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这一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这一遗址是( )A. 河姆渡遗址 B. 牛河梁遗址 C. 良渚古城遗址 D. 陶寺遗址2. 当大臣劝诫纣王商朝将亡时,纣王相信“我生不有命在天”,以“我的命运不是由上天决定的吗?”作为回答。这种观念( )A. 认可天命的绝对权威 B. 强调“天人合一”C. 摒弃天命的绝对权威 D. 肯定“人定胜天”3. 汉代淮南王刘长驱逐朝廷委派的王国丞相等官员,请求自行任命,得到文帝准许。有人议论:依汉律,王国丞相等职位空缺,应由朝廷任命,皇帝此举实际有违朝廷律法。这则材料可以论证( )A. 汉承秦制弊端初显 B. 郡国并行制的危机 C. 以法为教受到冲击 D. 外戚干政的必然性4.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设“翰林学士院”,作为“天子私人”的宫官秘书机构,到唐宪宗(778-820年)时,翰林所出之令宰相不得妄改,翰林出令也不必经过政事堂。这反映出( )A. 三省制臻于完备 B. 隋唐制度不断创新C. 三省制遭到破坏 D.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5. 唐朝先后实行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方田均税法和募役法,明清相继实行过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等赋役制度。封建统治者调整赋役制度相同出发点是( )A. 调节社会矛盾 B. 维护小农经济C. 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 提高国家财政收入6. 清朝建立之初,延续了明朝的里甲、保甲制度,实行两种制度并存,里甲负责管理户籍,征收丁银,保甲负责维持治安。清代前期,里甲制逐渐融入到保安性质的保甲制中。这反映了( )A. 里甲制严重制约保甲制效能 B. 赋税改革影响基层治理C. 保甲制更方便征派赋役职责 D. 户籍改革加速社会流动7. 下图为清朝1851-1874年间主要财政收入曲线图表。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田赋波动较大与“摊丁入亩”的政策直接相关B. 厘金的增长反映出此时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较快C. 关税的增长反映出与世界市场联系进一步加深D. 财政收入的增长反映出清朝统治危机逐步化解8. 1911年5月8日,清廷裁撤军机处,发布内阁官制章程。该章规定:内阁由国务大臣(十三人)组成,包括内阁总理大臣一人,协理大臣一至二人,各部大臣共十人。当时仅外务部、学部、邮传部大臣为汉人,其余七部长官皆为满人。新内阁的设置还剥夺了地方督抚直接向皇帝上奏入对的权力。由此可推知,清末的新内阁官制改革( )A. 主要效法英国的文官制度 B. 满足了革命派的政治要求C. 使清廷政治处境更加孤立 D. 满足了立宪派的政治要求9. 1930年,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优待士兵条例》,其中规定:“帮助士兵家属做工……无人做工者,折银津贴其家属”“士兵在红军服务期内,家中发生不测事情……当地政府应设法援助”等。这些政策( )A. 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B. 利于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C. 赢得了社会各阶级的支持 D. 鼓励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10. 1945年9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东北局,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我党还从各解放区和延安调往东北2万名党政于部和11万部队。同时,国民党军队也相继攻占山海关、营口、本溪,接收了长春、沈阳、哈尔滨3个大城市。这反映出A. 国共两党联合接受东北日军投降 B. 东北成为解放战争主战场C. 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转移到东北 D. 和平建国面临严峻的形势11. 下图1992—2011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变化趋势图(单位:亿美元),据此可推知,我国( )A. 对外贸易总额持续增长 B. 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主导产业C. 国家经济安全得到保障 D. 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逐步改善12. 埃及新王国时期,国王拉美西斯二世在卡迭什之战诗篇的卢克索文本中说道:“我像塞特(埃及的传统神灵)之时”,而一件纸草文本却作“我像巴尔(亚洲地区的神灵)之时”。这反映了当时埃及( )A. 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 B. 文明的扩展与帝国的形成C. 战争频发的社会环境 D. 书写的发达与文学的繁荣13. 拜占庭帝国末代学者劳尼库斯的作品再现了拜占庭人亡国之后的心态。他在作品中引用《荷马史诗》的语句,多次提及希腊众神及神话英雄的事迹,将拜占庭历史渊源与古希腊神话直接关联。其目的是( )A. 推动欧洲重新发现古代希腊文化 B. 对抗日耳曼人对罗马文化压制C. 强化族群认同以对抗奥斯曼帝国 D. 促进东西方之间文化交流和发展14. 天主教传入墨西哥后,墨西哥主教以圣母形象为原型,糅合了阿兹特克古代宗教,创立了本土化的圣母瓜达卢佩。在独立运动中,瓜达卢佩圣母被赋予了民族主义色彩,被尊为墨西哥的守护神和“墨西哥女王”,成为反抗西班牙殖民者的重要武器。这主要反映( )A. 文化往往在交流和兼容中获得发展B. 殖民侵略无法改变文化的民族特性C. 文化的融合促成了文化的多元特征D. 民族文化需要不断创新才有生命力15. 19世纪,法国的男子服饰不再色彩缤纷,去掉了以往在贵族中流行的蕾丝花边、褶边、珠宝等装饰,转而崇尚黑、白、灰三色,以象征谦虚、勤勉、中规中矩等道德观。此时纺织业与成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这一服饰风尚的流行。这一服饰风尚的变化反映了( )A. 共和政体确立促使服饰观念变革 B. 社会结构变化影响服饰文化风尚C. 启蒙运动冲击了社会的等级秩序 D. 法国的小农经济使服饰趋于保守16. 1960年12月,17个非洲国家成立了“非洲国家咖啡组织”,决定共同确定咖啡出口价格;此后,又出现了“非洲花生理事会”“非洲油料生产国组织”等行业性经济合作组织。这反映了非洲国家力图( )A. 推动南北间经济合作 B. 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 C. 谋求区域内经济平衡 D. 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7题18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6分,共52分)17. 土地问题对经济发展和政治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流民问题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基本问题之一,汉武帝时期曾出现严重的流民问题,据《史记·万石张叔列传》记载:“元封三年(前107年)关东流民二百万口,无名数者四十万。”