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单元练习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单元练习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4年7月起“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在上海博物馆举办。展览汇集了492组788件古埃及文明不同时期的珍贵文物。同时,展厅里“中国元素”如影随形,两大文明在对比中会发现很多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和不同。此次展览( )
A.诠释亚洲是人类文明之源 B.倡导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C.主张学习各国的文化成果 D.说明西方文明发源于古埃及
2.“法老乃万民之主,其命如神意不可违”。为彰显自己的权威和地位,法老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修建巨大的金字塔。古埃及法老修建金字塔反映了( )
A.建筑技术高超 B.宗教信仰浓厚 C.法老权力至上 D.社会经济繁荣
3.“尼罗河畔,古老文明静静流淌。象形文字诉说千年故事,神祇信仰塑造独特艺术,法老传奇铸就历史丰碑。”材料叙述的成就源于( )
A.古希腊文明 B.古巴比伦文明 C.古印度文明 D.古埃及文明
4.古埃及时期阿布辛贝神庙有这样一块浮雕,它描绘了两位尼罗河河神把象征下埃及的纸莎草和上埃及的莲花捆绑在一起的场景。这反映了古埃及( )
A.艺术水平的高超 B.君权至上的思想
C.民族融合的观念 D.国家统一的理念
5.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动下,中国与非洲国家的文化产业合作正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下列文明成果属于非洲的是( )
A.象形文字 B.楔形文字 C.万神庙 D.《十二铜表法》
6.人类最早的文明产生于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的古国是( )
A.古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印度 D.古罗马
7.从马斯塔巴到吉萨金字塔群,古埃及人用230万块巨石堆砌出永恒的天梯。胡夫金字塔高度乘以10亿接近日地距离,其底面周长与高度的比值精确吻合圆周率。这反映出古代埃及( )
A.君权神授观念盛行 B.尼罗河水的泛滥
C.神权与王权的统一 D.劳动人民的智慧
8.小历同学在学习中搜集到“发源于美索不达米亚”“使用楔形文字”“颁布《汉谟拉比法典》”等关键词。据此可知。他学习的内容是( )
A.古埃及文明 B.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C.古代印度文明 D.古罗马文明
9.在巴黎奥运会期间,某游客在卢浮宫博物馆看到一件历史文物,导游语音播报说,此文物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你认为此文物出自( )
A.尼罗河流域 B.印度河流域 C.两河流域 D.黄河流域
10.在1901年至1902年期间,法国考古队在伊朗的古埃兰地区进行了一次考古挖掘,这次挖掘的重要发现之一便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它属于( )
A.古代埃及 B.古代巴比伦 C.古代印度 D.罗马共和国
11.图中太阳神授予汉谟拉比一个物品。对该物品的解读,传统观点认为是象征权力的权杖,后来有学者研究认为是代表公平公正精神的木条和线圈。这说明历史研究( )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局部图
A.目的是要颠覆传统观点 B.结论会随研究而变化
C.只能有唯一正确的结论 D.全部都是随意的解读
12.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正文共有282条法规,内容包括“私有财产”“商务”“亲属”“劳动”等方面。有学者认为该法典即使与现代欧洲某些国家的法规相比,也并不逊色。这表明( )
A.商业贸易成为两河文明支柱 B.古巴比伦社会矛盾得到解决
C.人类社会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D.古巴比伦王国法律体系完备
13.1910年冬季,一支法国的考古队在波斯湾北部的苏萨古城遗址中发掘出三块黑色玄武岩,把它们拼在一起,恰好是一根完整的大石柱,石柱的下半段则刻着约800个密密麻麻的楔形文字,字迹优美清晰。通过这根大石柱可以了解( )
A.伊斯兰教的产生 B.雅典的民主制度 C.两河流域的法律 D.日本的大化改新
14.古代亚非地区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下列文明成果与古代亚非文明地图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文明对应正确的是( )
A.①楔形文字和金字塔 B.②象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
C.③阿拉伯数字和佛教 D.④甲骨文和儒略历
15.博物馆举办一场展览,展品有古埃及的木乃伊,也有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泥板,还有古印度的陶容器以及中国的青铜器等。这一展览的主题是( )
A.亚洲文明展 B.非洲文明展 C.大河文明展 D.海洋文明展
16.哈拉帕遗址的年代经碳素测定,结果误差较大,后来在两河流域出土的印度器具为印度古文明提供了较为精确的时间坐标。这说明了( )
A.两河流域文明比较先进 B.古代亚非之间存在联系
C.世界文明呈现多元特色 D.实物史料见证文明交流
17.它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它建立了严密的社会等级制度,创作了精美的绘画和雕塑,这块古老的土地还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诞生地。该文明是( )
A.古埃及文明 B.古印度文明 C.古希腊文明 D.古罗马文明
18.公元前3500年—前1500年,两河流域出现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和楔形文字,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出现了金字塔和象形文字,黄河、长江流域出现了城、祭台和礼器,古印度雅利安人建立了“种姓制度”。这些现象反映出世界古代早期文明的特点是( )
A.多元一体 B.经济发达 C.多姿多彩 D.交流互鉴
19.《婆罗门法典》规定:人分为四个等级,各等级世代相袭,内部通婚。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这一规定表明其反映的制度( )
