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外国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深圳外国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东省深圳外国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码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如表为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部分遗存。由此可知,当时( )
类别 遗存
青铜器 有鼎、爵等礼器,造型古朴,部分表面有简单纹饰,工艺相对粗糙
玉器 有玉璋、玉琮等,质地细腻,少量玉器表面有刻纹,可能具有礼仪用途
陶器 以灰陶为主,器型有罐、盆、尊等,部分有绳纹、篮纹等装饰,质地较硬
建筑 发现大型宫殿基址,有夯土台基、柱础等,规模宏大,布局规整
A. 手工业分工较明确 B. 青铜铸造技术成熟 C. 国家形态特征明显 D. 建筑风格独树一帜
2. 战国时期的中山王是白狄的分支鲜虞的后裔。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平山县发现了中山王墓。该墓出土了“中山三器(铜鼎、铜方壶、铜圆壶)”,其铭文书法隽永,文辞典雅,很多语句与《论语》《诗经》《礼记》《周礼》《左传》等儒家经典颇为接近。这反映了中山王( )
A. 推崇儒家正统思想 B. 深受华夏文化影响
C 认同同源共祖观念 D. 重视青铜铸造生产
3. 宋朝法律规定佃户在完成当年收成之后,经与地主商量,可以主动脱离甲地主而去佃种乙地主的土地,主人不得无理拦阻,强占不放。此外,佃农也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剩余购买土地,脱离原来的地主,而自立门户,成为主户。这表明宋朝( )
A 政府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B. 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C. 社会成员的身份实现平等 D. 市民阶层正式形成
4. 明朝逐渐完善土司制度,在无碍政权统治的前提下,允许云南土司享有一定司法权,可“因俗”治理本民族事务;同时,中央政府对土司行为掌握有最终裁判权。这反映出明朝( )
A. 强化了对边疆的治理 B. 礼法结合进一步加深
C. 改土归流政策遭抵制 D. 地方丧失了自治权利
5. 下图是晚清官宦子弟孙宝瑄的日记摘录。这反映了当时( )
(1893年)“一介迂腐,本无知识,客岁,以边事起,略涉洋务书,稍知大要。” (1897年)“愚未居今世而言学问……贯古今,化新旧,浑然于中西。” (1900年)“满洲不可救矣,相公曷留此身以救中国!”
A. 政府改革重心的调整 B. 民族意识的逐步觉醒
C. 中体西用内涵的扩展 D. 民众精神世界的丰富
6. 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 “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 )
A. 民生主义比实现民族民主革命更重要 B. 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C. 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D. 民生主义的目的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7. 1935年12月、上海文化界马相伯、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陶行知等283人联合发表《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指出:“尽量的组织民众,一心一德的拿铁和血与敌人作殊死战。”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在1936年5月通过了《抗日救国初步政治纲领》等文件,并申明此会是“一个全国统一的联合救国阵线”。上述现象反映了( )
A. 全面抗战路线得到广泛拥护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阶级基础扩大
C. 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 D. 中华民族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8. 阅读下表中两个文件内容节选,可以推断出( )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甲: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乙:互不侵犯;丙:互不干涉内政;丁:平等互利;戊:和平共处。”
亚非会议最后公报 “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预或干涉他国内政;用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促进相互利益和合作。”
A. 中国和西方大国间的关系实现了突破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国际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C. “求同存异”是对“一边倒”方针的发展
D. 中国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形成
9. 某古代文明的文字包含人、动物、神兽、植物、器具、衣物、编制物、武器、几何形态、波纹和火焰等图形符号,书写材料包括莎草纸、石头和木块等。以下成就属于该文明的是( )
A. 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B. 创作了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C. 颁布了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 D. 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10. 公元6世纪,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为打破波斯人对东方丝绸贸易的垄断,支持两名传教士到中国学习养蚕技术,并将蚕卵和桑树苗带回拜占庭帝国,从此,拜占庭人在巴尔干南部建立起丝织业中心。据此可知( )
A. 中世纪西欧丝织业发展迅速 B. 拜占庭帝国是世界丝织业中心
C. 拜占庭文化具有开放性特征 D. 商业危机推动贸易中心的转移
11. 福斯特在《美洲政治史纲》中指出,作为山地高原型的古代文明,印第安人在其有限的活动范围内,难以逾越自然界的重重障碍而将其文明的星星之火带到更远的地区。各地印第安人的语言十分复杂,仅墨西哥的印第安人便有33种主要语言,整个美洲的印第安人使用着约2000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且不同语言之间鲜有关联。该学者的研究意在( )
A. 阐释美洲古代文明的多样性 B. 说明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C. 揭示印第安文明的文字成就 D. 探讨印第安文明衰落的直接原因
12. 下图反映了欧洲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发展脉络。结合图表内容,这一发展过程主要体现了( )
