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第三节 细胞呼吸——能量的转化和利用第1课时 细胞有氧呼吸1.概述细胞呼吸、有氧呼吸的概念。2.概述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一、验证动物细胞呼吸会产生CO2和释放能量的实验装置示意图1.a溶液是 溶液,其作用是 。b、c都是澄清的石灰水,其作用是检测锥形瓶中是否含有 。2.如果在玻璃钟罩内放置一个温度计,会发现里面的温度有所 。氢氧化钾除去空气中的CO2CO2上升二、细胞有氧呼吸是大多数生物获取能量的主要途径1.细胞呼吸(1)概念: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等有机物在活细胞内氧化分解为 或其他物质,同时释放出能量并生成 的过程。(2)本质: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转化为生命活动能 的能量。(3)类型: 和 。2.有氧呼吸(1)概念:在 的参与下,细胞内的有机物 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 ,生成 的过程。CO2ATP直接利用有氧呼吸无氧呼吸氧彻底氧化分解能量大量ATP(2)主要场所——线粒体。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结构名称:线粒体外膜嵴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3)过程。细胞质基质丙酮酸[H]线粒体基质乙酰辅酶A柠檬酸CO2线粒体内膜(4)细胞呼吸的总反应式。。能量判断正误(1)肺炎链球菌无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 )(2)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均可产生ATP,但第三阶段产生的最多。( )√√(3)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全部来自线粒体。( )×【提示】 有氧呼吸三个阶段均有能量释放,第一阶段场所在细胞质基质,后两个阶段的场所在线粒体。(4)葡萄糖在线粒体中分解释放大量能量。( )【提示】 葡萄糖的分解场所是细胞质基质,葡萄糖不能在线粒体中分解。(5)线粒体、叶绿体都能产生ATP,且均可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提示】 线粒体产生的ATP可用于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叶绿体产生的ATP不可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任务 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对绝大多数生物来说有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主要形式。下图是有氧呼吸过程模式图,请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产生[H]的过程指的是什么 【提示】 实际上是指氧化型辅酶Ⅰ(NAD+)转化成还原型辅酶Ⅰ(NADH)。(2)某同学说图中①、②、④分别代表有氧呼吸第一、第二和第三阶段所产生的ATP,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提示】 错误。①、②、④分别代表有氧呼吸第一、第二和第三阶段所释放的能量,其中只有部分能量储存在ATP中。(3)若用同位素 18O分别标记有氧呼吸中葡萄糖中的氧和O2中的氧,请分析 18O会分别出现在图中哪种产物中 【提示】 用18O标记有氧呼吸中葡萄糖中的氧,18O会出现在题图中的CO2中;用18O标记O2中的氧,18O会出现在水(题图中的⑥)中。「核心归纳」1.细胞呼吸中的[H]是NADH(还原型辅酶Ⅰ),光合作用中的[H]是NADPH(还原型辅酶Ⅱ),二者不是同一种物质。2.有氧呼吸中[H]和ATP的来源和去路物质 来源 去路[H](NADH) C6H12O6和H2O 与O2结合生成水ATP 三个阶段都产生 用于各项生命活动3.线粒体不能氧化分解葡萄糖,线粒体中也不存在葡萄糖。「典型例题」1.(2025·泰州期末)下列关于线粒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能分解水产生氧气和H+[B]能利用水进行化学反应[C]具有双层选择透过性膜[D]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A【解析】 叶绿体能分解水产生氧气和H+;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其过程有水参与;线粒体的双层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嵴的存在大大增加了线粒体内膜的表面积。2.(2025·扬州期末)下图是动物细胞有氧呼吸过程示意图,①②③代表有氧呼吸的不同阶段,a、b、c代表各阶段释放的能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②③阶段发生在线粒体[B]在②阶段中,H2O是反应物,[H]是产物[C]①②③各阶段所释放的能量a=b=c[D]碳原子的转移途径是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C【解析】 题图中①阶段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②③是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中;②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该阶段水和丙酮酸是反应物,[H]是产物;有氧呼吸的①②③各阶段均释放能量,但是③阶段释放的能量最多;碳原子在第一阶段从葡萄糖转移到丙酮酸,第二阶段从丙酮酸转移到二氧化碳。思维导图随堂检测1.(2025·泰州月考)下图为某植物叶肉细胞中两种膜结构以及发生的生化反应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1、图2中的两种生物膜上都发生能量的转换,且转换形式相同[B]两种生物膜除了产生上述物质外,还均可产生ATP[C]图1中的a是NADH,图2中的b全来自丙酮酸和H2O[D]由于图1、图2中的生物膜来自不同细胞器,所以它们的主要成分不同B【解析】 图1、图2中的两种生物膜上都发生能量的转换,但转换形式不同;图1是类囊体膜,还能发生ATP的合成;图2是线粒体内膜,能够生成大量的ATP;图1中的a是NADPH,图2中的b来自葡萄糖和H2O;图1、图2中的生物膜来自不同细胞器,但其主要成分相同,都是蛋白质和磷脂分子。2.