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海南区中考历史三模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海南区中考历史三模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乌海市海南区中考历史三模试卷
总分:5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 如果某历史兴趣小组将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历史信息汇总在一起开展主题学习,那么本次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 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征战,使得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戎、狄、蛮、夷联系不断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感得以增强。材料叙述的现象表明春秋时期( )
A.中原战乱频繁 B.社会等级森严 C.出现民族交融 D.人民安居乐业
3. 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增进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到明朝中后期,出现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等外交冲突事件。这种变化反映出明朝( )
A.外交从开放走向闭关 B.国力由强盛走向衰退
C.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 D.抵制西方列强的入侵
4. 在海滩高处挖两个15丈见方的池子,灌上水,然后将鸦片投入池中。浸泡半日后,将生石灰抛入,顷刻池水便沸腾起来。工人用铁锄、木耙来回翻搅,直到把烟土化尽。退潮时开启涵洞,销毁的鸦片随海浪被送进大海。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虎门销烟 B.亚罗号事件 C.火烧圆明园 D.黄海海战
5.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我国基本上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材料中的“改造”完成于( )
A.1952年 B.1956年 C.1957年 D.1978年
6. 小云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集了“政企分开”、“经营责任制”、“增强企业活力”、“股份制改革”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她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A.土地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7. 某同学进行探究性历史学习,出现“古巴比伦”“债务奴隶”“成文法”等关键词,由此判断该同学探究的内容是
A.《查士丁尼法典》 B.《民法典》 C.《汉谟拉比法典》 D.《十二铜表法》
8. 制宪会议代表汉密尔顿和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中反复强调,宪法不但没有对美国自由形成威胁,反而在事实上保护了美国自由…政府可以是自由的一种表达方式。其主要依据是美国1787年宪法
A.赋予了公民广泛权利 B.构建了权力制衡机制
C.削弱了中央政府权威 D.消除了阶层矛盾冲突
9. 当您漫步街头,会看到各种品牌的汽车行驶在大街上——汽车已越来越多的进入人们的家庭。请问世界上第一辆汽油内燃机汽车的设计者是 ( )
A.斯蒂芬孙 B.爱迪生 C.卡尔·本茨 D.莱特兄弟
10.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伊维拉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和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合作,建设强劲的全球贸易体系,为全人类做出的贡献。”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举办顺应了( )
A.政治多极化趋势 B.农业专业化趋势
C.区域一体化趋势 D.经济全球化趋势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11题10分,12题10分,13题10分)
11.(10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建设·维护统一】
材料一 元代行省制度消除地方分裂割据的地理因素。秦汉唐宋以来,中国政区都以“山川形便”为惯例划分,常以大山、大河作为政区的边界。尽管这样利于地方的行政管理、赋税征收和经济联系,但是当中央政府式微时地方容易割据称雄对抗中央,汉代的地方豪强称霸一方、唐中后期的藩镇割据就是例子,元朝行省的区划打破了自然地理疆界,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疆域,消除了地方割据分裂的地理基础。
——李俊刚、韩冰《元代行省制度及其渊源略论》
【民族交往·促进交融】
材料二 北宋与辽、西夏并立,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境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què)场”,官府和商人在此进行交易,互通有无。北宋用丝织品、粮食、茶叶等换取辽、西夏的马、羊、骆驼等。榷场的贸易量很大,如,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辽发生旱灾时曾向北宋官仓购买了两万石粟。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交融,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元朝行省划分的主要原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采用这一原则划分行省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与辽、西夏边境贸易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边境贸易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主要因素。
12.(10分)阅读下到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二】到1956年底,我国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我国开始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材料三】会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1)材料描述的是什么事件?为实现“新中国的工业化”,我国编制了什么国民经济发展计划?(2分)
(2)材料二中“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的标志是什么?写出一位在“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2分)
(3)材料三是哪次会议的内容?我国对内改革在农村实行的土地政策是什么?写出首批两例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4分)
(4)请为你的家乡经济发展提两条合理化建议。(2分)
13.(10分)生产的发展需要强大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围绕“科技与交通”这一主题提炼观点,自拟题目,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材料 17世纪,人类发明了热机。最早的热机是蒸汽机,在锅炉里把水烧成水蒸气,水蒸气在汽缸里推动活塞做功。原始的蒸汽机因质量太大不便于使用,交通运输的发展迫切需要轻便的热机。于是,内燃机应运而生。内燃机行驶时不需要携带很多的水和煤,不但轻便,效率也提高了。早期的飞机是由内燃机提供动力的。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飞机上越来越多地使用喷气发动机,它向后高速喷出气体,从而获得前进的动力。在功率相同时,喷气发动机比内燃机更轻便。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B A B C C B C D
11.【答案】(1)原则:犬牙交错(打破自然地理疆界)目的:防止地方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2)特点:官府主导;设置专门交易场所开展边境贸易;商品具有互补性;贸易量大
意义: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维持边境和平的局面;加深了各族人民的沟通和了解,促进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
(3)因素: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发展;历代统治者正确的民族政策;统治者进行的改革。
12. 【答案】(1)土地改革;一五计划(或第一个五年计划);
(2)三大改造的完成(国际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王进喜、邓稼先、雷锋、焦裕禄等(任意一位即可)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珠海、汕头、厦门、深圳等(任意两个即可);
(4)加大对家乡建设的经济投入;吸引外资,引进人才;修路架桥,改善交通条件;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科技产业;发展家乡旅游项目;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等。(答出任意两条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给分)
13. 【答案】参考范文(范文仅供参考,不是唯一答案):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19世纪初,工业革命中的蒸汽机应用于交通,出现了蒸汽火车等新的交通工具,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内燃机出现并被应用于交通工具上,汽车、飞机等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由此可见,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了交通工具的不断革新,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