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练习题一、选择题1.公元前12世纪,多利安人南下,毁灭了古希腊的迈锡尼文明,贵族战车淡出历史舞台。后来平民为了自卫组成步兵方阵,这种军事组织形式在后来的希腊城邦时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贵族战车到平民方阵的变化( )A.造成了古希腊文明衰落 B.体现了军事技术革新C.反映了战争方式的变革 D.推动了城邦民主发展2.古代文明普遍经历了以“城”为中心的政治体向地域国家转变的过程,但是也存在始终停留在“城邦”阶段的特例。下列属于这种特例的是( )A.古代埃及 B.古代印度 C.古代希腊 D.古代中国3.雅典远征西西里岛时,其统帅亚西比德最初几场仗不太理想,亚西比德的反对者利用这个机会鼓动公民大会对他审判,以“颠覆政府,亵渎神明”的莫须有罪名判其死刑。这说明( )A.公民大会没有行政权力 B.司法审判无法体现民意C.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缺陷 D.全体雅典人民均可参政4.“除重要负责人外,其他所有政府官员、行政和军队负责人统统在公民大会上抽签产生,还规定所有这些公职人员在担任公务期间政府要向他们支付日薪”。以上材料可用于研究( )A.种姓制度 B.雅典民主政治 C.封建专制 D.封君封臣制度5.雅典的法律规定,凡达到年龄的公民都有资格出席公民大会,但历史学家指出,实际决策常被少数演说家主导,普通公民因忙于生计鲜少参会。据此可知,古代雅典( )A.权力机构效率低下 B.官员行政能力不足C.民主政治存在缺陷 D.平民利益得到保证6.伯里克利向参加公民大会的公民发放津贴,以弥补其因开会造成的经济损失;向公民颁发“观剧津贴”,鼓励公民观赏戏剧,并号召作家大力创作各种针砭时弊的戏剧。以上举措的目的是( )A.向外邦人展示雅典民主制度的风气B.提升公民热情适应民主政治的发展C.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D.展现其杰出的才能和高尚精神品格7.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其版图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地跨欧、亚、非三洲。“亚历山大帝国”( )A.开创了奴隶制民主政治 B.阻碍了区域间经贸往来C.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D.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典8.他是希腊北部边陲的马其顿国王,他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他的东征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他”是( )。A.汉谟拉比 B.亚历山大 C.查士丁尼 D.穆罕默德9.亚历山大在被征服地区建立了许多城市,城市风格体现了亚历山大式城市规划、希腊式神庙和埃及式建筑元素等的融合。这体现了亚历山大东征( )A.是一场具有侵略性质的战争 B.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C.促使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 D.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10.法国、德国等国的民法典中,关于财产权、契约、家庭法等方面的规定,都可以追溯到《十二铜表法》的基本概念。这说明了《十二铜表法》( )A.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滥用 B.是第一部成文法C.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统治 D.对后世影响深远11.公元前27年1月16日,他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的尊号,他自称为“元首”,即国家第一人,第一公民,他的名字列在元老院名册的第一位。“他”( )A.巩固罗马共和国的统治 B.创立了儒略历C.促进了罗马帝国的发展 D.反对君主专制12.拉丁诗人维吉尔说:“记住罗马人,以法律的名义统治人民,建立通往和平之路。”历史学家塔西佗却说:“他们把抢劫、屠杀和掠夺称为‘帝国’。他们造出了一片沙漠,然后把它称之为‘和平’。”这两种观点最能说明( )A.罗马公民对法律的实际态度不同 B.罗马军队在扩张中的作用被夸大C.文学作品不能作为历史研究材料 D.历史解释受到记录者的立场影响13.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B.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打击下灭亡C.汉谟拉比完成对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D.《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14.罗马帝国建立的同时,也用武力打通了西方与东方各族人民的交往通道。罗马的多民族文化也辐射至帝国的四周,北欧的丹麦有印度佛像的发现,而在印度半岛东海岸本地治里城,则发现了一个罗马商站遗址,出土了大量意大利陶器和罗马帝国钱币,越南等地也有不少罗马钱币出土。这段话揭示了罗马帝国扩张的( )A.背景 B.影响 C.特征 D.过程15.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2世纪,罗马以罗马城为中心修筑了10万千米的公共大道,20万千米的地方道路,建立起遍及欧洲、北非和中东的道路网络。这满足了当时罗马( )A.民主政治的要求 B.对外扩张的需求 C.城邦经济的发展 D.法律文化的传播16.拉丁语原为意大利中部方言,到公元2世纪,拉丁语作为行政语言传播到西地中海的岛屿、伊比利亚半岛和高卢(今法国),直至多瑙河流域的达齐亚(今罗马尼亚)。拉丁语的传播是因为( )A.雅典城邦的兴起 B.罗马的扩张 C.亚历山大东征 D.