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垫江实验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学月定时训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垫江实验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学月定时训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春期期垫江实验中学
初二年级第一学月历史定时训练(2025.4.)
(练习时间:45分钟;卷面分:50分;命题人:黄勇;审题人:周艺)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请按答题卡要求作答)
1.“1949年,前清翰林张元济感慨道:想不到我以衰老之年,能够参加这个人民的协商会,真是荣誉极了,高兴极了。”材料中“人民的协商会”( )
A.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B.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D.决定建立人民大会堂和纪念碑
2.下表所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人民的心声,他们共同表达了( )
姓名 身份 心声
巴金 文学家 我们怀着快乐的、感激的心来迎接这个伟大的日子
季羡林 大学教授 我们都觉得从此河清有日,幸福来到了人间
张均范妻子 上海妇女 人民政府的婚姻法帮助我们妇女翻身,脱离苦海
A.人民富起来后的自信 B.完成国家统一后的喜悦
C.人民对新国家的认同 D.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激
3.在央视影视频道“电影主题曲”展播节目中播放了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与该电影有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的英雄是邱少云 B.抗美援朝战争是以朱德总司令为指挥
C.电影反映内容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 D.中朝人民军队被称为“最可爱的人”
4.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下列属于研究土地改革原始史料的是( )
A.回农村老家时听到关于土地改革的闲谈 B.以土地改革为题材的小说《李有才板话》
C.从互联网获取的土地改革运动相关资料 D.市博物馆保存的农民分到田地的土地证
5.右图是我国“一五”计划基础建设投资比重分配表,这一投资结构反映了当时( )
A.经济建设与国情紧密结合
B.重工业位居于世界前列
C.全面大规模的建设社会主义
D.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6.毛泽东提出“人民来制定宪法”的思想:劳动人民参与立宪,把他们认为应该如何管理国家的意见集中起来,上升为国家意志。实践这一思想的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7.1945年殷氏夫妇创办糕点厂,新中国成立后生意兴隆。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殷氏夫妇最有可能的状况是( )
A继续经营,并开始把利润的大部分上缴国家 B.不能继续经营,但可以以此获得部分收益 C不能继续经营,糕点厂被国家没收 D.继续经营,并开始把利润的小部分上缴国家
8.右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示意图,指出从③到④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开始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全面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9.“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民主人士被诬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反动学术权威”等,遭到批斗、迫害。这些现象充分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期间( )
A.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B.没有制定法律
C.“走资派”企图夺取政权 D.党内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10.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署名为“本报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随后,新华社将全文转发全国,迅速在新闻界引发连锁反应,两天内全国35家省、市以上大报就有25家转载了该文。该文的广泛传播( )
A.促进了经济发展 B.加快了社会转型 C.推动了思想解放 D.决定了改革开放
11.1979年10月《人民日报》的子报——《市场报》正式创刊,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份经济类报纸。1980年,《人民日报》改版,开辟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篇幅和数量不断增加。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企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 D.海南经济特区正式建立
12.右图是一张“集资券”,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史料,其价值在于( )
A.是研究国企改革第一手资料
B.反映了农村经济市场化趋势
C.剖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原因
D.凸显当时物资供应相对匮乏
13.1978年以后,我国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小明同学绘制了如下图所示的年代尺,在图中空白处应填写的内容最恰当的是(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增设海南经济特区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D.开辟沿海沿边经济开放区
14.八年级某班在设计课题内容时选取了以下几个关键节点。最符合课题主题应该是( )
A.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思想成果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导思想
C.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社会主义理论 D.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会议进程
15.实现中国梦需要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奋斗,每个人都应在“中华号”巨轮上齐心协力、奋力前行,每个人都应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参与者、书写者,汇聚起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正能量。这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 )
A.坚持独立自主 B.凝聚中国力量 C.弘扬中国精神 D.坚持改革开放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5分)
16.(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全国已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条件下,全国新解放区有计划、有秩序、分期分批进行了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公布,总的原则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区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到 1952年12月,土地改革基本完成,3亿农民获得了7亿亩土地。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以下结论是从材料一信息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内填“√”;与材料信息所表达的意思不符合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内填“×”。(2分)
A.新中国的成立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为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准备了条件。 【 】
B.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农民获得了土地。 【 】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次土地改革使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并指出此次土地改革有何意义?(2分)
材料二
(3)材料二中宣传画《老孙归社》反映的历史事件使农民走上了什么道路?(1分)《人民日报》所示报道的农村公共食堂体现了哪一运动?(1分)与材料一相比较,农村土地制度又发生了什么变化?(1分)
材料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4)根据材料三,指出1980—1982年凤阳县粮食产量呈现什么趋势?(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2分)
(5)你认为应当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谈谈你的看法。(1分)
