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动物的身体 第2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动物的身体 第2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第2课 《动物的身体》教案(第2课时)
【教材简析】
本课时是冀人版科学教材第一单元 “奇妙的身体” 第 2 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人体结构之后,对生物身体结构的拓展学习。课程以 “观察与比较” 为核心,通过探究不同类群动物的身体组成、特殊器官功能及分类特征,帮助学生建立 “生物身体结构与环境适应” 的初步认知。
教材选取哺乳动物、昆虫、鱼类等常见动物作为研究对象,设计了 “观察记录身体组成”“探究鱼的感知方式”“制作脊椎模型” 等活动,将抽象的动物分类知识转化为具象的实践体验。既延续了 “从整体到局部” 的观察方法,又渗透了 “多样性与统一性” 的科学观念,为后续学习植物结构、生态系统等内容奠定基础。
【学习目标】
1.科学观念
(1)认识鱼的侧线能感知水体震动,知道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初步区别。
(2)了解不同动物的特殊感知系统(如蝙蝠的回声定位、蚯蚓的皮肤感知、鹰的远距离视力等),知道这些结构是动物适应环境的重要特征。
2.科学思维
(1)能通过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推测侧线的功能,培养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的思维。
(2)能通过对比不同动物的感知方式,归纳动物适应环境的共性规律。
3.探究实践
(1)能动手制作脊椎模型,通过操作理解脊椎 “分节” 对运动灵活性的意义,掌握简单模型的制作方法。
(2)能参与 “探究鱼如何感知环境变化” 的实验,学会控制变量(如两条鲫鱼的对比、凡士林的使用),并规范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表格)
4.态度责任
(1)激发对动物世界的探究兴趣,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2)树立 “爱护动物、尊重生命多样性” 的意识,理解生物身体结构与生存环境的适应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确鲫鱼侧线的功能(感知水体震动和环境变化),理解实验现象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
难点:掌握 “提出假设 — 设计实验 — 验证结论” 的科学探究方法(以鱼的感知实验为例)。
【教学准备】
教师:鱼的侧线示意图、脊椎模型成品,鲫鱼、鱼缸、凡士林、滴管、计时器等实验材料。
学生:鱼的感知实验记录表、制作脊椎模型材料(线绳、木珠、金属垫圈)、水彩笔、放大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与问题 1. 出示鲫鱼图片或视频,提问:“大家见过鲫鱼吗?谁能说出它身体外部有哪些器官?”
2. 结合学生回答,用课件标注鲫鱼的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和侧线,重点突出 “侧线”,追问:“这些器官各有什么作用?鲫鱼是靠哪个器官感知环境变化的呢?” 1. 观察图片,回忆生活经验,说出鲫鱼的外部器官(如鳍、眼睛、嘴巴等)。
2. 对 “侧线的作用” 产生好奇,进入思考状态。 1. 从学生熟悉的动物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2. 通过提问聚焦 “侧线的功能”,为后续探究铺垫。
探究与发现 探究三:鲫鱼的侧线功能
1. 引导学生做出假设:“猜一猜,鲫鱼可能靠什么器官感知水体震动?”(提示学生关注 “侧线”)
2. 讲解实验方案:
- 材料:两条鲫鱼、鱼缸、凡士林、刷子。
- 步骤:① 拍打水面,观察鱼的反应;② 给鱼的侧线涂抹凡士林;③ 再次拍打水面,观察反应。
3. 强调实验注意事项:轻拿轻放鱼,实验后清理凡士林,爱护动物。
4. 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巡视指导,提醒记录实验现象(填写表格)。
5. 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分析现象:“涂抹凡士林前后,鱼的反应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什么?” 拓展延伸:动物的特殊感知系统 1. 提问:“除了鲫鱼,其他动物有哪些特殊的感知方式?”
2. 展示图片或短视频(蝙蝠、蚯蚓、鹰、灰雀、蝰蛇、凤头麦鸡、警犬),介绍其感知能力:
- 蝙蝠:回声定位;蚯蚓:皮肤感知光线和温度;
- 鹰:远距离视力;警犬:灵敏嗅觉等。
3. 引导学生总结:“这些特殊能力对动物有什么意义?” 思考后提出假设:“鲫鱼可能靠侧线感知水体震动。”
2. 分组合作完成实验:
- 第一次拍打水面,观察鱼 “快速游动、表现出害怕”;
- 给侧线涂凡士林后,再次拍打,观察鱼 “反应迟缓或无反应”。
3.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鲫鱼靠侧线感知水体震动。” 1. 观看资料,倾听讲解,记录动物的特殊感知方式。
2. 讨论后回答:“帮助动物适应环境、寻找食物、躲避危险。”
1.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亲历 “假设 — 实验 — 结论” 的过程。
2. 通过对比实验,直观理解侧线的功能,渗透 “控制变量” 的科学方法。
3. 强调爱护动物,培养责任感。 1. 拓宽知识面,认识动物感知系统的多样性。
2. 理解 “生物形态与环境适应” 的科学观念。
应用与拓展 1. 提问:“我们的身体能弯曲、转动,靠的是什么结构?”(引出 “脊椎”)
2. 讲解制作材料(线绳、木珠、金属垫圈)和步骤:
- 用线绳串联木珠和垫圈,模拟脊椎骨。
- 弯曲、扭动模型,观察运动特点。
3. 追问:“如果脊椎是一根实心骨,还能灵活运动吗?”
4. 介绍动物分类:“根据有无脊椎,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1. 动手制作脊椎模型,体验模型的弯曲、扭动。
2. 思考后回答:“实心骨不能灵活运动,脊椎的分节结构让身体更灵活。”
3. 举例说出脊椎动物(如鱼、狗)和无脊椎动物(如蚯蚓、蝴蝶)。 1. 通过模型制作,直观认识脊椎的结构和功能。
2. 理解动物分类的基本标准,培养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总结与评价 1. 知识梳理:
- 出示 “知识树” ,带领回顾:
- 哺乳动物:头、颈、躯干、四肢(有毛);
- 昆虫:头、胸、腹(3 对足、2 对翅);
- 鱼的侧线:感知震动;
- 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
2. 多元评价:
发放评价表,先自评,再和同学相互评价。 3. 课后任务:
- 发放 “动物探秘卡”:“观察一种动物,记录它的身体组成和特殊本领,下节课分享。” 1. 回顾巩固:
- 回答问题如:“昆虫有 6 条腿,鱼用侧线感知震动……”
2. 评价分享:
- “我发现了昆虫的身体分 3 部分,很有趣!”
- 为同伴的模型鼓掌。 填写评价表:
3. 明确任务:“我要观察蚂蚁,看看它是不是昆虫。” 用 “知识树” 梳理知识体系;多元评价激发学习动力;课后任务延伸探究兴趣,将课堂学习与生活联系。
【板书】
动物的身体
三、鱼的“超能力”: 特殊器官:侧线 功能:感知水体震动 四、脊椎模型的制作: 结构:一节节骨头相连 作用:灵活弯曲(画弯腰箭头) 分类:
↗ 脊椎动物(有脊椎,如猫、鱼)
↘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如蝴蝶)
7 /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