A.注重平等 B.结构复杂 C.内容单一 D.等级森严
20.乔达摩·悉达多教导人们寻求救赎的途径:不应该通过苦行和遵从宗教仪式礼节,而应该通过仁慈、怜悯地对待所有有生命的众生来实现。由此可见,他宣扬( )
A.君权神授 B.苦行禁欲 C.众生平等 D.人文主义
二、材料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的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的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系、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以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摘编自崔钟雷主编《领袖的力量》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印度社会划分不同种姓的主要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种姓制度“等级森严”的表现并对其进行评价。
材料二 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社会矛盾尖锐,形势错综复杂。随着经济地位的上升,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极力主张取消特权阶层在种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权。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佛教诞生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 到古代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阿育王统治时期,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已经有两百年左右,此时佛教已传播到印度次大陆的广大地区。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全国推广佛教,佛教俨然成为当时古代印度的国教。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佛教已传播到印度次大陆的广大地区”和“佛教俨然成为当时古代印度的国教”的原因。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刘光保等《人类文字的单一起源与演变脉络图谱》整理
材料二 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也可以成为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并使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直到今天。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文字传承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汉字文化价值的理解。
(3)在汉字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包括传说人物)发挥过重要作用,请举出一个人物事例进行说明。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与亚洲毗连。尼罗河由南向北贯穿埃及南北,河水每年定期泛滥,给两岸的农田带来大量的水和肥料。因此,古埃及的农业十分发达。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伟大的古埃及文明。
材料二: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在尼罗河下游陆续出现了若干个小国家。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实现了统一,之后经历了古王国时代、中王国时代和新王国时代。在新王国时代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古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版图向北延伸至叙利亚与小亚细亚交界处,以及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
材料三: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国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古埃及的国王称“法老”。法老作为全国最高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在宗教上,法老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大臣见国王时,要匍匐在地上,吻国王脚下的土地。国王发起怒来,还经常亲自用王杖责打大臣。
(1)根据材料一,孕育古埃及文明的是什么河?为什么该河被称为古埃及的母亲河?
(2)根据材料二,古埃及初步实现统一是在什么时候?在谁统治时期,古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
(3)根据材料三,古埃及国王在国家中的地位如何?
24.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孕育了古老的东方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雄才大略的国王】
材料一 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在一连串的战争中击败邻国,将古巴比伦的统治区域扩展至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从而使古巴比伦王国达到全盛。
(1)材料一描述的这位国王是谁?列举他的主要功绩。(举出两点即可)
【流传千古的法典】
材料二 序言:安努与恩利尔为人类福祉计,命令我,荣耀而畏神的君主,汉谟拉比,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者不凌弱。
第200条 倘自由民击落与之同等之自由民之齿,则应击落其齿。
第205条 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
(2)材料二中的内容出自哪部法典?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它具有怎样的价值?
