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2哲学的基本问题 自主学习单 【学什么】 一、学习目标 1.精准把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内容,能够清晰阐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何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提升对哲学核心概念的理解能力。 2.明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准确识别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以及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并能对不同哲学观点进行合理评析,增强哲学思辨能力。 3.结合当下时政热点,如人工智能发展、绿色发展理念践行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培养运用哲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学习重难点 (一)重点 1.透彻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以及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这两个关键方面。 2.深刻领会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熟练掌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及其各自的基本形态。 (二)难点 1.辨析不同哲学观点所属的哲学阵营,尤其是在面对一些较为复杂或隐晦的哲学表述时,能够准确判断其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并能分析出具体属于哪种形态。 2.理解哲学基本问题在实际生活和不同学科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和应用,学会运用哲学思维解决现实问题。 三、学法指导 1.理论联系实际法:在学习过程中,紧密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时政热点新闻以及其他学科知识,加深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例如,从国家出台的经济政策(如刺激消费政策与当前经济形势的关系)来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从人们对人工智能发展的不同看法(有人认为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有人认为人类能完全掌控)分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差异。 2.对比分析法: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及形态进行对比,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制作思维导图或表格,将不同哲学观点的特点、代表人物及观点等进行梳理,便于记忆和理解。 【怎么学】 一、自学活动 第一目: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阅读教材:仔细阅读教材中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相关内容,明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概念理解:思考 “思维” 和 “存在” 的具体含义,“思维” 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计划、理论等主观的东西;“存在” 则涵盖自然界、人类社会等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例如,新冠疫情的实际情况是存在,而人们针对疫情制定的防控策略和措施则属于思维范畴。 内容剖析:深入探究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像中国古代的 “五行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唯心主义则主张思维决定存在,如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像 “心外无物” 的观点;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本原,如柏拉图认为客观事物不过是理念的影子。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表明人类能够通过理性思维和实践探索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不可知论则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第二目: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从生活实践角度分析: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刻面临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比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存在)制定学习计划(思维);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要依据市场需求(存在)制定经营战略(思维)。这表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从哲学研究角度理解:回顾哲学发展的历程,无论是古代哲学探讨的天与人、名与实等关系问题,还是近代哲学关注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都体现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第三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分歧梳理:明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根本观点及形态学习:详细学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及各自的基本形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其基本形态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虽然能直观地认识到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但缺乏科学依据;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等局限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则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其基本形态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人的主观精神的作用,客观唯心主义则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二、学习疑惑 在自学过程中,将遇到的疑惑点记录下来,如对某些哲学观点的理解困难(像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概念)、对哲学基本问题在具体学科中应用的不明确(如在心理学中如何体现)等,以便在后续的学习和讨论中寻求解答。 三、自主构建本框知识框架 以思维导图或知识树的形式构建本框知识框架,将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等主要内容进行系统梳理,标注出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帮助加深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例如: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何者为本原: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有无同一性: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为什么:生活实践中无法回避、哲学研究不能回避,决定哲学性质和方向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物质本原,意识派生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意识本原,物质依赖意识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四、合作探究 探究一:结合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探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材料展示:人工智能在医疗、交通、教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如人工智能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自动驾驶技术在交通中的应用等;同时,也存在一些关于人工智能是否会超越人类思维、控制人类的担忧和讨论。 小组讨论 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角度分析,人工智能的发展体现了人类思维对客观存在的认识和改造,人类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算法等的研究和应用,创造出具有一定智能的机器,这表明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属于可知论的范畴。 思考人工智能是否能真正拥有人类一样的思维,探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一些观点认为人工智能只是对人类思维的模拟,其本质是基于程序和算法的运算,不具备真正的意识和思维,存在决定思维,这符合唯物主义观点;而另一些观点可能认为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它可能会超越人类思维,甚至控制人类,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思维决定存在的唯心主义倾向。 