(2025·南通月考)真核细胞中进行的代谢过程,必须在生物膜上进行的是( )[A]氨基酸的脱水缩合过程[B]有氧呼吸中丙酮酸分解为CO2[C]有氧呼吸中[H]和O2的结合[D]光合作用中ATP的水解C【解析】 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的场所是核糖体,核糖体不具有膜结构;有氧呼吸中丙酮酸分解为CO2,发生在线粒体基质;真核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中[H]与氧气结合生成水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光合作用过程中ATP水解是暗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3.(2025·江苏月考)下图中①~③表示一种细胞器的部分结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细胞器既产生水也消耗水[B]①②分布的蛋白质有所不同[C]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③[D]②③分别是消耗O2、产生CO2的场所C【解析】 题图所示为线粒体的结构,①是线粒体外膜,②是线粒体内膜,③是线粒体基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消耗水,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水,即线粒体既消耗水也产生水;①线粒体外膜和②线粒体内膜功能不同,所以分布的蛋白质有所不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③是线粒体基质;②是线粒体内膜,消耗O2,和[H]生成水,③是线粒体基质,在该场所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CO2。4.下图是细胞中糖类合成与分解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过程①只在线粒体中进行,过程②只在叶绿体中进行[B]过程②产生的ATP可用于叶肉细胞吸收钾离子[C]过程②产生的(CH2O)中的氧全部来自H2O[D]过程①和②中均能产生[H],但两[H]还原的物质不同D【解析】 题图中过程①表示有氧呼吸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某些原核生物也能进行有氧呼吸,但是没有线粒体;过程②表示光合作用,场所一般为叶绿体,但是蓝细菌没有叶绿体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产生的ATP一般不用于除光合作用暗反应外的其他生命活动,故光合作用产生的ATP不可用于叶肉细胞吸收钾离子。光合作用产生的(CH2O)中的氧全部来自二氧化碳,水中的氧变成氧气。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H](即NADPH)用于暗反应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有氧呼吸第一、第二阶段产生的[H](即NADH)用于第三阶段中还原氧气。5.(多选)(2024·徐州期末)下图是真核细胞中某生物膜上发生的部分生化反应,相关叙述错误的有( )[A]图示的生物膜代表的是线粒体内膜[B]H+从乙侧到甲侧的方式是协助扩散[C]NADH主要来自有氧呼吸第一阶段[D]ATP合成所需能量来自H+浓度差BC【解析】 该生物膜上发生了氧气和H+结合生成水的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所以该生物膜为线粒体内膜;据题图可知,H+从甲侧到乙侧是顺浓度梯度运输,其浓度梯度形成的势能用于ATP的合成,推测甲侧H+浓度高,因此H+从乙侧到甲侧是逆浓度梯度运输,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NADH来自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且主要来自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题图中显示,ATP的合成过程中伴随着氢离子顺浓度梯度转运,说明ATP合成消耗的能量来自H+浓度差。联系实际 迁移应用科学家因早期发现耗能多的细胞,线粒体也较多,且线粒体在细胞内耗能部位聚集,故认为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场所。将酵母菌破碎后离心获得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通入18O2,进行以下实验。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本实验中利用什么方法追踪物质的运行 【提示】 同位素标记法。(2)比较2号和3号试管,能说明什么 比较 3号和4号试管,能说明什么 【提示】 比较2号和3号试管可知,葡萄糖可在细胞质基质分解,葡萄糖不能直接在线粒体内分解;比较3号和 4号试管可知,葡萄糖不能直接进入线粒体内分解,丙酮酸可直接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3)通过上述分析,推断有氧呼吸的场所有哪些。【提示】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第三节 细胞呼吸——能量的转化和利用第1课时 细胞有氧呼吸课时作业(时间:30分钟 分值:44分)第1~8题每题3分,第9~10题每题6分,共计36分。基础对点练知识点 有氧呼吸过程1.在呼吸作用过程中,水参与分解和合成水分别发生在( )[A]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B]第三阶段和第一阶段[C]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D]第三阶段和第二阶段【答案】 C【解析】 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形成二氧化碳和[H]的过程,第三阶段是[H]与氧气结合形成水的过程,即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需要水的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产生水。2.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呼吸可将有机物中的能量转化为生命活动能直接利用的能量[B]细胞有氧呼吸主要发生在线粒体中[C]糖酵解过程将葡萄糖转化为乙酰辅酶A[D]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把多种有机物的代谢联系在一起,也是能量代谢的枢纽【答案】 C【解析】 糖酵解过程将葡萄糖分解形成丙酮酸,同时产生少量[H]和少量能量。