(3)从材料二的序言中可以看出这部法典制定的目的是什么?请在材料二中找出具体的内容证实你的观点。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D D A A D B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C C C D B C D C
1.B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展览通过对比古埃及与中国文明的差异,强调不同文明的独特性,这体现了对不同文明特色的展示与尊重,B项正确;古埃及属于非洲文明,且题干未涉及“亚洲是文明之源”,排除A项;主张学习各国的文化成果偏离题干重点,展览侧重对比而非“学习”,排除C项;说明西方文明发源于古埃及,史实错误,西方文明并非源于古埃及,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题干强调法老“命如神意不可违”,为彰显自己的权威和地位,法老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修建巨大的金字塔。因此,法老通过修建金字塔彰显权威,直接体现其权力至高无上,C项正确;“建筑技术高超”虽客观存在,但题干未强调技术本身,排除A项;“宗教信仰浓厚”与法老神化有关,但题干核心是权力而非宗教,古埃及法老修建金字塔反映了法老权力至上,排除B项;“社会经济”是修建金字塔的条件,但题干未提及经济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尼罗河畔”直接指向古埃及文明,因其发源于尼罗河流域;象形文字是古埃及的典型文字,如金字塔铭文;神祇信仰(如太阳神拉)和法老统治(金字塔、神庙)均为古埃及文明的标志,D项正确;古希腊位于巴尔干半岛,与尼罗河无关,排除A项;古巴比伦位于两河流域,使用楔形文字,排除B项;古印度位于印度河流域,以佛教和种姓制度闻名,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它描绘了两位尼罗河河神把象征下埃及的纸莎草和上埃及的莲花捆绑在一起的场景”可知,两位尼罗河河神将象征下埃及的纸莎草和上埃及的莲花捆绑在一起,这一场景直接指向古埃及历史上上、下埃及的统一。约公元前3100年,法老美尼斯统一两地,形成统一国家,此后“上下埃及统一”成为古埃及政治文化的重要象征,D项正确;“艺术水平的高超”仅强调艺术水平,未触及浮雕的象征意义,排除A项;题干核心强调的是国家统一的理念,与“君权至上的思想”不符,排除B项;“民族融合”反映的是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因此文明成果属于非洲的是象形文字,A项正确;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很早就发明了楔形文字,不属于非洲文明成果,排除B项;万神庙是古罗马建筑,属于欧洲文明,排除C项;《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成文法,属于欧洲文明,不属于非洲文明成果,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详解】根据题干“尼罗河的赠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位于尼罗河流域,尼罗河定期泛滥带来肥沃淤泥,促进农业发展,故有“尼罗河的赠礼”之称,A项正确;两河流域孕育古巴比伦王国,排除B项;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孕育着古印度文明,排除B项;古罗马属海洋文明,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由题干“胡夫金字塔高度乘以10亿接近日地距离,其底面周长与高度的比值精确吻合圆周率”可知,题干强调金字塔建筑中体现的数学与天文知识(如高度与日地距离的关联、周长与圆周率的吻合),这反映了古埃及人在工程技术和科学计算上的高超能力,属于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项正确;A项“君权神授”强调法老权威的宗教来源,与题干技术成就无关,排除A项;B项“尼罗河泛滥”涉及农业或历法,与建筑技术无关,排除B项;C项“神权与王权统一”虽涉及金字塔的宗教属性,但未直接体现题干中的科学计算,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发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即指两河流域,“楔形文字”是该地区苏美尔人发明的文字,“《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位于两河流域)的著名法典,故他学习的内容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B项正确;古埃及文明以尼罗河为中心,使用象形文字,排除A项;古代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流域,排除C项;古罗马文明以拉丁文和罗马法为特征,属于海洋文明,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为维护奴隶主统治制定《汉谟拉比法典》,符合“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C项正确;尼罗河流域是古埃及文明发源地,古埃及的代表性成果是金字塔、象形文字等,与“成文法典”无关,排除A项;印度河流域是古印度文明发源地,古印度的代表性成果是种姓制度、佛教等,未诞生“世界第一部较完整成文法典”,排除B项;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中国最早的成熟成文法典(如《法经》)出现时间晚于《汉谟拉比法典》,且题干问“世界第一部”,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根据题干“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和所学可知,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建立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还制定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B项正确;古代埃及无类似法典,排除A项;古代印度的《摩奴法典》时间较晚且属宗教法,排除C项;罗马共和国《十二铜表法》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对于太阳神授予汉谟拉比物品,传统观点认为是权杖,后来学者研究认为是代表公平公正的木条和线圈,说明随着研