阿拉伯人的传播17.李老师暑假去参观了某处遗址,这处遗址地处雅典卫城最高处的石灰岩山岗上,李老师在参观时看到了粗细不一的廊柱、描绘雅典娜诞生的浮雕。他参观的遗址是( )A.罗马大竞技场 B.帕特农神庙 C.罗马万神庙 D.凯旋门18.根据希腊神话中关于克里特岛米诺斯国王迷宫的传说,20世纪初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斯展开发掘,最终发现了迷宫与王宫的遗迹。这说明了( )A.神话传说是希腊文明的突出特点B.神话传说具有历史研究价值C.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唯一方式D.古希腊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19.希腊文化对罗马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罗马建筑风格借鉴希腊柱式建筑,如多立克柱式、爱奥尼克柱式和科林斯柱式等,罗马法律制度也受希腊法律思想影响。希腊文化对罗马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直接证据是罗马的( )A.建筑风格 B.法律制度 C.历法 D.神话传说20.2024年11月30日,“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上,AI视频《当孔子遇见苏格拉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呈现出孔子与苏格拉底的交流对话场景,讲述了东西方思想的和而不同。下列属于苏格拉底主要成就的是( )A.创立了逻辑学等新的学科 B.提出了“原子论”C.主张人应该“认识你自己” D.主持编制儒略历二、材料题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因为诸事不是依少数人意见而定,而是取决于多数人,所以就叫作民主政治。这是不是说民主是属于每个人的东西呢?法律是为所有人制定的,对于有私人纠纷的人来说,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至于职衔,如果一个人在某一方面优于他人,这并非由于他的出身,而是由于他的才能和功绩,使他获得重要地位。反之,贫穷并不会使一个有才能的、愿为国效力的人,因为地位卑微而被埋没。——摘编自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材料二 苏格拉底非常痛心,在他看来,雅典直接民主制最大的弊端就是“抽签选举”导致的“外行治国”,即任由国家的命运由丝毫不懂政治知识的普通民众摆布。他还发现,由于民众缺乏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知识,他们极容易受一些同样没有政治知识,但擅长说服技术的蛊惑家的影响和控制,从而作出种种错误的决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直接民主的缺陷。分析这一缺陷可能造成的危害。材料三 亚历山大的东征……无疑是世界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北海、波罗的海诸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到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3)材料三是怎样评价亚历山大东征的?(4)亚历山大把自己比作“太阳神”。据说有一天,他遇到一位被征服地区的哲人,便问哲人:“是否需要恩惠?”哲人回答:“需要到太阳照不到的地方。”这反映了什么?22.世界古代文明之间的碰撞、交流、融合,汇成了人类文明奔流不息的长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 虽然帝国是短暂的,但继其而起的诸王国却完整程度不等地生存了三个世纪;在这期间,中东也希腊化了。埃及和亚洲诸行省土地富饶,提供了种种前所未有的机会;成千上万的希腊商人、行政官员、教师、专门职业者和雇佣兵受这些机会的吸引,从各自的城邦移居那里。从而为新的希腊化文明——一个实际上各方面都与其前身古典文明不同的混合创造物——奠定了基础。——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尽管西罗马帝国灭亡了,但它确也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最显而易见的是有形的遗迹——圆形剧场、竞技场、庙宇、沟渠、公路和桥梁。还有就是语言方面的遗产——欧洲的罗曼诸语言。罗马法如前所述,至今仍大量存留在欧洲和南北美洲许多国家的法律体系中。今日天主教会的组织和仪式也要大大归功于昔日罗马帝国的组织和宗教传统。最后,“罗马治下和平”曾带来长达两个世纪的相对和平和繁荣,从而留下一个代替希腊人的城邦独立原则的帝国统一的传统。——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历史地图所代表的帝国名称并说明理由。(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明扩展交流的方式有哪些。(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大帝国对人类文明交流的贡献。2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材料一图一 图二材料二 罗马共和国的最高行政长官,由百人团会议从奴隶主贵族中选举产生,由两人担任,任期一年,退职后进入元老院,主持国家行政,两个执政官权位相等,一切政令如果得不到两人一致同意,就不能付诸实行。当国家遇到危机情况时,经元老院提名,就以执政官中的一人为独裁官,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其任期不能超过六个月。材料三 当时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境内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起来,海路畅通无阻,陆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不仅促进了贸易发展,也有利于信息传递和军队调防。