A. 理性发展 B. 人的发现 C. 科学兴起 D. 追求自由
13. 法国1875年宪法在内容上存在不完整性的缺陷,但这反而给当政者很大的解释空间。这种解释空间,实际上赋予了宪法运行过程中的一个灵活的协商机制,在不撼动根基的基础上,可进行必要的解释以达到利益的平衡与协调。与以往的宪法相比,这部宪法的通过( )
A. 降低了法国宪政的水平 B. 有利于实现政局的稳定
C. 激化了与君主派的矛盾 D. 标志着共和制最终确立
14. 1871年7月,马克思在同《世界报》记者谈话时表示:国际工人协会没有规定政治运动的固定形式,它只要求这些运动朝向一个目标,“但是用什么方式来达到结局,应当由这个国家的工人阶级自己选择”。这一谈话强调了( )
A. 无产阶级暴力斗争意识淡化 B. 工人斗争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C. 国际工人运动无法实现联合 D. 工人运动需要与国情相结合
15. 到1894年,美国的工业产出已经跃升至全球首位。进入20世纪,德国在化学工业和电气工业等领域的表现尤为抢眼,化工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据重要份额,电气设备也大量出口;其经济实力不仅超越了法国,甚至超过了英国,仅次于美国。这一现象反映了此时期( )
A. 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B. 美德两国垄断国际贸易
C. 欧洲传统强国已被取代 D. 垄断组织削弱国际竞争
16. 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汽车产业向墨西哥转移,为墨西哥创造了25万个就业岗位;印度凭借英语优势和低成本,承接全球IT外包,雇佣540万人;当今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后,服装企业将订单转移至孟加拉国。这说明( )
A 世界各国间发展差距缩小 B. 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发展
C.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形成 D. 国际经济分工的日益深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休闲生活及假期发展简况
时期 简况
先秦 祭祀、射礼等活动是贵族重要的休闲方式。《礼记》记载,祭祀活动礼仪繁琐,是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汉 出现了角抵、百戏等大众娱乐活动。汉代画像石上留存有大量角抵表演的场景。官员休假制度逐渐形成,官员每五日一休。
唐宋 唐代城市中出现了夜市,市民娱乐活动丰富,如听戏、观舞等。宋代瓦舍勾栏兴起,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官员假期增多,除了常规休假,还有各种节日假,如春节、寒食、冬至各放假七日。
元明清 元代杂剧兴盛,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内容。明清时期小说流行,茶馆、戏楼成为人们休闲聚会的场所。官员假期有所调整,明代官员每月休假三天,加上春节、冬至等节日假。
——据《汉官旧仪》《后汉书·礼仪志》等资料整理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苏州、杭州等城市,茶馆遍布大街小巷,成为市民日常休闲的重要去处。茶馆中不仅可以品茶,还常有说书人讲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通俗小说故事,听众云集,热闹非凡。《清嘉录》记载苏州节日休闲场景:“元宵前后,比户挂灯,灯彩奇巧,游人如织,至十八日方罢。”除了传统节日,一些行业性庙会也在兴起,如南京夫子庙庙会,集购物、娱乐、祭祀于一体,吸引了周边地区的民众前来参与。苏州的灯彩制作、扬州的漆器工艺等,因满足市民休闲消费需求而日益兴盛。同时,许多民间艺人以表演为业,形成了专业的演出团体,进一步丰富了市民的休闲选择。
——据《清嘉录》《明清苏州城市社会研究》等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休闲生活及假期的发展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休闲生活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开展了一系列反贫困工作。为解决根据地的经济困难,中国共产党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减轻农民的地租和利息负担,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开展大生产运动,号召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垦荒地、发展工业和手工业。在陕甘宁边区,通过组织变工队、互助组等劳动互助组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此外,中国共产党还注重发展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创办学校、培养人才,改善农村的医疗条件,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
——摘编自齐卫平《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的百年演进》
材料二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约有2.5亿,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落后。1982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积极作用,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增加收入。1986年,国务院成立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标志着中国反贫困工作进入有组织、有计划的新阶段。国家通过“以工代赈”组织贫困群众参与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既解决就业问题,又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扶持,推广杂交水稻、地膜覆盖等农业新技术,帮助农民提高粮食产量。此外,国家还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到1990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8500万。
——摘编自武力《新中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反贫困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初期与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贫困工作的不同。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5—1960年英国对外经济援助主要举措
重要政策或计划 援助对象 援助形式及规模