对于这一问题,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有人归结于“外事四夷,内兴功作,役费并兴,民去其本。”董仲舒则认为是“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曾劝说汉武帝“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材料二 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统一全国后,西晋政府颁布“占田令”,据《晋书·食货志》记载,占田令规定: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男女年十六以上至六十为丁),每亩课田谷八升,不管田地是否占足,均按此定额征收,凡是丁男立户的,每年还需交纳户调绢三匹,绵三斤。官吏以官品高低贵贱占田:一品官员占田五十顷,以下每品递减五顷,最低的九品官员可占田十顷。官员无论品级,不用课田,不纳户调。此外又规定宗室、官僚、勋贵依据品级高低可以荫占数量不等的劳动力。(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期出现流民问题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塞并兼之路”的举措。(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西晋政府的“占田令”。1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曾国藩是封建中国数千年尤其是两宋以下封建统治阶级一切黑暗精神的最大体现者,又是鸦片战争后百年来一切对外投降对内屠杀的反革命的汉奸刽子手们的“安内攘外”路线的第一个大师……他精通极端专制主义也是极端奴隶主义的哲学——程朱道学,运用在言论上,就是满口“诚”“礼”“仁义”“道德”等字样;运用在行动上,就是极度的残忍,屠杀数千万中国人民,认为“痛快”。他被《天朝田亩制度》骇倒了,要挽救封建统治者的权利,牺牲数千万人的生命,就是“卫吾道”,所讲的“道”,只是少数大地主大官僚的“道”,从人民看来,恰恰是大逆不道。——范文澜《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1944年)材料二徐泰来认为:“曾国藩虽有一定的历史罪过,但其历史地位应划在近代进步和爱国人物之中,而且,其重要性,在中国近代历史前六十年里几乎无人可与之相比。”孙映球指出:由于曾国藩办洋务,在客观上起了历史作用,即“他所做的一切构成了生产力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章”,从而,“曾国藩的历史地位,以笔者之管见,应予肯定”。——摘编自《学者笔下的曾国藩》(1997年)(1)材料一、二对曾国藩的评价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原因。(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评价人物的主要因素。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曾国藩?19.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有中国学者对21世纪初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开展研究,发现其中关于德国1871—1945年历史的叙述,不同版本的教科书都通过一定的编写策略,塑造了对当代德国的政治认同。以下是他的部分研究结论。编写策略 教科书中的相关叙述(节选)策略一 1871—1945年间德国曾出现的三种政治体制,即君主立宪制、共和民主制、独裁专制,都以失败告终,联邦德国正是在这些政治体制的废墟上“涅槃重生”的策略二 通过与历史上的帝国主义行径保持距离,强化“欧洲中的德国”这一新身份定位 帝国主义是欧洲社会达尔文主义、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三大思潮影响下的产物;俾斯麦政府开启了军国主义之路;德国殖民者镇压中国义和团运动是不当行为策略三 1918年俄国内战的起因都是苏维埃政权的问题;苏联工业化过程是“不惜一切代价”的行动——据孟钟捷《当代德国中学历史教育与政治认同的塑造》(1)根据材料,推断学者总结的策略一和策略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21世纪初德国中学历史教育政治认同的塑造。参考答案1-16【答案】C【答案】A【答案】B【答案】C【答案】A【答案】B【答案】C【答案】C【答案】B【答案】D【答案】D【答案】B【答案】C【答案】A【答案】B【答案】B17.【答案】(1)原因:土地的私有化;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劳役、兵役、赋税等封建国家的沉重负担。举措: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不法势力;设置刺史负责巡视监察地方豪强势力。(2)是西晋政府面对汉以来日益严重土地兼并问题所采取的应对举措(原因)本质上反映封建国家与士族地主之间争夺土地和劳动力的矛盾与斗争(实质)占田令维护封建地主利益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百姓的利益,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作用)。但占田不是分配土地给农民,只是规定占田的限额,实际作用有限(局限)占田令对后来南北朝以后的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18.【答案】(1)材料一:否定了曾国藩。原因: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维护了清朝统治;影射蒋介石。材料二:总体上肯定了曾国藩。原因:发动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改革开放;近代化史观影响。(2)因素:研究者的阶级立场、思想观念、所处时代环境、评价角度、史料占有情况等。评价:把曾国藩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辩证评价;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为准等。【答案】(1)策略一:通过不断批判1871—1945年的政治机制,来凸显当代联邦德国民主机制所谓的“完善性”;策略三:通过把社会主义实践污名化,来维护当代意识形态之争中的“敌我边界”。(2)21世纪初德国中学历史教育政治认同塑造是在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但冷战思维延续,强调民主政治的发展;随着欧洲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和德国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增大,批判军国主义道路和对外侵略的不当行为,然而其在帝国观上与过去殖民行为做彻底切割,把社会主义实践污名化,教科书的立场和评价不够客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