帝国同北欧、印度、中国都有贸易往来,中国的丝绸也传到帝国。原来落后的帝国西部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1)材料一中的两位人物分别是谁?请概括他们的主要贡献。(2)图一、图二中两位人物实施制度有何不同?(3)材料二中罗马共和国建立于何时?哪一事件加速了罗马共和国的衰落 (4)材料三中的“帝国”指哪一帝国?请谈谈这一帝国后来衰亡的原因。24.在东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辉煌成就受到世界的瞩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799年,远征埃及的拿破仑军中的一名青年军官,在罗塞达发现了一块刻有埃及古文字和希腊文的石碑。经过研究,182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弄清了这种古文字的含义和读音。材料二 在古代史的长河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当属希腊,作为西方文明之源,古希腊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那么多的辉煌。材料三 他终生探讨人的灵魂、美德和幸福等问题。他指出,求得知识的最好办法是有系的问和答;他还主张人应该“认识你自己”,这对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具有重要意义。材料四 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属于罗马。(1)材料一中的古文字是什么文字?(2)请分别举一例古希腊在文学和建筑方面的珍贵遗产。(3)材料三是谁的思想主张?他是哪国人?(4)材料四中的图一是希腊雕刻艺术中的杰作之一,该作品的名称是什么?(5)材料四中的图二是罗马建筑的代表,它的名字是什么?(6)材料四中的图三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是谁?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C C B C B C B B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D D B B B B B A C1.D【详解】据题干“公元前12世纪,多利安人南下,毁灭了古希腊的迈锡尼文明,贵族战车淡出历史舞台。后来平民为了自卫组成步兵方阵,这种军事组织形式在后来的希腊城邦时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所学知识可知,平民组成的步兵方阵取代贵族战车,并在城邦时代进一步发展。这一变化使平民在军事中占据重要地位,从而提升了其政治话语权,为城邦民主制度的发展奠定基础(如公民军队与民主政治的关联),D项正确;因迈锡尼文明的衰落是外部入侵的直接结果,而非平民方阵导致,排除A项;“军事技术革新”不符合题意,题干强调组织形式而非技术,排除B项;“战争方式变革”虽部分正确,但未触及题干核心——军事组织变化对政治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2.C【详解】根据材料“但是也存在始终停留在‘城邦’阶段的特例”和所学知识,古代希腊以雅典、斯巴达等城邦为代表,长期保持独立城邦制度,未形成统一国家,是典型的“城邦”特例,C项正确;古代埃及和古代印度均形成了统一王国或帝国,属于地域国家,分别排除AB项;古代中国虽早期有城邦,但最终形成中央集权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3.C【详解】题干中亚西比德因莫须有罪名被公民大会判处死刑,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缺陷。公民大会作为直接民主的核心机构,虽掌握最高权力,但易受情绪或派系操控,导致决策不公(如滥用审判权)。题干案例直接体现民主制度的不完善,如多数暴政或权力滥用。C项正确;公民大会拥有行政决策权,排除A项;司法审判本身由公民参与,但题干强调审判的不公而非民意缺失,排除B项;雅典民主仅限成年男性公民,未成年、妇女和奴隶都没有参政权力,排除D项。故选C项。4.B【详解】根据题干材料“除重要负责人外,其他所有政府官员、行政和军队负责人统统在公民大会上抽签产生,还规定所有这些公务员在担任公务期间政府要向他们支付日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伯里克利扩大了公民的权利,公职人员几乎都是从全体公民中抽签产生,为了保证贫穷公民参政议政,伯里克利还建立了津贴制度。材料提到“公民大会抽签产生”官员并支付“日薪”,这符合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B项正确;种姓制度是古印度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与题干内容“公民大会抽签产生官员”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制度是奴隶制民主政治,不属于封建专制,排除C项;封君封臣制度是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与题干体现的“雅典民主政治”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5.C【详解】根据材料“实际决策常被少数演说家主导,普通公民因忙于生计鲜少参会”分析可知雅典民主虽在形式上开放,但实际运作中存在参与不平等,暴露了其制度缺陷,因此材料说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缺陷,C项正确;材料强调公民的参与问题,没有涉及公民大会的运作效率,排除A项;材料未讨论官员能力,焦点是公民参与和决策主导问题,排除B项;材料明确普通公民很少参会且决策被少数人主导,暗示平民利益可能未充分代表,排除D项。故选C项。