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青岛版五四制(2024)科学三年级上册《我们的呼吸器官》教学设计课题 3.12 我们的呼吸器官 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通过感受、观察和模型分析,知道人体的主要呼吸器官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2.能描述空气在人体内吸入和呼出的大致路径。 3.认识到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呼吸意味着生命的存在。科学思维: 1.能基于深呼吸的体验,有依据地推测空气在体内经过的器官。 2.通过比较体验(如捏鼻呼吸)和模型观察,发展推理、类比和模型识读的能力。探究实践: 1.能通过深呼吸感受身体变化,并在自身身体上大致指出呼吸器官的位置。 2.能通过观察呼吸器官模型,与自身推测进行对照验证,完善认知。态度责任: 1.激发探索身体奥秘的兴趣,感受呼吸这一生命活动的奇妙与重要。 2.树立保护呼吸器官的健康意识,并愿意采取实际行动(如拒绝二手烟)。 3.培养乐于分享、合作探究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人体的主要呼吸器官及其连接顺序,描述空气的旅行路线。难点:理解“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这一抽象功能,以及保护呼吸器官方法与器官功能的联系。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 一、聚焦 1.游戏互动: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玩个小游戏。请大家屏住呼吸,看谁坚持的时间长。”(计时10-15秒) 2. 交流感受: “在屏住呼吸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憋得慌、难受、脸发烫…… 师:“为什么我们会觉得难受?” 3.揭示课题: 师:“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需要呼吸,呼吸意味着生命的存在。那么,这个简单又重要的动作,到底用到了我们身体的哪些器官呢?今天,我们就来一次‘空气追踪之旅’,一起《认识我们的呼吸器官》。” (板书课题:我们的呼吸器官)课 程 学 习 二、探索 活动一:认识我们的呼吸器官 任务一:感受与推测——空气去了哪里? 1. 亲身体验: “请大家闭上眼睛,用手放在胸口和肚子上,深深地吸一口气,再慢慢地呼出来。反复做几次,感受一下气体在身体里经过了哪些地方?” 2. 指认与描述: “你能在自己的身体上指一指你觉得气体经过的地方吗?” (学生可能会指:鼻子、喉咙、胸口里面等) 3.初步绘制: “根据你的感受,和同桌说一说,你认为空气从鼻子进去以后,是怎么走的?最后到了哪里?” (此环节允许学生基于前概念进行不完整的描述) 任务二:观察与建构——揭秘呼吸器官 1. 出示模型,科学认知: 教师出示人体呼吸器官模型。“大家的感受都很准确!现在让我们请出‘呼吸系统家族’的全部成员和大家见面!” 教师对照模型,依次介绍器官: 鼻: “空气的‘大门’。里面有鼻毛和黏膜,能温暖、湿润、清洁空气。” 咽、喉: “空气的‘走廊’和‘十字路口’,也是我们发声的地方。” 气管: “一根坚硬的、圆形的‘管道’,保证气流畅通。” 支气管: “气管进入肺之后分成两根‘树枝分叉’,分别通向左右两肺。” 肺: “两个柔软的、有弹性的‘大气囊’,位于我们的胸腔里。左边两页,右边三页。这里就是气体交换的‘总部’!” 2. 突破难点(气体交换): 师问: “吸进来的新鲜空气和呼出去的废气,是在哪个器官进行交换的呢?” 生:肺 类比讲解: “我们的肺就像一串密密麻麻的‘葡萄’,每个‘小葡萄’都是一个肺泡。肺泡外面包裹着很多细小的血管。吸气时,氧气从肺泡钻进血液里,被血液运往全身;呼气时,全身产生的二氧化碳废气从血液里钻进肺泡,再被我们呼出去。这个过程就叫气体交换。”(配合动画或示意图讲解更佳) 3. 建构路线: 师: “现在,谁能做小老师,指着模型完整地说一说空气的旅行路线?” 学生尝试表述,师生共同完善并板书。 吸入路线: 鼻 → 咽 → 喉 → 气管 → 支气管 → 肺 呼出路线: 肺 → 支气管 → 气管 → 喉 → 咽 → 鼻 活动二: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 1. 承接过渡: “我们的呼吸器官如此重要,又非常娇嫩,我们该如何保护它们呢?” 2. 案例分析(课本例子): 开窗通风: “为什么我们要经常开窗通风?” (让新鲜空气进入室内,减少有害气体) 坚持锻炼: “坚持体育锻炼,比如跑步、跳绳,对我们的肺有什么好处?” (增强肺的功能,让呼吸更有力) 戴口罩: “在哪些情况下我们需要戴口罩?” (雾霾天、人多的地方、生病时……防止灰尘、病菌吸入) 3. 小组讨论(延伸补充): “除了书上说的,你还能想到哪些保护呼吸器官的好方法?”小组讨论后填写记录表。 保护呼吸器官记录表 方法 作用 不随地吐痰 不传播病菌,保持环境清洁 不用手挖鼻孔 不损伤鼻黏膜,防止细菌进入 拒绝吸二手烟 避免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伤害肺部 ……(学生补充) …… 4. 交流分享: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总结。 三、反思评价 1. 回顾反思: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修正了哪些以前错误的认识?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2. 自我评价: 我能说出空气经过的主要呼吸器官。 我知道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我能说出至少三种保护呼吸器官的方法。 我感受到了呼吸的奇妙。 四、拓展迁移 1. 社会调查: “有一个严重危害呼吸健康的行为,就是吸烟。不仅自己吸烟有害,身边的人吸‘二手烟’危害也一样大。” 2. 布置任务: “课后,请大家做一个小调查,查阅资料或询问医生,了解吸烟和被动吸烟的具体危害有哪些。并尝试对你身边吸烟的亲人写下一两条建议。” 3. 填写表格(课后作业): 吸烟危害调查表 吸烟及被动吸烟的危害 我的建议 如:容易导致肺癌、支气管炎 如:爸爸,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请少抽一支烟吧! 如:污染空气,让家人咳嗽 如:请您吸烟时去阳台或室外 …… ……课堂 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这些呼吸器官,知道了空气进入身体后会经过“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的路径,肺是气体交换的“大工厂”。 呼吸器官很脆弱,希望大家记住保护它们的方法,也能提醒身边的人一起爱护呼吸器官,让我们的呼吸更健康!板书设计 我们的呼吸器官 空气的旅程: 吸入:鼻 → 咽 → 喉 → 气管 → 支气管 → 肺 呼出:肺 → 支气管 → 气管 → 喉 → 咽 → 鼻 核心器官:肺 —— 气体交换的场所 如何保护? 开窗通风 佩戴口罩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从学生屏息体验入手,瞬间聚焦课题,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 遵循“体验-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路径,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巧妙运用模型和类比(如“葡萄”比喻肺泡),将抽象的“气体交换”过程具体化、形象化,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将课堂知识与健康生活、社会公德(拒绝二手烟)紧密结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生活的素养。 改进之处: 在介绍器官功能时,可以设计更生动的体验活动,如让学生捏住鼻子用嘴呼吸,对比感受鼻毛和黏膜的清洁、温暖作用。 对于“肺活量”的概念,可以设计一个小比赛(吹气球)来直观感受,使课堂更有趣味性。 拓展迁移部分调查吸烟危害,可以提前布置,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充分的资料进行分享和讨论,效果会更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