前人地理著作和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写成《水经注》A.集中于农业领域B.成果领先于世界C.理论与实践结合D.坚持以民生为本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1 《齐民要术》 图2 祖冲之材料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医学进一步发展。王叔和是晋太医令,他精通脉理,著《脉经》10卷,把脉象归纳为24种,奠定了脉学的理论基础。皇甫谧长于针灸,他著《针灸甲乙经》12卷,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陶弘景对汉代流传下来的《神农本草经》做了增补,整理成《本草经集注》。他首创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和医疗属性的分类法,把七百多种药物分为七大类。这种分类法,后来成为我国古代药物的标准分类法,在一千多年的时间内,一直被沿用和不断充实。——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三 它以前人的《水经》为纲,通过搜集丰富的文献和一些实地调查,详细注录了全国1250多条大小河流的走向和经过。它的可贵之处在于不仅注录了水道,而且把水道经过的山陵、城邑的地理沿革、风土人情、建筑名胜、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都做了生动而详细的记录。——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1)写出材料一中图1所示著作的作者。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图2所示人物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的重大成就。(任举一例即可)(2)根据材料二,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医学方面的成就。(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它”及其作者,并概括“它”的价值。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课时作业】1.C 【解析】 根据材料“顺天时,量地利”可知,农业生产应遵循自然规律。C项符合题意。2.B 3.B 4.A 5.A 6.B 7.A8.C 【解析】 根据材料“通过天文观测,对历法进行精细的推算”“汲取农民的生产经验,并在生产实践中加以证明和丰富”“在研究前人地理著作和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可知,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具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特点。C项符合题意。9.(1)贾思勰。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创制《大明历》;制造出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任举一例即可)(2)王叔和著《脉经》,奠定了脉学的理论基础;皇甫谧所著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陶弘景首创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和医疗属性的分类法。(3)《水经注》;郦道元。是一部价值极高的地理学专著;文学与史学的价值也很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