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五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宁波市五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浙江省宁波五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政治试题
一、单选题
1.敦煌文书《天宝六载(747)敦煌郡敦煌县龙勒乡都乡里籍》登记了一户要交纳租税的“课户”。这户人家实际占有土地101亩,包括依《田令》拥有的土地87亩,买来的土地12亩,园宅地2亩。以下符合该时代生产关系的是( )
①地主占有全部土地及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②农户的劳动成果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③农户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并且能够自主劳动
④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耕作技术进步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有学者指出,经济危机是“市场赶不上生产的脚步”的结果,其爆发也是不可避免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经济一直陷在危机之中,好像“一年四季的自然更迭”。其意在说明( )
A.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是供大于求造成的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是可以避免的
C.生产力的发展抑制了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大 D.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有其周期性
3.1516年托马斯·莫尔撰写的《乌托邦》,描写了在一个小岛上实行财产公有制、集体劳动、人人平等、按需分配等,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乌托邦”意指子虚乌有的地方,虽然并不存在,但这一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一思想( )
①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②激发了人们对更加公正、平等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③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④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并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这段话可用来阐明( )
A.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B.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基石
C.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来源 D.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5.1917年,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武装力量攻占圣彼得堡冬宫,推翻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二战后,在苏联的援助下,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波兰等国及东欧多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由此可见( )
①社会主义在多个国家得到实践和发展
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抗日益加剧
③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④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某老师在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一课时,讲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在课件上展示了具体意义,并启发学生思考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新”在哪些方面。下列能正确回答该问题的是( )
①中国革命从此有了新的领导阶级和革命政党
②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③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新的革命方法
④中国迎来了顺利的革命征程和光明的革命前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豪迈地宣告:“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在这里,“我们的工作”指的是( )
A.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B.根本变革生产关系
C.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D.完成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
8.某校一男生在参观博物馆时,看到“中国第一座汽车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仪式”、“河南林县人民在极端恶劣条件下开始修筑世界第八大奇迹——红旗渠”的历史图片。他看到的这些资料( )
A.反映了中国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建设成就
B.可被引用来见证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发展
C.能够成为探究“建国大业”的生动素材
D.是我国社会主义在探索中前进的小缩影
9.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仍然在曲折中向前发展。“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
①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成功结合
③虽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对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探索提供了具体方案
④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10.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以来,我国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从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到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有力维护公平正义,到颁布新中国首部民法典护航人民美好生活……沉甸甸的成绩单,诠释了( )
①破除制度障碍是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②伟大改革开放精神的弘扬是实现社会变革的直接动力
③全面深化改革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价值导向
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有“已变”,亦有“未变”。面对这些“已变”和“未变”,我们要( )
①顺应“已变”,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②顺应“已变”,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具体操作方案
③立足“未变”,牢牢坚持我们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④立足“未变”,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变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无数奋斗者用实干与担当,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成就了新时代的万千气象。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我们应该( )
①开新局和强体魄于伟大的自我革命
②实践中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③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④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书写历史新篇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聚焦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同时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总结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又全面总结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在新时代的革命锻造中,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强有力
②在新时代的伟大奋斗中,中国人民创立、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③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消除了社会的基本矛盾,实现发展大跨越
④在新时代的伟大进程中,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蓬勃生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党的二十大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发展写入党章,以更好反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这一修改( )
①全面具体地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伟大成就
②为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法律依据
③更加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④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有利于更好发挥党章的规范和指导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应运而生的,从历史中引出对现实的分析,在现实中展开对未来的设想。这一思想( )
①深刻而正确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④最为核心关键的组成部分是“十四个坚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习近平在《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这一词作中以“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写出焦裕禄的功绩以及百姓对他的缅怀。下列选项与其主旨相一致的是( )
①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
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③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下列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的是( )
①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②强调“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③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④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共同富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8.2024年7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党中央明确提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党中央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旨在( )
①解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矛盾
②不断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领导力
③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④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激发活力、增添动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9.面对混乱的社会,先秦诸子给出了不同的社会构想方案。老子认为人们应该“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孔子希望施行仁爱,维护礼乐制度,从而恢复西周的王道和王政;墨子则认为尧舜时代是最好的时代;韩非子则认为应该建立以君主为核心的专制社会。从社会形态角度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老子的理想社会里,人类迈进了文明社会的门槛
②孔子的理想社会里,主要生产者有一定生产资料
③墨子的理想社会里,存在着平等互助的劳动关系