讨论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从哲学角度为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例如,要尊重客观规律(存在),基于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规律的认识来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思维),避免盲目发展带来的风险。 探究二: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的提出和践行,分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同观点 材料解读:介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的内涵,即良好的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金山银山),以及我国在践行这一理念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加强生态保护、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等取得的成效。 小组探讨 从唯物主义角度分析,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基于对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客观存在的关系的正确认识。物质决定意识,我国根据生态环境的实际状况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提出了这一科学的发展理念,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在践行过程中,通过实际行动加强生态保护、发展绿色产业,也是遵循客观规律,以实际行动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对比唯心主义观点,如果从唯心主义出发,可能会忽视生态环境的客观实际,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以主观意志决定发展方向,而不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最终导致生态破坏和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 讨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以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更好地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存在),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思维),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学得怎么样】 一、检测 (一)易错易混(二)典例精练1.幸福指数成为人们口头热议的一个话题。但幸福感是一个主观指标,受很多客观因素制约,由此,人们在追求幸福时必须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这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说,就是要处理好 ( )①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③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题干中 “幸福感” 属于主观意识(思维),“客观因素” 属于客观存在(物质),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本质上就是处理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故②③正确。①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均不属于哲学基本问题范畴,排除。2.据不久前发表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中美德三国天文学家领导的国际团队,利用“甚长基线干涉技术”,精确测量了位于银盘上近200个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绘制出尺度约为10万光年见方的银河系结构图。这张迄今最精确的银河系结构图,清晰展示了银河系是一个具有4条旋臂的棒旋星系,解决了“银河系究竟有几条旋臂”这个天文学长期悬而未决的重大科学问题。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②思维是本原,思维决定存在③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④承认思维和存在可以相互转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材料中,天文学家通过科学技术精确绘制银河系结构图、解决长期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说明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体现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①)和 “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③)。“思维是本原,思维决定存在” 是唯心主义观点,与材料体现的唯物主义倾向不符(②排除);材料未涉及 “思维和存在相互转化”,且该表述并非哲学基本问题中同一性的内涵(④排除)。3.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的是( )A.“沧海桑田”与“断章取义”B.“量力而行”与“尽力而为”C.“形谢神灭”与“理生万物”D.“削足适履”与“指鹿为马”答案:C。解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形谢神灭” 认为物质(身体)决定意识(精神),身体消亡精神也随之消失,是唯物主义观点;“理生万物” 认为 “理”(意识范畴)是世界本原,先有 “理” 后有物质,是唯心主义观点,二者直接体现根本分歧。A 项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B 项强调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D 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两种表现,均不涉及根本分歧。4.哲学史上存在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从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下列能体现两大阵营之间的分歧的是( )①“气者,理之依也”与“理生万物”②“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与“物是观念的集合”③“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④“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A。解析:“气者,理之依也”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理生万物”认为客观精神“理念”是世界的主宰,体现了唯心主义的观点,①符合题意。“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形决定神,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物是观念的集合”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的观念,体现了唯心主义的观.点,②符合题意。“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强调世界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天不变,道亦不变”认为世界是不变的,体现了形而上学的观点,③不符合题意。“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强调世界的本原是天,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强调人的心灵决定世界,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④不符合题意。二、自我反馈 1.知识掌握情况:分析自己在检测中对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等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哪些知识点理解透彻,哪些还存在模糊不清的地方。例如,如果在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观点的题目中频繁出错,就需要重新复习两者的根本区别和具体形态。 2.能力提升情况:反思在合作探究过程中,自己运用哲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有所提升。是否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如在探究人工智能发展与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时,能否全面分析其中体现的哲学原理。 3.学习方法反思:总结在本次学习过程中采用的学习方法是否有效,如理论联系实际法是否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了哲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对比分析法是否有助于区分不同哲学观点。如果某些方法效果不佳,思考如何改进或尝试其他学习方法。根据自我反馈的结果,制定后续的学习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强化训练,不断提升对哲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