究深入、新证据或新视角出现,结论会发生变化,B项正确;历史研究目的是探寻真相、深化对历史的认识,并非颠覆传统观点,排除A项;历史研究因视角、资料等不同,结论可能多元,并非只能有唯一正确结论,排除C项;历史解读基于史料和研究方法,有科学性、逻辑性,并非“全部都是随意的解读”,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据题干“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正……有学者认为该法典即使与现代欧洲某些国家的法规相比,也并不逊色”和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作为古代巴比伦的重要法典,内容丰富,且具备一定先进性,体现了人类早期社会就已存在较为成熟的法制建设,说明人类社会法制传统源远流长,C项正确;题干未体现商业贸易是两河文明支柱,两河文明支柱包含多个方面,如农业、政治等,仅从法典内容不能得出商业贸易为支柱,排除A项;一部法典不能解决所有社会矛盾,且题干未提及社会矛盾是否解决,排除B项;题干只是说法典内容涉及多方面及有一定先进性,但不能就此表明法律体系“完备”,“完备”要求法律在各个层面、各类情况都有细致规范,仅282条法规不能完全涵盖,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由题干“一支法国的考古队在波斯湾北部的苏萨古城遗址中发掘出三块黑色玄武岩,把它们拼在一起,恰好是一根完整的大石柱,石柱的下半段则刻着约800个密密麻麻的楔形文字,字迹优美清晰。”可知,在苏萨古城发现刻有楔形文字的石柱。苏萨位于两河流域,楔形文字是该地区的主要文字,结合“法律条文”特征,可推断此石柱为《汉谟拉比法典》残片。该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颁布的成文法典,属于两河流域法律文明的典型代表,C项正确;伊斯兰教产生于7世纪阿拉伯半岛,与时间、地域均不符,排除A项;雅典民主制度属于古希腊文明,与西亚无关,排除B项;大化改新是日本7世纪的改革,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据材料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③ 位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其文明贡献包括阿拉伯数字和佛教,C项正确;① 位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其典型文明成果为金字塔和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属于两河流域文明,排除A项; ② 位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为两河流域文明成果,象形文字属于古埃及文明成果,排除B项;④ 位于黄河流域的古代中国,其文字为甲骨文,但儒略历出自古罗马,与中华文明不符,排除D项。 故选C项。
15.C
【详解】据材料“展品有古埃及的木乃伊,也有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泥板,还有古印度的陶容器以及中国的青铜器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木乃伊属于古埃及文明,楔形文字属于古代两河流域,而古埃及(尼罗河)、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古印度(印度河与恒河)和中国(黄河与长江)均属于依托大河流域发展起来的农耕文明,属于“大河文明”,C项正确;“亚洲文明”不全面,因古埃及位于非洲,排除A项;“非洲文明”仅涵盖古埃及,其余为亚洲文明,排除B项;“海洋文明”对应古希腊等海洋贸易型文明,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6.D
【详解】依据题干可知,古印度哈拉帕遗址的碳素测定误差较大,但两河流域出土的印度器具为其提供了更精确的时间坐标,这表明两地之间存在文明交流,而且印度器具作为实物史料,因此说明实物史料见证文明交流,D项正确;两河流域文明较先进与题意无关,题干未比较文明先进程度,排除A项;古代亚非存在联系不准确,因两河流域(西亚)和印度(南亚)均属亚洲,不涉及非洲,排除B项;文明多元强调多样性,但题干侧重文明间的联系,而非差异,排除C项。故选D项。
17.B
【详解】根据题干“建立了严密的社会等级制度”“佛教的诞生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印度文明创立了严格的种姓制度,将社会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因此题干文明是古印度文明,B项正确;古埃及文明有金字塔和壁画,但社会等级不如种姓制度严密,且佛教不诞生于此,排除A项;古希腊文明有民主制度和雕塑艺术,但无严密社会等级制度,佛教不诞生于此,排除C项; 古罗马文明有法律和建筑成就,但社会以奴隶制为主,佛教不诞生于此,排除D项。故选B项。
18.C
【详解】分析题干材料可知,题干列举了不同地区早期文明的独特成就(如楔形文字、金字塔、种姓制度等),说明各文明独立发展且各具特色,体现“多姿多彩”的特点,C项正确;“多元一体”强调多样性与统一性结合,但题干未体现统一性,排除A项;“经济发达”与题干文化、制度成就无关,排除B项;“交流互鉴”需文明间互动,但题干未提及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
19.D
【详解】据材料“《婆罗门法典》规定:人分为四个等级,各等级世代相袭,内部通婚。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可知,《婆罗门法典》规定四个等级世代相袭、内部通婚且贵贱分明,直接体现了等级森严的特征,D项正确;“注重平等”与“贵贱分明”矛盾,排除A项;“结构复杂”未在题干中体现,排除B项;“内容单一”不符合种姓制度涉及社会多方面的史实。题干明确强调等级间的严格区分,排除C项。故选D项。
20.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佛教宣扬“忍耐顺从”,提倡禁欲修行,主张“众生平等”。结合题干“乔达摩·悉达多教导人们寻求救赎的途径:不应该通过苦行和遵从宗教仪式礼节,而应该通过仁慈、怜悯地对待所有有生命的众生来实现”可见,乔达摩·悉达多宣扬“众生平等”,C项正确;君权神授 是一种古代政治理论,主要用于巩固封建君主的统治合法性,排除A项;苦行禁欲,与题干信息“应该通过仁慈、怜悯地对待所有有生命的众生来实现”不符,排除B项;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主流社会思潮的核心,排除D项。故选C项。
