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1世界的物质性 自主学习单 【学什么】 一、学习目标 1.深入理解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在本质上的物质性,能够运用相关原理阐释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定唯物主义立场,有效提升对世界本质的认知能力和辨别不同哲学观点的能力。 2.精准把握物质的概念,明晰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区别和联系,深刻认识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形成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理解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的客观性,培养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哲学思维。 3.紧密结合 2025 年最新时政热点,如我国在航天探索领域的新突破、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践行等,运用世界物质性原理进行分析,增强将哲学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能力,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指导实践活动,提升公共参与意识和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一)重点 1.透彻理解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的物质性原理,明确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例如,在分析我国航天工程不断取得进展时,要能从世界物质性角度理解航天探索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深入认识和改造活动。 2.准确掌握物质的概念,厘清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这是理解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关键。通过对比不同物质具体形态,如手机、汽车等,概括出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特征。 (二)难点 1.深刻领会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理解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基本要素的客观性及其相互关系。在分析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时,要能从地理环境、人口素质和生产方式等方面综合考虑其客观物质性。 2.理解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与物质世界的紧密联系,即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面对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关于意识的讨论,要能从哲学角度准确辨析。 三、学法指导 1.理论联系实际法:密切关注 2025 年时政新闻,像我国在科技领域的创新成果(如芯片技术突破、量子计算进展)、生态保护行动(如大规模植树造林、湿地保护工程)等,将这些实际案例与世界物质性原理相结合。思考科技研发是对物质世界规律的探索,生态保护是尊重自然界物质性的体现,以此加深对抽象哲学原理的理解。 2.对比分析法:对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的不同层面(起源、生理基础、本质)等进行对比。制作对比表格,从概念、特点、举例等方面梳理差异,如对比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多样性,从而清晰把握知识要点。 【怎么学】 一、自学活动 第一目:自然界的物质性 1.阅读思考:认真研读教材中关于自然界物质性的内容,思考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例如,太阳系中行星的运行轨道是由引力等自然规律决定的,它们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在宇宙中存在和运动,有着各自漫长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这表明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2.案例分析:结合时政热点,如天问系列火星探测任务。火星作为自然界中的天体,其存在和演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我国对火星的探测是基于火星本身的客观物质性,通过探测器获取火星的地质、气候等数据,进一步认识火星这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这体现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宇宙中不存在超自然的神或上帝创造世界的活动。 3.总结归纳:总结自然界物质性的原理,即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必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尊重自然规律。例如,在建设大型水利工程时,要充分考虑河流的水文规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等自然因素。 第二目: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产生角度探究:深入探究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了解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起的决定性作用。劳动改变了古猿的生理结构,使其逐渐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同时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例如,原始人类通过集体狩猎、采集等劳动活动,逐渐形成了部落社会,这表明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构成要素分析:分析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即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以某个沿海城市为例,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如优良港口)促进了贸易和经济发展;适宜的人口规模和素质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源;而先进的生产方式(如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模式)则决定了该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方向。这些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规律总结:总结人类社会物质性的原理,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性。人们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例如,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时,要依据当地的地理环境、人口状况选择合适的产业发展模式,遵循农业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规律。 第三目: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起源追溯:追溯意识的起源,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再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后到人类意识的产生,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例如,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会闭合叶子,这是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现象;而动物通过视觉、听觉等感知外界环境,具有一定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则是在劳动和社会交往中逐渐产生的,劳动促进了人脑的生成和语言的发展,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2.生理基础与本质剖析:剖析意识的生理基础是人脑,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同时,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例如,人们对新冠病毒的认识,从最初的未知到逐渐了解其传播途径、症状等,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新冠病毒的反映过程。即使在认识过程中可能存在偏差,但也是基于客观的病毒本身。 3.原理总结:总结意识与物质的关系原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的意识本身根源于物质,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例如,在制定国家经济发展政策时,要依据国内的经济发展状况、资源环境等客观实际情况,而不是主观臆断。 二、学习疑惑 在自学过程中,将遇到的疑惑记录下来,如对某些哲学概念的理解困难(如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对意识本质的深层次理解问题(如意识如何在人脑中加工改造客观存在)、对人类社会物质性原理在复杂社会现象中的应用困惑(如社会制度的演变如何体现物质性)等,以便在后续学习和讨论中解决。 三、自主构建本框知识框架 以思维导图或知识树的形式构建本框知识框架,将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等主要内容进行系统梳理,标注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例如: 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事物按固有规律形成发展 是统一物质世界一部分 方法论:尊重自然客观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产生:物质世界长期发展产物,劳动起决定作用 构成: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等要素客观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起源:从物质反应特性到人类意识漫长过程 生理基础:人脑 本质: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物质决定意识 四、合作探究 探究一:结合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分析世界的物质性 材料展示:展示我国在 2025 年航天领域的最新进展,如嫦娥工程对月球的进一步探测、天问一号对火星的持续研究、卫星发射数量的增加以及空间站建设的推进等相关报道和数据。 