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年度九年级开学摸底考试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Ⅰ卷 选择题(共30分)1~5 CDCAB 6~10 ABBCC 11~15 BADBD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5分)16.问题1:依次为③①②。(答对一个得1分,共3分)问题2:示例 ①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答出任意一点得 1 分)③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1分)问题3:示例 选择图一时代精神:长征精神。(1分)精神内涵: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17.(1)教育思想:“有教无类”。(1分)原因: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等等。(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共3分)(2)表现:建立了以儒家经典培养未来官吏的教育体系;兴办太学;聘用博士讲授五经。(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原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适应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等等。(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3)印刷术省工省时,降低了制书成本;加快了图书和文化的普及;为文化教育的繁荣提供了技术保障和物质支撑;等等。(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18.(1)内涵:军事路、外交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共3分)意义:是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与文化交流。(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2)技术:指南针。(1分)影响: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发展;扩大了种植面积;增加了种植品种;改善了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减轻了中国的粮食压力。(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共3分)(3)原因:清朝盛世之下隐藏危机,官场腐败,军队废弛,社会矛盾突出,伴随着国力减弱,西方殖民者趁虚而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英、荷等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对广阔市场的需求;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4)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交往形式总体以和为主;由前期友好往来到明清时期出现暴力冲突。(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19.(1)革命道路示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模仿俄国以攻占中心城市为目标,但先后经历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失败,毛泽东从国情出发,建立了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国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设道路示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苏联、中国先后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借鉴苏联经验,实施“一五”计划,进行三大改造,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就;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日益僵化,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进行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接力探索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评分说明】每条道路分别加以阐述各得2分,共4分。(2)时期:1992年以后。(1分)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激发了各行各业的创造活力;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潮流;等等。(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共3分)(3)示例观点1:法律对于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有深远意义。论述: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它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关于少数民族实行区域性自治的国家基本法,它对于逐渐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巩固国家统一都起到了重要作用;2005 年,《反分裂国家法》颁布,它以不容置疑的法律形式为我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提供了坚强的法律保障;202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通过,它是保护国家安全之法,是维护香港和平安定之法,是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之法,是造福香港同胞之法。只有全面坚持依法治国,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才能为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观点2:祖国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论述:略。【评分说明】观点正确得1分,选择三个史事紧扣观点形成有理有据的论述得6分,共7分。观点不正确或没有作答不得分,论述不足依次酌情赋分。2025-2026年度九年级开学摸底考试历 史第Ⅰ卷 选择题(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等次)。”该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2.《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载北宋都城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这反映了宋朝时期 ( )A.打破了商业的时间限制 B.城市设计功能齐全C.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都市商业贸易繁荣时期 措施隋唐 创立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宋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元 实行行省制度明 废丞相,权分六部,设锦衣卫清 设军机处3.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下表反映了我国古代国家 治理的趋势是 ( )A.地方监察制度的加强B.选官制度的创立完善C.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D.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4.马克思指出:“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1/3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打破材料中“人为地隔绝于世”局面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5.1895年,爱国诗人丘逢甲率领台湾士绅与巡抚唐景崧密谈,后发表“台民布告”称:“此非台民无理倔强,实因未战而割全省,为中外千古未有之奇变。”下面史事与这一布告相关的是 ( )A.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B.晚清政府割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给日本C.抗日战争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D.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6.李华同学阅读了老舍先生的《茶馆》,并摘录了如下片段,剧中李三的态度说明了 ( )王淑芬:(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 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 李三: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是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A.辛亥革命未能唤醒广大的民众 B.三民主义深入人心C.二次革命反抗袁世凯独裁统治 D.革命志士视死如归7.新闻是时代的眼睛,报纸是时代的声音。晋华中学九年级(1)班同学在复习过程中搜集到下面两则新闻报道。报道反映了 ( )《新闻报》1919年6月11日专电 免曹(汝霖)令已下,曹陆章皆免职,曹并辞去交通银行总理,避往汤山……曹汝霖陆宗舆即日罢免《川滇黔旅苏学生会周刊》第2期要电 欧洲媾和要电,中代表不签字之通告A.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B.五四爱国运动的结果C.日本策动“华北自治” D.一二·九运动的爆发8. 1948年11月,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下,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战役,歼灭大量敌军。