6.B【详解】根据材料可以得出伯里克利发放公民大会津贴和观剧津贴,并鼓励创作针砭时弊的戏剧,其核心目的是通过经济支持和文化引导,激发公民热情,提高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符合伯里克利改革的核心目标,B项正确;“向外邦人展示雅典民主制度的风气”强调向外邦人展示民主制度,但措施针对的是雅典公民,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虽涉及精神文化需求,但题干更侧重政治参与,而非单纯满足文化需求,排除C项;“展现其杰出的才能和高尚精神品格”将目的归于个人形象,偏离了民主政治发展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7.C【详解】据题干“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其版图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地跨欧、亚、非三洲。”和所学知识,历经10年征战,亚历山大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是,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大量工商业者随军队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C项正确;奴隶制民主政治是古希腊雅典的成就,与亚历山大帝国无关,排除A项;亚历山大帝国通过统一疆域和修建道路,反而促进了区域间贸易往来,排除B项;第一部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与亚历山大帝国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8.B【详解】题干中“希腊北部边陲的马其顿国王”“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东征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汇”等关键信息指向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作为马其顿国王,通过东征建立庞大帝国,符合题干描述。东征虽带来破坏,但也推动了希腊文化与东方文明的融合。B项正确;汉谟拉比是古巴比伦国王,以《汉谟拉比法典》闻名,与马其顿无关,排除A项;查士丁尼是拜占庭帝国皇帝,以编纂法典著称,其统治范围未跨欧、亚、非三洲,排除C项;穆罕默德是伊斯兰教创始人,与阿拉伯帝国相关,非马其顿人,排除D项。故选B项。9.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题干指出亚历山大在征服地区建立的城市风格体现了亚历山大式城市规划、希腊式神庙和埃及式建筑元素等的融合,说明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不同区域文化的交融,B项正确;题干涉及的是文化融合的内容,未强调战争的侵略性,排除A项;“世界开始成为整体”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与亚历山大东征无关,排除C项;掠夺财富与题干的文化融合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0.D【详解】题干指出,法德等国民法典的部分内容可追溯至《十二铜表法》,说明其对后世法律发展有深远影响,D项正确;“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滥用”虽符合《十二铜表法》颁布的初衷,但题干未涉及这一直接作用,排除A项;“是第一部成文法”说法错误,因为更早的《汉谟拉比法典》已存在,且题干未讨论成文法的起源,排除B项;《十二铜表法》颁布于罗马共和国时期,与帝国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1.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奥古斯都”指屋大维。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尊号,建立元首制,标志着罗马从共和国转变为帝国。屋大维的统治开启了“罗马和平”(Pax Romana),推动帝国经济、文化繁荣,C项正确;屋大维终结了罗马共和国,而非巩固其统治,排除A项;儒略历由凯撒(尤利乌斯·凯撒)创立,屋大维仅调整了历法(如八月改名为“奥古斯都”),排除B项;屋大维虽名义上保留共和制,但实际实行君主专制性质的元首制,排除D项。故选C项。12.D【详解】据材料“记住罗马人,以法律的名义统治人民,建立通往和平之路”“他们把抢劫、屠杀和掠夺称为‘帝国’。他们造出了一片沙漠,然后把它称之为‘和平’”可知,维吉尔作为拉丁诗人,从罗马法律的积极意义角度肯定罗马;塔西佗作为历史学家,更关注罗马扩张过程中的暴力掠夺等行为。两人立场不同,导致对罗马的历史解释不同,体现了历史解释受到记录者的立场影响,D项正确;维吉尔是从罗马法律对统治、和平的作用来表述,塔西佗是从罗马扩张的暴力手段来评价,并非围绕罗马公民对法律的实际态度,排除A项;材料重点不是在探讨罗马军队在扩张中的作用是否被夸大,而是不同记录者对罗马的不同评价,排除B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可作为历史研究的参考材料,并非不能作为历史研究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13.D【详解】据材料“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可知,“《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是对《十二铜表法》作用的理性认识与判断,属于历史结论,D项正确;“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是在陈述佛教向外传播的时间等客观历史事实,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