21.(1)主要依据:职业;所居地区;所居聚落。(答出两点即可)表现: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答出一点即可)评价:它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给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2)历史背景: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社会矛盾尖锐,形势错综复杂;特权阶层在种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权阻碍了印度经济社会的发展。(答出一点即可)
(3)原因:佛教提出“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得到了下层人民的支持;佛教宣扬“忍耐顺从”,容易麻痹人民的反抗意识,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因此得到统治阶层的大力扶持。
【详解】(1)依据:根据“ 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可知, 古代印度社会划分不同种姓的主要依据是职业。根据材料一“各种姓依所居地区的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的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如此层层相扣”可知,古代印度社会划分不同种姓的主要依据是所居地区和所居聚落。
表现:根据材料一“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评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种姓制度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它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给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2)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二“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社会矛盾尖锐,形势错综复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社会矛盾尖锐,形势错综复杂;根据材料二“随着经济地位的上升,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极力主张取消特权阶层在种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权”可知,特权阶层在种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权阻碍了印度经济社会的发展。
(3)原因:根据材料三“ 到古代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阿育王统治时期,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已经有两百年左右,此时佛教已传播到印度次大陆的广大地区”可知,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反对种姓制度,吸引了下层民众(尤其是被压迫的吠舍和首陀罗)的支持。强调通过修行脱离苦难,符合当时社会矛盾尖锐背景下民众的精神需求,得到下层人民的支持;根据材料二“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全国推广佛教,佛教俨然成为当时古代印度的国教。”可知,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教后,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佛教,修建佛塔、寺庙,派遣传教士到各地传播佛教教义。佛教宣扬“忍耐顺从”,容易麻痹人民的反抗意识,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因此得到统治阶层的大力扶持,将其作为巩固统治和道德教化的工具。
22.(1)主要因素:文字的载体;文字的形态和阅读体验;印刷术的改进;社会的需求和认同;等等。
(2)理解:汉字是人们交流与交往的重要工具;汉字促进了各民族的友好往来;汉字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汉字是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重要条件。(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3)仓颉:相传黄帝命仓颉创造统一文字,仓颉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万物形态等,创造出最初的象形文字。李斯: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令丞相李斯等人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详解】(1)因素: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等,最初刻写在泥板载体上,后期未适配更便捷的新材料(如纸张),逐渐难以传承。而甲骨文虽起初刻于甲骨,后随着书写载体拓展到简牍、帛、纸张,适应了载体演变;古印度图画文字形态复杂、表意较难,不利于广泛传播传承;甲骨文经发展逐渐简化规范,利于传承;图片呈现的早期文字阶段,印刷术尚未出现,不利于文化的传承;甲骨文因商朝社会统治、祭祀等需求,被官方重视并传承;古埃及象形文字随埃及文明衰落、外族统治,社会需求降低而消失,体现社会需求和文化认同是文字传承核心动力。影响文字传承的主要因素有文字的载体;文字的形态和阅读体验;印刷术的改进;社会的需求和认同等等。
(2)理解:根据材料二“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可知汉字是人们交流与交往的重要工具;根据材料二“也可以成为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可知汉字促进了各民族的友好往来;根据材料二“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并使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直到今天”可知汉字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汉字是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重要条件。
