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七年级历史期末参考答案
A C B C D D C D A A
A D C D B D B D B D
(1)明太祖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2分)朱元璋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互不统属。他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2 分)影响: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2分)
(2)大顺。(2分)
(3)政治腐败、农民起义等。(4分)
22.(1)机构:军机处。(2分)影响: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4分)
(2)政策:文字狱。(2分)消极影响:这种文化专制的政策造成了恐怖气氛。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不敢研究现实,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4分)
(3)目的:维护清朝统治。(2分)现实情况: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清政府对洋货依赖较小。(4分)
23.(1)礼贤下士,虚心纳谏;提倡节俭,减轻民众负担。(3分)
(2)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3分)
(3)革新:在中央,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在地方,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4分)
特点:强化皇权。 (2分)
(4)地位: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2分)影响: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2分)
(1)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日本派出遣唐使等。(任答一个,2分)
(2)工商业发达;军费支出巨大,谋求广开财源;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回答任意两点即可,4分)
(3)有利条件:国家实力雄厚;造船业发达;统治者的支持等。(回答任两点即可,4分)历史意义: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4分)2025年春七年级历史期末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南宋时,兴元府(今陕西汉中一带)因其特殊地理位置成为宋金对峙之前线。兴元幕府揽才,一时群贤汇聚,有陆游等幕僚。幕僚多文士,其间创作了大量诗词抒发感情。这说明了( )
A.政权并立促进文化繁荣 B.边境和平利于社会稳定
C.社会动荡带来民族交融 D.文学创作反映时代特征
2.中国古代杰出人物层出不穷,他们的事迹流芳百世。下列诗句中赞美文天祥的是( )
A.应募西联大月氏,为击匈奴开丝路 B.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C.文山功德世人颂,正气长留天地间 D.独自西行不辞劳,架起中印友谊桥3.元朝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澎湖“隶泉州晋江县,至元(忽必烈年号)间立巡检司”,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每年征收盐税中统钞十锭二十五两。元朝此举( )
A.完成了全国统一 B.加强了边疆管理
C.进行了赋税改革 D.推行了行省制度
4.宋代农书所述土壤改良方法比较系统、全面,除水利改良(修筑陂塘等)、生物改良(秸秆还田等)、耕作改良(薅耘、轮作等)外,还强调“用粪犹用药”,以使地力“常新壮”。这表明宋代 ( )
A.变法成效显著 B.人力严重不足
C.农业技术先进 D.耕地面积扩大
5.“苏湖熟,天下足”是宋代流行的谚语,反映了当时江浙一带的粮食产量高。当时产量居首位的粮食作物是 ( )
A.茶叶 B.土豆 C.玉米 D.水稻
6.《元史》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这说明 ( )
A.元朝航海技术发达 B.元朝国人足迹遍及世界各地
C.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D.元朝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7.北宋时匠人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此后,能工巧匠们又发明了木活字,到元朝中期出现了锡活字印刷。这一系列的技术进步( )
A.推动了雕版印刷的普及 B.导致了百家争鸣的出现
C.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 D.促进了科举制度的产生
8.北宋的雅词,多写风花雪月、风光见闻等,而南宋的壮词在题材上多涉及家国之事、人生感慨等。这一词风变化反映了当时 ( )
A.社会安定的环境 B.崇文抑武的方针
C.抵御外侮的决心 D.社会时局的变动
9.假期将至,某同学想去北京旅行。他在历史课上听老师讲到有个景点叫作“明十三陵”,可通过查资料得知,明朝建立者朱元璋的陵墓不在北京。他应该去哪儿参观朱元璋的陵墓 ( )
A.南京 B.西安 C.洛阳 D.余杭
10.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和行省制,明成祖时形成辅佐皇帝处理政事的内阁、司礼监体制,还逐渐形成了加强对地方控制的督抚制度。这些制度设计旨在 ( )
A.强化专制皇权 B.增强监察职能
C.精简政府机构 D.防止宦官专权
11.“自郑和下西洋后,中国到南洋(今东南亚地区)去的人日益增多,把中国进步的生产技术和手工业品带到南洋各地……”这一记述表明,郑和下西洋( )
A.有利于南洋开发 B.巩固了边疆海防
C.造成了人口问题 D.拓展了明朝疆域
12.2024年7月11日是第20个“中国航海日”,这一天是为了纪念明朝时期中国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此壮举 ( )
A.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B.将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
C.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D.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友好往来
13.据下表可知,当时的政治局势特点是 ( )
时间 事件
1616年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36 年 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
1644 年 清军入关打败李自成,迁都北京
外重内轻 B.王室衰微 C.政权更迭 D.南北对峙
14.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后来却因种种原因,逐步走向覆亡。明朝的覆亡留给后世深刻的历史警示不包括 ( )
A.要励精图治,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B.要重视民生,确保百姓生存无忧
C.要轻徭薄赋,确保百姓安居乐业 D.要管好地方,防止地方做大生乱
15.郑成功给殖民者的劝降书里明确指出:“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这反映出 ( )
