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瘪的乒乓球鼓起来了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 瘪的乒乓球鼓起来了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青岛版(2024)科学三年级上册
《瘪的乒乓球鼓起来了》教学设计
课题 3.13 瘪的乒乓球鼓起来了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通过多个探究实验,知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能运用气体热胀冷缩的原理解释“瘪乒乓球在热水中鼓起来”及自行车胎夏季易爆等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科学思维: 1.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根据问题,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进行验证,并通过对多个实验现象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出共同的规律。
探究实践: 1.能在教师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多个验证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实验。 2.能准确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如实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3.能尝试制作一个简易的小喷泉,并探究让喷泉喷得更高的方法。
态度责任: 1.在实验活动中,乐于合作,敢于尝试,尊重事实,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2.意识到科学知识可以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难点:引导学生从多个具体实验现象中分析、归纳出气体热胀冷缩的共性规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一、情境问题 1. 播放情境视频/图片: 展示同学们打乒乓球时,不小心把乒乓球踩瘪了的情景。 2. 提问互动: 师: “同学们,乒乓球瘪了,但没破,有什么好办法让它重新鼓起来吗?” 生: (根据生活经验可能会回答)放在热水里! 3. 演示验证: 教师现场将瘪乒乓球放入热水中,学生观察其鼓起来的过程。 4. 聚焦问题: 师: “这真是太神奇了!一个小小的生活妙招背后藏着什么科学秘密呢?乒乓球鼓起来,可能是因为里面的空气发生了什么变化?今天,我们就来做几个小侦探,通过实验来揭开这个秘密!” 板书课题。
课 程 学 习 探究实践 活动一:探究瘪的乒乓球重新鼓起来的秘密。 (一)把瘪了的乒乓球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中观察现象,放入热水中的乒乓球鼓起来了。 (二)提出假设: 师: “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后,体积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我们无法直接看到空气,该怎么研究呢?” 生: (思考并回答)可以用别的东西把空气“关”起来,看它的变化。 (三)介绍实验,明确任务: 教师介绍四个实验装置和方法(见下文实验记录表)。 强调对比实验的关键:同一个装置,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中观察变化。 强调安全:使用热水要小心,防止烫伤。 (四)分组实验,记录现象: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1-2个实验进行操作(可根据时间调整),并认真观察、记录。 实验一:气球套瓶口实验 实验名称:气球的“鼓”与“瘪” 实验器材:球形烧瓶、气球、热水、冷水、水槽 实验步骤: 1.将气球套在球形烧瓶瓶口,确保密封; 2.把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气球变化; 3.再将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气球变化。 师生互动: 师:“放入热水后,气球有什么变化?放入冷水呢?” 生:(观察后回答)“热水中气球鼓起来了,冷水中又瘪下去了!” 实验现象:热水中气球膨胀,冷水中气球收缩。 实验结论:烧瓶内的气体受热体积变大,遇冷体积变小。 实验二:注射器实验 实验名称:注射器里的“力” 实验器材:注射器、热水、冷水 实验步骤: 1.用注射器吸入部分空气,堵住管口; 2.将注射器放入热水中,观察活塞变化; 3.再放入冷水中,观察活塞变化。 师生互动: 师:“热水中活塞是向外推还是向内缩?冷水呢?” 生:“热水中活塞往外推,冷水中往回缩!” 实验现象:热水中活塞外移,冷水中活塞内移。 实验结论:密闭注射器内的气体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 实验三:玻璃管液柱实验 实验名称:红色液柱的“跑”与“停” 实验器材:球形烧瓶、带直角玻璃管的橡胶塞(管内有红色液柱)、热水、冷水 实验步骤: 1.用橡胶塞塞紧烧瓶,确保玻璃管液柱位置清晰; 2.用手捂住烧瓶底部(模拟加热),观察液柱变化; 3.松开手(模拟降温),观察液柱变化。 