(3)人物事例及说明:根据题目要求,可选择仓颉和李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仓颉是黄帝时期史官,传为汉字整理者,观鸟兽足迹创象形、形声字,被尊 “造字圣人”;李斯在秦朝以秦国文字为蓝本,主持制定小篆标准统一六国文字,推动文化交流与传承。所以可拟答案为:仓颉:相传黄帝命仓颉创造统一文字,仓颉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万物形态等,创造出最初的象形文字。李斯: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令丞相李斯等人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23.(1)河流:尼罗河。原因:因为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给两岸的农田带来大量的水和肥料,有利于农业生产,所以被称为古埃及的母亲河。
(2)时间:公元前3100年左右。人物:图特摩斯三世。
(3)地位:古埃及国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在宗教上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
【详解】(1)河流及原因:据材料一“尼罗河由南向北贯穿埃及南北,河水每年定期泛滥,给两岸的农田带来大量的水和肥料。因此,古埃及的农业十分发达。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伟大的古埃及文明。” 可知,孕育古埃及文明的是尼罗河。尼罗河被称为古埃及的母亲河,因为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给两岸的农田带来大量的水和肥料,有利于农业生产,是古埃及文明发展的基础。
(2)时间:据材料二“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在尼罗河下游陆续出现了若干个小国家。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实现了统一”可知,古埃及初步实现统一是在公元前3100年左右。人物:据材料二“在新王国时代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古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可知,在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古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
(3)地位: 据材料三“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国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古埃及的国王称‘法老’。法老作为全国最高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在宗教上,法老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 可知,古埃及国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在宗教上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
24.(1)国王:汉谟拉比。
主要功绩: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任答两点即可)。
(2)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价值:通过该法典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的社会状况;它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3)目的:维持正义,消灭一切罪与恶,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事实并非如此。论证观点:“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说明奴隶的地位极其低下。
【详解】(1)人物:根据根据材料一“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在一连串的战争中击败邻国,将古巴比伦的统治区域扩展至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从而使古巴比伦王国达到全盛时期。”并结合所学可知,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治时期使得古巴比伦王国达到全盛。、
主要功绩:根据所学可知,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的贡献有: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
(2)法典:根据材料二法典的规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是古巴比伦王国制定的《汉谟拉比法典》,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价值: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它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3)目的:根据材料二“序言:安努与恩利尔为人类福祉计,命令我,荣耀而畏神的君主,汉谟拉比,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者不凌弱。”可知,制定《汉谟拉比法典》是为了维持正义,消灭一切罪与恶,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但事实并非如此。
论证观点:根据材料二“第205条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说明奴隶的地位极其低下;因此,这部法典实际上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而制定的。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