马歇尔计划配套援助(1948—1952年) 英联邦国家 配合美国对西欧援助,向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英联邦国家提供20亿英镑技术设备支持
殖民地开发法案(1948年) 非洲、亚洲殖民地 设立12亿英镑基金,用于殖民地铁路、农业改良等基础设施建设
英联邦开发公司(1958年成立) 英联邦成员国 提供长期低息贷款,重点支持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纺织、采矿产业
——摘编自张晓剑《战后初期英国对外援助政策研究》
材料二 英国对外援助长期以“英联邦特惠制”为框架,强调通过经济扶持维持英联邦的凝聚力。这一理念认为,英国作为殖民宗主国,有责任帮助前殖民地实现“有序发展”,而受援国需在贸易、外交上与英国保持特殊联系。20世纪70年代后,英国对外援助逐渐向“发展援助”转型。1970年《海外发展法》规定,援助需以“消除贫困”核心目标,但其背后仍暗藏政治逻辑。1975—1980年,英国对东南亚、中东的援助占比提升至40%,重点支持石油资源丰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求受援国开放市场,优先采购英国工业产品。撒切尔政府时期,更是将援助与“经济自由化改革”挂钩,要求受援国削减政府开支、privatize(私有化)国有企业。
——摘编自王宇博《英联邦体系下的英国对外援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1945—1960年英国对外经济援助政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70年代后英国的对外援助。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学习小组围绕“交通与社会变迁”开展研究性学习,指导老师提供了以下与交通相关的历史事物或现象:
世界:蒸汽机船、苏伊士运河、汽车、飞机、欧亚大陆桥
中国:京杭大运河、郑和宝船、轮船招商局、青藏铁路、高铁
从上述事物或现象中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内在关联的对象,自拟一个论题,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进行论述。(要求:选择的对象关联紧密,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16
【答案】C
【答案】B
【答案】A
【答案】A
【答案】B
【答案】D
【答案】D
【答案】B
【答案】D
【答案】C
【答案】B
【答案】B
【答案】B
【答案】D
【答案】A
【答案】D
【解析】
17.原因: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有利于社会休闲生活的发展;文化的不断发展为休闲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市民阶层的兴起和壮大,使得大众休闲娱乐需求增加,推动了休闲生活平民化的发展。
(2)影响:促进商品经济繁荣,推动资本主义萌芽;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文化传播交流;改变市民生活方式,缓解生活压力,减少社会矛盾,利于社会秩序稳定。
18.【答案】(1)措施:实行减租减息;开展大生产运动;组织劳动互助组织;发展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
意义:改善了民众生活;促进了经济发展;有利于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缓解了贫困问题;巩固了抗日根据地;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反贫困工作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经验。
(2)不同:抗战时期主要在抗日根据地进行,改革开放初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抗战时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占主导的背景下开展,改革开放后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的背景下开展;抗日战争时期服务于抗战和巩固抗日根据地需要,改革开放后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抗战时期,组织性计划性较弱,侧重更基础的需求和保障,改革开放后组织性计划性更强,投入力度更大,措施更多元,为贫困人口提供更高层次的保障;抗日战争时期侧重于调动生产积极性、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等政治动员方面的手段,改革开放后更注重运用市场规则、技术人才支持等经济和技术手段。抗战时期成效受到社会性质、战争动荡等的影响,改革开放后得益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政策,取得了更广泛、明显的成果。
19.【答案】(1)因素:对苏冷战、稳定和巩固资本主义阵营的要求;加强与美国外交关系的需要;维护殖民利益、压制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促进本国经济恢复发展和增强国际影响力。
(2)评价:20世纪70年代后,英国对外援助逐渐由“英联邦特惠制”向“发展援助”转型。其重要背景是英国殖民体系的逐步崩溃,亚非新独立国家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英国政府在国内推行减少国家干预的经济改革,对外谋求拓展在英联邦国家以外地区的经济利益和外交影响力。但20世纪70年代后英国的对外援助根本上仍然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受援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但附带政治条件和扩张意图,损害受援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产生了消极影响。
20.【答案】对象:蒸汽机船、轮船招商局。
论题:西方交通技术传播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论述:蒸汽机船是工业革命的重要成果。它以蒸汽为动力,大大提高了航运速度和运输能力,突破了帆船时代的局限。西方凭借蒸汽机船加强了世界贸易往来,开启了全球贸易的新时代,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在西方列强凭借蒸汽机船侵略中国的背景下,为了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洋务派创办了轮船招商局。轮船招商局引进西方的蒸汽机船技术,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它推动了中国近代航运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商品的流通和贸易的发展,为中国近代化积累了资金和技术,培养了一批近代航运人才,对中国近代经济和社会的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蒸汽机船技术的传播促使轮船招商局的创办,反映了西方交通技术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体现了交通变革在中外交流与中国社会转型中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