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节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科学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认识物质变化常常伴随能的转化,化学变化还会伴随沉淀、气体的产生、颜色变化、发光和热量变化等现象。初步形成“性质决定用途”“物质总是在变化”等观念。 2.科学思维:能通过对证据分析,辨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进行科学解释。 3.探究实践:通过观察、实验等过程,探究物质变化及规律。 4.态度责任:激发兴趣,勇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合作;培养尊重事实与证据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物质变化常伴随能的转化,化学变化还会伴随沉淀、气体、光的产生和颜色、热的变化。
教学难点: 1.通过观察、实验等过程,探究物质变化及规律。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情境展示】 同学们,你们认识图中的结构是什么吗?知道它的作用吗?没错,这是连接桥面的伸缩缝。伸缩缝的作用是防止由于过长的桥面因温度升降使得桥面材料热胀冷缩而造成断裂的情况,其实我们许多大楼的宽大墙面上也有这样的伸缩缝。此时也许你会问,为什么物体会热胀冷缩呢? 通过实际情境引出温度对物质变化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物质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为进一步探究“温度对物质变化的影响”“探索物质变化和性质的方法”等概念做好铺垫。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温度对物质的变化的影响 【问题探究】温度变化对物质密度有什么影响? 【思考交流】物体受热时,分子运动加剧,分子间间隔增大;物体遇冷时,分子运动减缓,分子间间隔减小,从而导致物体 “热胀冷缩”。 【归纳结论】质量一定时,温度升高,体积变大,密度变小;温度降低,体积变小,密度变大。 【情境展示】 【问题探究】温度变化对物质状态有什么影响? 【思考交流】冰熔化成水,水沸腾变为水蒸气,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水降温后凝固成冰。 【归纳结论】熔化和沸腾需要从外界吸收热;物质的液化和凝固时要放出热。 物体温度改变时,物质的密度、状态等会发生变化,温度改变时,物质发生三态变化(物理变化)。 【探索活动1】 1.取5g硫酸铜晶体放入蒸发皿中。 2.用酒精灯边加热边移动,控制温度,观察硫酸铜晶体颜色变化。等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 3.将固体移入烧杯,用滴管逐滴加入少量水,观察固体颜色变化。 4.继续往烧杯中加20 mL水,待固体完全溶解后,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 【活动结论】加热会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常伴随着能的转化。 从微观角度看待物质的变化,分析物质密度和状态变化的本质原因。 通过例举大量的事例及一步说明,温度对物理变化的影响。使学生理解、内化知识点。这也是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常用方法。 通过探索活动,观察验证温度对物质化学变化的影响。并感知化学变化中伴随能的转化。使知识前后联系,用所学带动学习新知。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情景展示】 【问题探究】如何判断物质发生了变化? 【归纳总结】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尽管现象各不相同,但许多变化都伴有一个或多个现象。 【追问】以树叶变黄为例,在这个变化中,除了发生化学变化,还有其他变化吗?鸡蛋落入白醋中呢?这揭示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呢? 【教师揭秘】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提问】怎样证明物质发生了变化呢? 【探索活动2】 1.分别取少量的铁丝、铜片和镁条,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 铁丝表面有红褐色锈迹,铜片表面有绿色锈迹,镁条呈黑灰色,均为固态。 2.用砂纸轻轻打磨铁丝、铜片和镁条,观察并记录它们的颜色和状态。 铁丝光亮,呈银白色;铜片有红色光泽;镁条有银白色金属光泽。 3.试一试,用手能否折断少量铁丝、铜片或镁条,观察并记录现象。 铁丝、铜片或镁条都能折断。 4.将1 cm长的铁丝、铜片和镁条分别放入3支试管中,再向3支试管中各倒入少量白醋,观察并记录现象。 铁丝逐渐溶解,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逐渐变为浅绿色;铜片没有变化;镁条溶解,表面有大量气泡。 5.问题讨论: 哪些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哪些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请说出判断的依据。 物理变化:打磨铁丝、铜片和镁条,折断铁丝、铜片或镁条。 化学变化:铁丝、镁条与白醋反应。 判断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活动结论】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会伴随着一些现象。 【归纳提升】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物质的颜色、形状、状态、温度的改变,是否有气体或沉淀生成等都可作为判别物质变化的证据。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判断物质变化的方法:就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那么如何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呢?就是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温度的变化,或是有无沉淀或气体生成等。通过物质变化的证据,我们进行分析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就可以判断物质变化的类型。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关注物质的变化呢?因为我们可以运用物质的变化及其规律来造福人类。 通过大量化学变化的现象,归纳出判断化学反应的证据有颜色变化、沉淀、气体生成等,这些证据最终归纳为有新的物质生成 通过探索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以降低学习难度
巩固 练习 1.下列关于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物理性质都是通过物理变化表现出来的 B.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化学性质 C.蜡烛燃烧现象说明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D.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唯一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将镁带投入到食醋中,能证明其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 ①镁带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②镁带表面有大量气泡产生 ③溶液的温度略有升高 ④食醋气味逐渐减轻,直至消失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取5克硫酸铜晶体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反应完全后,将反应后固体移入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溶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加热会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 B.无水硫酸铜粉末中加入水,颜色仍为白色 C.加热条件下,蓝色硫酸铜晶体变成白色粉末 D.无水硫酸铜粉末中加水温度会升高 4.判断发生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 ) A.颜色改变 B.发光、放热 C.有气体产生 D.有新物质生成 及时训练,有利于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 同时还有发现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
板书 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