小组讨论 从自然界物质性角度分析,月球、火星等天体都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它们有着自身的物质构成和运动规律。我国航天探测活动是对这些客观物质世界的探索,探测器在太空中遵循天体力学等自然规律运行,这体现了自然界的物质性。 从人类社会物质性角度探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航天工程的实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涉及到科研人员、工程师等群体(人口因素),利用地球上的资源制造探测器、建设发射基地等(地理环境),并采用先进的航天技术和管理模式(生产方式),这些构成要素的客观性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从意识与物质关系角度思考,航天科研人员对宇宙的探索意识是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和实践中产生的,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科研人员通过对天体运行规律的研究,制定探测计划和技术方案,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又反作用于物质,推动航天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探究二:以某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为例,理解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案例介绍:选取一个具体地区,如浙江省安吉县,介绍其从过去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发展工业,到后来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的转变过程。包括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多山、森林资源丰富)、人口变化(部分劳动力从传统工业转向生态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关闭高污染企业,发展生态旅游、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等产业)等方面的情况。 小组探讨 分析该地区地理环境的物质性,其独特的山水资源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基础,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模式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过去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后来认识到自然界的物质性,开始保护生态环境,这是尊重自然规律的体现。 探讨人类社会物质性在该地区发展中的体现,人口因素的变化反映了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是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生产方式的转变,从传统工业到生态产业,是由当地的地理环境、资源状况以及市场需求等客观因素决定的,体现了人类社会构成要素的客观性。 思考如何在实践中实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质性的统一,该地区通过发展生态经济,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启示我们在其他地区的发展中,也要充分考虑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探究三:围绕人工智能发展,辨析意识的本质 背景阐述:介绍 2025 年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如医疗领域的疾病诊断辅助、教育领域的智能教学系统、工业领域的自动化生产控制等,同时提及关于人工智能是否能拥有真正意识的争论。 小组辩论 正方观点:人工智能不能拥有真正的意识。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类在劳动和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的,人工智能只是基于程序和算法的机器,没有经历这样的起源过程。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的复杂结构和神经活动是产生意识的必要条件,人工智能没有类似人脑的物质器官。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人工智能对信息的处理只是按照预设程序进行运算,不具备主观能动性和对客观存在的主观理解。 反方观点:人工智能有可能发展出类似意识的功能。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能够模拟人类的思维过程,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人类的认知能力。例如,在图像识别、数据分析等领域,人工智能表现出高效准确的特点。而且,人工智能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自我优化,对外部环境做出更复杂的反应,这类似于人类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适应过程。 总结归纳:通过辩论,明确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人工智能虽然在某些方面具有强大的功能,但与人类意识有着本质区别。这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人工智能的发展,避免陷入对人工智能的错误认知和盲目追捧。 【学得怎么样】 一、检测 (一)易错易混1、有了人脑一定就会产生意识(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管梦境多么离奇,它也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3、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思维也是物质( )4、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5、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 )6、意识是大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7、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8、意识的内容来自人脑 ( )9、意识从本质上看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0、从起源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1、除人脑外,其它动物都不能产生意识,因为只有人脑才是意识的来源。12、动物、电脑、智能机器人都有意识。( )13、上帝、鬼神观念等错误的意识,不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主观臆造的。( )(二)典例精练1、美国科学家曾宣称,已经在一个废弃的地下铁矿中捕获到暗物粒子。几十年来,暗物质一直是困扰科学界的一个难解之谜。普遍的理论认为,在宇宙中只有四分之一的物质是可见的,而那四分之三的不可见神秘物质就是所谓的暗物质。如果这一发现最终得到证实,它将成为近百年来物理学领域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从哲学上看,暗物质的存在再次证明( )A.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B.不同事物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C.物质世界是永恒不变的D.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答案选 D。解析:题干核心是 “暗物质存在”,其为宇宙中客观实在的物质形态。A 违背 “世界本质是物质” 的唯物主义立场;B 中 “不同事物有相同物质结构” 无题干支撑且不符事实;C 是形而上学静止观,与物质世界运动发展的事实相悖。D “世界统一性在于物质性”,暗物质的存在进一步证明无论物质形态如何,世界本原都是物质,符合题意。2、恩格斯说:“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下列对哲学中物质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物质撇开了事物的具体形态,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②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③物质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④物质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中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集合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答案选 B。解析:①错误,物质虽撇开具体形态,但并非 “不可捉摸”,它能为人的意识反映(如暗物质可通过科学手段探测);④错误,物质不是 “具体形态的集合”,而是对具体形态共同本质的抽象概括。②是物质的科学定义,③体现物质的本质属性,均符合恩格斯对物质概念的阐释,故②③正确。3.达尔文于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至今深刻影响着人们对生命起源和进化历程的认识,尽管人们对其进化假说一直存在争议,但他的基本观点还是闪烁着真理的光彩,不断被科学的发展所证实。例如( )①生物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不是神的意志的产物②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③人类的起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否定了上帝造人说④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答案:A。解析:②错误,自然选择说揭示生物进化的重要机制,而非 “根本原因”;④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起源的观点,非达尔文理论。①强调生物源于自然,③否定上帝造人,均符合达尔文进化论核心,且被科学证实,体现其观点的真理价值。二、自我反馈 1.知识掌握:分析自己在检测中对世界物质性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若在自然界物质性的题目上出错,需重新复习自然界事物的形成发展规律和客观性原理;若对意识本质的题目理解有误,要再次梳理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和本质等内容。 2.能力提升:反思在合作探究过程中,运用哲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否提高。如在探究航天事业发展时,能否清晰阐述其中体现的世界物质性原理;在讨论人工智能与意识关系时,是否能准确辨析两者的区别。 3.学习方法评估:总结本次学习采用的理论联系实际法、对比分析法等是否有效。若发现某些方法效果不佳,思考改进措施或尝试新的学习方法。根据自我反馈结果,制定后续学习计划,针对薄弱环节进行强化学习,不断提升哲学学习效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