项;“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打击下灭亡”是对西罗马帝国灭亡时间和原因的客观史实表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B项;“汉谟拉比完成对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是在讲述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这一历史事实,属于历史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14.B【详解】根据材料“用武力打通了西方与东方各族人民的交往通道”“罗马的多民族文化也辐射至帝国的四周”“北欧的丹麦有印度佛像的发现”“印度出土了大量意大利陶器和罗马帝国钱币”“越南等地也有不少罗马钱币出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描述罗马帝国扩张后,其文化与经济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如北欧、印度、越南等地发现罗马文物,这些现象反映的是扩张带来的文化交流和贸易扩展,属于结果层面的“影响”,B项正确;“背景”指扩张前的条件,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特征”指扩张的共性等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过程”指扩张的具体步骤,均与材料中强调的后续结果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5.B【详解】根据题干“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2世纪,罗马……建立起遍及欧洲、北非和中东的道路网络”可知,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2世纪罗马处于扩张期,修建庞大道路网络,便于军队调遣、物资运输,满足 对外扩张需求,B项正确;罗马是奴隶制共和国向帝国过渡,并非民主政治,排除A项;城邦经济是古希腊特点,罗马是庞大帝国,道路网络服务于帝国扩张与统治,非城邦经济,排除C项;道路网络主要作用是军事、行政交流,法律文化传播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16.B【详解】据题干“拉丁语原为意大利中部方言,到公元2世纪,拉丁语作为行政语言传播到西地中海的岛屿、伊比利亚半岛和高卢(今法国),直至多瑙河流域的达齐亚(今罗马尼亚)”和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共和国及罗马帝国通过不断地对外扩张,到2世纪罗马帝国扩张成为跨三洲的大帝国,地中海成为内湖,使拉丁语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到欧洲大西洋沿岸,B项正确;雅典城邦的兴起主要影响了古希腊地区,而非题干中所述区域,排除A项;亚历山大东征虽然促进了希腊文化的传播,但主要影响的是西亚、埃及等地,没有扩张到西地中海地区,排除C项;阿拉伯人的传播主要涉及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化,发生于中世纪,时间上晚于题干中的公元2世纪,排除D项。故选B项。17.B【详解】根据题干“遗址地处雅典卫城最高处”“粗细不一的廊柱、描绘雅典娜诞生的浮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帕特农神庙位于雅典卫城,采用多立克柱式,柱身有收分曲线,其浮雕描绘雅典娜相关神话,因此他参观的遗址是帕特农神庙,B项正确; 罗马大竞技场位于罗马,圆形剧场建筑,排除A项; 罗马万神庙位于罗马,穹顶结构,供奉众神,排除C项;凯旋门罗马纪念性建筑,无廊柱浮雕系统,排除D项。故选B项。18.B【详解】由题干“根据希腊神话中关于克里特岛米诺斯国王迷宫的传说,20世纪初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斯展开发掘,最终发现了迷宫与王宫的遗迹”可知,伊文斯根据希腊神话中的迷宫传说进行考古发掘,最终发现了真实遗迹,这说明神话传说可能包含历史线索,具有研究价值,B项正确;神话传说是希腊文明的突出特点,强调神话是希腊文明特点,但题干未涉及整体文明特征,排除A项;“唯一方式”绝对化,错误,排除C项;“人类文明发祥地”与克里特岛发现无关,且不符合史实(如两河流域更早),排除D项。故选B项。19.A【详解】根据材料“希腊文化对罗马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罗马建筑风格借鉴希腊柱式建筑”可知,罗马建筑风格和法律制度均受希腊影响,但需选择“直接证据”。直接证据通常指直观、可见的实物或现象。建筑风格(如柱式结构)是希腊文化的显性特征,罗马直接模仿并沿用,如多立克柱式等,具有实物佐证,A项正确;法律制度属于思想层面的借鉴,需通过文献或理论分析体现,相对间接,排除B项;历法和神话传说虽然可能受其他文明影响,但题干未提及且非最直接关联,排除C项和D项。故选A项。20.C【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探讨了灵魂、美德和幸福等问题,他主张人应该“认识你自己”,这一主张强调了对自我的反思和认知,将哲学的关注点从自然转向了人类自身。苏格拉底认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才能更好地追求真理和美德,C项正确;创立逻辑学等新学科的是亚里士多德,他是苏格拉底的徒孙,并非苏格拉底,排除A项;“原子论”是由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的,他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原子组成,排除B项;儒略历是由罗马共和国独裁官凯撒采纳埃及亚历山大的数学家兼天文学家索西琴尼的计算后,于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执行的取代旧罗马历法的一种历法,排除D项。