这场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这场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9.全国劳动模范是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者的荣誉称号。在1956年开展的全国劳动模范表彰活动中,劳模主要集中在重工业战线,很多人提前完成计划规定指标。下面与此相关的史事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推行C.“一五”计划的实施 D.国有企业的改革10.1954年9月的《人民日报》刊载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包括了我国所有的民主阶级和民主党派的代表人物,包括了工农业劳动模范,武装部队的英雄人物,著名的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工作者,工商界、宗教界的代表人物,包括我国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的代表及旧时代中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该文章报道的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11. 一个美国记者在万隆会议发表评论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美国记者发出这样的评论是由于周恩来提出了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求同存异”的方针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D.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布局12. 下图是《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局部图,浮雕内容是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该浮雕强调 ( )A.国王权力的神圣B.全民信仰沙马什C.中央集权的强化D.法律由神所制定13.在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大量人口向亚洲和北非地区迁移,希腊文化在一定时期内流行于东方各地。与此同时,定居东方的希腊人也受到东方文明的诸多影响。由此可知,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和发展 ( )A.标志着人类迈向了文明时代 B.阻碍了基督教思想的传播C.彻底改变了亚洲的族群结构 D.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14.太原某校历史社团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到以下信息:“元老院掌握国家实权”“称霸地中海地区”“奴隶大量逃亡和起义”,从这些信息可以判断,该社团的研究主题是 ( )A.罗马征服迦太基 B.罗马共和国的发展历程C.罗马建国的曲折 D.希腊文明的繁荣与衰落15.世界古代各区域的文明成果反映了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水平。下表中的内容体现了世界古代文明 ( )文明古国 古代埃及 古代中国 古代希腊发源地 北非尼罗河流域 东亚黄河、长江流域 欧洲爱琴海地区文字 象形文字 甲骨文 线形文字数学 《莱因德纸草书》 《九章算术》 《几何原本》A.农耕为主 B.宗教主导 C.游牧为主 D.多元发展第II卷 非选择题(本部分共4道大题,其中第16题8分,第17题10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5分,共45分)红色文化·赓续精神 九年级(1)班同学进行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完成。【项目名称】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项目目标】通过参观红色遗址,走进文物,感受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中国革命的曲折与辉煌。【项目任务】任务一 第一组同学以“参观遗址·追寻足迹”为主题,参观了部分红色遗址。①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 ②遵义会议会址 ③中共一大上海会址问题1:将上面一组遗址与下表中的说明进行匹配。(3分)文物(序号) 说明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人领导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起义1935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问题2:请任选两张图片,简述其所反映的史事的历史意义。(2分)任务二 第二组同学以“走近文物·感悟精神”为主题,搜集到以下图文信息。图一 半条皮带 红军过草地时吃过的皮带,当时粮食极度短缺,战士们风趣地称之为“吃煮牛肉”。 图二 《血战在晋冀鲁豫边区》书籍 1947年出版,记述八路军在晋冀鲁豫边区战斗的历程,有“百团大战”等战役报道。图三 布满381个弹孔的上甘岭战旗 志愿军击退敌进攻900多次,将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插在上甘岭主峰阵地。 图四 王进喜跳泥浆池穿过的棉工服 大庆油田会战时,王进喜用带伤的血肉之躯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被誉为“铁人”。问题3:从上述文物中任选一例,仿照下面示例,指出其反映的时代精神并简述精神内涵。(3分)教育发展·国之大计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实亦可称为开天辟地旋乾转坤一伟人。因以前教育,都限制在政治圈中。以后教育,乃脱离政治圈转入社会而自为发展。孔子的学生,有父子同来受教的,有贵族,有平民。亦有些不是好出身,不务好行业,但经孔子教育,都变为学成行尊,出类拔萃,显于当时,传于后世。——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材料一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为什么说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开天辟地旋乾转坤一伟人”?(4分)材料二 武帝治下,儒学在朝中受到尊崇,武帝却往往被指责为具有法家之风,武帝认为任用饱读儒家经典之士有利于君主,因为他们自律、利他、识礼、循规,而且忠于上司。因此,他建立了一种用儒家经典来培养未来官吏的国家教育体系,建太学,聘用博士讲授五经。——摘编自[美]伊佩霞《剑桥中国插图史》(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儒学在朝中受到尊崇”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4分)材料三 宋朝文化事业繁荣昌盛,学术思想空前活跃,从而促进了印刷术的发展与兴盛。无论是印刷技术、印刷质量、印刷品种和印刷地域的分布等,都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造纸、制墨技术的提高为印刷提供了优质材料,民间作坊印刷的兴起,使印本书开始成为商品。书籍流通的加强,使书商成为一新兴的行业。——摘编自曲德森《中国印刷发展史图鉴》(3)根据材料三,分析印刷术的发展与兴盛是如何影响宋朝教育发展的。(2分)18. 交流碰撞·促进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地方政权,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由长安到西域,到中亚,到西亚,再绵延至欧洲。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基督教文化也相互交集共生。——摘编自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材料二 中国有利于水稻和小麦种植的土地相对太缺乏了,从这个角度看,哥伦布大交换是很大的恩惠,中国迫不及待地接受了它,原来不能种植水稻和小麦的土地,可以种植甘薯等作物。甘薯、玉蜀黍、大花生、烟草、辣椒、菠萝、腰果、树薯(木薯),所有这些都流入福建、广东,并逐渐传播至中国各地。这一切都成为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材料三 (明清时期)荷兰人和英国人由海路到达中国;在北侧则出现了俄国人,他们是从陆路到达黑龙江流域的。中国人坚决避免同所有这些入侵者亲近,他们将贸易关系限制在少数几个港口,拒绝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中,丝绸之路的内涵有哪些?简述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四大发明技术中的哪一项技术为实现“哥伦布大交换”提供了条件?概括“哥伦布大交换”对中国的影响。(4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这一时期出现“入侵者”的原因。(2分)(4)综上所述,归纳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演变的特点。(2分)19.以史为鉴·共同发展 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绘就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美画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感悟道路创新】(1)根据下面的结构示意图,分别阐述中国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4分)【领略经济繁荣】(2)下面是1952—202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统计表。观察表格,指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并分析原因。(4分)年份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万亿元 年份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万亿元1952 0.07 1992 2.31962 0.12 2002 12.171972 0.22 2012 511982 0.52 2024 134.91【坚持“融”“荣”与共】(3)请从下面时间轴上选择三例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7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2026年度九年级开学摸底考试历史参考答案(1).docx 2025-2026年度九年级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