师生互动: 师:“手捂住时,液柱往哪个方向动?松开后呢?” 生:“捂住时液柱向前跑,松开后又退回去了!” 实验现象:受热时液柱上升,遇冷时液柱下降。 实验结论:烧瓶内气体受热体积变大,推动液柱上升;遇冷体积变小,液柱下降。 实验四:锥形瓶导管实验 实验名称:“吸水”的锥形瓶 实验器材:锥形瓶、橡胶塞、玻璃导管、装红色液体的烧杯、热水、冷水 实验步骤: 1.锥形瓶塞紧橡胶塞,导管一端插入瓶内,另一端放入烧杯液体中; 2.将锥形瓶放入热水中,观察导管口现象; 3.再放入冷水中,观察导管口现象。 师生互动: 师:“热水中导管口有气泡吗?冷水里呢?” 生:“热水中有气泡冒出,冷水里液体被吸进导管了!” 实验现象:热水中导管口冒气泡,冷水中导管内液面上升。 实验结论:气体受热膨胀从导管跑出,遇冷收缩使外界液体进入导管。 活动2:归纳总结 师:“四个实验中,气体在受热和遇冷时,体积有什么共同变化?” 生:(讨论后总结)“气体受热体积变大,遇冷体积变小!” 师:这就是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板书)。 解释瘪乒乓球复原的原因 师:“现在能解释瘪乒乓球为什么放在热水里会鼓起来了吗?” 生:“乒乓球内的空气受热膨胀,把瘪的地方撑起来了!” 总结:一般情况下,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活动二:设计制作“小喷泉” 1. 挑战升级: 师: “我们刚才的第四个实验,已经看到了‘喷泉’的雏形。我们能制作一个更明显的喷泉吗?怎样能让它喷得更高?” 2.介绍制作方法: 操作指南: 1. 向平底烧瓶中倒入适量的红色液体。 2. 用带玻璃管的橡胶塞塞紧瓶口,玻璃管的下端要插入 红色液体中。 3. 把该装置放在水槽中,倒入热水,观察现象。 师生互动:学生分组制作,展示成果并说明原理(气体受热膨胀,推动液体从玻璃管喷出)。 三、反思评价 1.回顾总结: 师:“今天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瘪乒乓球复原的秘密是什么?” 生:“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膨胀让球鼓起来了。” 自我评价:“你在实验中最成功的地方是什么?有什么需要改进的?” 四、拓展迁移 1. 解决问题: 师: “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了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炎热的夏天,爸爸给自行车打气时总会提醒一句:‘别打太满,不然容易爆胎。’这是为什么呢?” 生: (运用所学解释)夏天温度高,车胎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如果气打得太满,膨胀的空间不够,轮胎就容易爆裂。 2. 寻找更多例子: 鼓励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利用了气体的热胀冷缩(如:温度计、热气球、夏天瓶装饮料不要放车内等)。
课堂 小结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当了一回科学侦探。通过亲手实验,我们发现了空气家族一个重要的秘密——热胀冷缩。正是这个秘密,让瘪乒乓球神奇复原,也解释了夏天车胎的‘小脾气’。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留心观察、动手探究,就能发现更多有趣的奥秘!”
板书设计 瘪的乒乓球鼓起来了 问:怎么鼓起来的? 猜:球内空气受热→体积变大 做实验: 1. 气球套瓶口 → 热水(鼓) 冷水(瘪) 2. 堵住注射器 → 热水(推出) 冷水(吸回) 3. 烧瓶插管(有水柱) → 捂热(上升) 遇冷(下降) 发现: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受热 → 体积膨胀 遇冷 → 体积收缩 用一用: 1. 解释乒乓球:空气受热膨胀,撑起来。 2. 夏天自行车胎:气不能打太满!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本节课以“问题-探究-应用”为主线,结构清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设计了多个操作性强、现象明显的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动手积极性,让学生在“做中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注重引导学生从多个具体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 将科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科学课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2.待改进之处: 实验较多,时间分配和节奏把控是关键。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班级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2-3个实验重点开展,其余可通过教师演示或视频展示。 “制作小喷泉”活动对三年级学生有一定操作难度,且需要较多时间。可作为选做或课后拓展活动,保证核心探究环节的时间充足。 要持续加强小组合作能力的培养,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有效参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