故选C项。21.(1)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权力制约;法律至上。(答出两点即可)(2)缺陷:采用原始的直接民主的方式,忽略了从政人员的素养。危害: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不能保证公民大会决策的科学性。(3)评价:亚历山大东征是世界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答出两点即可)(4)反映:亚历山大的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遭到了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反抗。【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取决于多数人”“法律为所有人制定”“才能和功绩获得地位”可知,雅典民主是多数人直接参与决策、法律平等、选贤任能;结合所学,主席团轮流主持日常事务,说明轮番而治。(2)缺陷:根据材料二“抽签选举导致的外行治国,即任由国家的命运由丝毫不懂政治知识的普通民众摆布”可知,采用民主选举的方式,让无政治知识的民众治国。危害:根据材料“作出种种错误的决策”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主易被煽动,导致决策错误,危害国家稳定。(3)评价:根据材料三“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到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可知,亚历山大东征打破孤立,促进了东西方技术、知识、文化的传播。(4)反映:根据题干“哲人说需要到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和结合亚历山大自比“太阳神”,可知暗指其统治如太阳般带来压迫,反映出亚历山大东征的侵略性,给东方人民带来灾难,遭到被征服地区人民反抗,揭示东征的侵略本质。22.(1)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或马其顿王国)。理由:该地图展示的是自公元前334年起,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的路线、战役,及其建立的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2)军事征服;和平交流;人口迁移;等等。(3)亚历山大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以及罗马帝国的统治,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人口的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新建的城市逐渐成为新的经济文化中心;罗马的城市建设和建筑艺术以及语言对其统治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罗马法成为欧洲的法学渊源,影响波及南北美洲;基督教的传播和发展;统一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也影响广泛。【详解】(1)帝国:根据材料一历史地图中的信息“马其顿”“亚历山大进军路线”“亚历山大退兵路线”并结合所学亚历山大帝国的知识可知,该帝国是亚历山大帝国(或马其顿王国)。理由:根据材料一历史地图中的信息“马其顿”“亚历山大进军路线”“亚历山大退兵路线”“前334年”等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边陲的马其顿成为军事强国。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领3.5万大军进攻波斯帝国。然后继续南下,攻占地中海东岸地区,随后兵不血刃进入埃及。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从埃及转而进入两河流域,波斯大军再度会战,他以五六万,精锐之师取胜,一年后波斯帝国灭亡。历经10年征战,亚历山大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其版图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地跨欧、亚、非三洲。故理由:该地图展示的是自公元前334年起,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的路线、战役,及其建立的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2)方式: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得出军事征服;根据材料二“虽然帝国是短暂的,但继其而起的诸王国却完整程度不等地生存了三个世纪;在这期间,中东也希腊化了”可得出和平交流;根据材料二“埃及和亚洲诸行省土地富饶,提供了种种前所未有的机会;成千上万的希腊商人、行政官员、教师、专门职业者和雇佣兵受这些机会的吸引,从各自的城邦移居那里。”得出人口迁移。(3)贡献: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可知,亚历山大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大量工商业者随军队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亚历山大在帝国境内建造了几十座新城,这些城市后来成为新的经济文化中心。故亚历山大帝国对人类文明交流的贡献可总结为: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人口的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新建的城市逐渐成为新的经济文化中心;根据材料二“最显而易见的是有形的遗迹——圆形剧场、竞技场、庙宇、沟渠、公路和桥梁。