A.郑成功驱逐了西班牙殖民者 B.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正义之举
C.清朝人口膨胀,大量移民台湾 D.中国封建中央政权力量强大
16.中国对南海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清朝建立了一个统一和强大的国家,基本奠定了当今中国疆域的版图,其中清朝全盛时期疆域南到 ( )
A.台湾岛 B.海南岛 C.南海 D.南海诸岛
17.清政府规定:“出海商人必须于三年之内回国,否则不许入籍;严禁米粮、铁器的出口……”这体现了清政府的政策是 ( )
A.崇文抑武 B.闭关政策 C.重农抑商 D.鼓励贸易
18.1816年,英国派使团访华,因使臣不愿叩头行礼,嘉庆皇帝拒绝接见并令其即日回国。这说明清朝统治者 ( )
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B.维护国家领土完整
推行开明民族政策 D.固守天朝上国观念
19.明末清初,广东的佛山镇以冶铁业发迹,江西的景德镇以陶瓷业扬名,河南的朱仙镇以集商贾繁兴。这表明当时 ( )
A.水陆交通发达 B.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C.商帮资本雄厚 D.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
20.1608年,徐光启从福建引来甘薯种在上海栽种,取得成功;后又写成《甘薯疏》,指出甘薯的优点,介绍其种植方法。材料体现出他 ( )
A.关注科学理论 B.得到百姓的支持 C.重视数据分析 D.注重实践与总结
材料题(21题12分,22题18分,23题16分,24题14分,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明太祖废宰相、改动中央官制,使所有限制君权之机构削弱,而控制臣下之机构则多方加强,使君主独裁强横而不可制。
——摘编自邝士元《国史论衡》
材料二 十七日,农民军围攻北京城。城防已从根本上失去了抵御的能力。崇祯帝只是“仰天长号,绕殿环走,拊胸顿足,大呼:‘内外诸臣误我!误我!’”
——摘编自赵毅、于宝航《明史十二讲》
材料三 明朝后期内忧外患,加上统治阶级生活糜烂,耗资巨大,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为摆脱财政危机,明政府加强了对自耕农的赋役压榨。
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回答,明太祖是如何“废宰相、改动中央官制”的?他又是如何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这些措施的影响是什么?(6 分)
材料二中的“农民军”在此之前曾建立政权,国号是什么? (2分)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4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材料二 在清朝残酷的文化压迫下,中华文化受到严重摧残。雍正十一年(1733 年),清政府下诏征举士人,想重开博学鸿儒科,谁知响应者寥寥,只得作罢。人才凋零,文治废弛,以至于此,其消极影响于此可见。
材料三 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材料四 “夷货非衣食所急,何谓中国不可缺耶 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耶 ”
(1 )材料一是对清朝哪一机构的记述?它的设立对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 (6分)
(2)材料二中清朝实行了什么政策使中华文化受到严重摧残?这一政策有着怎样的消极影响 (6分)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根据材料四,分析清政府采取这一政策是基于什么现实情况。(6分)
23.某校七年级(3)班同学以“专制政权的巩固”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盛唐的奠基】
材料一 唐太宗在位初期,一直表现出对民众的同情和对朝臣意见的尊重。……在群臣面前采取谦恭下士的态度,尽力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坦率的批评。……太宗即位初年所自觉遵守的另一个儒家美德就是节俭。他严格地削减了大型公共工程,以减轻民众的劳役负担和赋税。 ——摘编自《剑桥中国史》
【宋朝的“祖宗之法”】
材料二 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使其能很快铲除军阀割据势力,消除分裂的隐患,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发展……然而,重文轻武政策……使得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
【明清的制度革新】
材料三
材料四 清代……设军机处,军机处无权向各部及各督抚直接发布命令……用人大权,则全出帝王旨意。
——摘编自侯杨方《盛世启示录》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方略。(3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积极影响。(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朝对行政制度进行的革新,并指出这些革新最突出的特点。(6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在清朝的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及其设立所产生的影响。(4分)
24.从古代丝绸之路到现今的“一带一路”,中国的对外交流日益深入和扩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
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7年5月14日)
材料二 宋元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海外贸易有所发展。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军费支出浩大,不得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南宋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
——摘编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郑和下西洋充分展现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同时也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摘编自邵雅琴《郑和下西洋有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1)中外交流是唐朝成为开放社会的一个亮点,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唐朝中外友好交往的一个史例。(2分)
(2)据材料二,指出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4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郑和能够实现远航的条件,并简述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8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