④韩非子的理想社会里,农民依附于地主并受其剥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是指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经济斗争
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是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④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1.某校高一同学在探究“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的课题中,收集到如下资料。其中不符合这一课题的是( )
A.农民踊跃报名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B.在私营工商业改造中开展公私合营
C.开辟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D.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22.高一学生小明想要以“开放的中国:与世界为友”为题办一期展览,你将建议他选取以下资料中的部分及顺序为( )
①乡土星火,意料之外显活力
②治理整顿,南方谈话春风再出发
③特区先行,南下深圳开窗口
④民心思变,邓公顺应时势开国门
⑤设立自贸区,对外开放新阶段
⑥加入世贸,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
A.①→④→⑥→⑤ B.④→③→⑥→⑤ C.②→④→③→⑤ D.④→①→③→②
23.在党的百年奋斗史中,党团结带领人民艰辛探索,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领导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以下选项中符合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的是( )
①在共产党领导下,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使全体社会成员全面发展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方位上
③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道路
④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4.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直面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法治思想、生态文明思想、强军思想、外交思想、文化思想等,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照亮民族复兴的前行之路。由此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①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
②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支撑中华民族复兴的“四梁八柱”
③是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根本遵循
④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5.实现中国梦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历史使命。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共产党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只有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才能使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这说明实现伟大梦想( )
①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②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伟大事业的决定作用
③要坚守初心使命,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④要深化社会革命,引领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6.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22年,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这一探索历程可见( )
①实现现代化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②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最高理想
③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有其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④中国式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判断题
27.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相对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
28.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是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
2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
30.目前,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相对贫困问题。( )
31.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天下之难持者莫若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这体现了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思想。( )
三、主观题
32.浙江嘉兴是党的诞生地,也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市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发展,编制了《嘉兴市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十四五”规划》,深入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农村居民收入连续十五年居全省第一,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城乡发展最均衡的地市之一。同时探索全域统筹,不断推动人居环境质量提升整治环境;积极树立核心价值观的“乡村样式范本”,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展现乡风文明新气象。
结合材料,运用“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嘉兴市农村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
33.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昭示真理,启迪世界。阅读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关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三中全会简要回顾
会议 召开时间 中心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28日至22日 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10月20日 经济体制改革
十三届三中全会 1988年9月26日至30日 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
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年11月11日至14日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五届三中全会 1998年10月12日至14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十六届三中全会 2003年10月11日至14日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七届三中全会 2008年10月9日至12日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 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
十九届三中全会 2018年2月26日至28日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结合材料,从“中心议题”步步深化的历程中,概述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
34.中国梦牵引航天梦,航天梦助力中国梦。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解追求的航天梦,这要靠一代代人接续奋斗,才能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使航天技术服务国计民生。
每一次叩问太空之旅,都书写着中国航天人自立自强、创新超越的辉煌历史。神舟十七号航天员汤洪波直言:“时刻准备为祖国出征太空,是我自加入航天员大队以来就立下的初心,这个初心从未改变,为了初心,我从未懈怠。”载人航天精神鼓舞着为航天梦、中国梦而奋勇前行的每一个人,他们找准了青春的价值坐标,书写了成长的精彩故事。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分析航天强国的建设是如何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
(2)为弘扬航天精神,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热情,某中学准备召开航天日主题教育活动,请你为该活动拟两条宣传标语(每条不超过15个字)。
35.某校高一(1)班学生以“美丽中国建设”为议题,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调研,开展探究性学习。
◆成就展示
近年来,湖州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州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浙江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部署为指引,全力推进西苕溪水环境治理。通过排查整治排污口,确保排入西苕溪的水质达标;通过生态护坡、植被缓冲带建设等生态修复手段,削减上游径流及周边农田造成的面源污染。多措并举下,西苕溪的水渐渐恢复了原来的模样,水里鱼类资源越发丰富。如今的西苕溪,正静静滋养着一方百姓,守护着一方净土。
◆探究展望
如今,越来越多人出行乘坐公共交通,消费自带购物袋……绿色低碳成为社会新风尚。
运用“十四个坚持”的相关知识,说明西苕溪水环境治理的实践对我们的启示。
1.C
2.D
3.C
4.B
5.A
6.B
7.A
8.D
9.C
10.D
11.A
12.D
13.B
14.D
15.C
16.B
17.A
18.B
19.D
20.D
21.D
22.B
23.D
24.B
25.A
26.A
27.正确
28.错误
29.正确
30.错误
31.正确
32.①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战略,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
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围绕农村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③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贯彻中央乡村振兴战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行动指南。
④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积极树立核心价值观的“乡村样式范本”,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33.①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心议题”在党的历次三中全会上步步深化,彰显改革开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一场解放生产力的革命。改革必须从具体国情出发,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根据时代发展要求调整中心议题,不断深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③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我国必须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
34.(1)①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要靠一代代人接续奋斗,推动航天技术服务国计民生,更好地造福人民。
②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为祖国出征太空”鼓舞着为航天事业奋斗拼搏的每一个人,他们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梦想中,把小我融入大我,汇聚建设航天强国的强大力量。
(2)①以青春之名,托起航天强国之梦。②探索浩瀚宇宙,点燃航天梦想。
35.湖州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省委指示,推进西苕溪治理,启示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湖州市多措并举,改善西苕溪生态环境,启示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