还有就是语言方面的遗产——欧洲的罗曼诸语言。”和所学可知,罗马的城市建设和建筑艺术以及语言对其统治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材料二“罗马法如前所述,至今仍大量存留在欧洲和南北美洲许多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和所学可知,罗马法成为欧洲的法学渊源,影响波及南北美洲;根据材料二“今日天主教会的组织和仪式也要大大归功于昔日罗马帝国的组织和宗教传统。”和所学可知,基督教的传播和发展;根据材料二“最后,“罗马治下和平”曾带来长达两个世纪的相对和平和繁荣,从而留下一个代替希腊人的城邦独立原则的帝国统一的传统。”和所学可知统一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也影响广泛。故答案为:亚历山大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以及罗马帝国的统治,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人口的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新建的城市逐渐成为新的经济文化中心;罗马的城市建设和建筑艺术以及语言对其统治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罗马法成为欧洲的法学渊源,影响波及南北美洲;基督教的传播和发展;统一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也影响广泛。23.(1)人物:伯里克利、屋大维;贡献: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屋大维使罗马进入帝国时期,采取了许多措施解决矛盾,罗马帝国进入了和平发展的时代。(2)措施:伯里克利统治时期实行民主政治;屋大维实行“元首制”,掌握最高统治实权。(3)时间:公元前509年。事件:斯巴达克起义。(4)帝国:罗马帝国。原因:3世纪,罗马陷入长期的政治、经济大危机;日耳曼人侵入罗马帝国。【详解】(1)人物:依据所学可知,材料图一人物是伯里克利;图二人物是屋大维。贡献:根据所学可知,在伯里克利执政时期,他进行了改革,扩大公民权利,实行津贴制等,使得雅典的民主政治达到极盛;屋大维创立了“元首制”,公元前27年,建立罗马帝国。在屋大维的统治下,罗马帝国经济得到发展,政治相对稳定。国家进入了一个持续两百年之久的“罗马和平”时期。(2)措施:根据材料图片分析可知,图一是伯里克利,他执政时期古代雅典实行民主政治;而图二是屋大维,他创立了元首制,使得罗马从共和国过渡到帝国,屋大维掌握最高统治实权。(3)时间: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事件: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发动奴隶起义,在斯巴达克起义的打击下,罗马共和国进一步衰落。(4)帝国:根据“当时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可知,材料中的帝国是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屋大维任罗马皇帝后,发动多次对外侵略扩张战争,疆域不断扩大,到2世纪达到最大规模,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国家,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原因:依据所学可知,3世纪,罗马帝国陷入长期的政治、经济大危机。统治者争斗混战不断,人民起义此起彼伏,民生凋敝。375年,日耳曼人大举入侵罗马帝国。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24.(1)文字:象形文字(2)文学:《荷马史诗》;建筑:帕特农神庙(3)人物:苏格拉底;国家:希腊(4)名称:《掷铁饼者》(5)名字:万神殿(罗马万神庙)(6)人物:亚里士多德【详解】(1)文字:根据材料一“在罗塞达发现了一块刻有埃及古文字”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2)文学:据所学知识可知,希腊神话影响广泛,特点是“神人同形同性”。《荷马史诗》是宝贵的文学遗产,也是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建筑:据所学知识可知,希腊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神庙。神庙四周以廊柱环绕,柱身有粗有细。雅典帕特农神庙是典型代表。(3)人物:根据材料三“求得知识的最好办法是有系的问和答;他还主张人应该‘认识你自己’”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的思考转向人类社会,他终生探讨人的灵魂、美德和幸福等问题。苏格拉底指出,求得知识的最好办法是有系统的问和答;他还主张人应该“认识你自己”,这对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据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4)名称:据所学知识可知,希腊的人物雕刻艺术达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境界。《掷铁饼者》是希腊雕塑艺术中的杰作之一。(5)名称: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建筑吸收了希腊建筑的特点,并有所创新,如石拱门、穹顶等,既坚固结实,又华丽宏伟。宏大的宗教场所万神庙是罗马的代表性建筑。(6)人物:据所学知识可知,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对许多学科都有贡献,还创立了逻辑学等新的学科。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