17.(15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某校八年级(2)班的同学们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开展了项目化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大国崛起之路】
(1)一组同学搜集了一些历史照片。请你分别简述下面照片反应历史事件的伟大意义,(2分)并为这两张历史照片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1分)
开国大典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任务二【制度探索之路】
(2)二组同学绘制了思维导图。请将下图中A、B两处补充完整,(2分)简述A处事件的历史意义。(1分)举例说明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交通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1分)
任务三【思想解放之路】
(3)三组同学在网上查阅了报刊。请分别阐述下面两份报刊所反映历史事件的背景和作用。(4分)
《光明日报》上发表的 《人民日报》上发表的邓小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任务四【改革开放之路】
(4)四组同学查阅了有关我国对外开放的文献资料。请结合具体史实论证下面的观点(任选两个观点论证即可)。(4分)
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
18.(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事件 内容
1956年 中共八大 良好开端,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 伟大转折,改革开放的开端
1982年 中共十二大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年 中共十三大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路线
1992年 中共十四大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 中共十五大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002年 中共十六大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007年 中共十七大 提出科学发展观
2012年 中共十八大 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017年 中共十九大 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以上为“中共党史上的重要会议简表(部分)”,请从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史实,确定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025年春期期垫江实验中学
初二年级第一学月历史定时训练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A 2.C 3.C 4.D 5.A 6.D 7.B 8.D 9.A 10.C 11.C 12.B 13.C 14.D 15.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5分)
16.(13分)
(1)A:×;B:√ (2分)
(2)变化: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2分)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任答一点,2分)
(3)道路:走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道路(或走集体化的社会主义道路)。(1分)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1分)变化:农民土地所有制变为土地国有制(或土地集体所有)。(1分)
(4)趋势:粮食产量呈现增长的趋势。(1分)主要原因:凤阳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的政策,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解放。(任答一点,2分)
(5)看法:乡村振兴要继续进行土地改革,土地入股规模化经营;要结合实际,符合国情;要加大农村专项资金投入;要吸引优秀人才;要提高农产品价格;要给农业土地专项补贴;要实事求是;要以民为本;要尊重人民意愿等。(言之有理即可)(任答一点,1分)
17.(15分)
(1)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任答一点,1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任答一点,1分)主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1分)
(2)补充:A:一五计划;B:三大改造。(2分)意义:一五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1分)举例:兰新铁路通车,兰青铁路通车,包兰铁路通车。(任答一项,1分)
(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背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给国家造成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两个凡是”的提出,引起了人们的普遍不满。(任答一点,1分)作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解放了思想,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任答一点,1分)
邓小平南方谈话:背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推进,我国改革受到了姓“社”姓“资”的困扰,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1分)作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1分)
(4)第一阶段:“让世界进入中国”,如:从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再到开放内地等,有利于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分)第二阶段:“中国开始走向世界”,如: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2分)第三阶段:“中国开始改变世界了”,如: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带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发展,体现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景。(2分)
(以上任选其二作答即可,共4分)
18.(7分)
示例一:
观点: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分)
论述: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会议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确立中心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次会议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路线,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一系列的理论创新,共同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分)
结论:总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中国国情具体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相结合,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分)
示例二:
观点:中国共产党面对不同的问题,实现历史性的转折。(2分)
论述: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面对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会议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确立中心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次会议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面对长达十年的“左”的错误,这次会议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完成了思想、政治、组织上的“拨乱反正”。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82年中共十二大,面对改革的不断深化,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92年中共十四大,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局势,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分)
结论:总之,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政党,是一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自我完善的党。(1分)
(答出其他符合题意的观点和论述亦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