3.下图表示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物质的转化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①、②依次是H2O和O2[B]图中产生[H]的场所都是线粒体[C]用18O标记葡萄糖,则产物水中会检测到18O[D]图示过程只能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答案】 A【解析】 据题图可知,①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与丙酮酸生成CO2和[H],故①是H2O;②与[H]结合生成H2O,故②是O2。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CO2和[H],场所是线粒体基质,因此产生[H]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用18O标记葡萄糖,葡萄糖中的18O通过有氧呼吸第一阶段进入丙酮酸中,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CO2和[H],丙酮酸中的18O进入了CO2中,即18O转移的途径是:葡萄糖→丙酮酸→CO2,产物水中不会检测到18O。题图所示为有氧呼吸过程,植物细胞的有氧呼吸作用不需要光照,有光、无光均可进行。4.下图表示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中物质能量转化过程。其中a、b、c表示三种不同的物质,甲、乙代表能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是H2O,在叶绿体内膜上被消耗,在线粒体内膜上生成[B]b是O2,其生成源于水的分解,其消耗伴随能量的释放和转移[C]c是CO2,在叶绿体基质中被消耗,在线粒体基质中生成[D]能量甲可被光合色素吸收、传递和转化【答案】 A【解析】 a是H2O,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被消耗,在线粒体内膜上生成;b是O2,其生成源于光反应过程中水的分解,其消耗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该过程伴随能量的释放和转移;c是CO2,在叶绿体基质中参与暗反应被消耗,在线粒体基质中通过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生成;能量甲是光能,可被光合色素吸收、传递和转化。5.对于绝大多数生物来说,有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主要形式,下图表示有氧呼吸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④中能量最多的是①[B]③代表的物质名称是氧气[C]线粒体能完成图示全过程[D]⑥代表的物质是水【答案】 D【解析】 有氧呼吸三个阶段都能产生能量,但第三阶段产生的能量最多,题图中①为第一阶段释放的能量,②为第二阶段释放的能量,④为第三阶段释放的能量,即①②④中能量最多的是④;由题图可知,①②④表示能量,③⑥表示水,⑤表示氧气;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线粒体中缺乏分解葡萄糖的酶,不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在线粒体中可进行的是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6.右图是显微镜下某真核细胞中线粒体及周围的局部结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结构①中发生葡萄糖的分解但不生成ATP[B]结构②上丙酮酸被彻底分解为CO2和H2O[C]结构③中[H]与O2结合生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D]结构①②③中均有参与细胞呼吸的相关酶【答案】 D【解析】 结构①中发生葡萄糖的分解也生成ATP;结构②和③上丙酮酸被彻底分解为CO2和H2O;结构②中[H]与O2结合生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结构①②③中均有参与细胞呼吸的相关酶。7.下图表示细胞有氧呼吸的过程,其中①~③代表有关生理过程发生的场所,甲、乙代表有关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分别代表丙酮酸、[H][B]①和②所含酶的种类相同[C]②和③都能产生大量能量[D]①、②和③分别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膜和线粒体基质【答案】 A【解析】 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首先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分解为丙酮酸和[H],然后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在线粒体基质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和[H],[H]最后在线粒体内膜和氧结合生成水,据此可知①、②和③分别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甲、乙分别代表丙酮酸、[H];①和②发生的生理过程不同,所含酶的种类不同;①和②产生少量能量,③产生大量能量。8.关于真核细胞线粒体的起源,科学家提出了一种解释:约十几亿年前,有一种真核细胞吞噬了原始的需氧细菌,被吞噬的细菌不仅没有被消化分解,反而在细胞中生存下来。在共同生存繁衍的过程中,需氧细菌进化为宿主细胞内专门进行细胞呼吸的线粒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推测被吞噬的细菌可从真核细胞中获取丙酮酸[B]葡萄糖可在线粒体中分解成丙酮酸和[H][C]线粒体内存在与细菌DNA相似的环状DNA[D]线粒体内也可能发生蛋白质的合成【答案】 B【解析】 葡萄糖可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和[H],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推测被吞噬的需氧细菌可从真核细胞中获取丙酮酸;该需氧细菌进化成了宿主细胞的线粒体,故线粒体内存在与细菌DNA相似的环状DNA;由于细菌含有核糖体,因此线粒体也含有核糖体,线粒体内也可能发生蛋白质的合成。综合提升练9.(多选)(2025·长沙期末)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阶段是在线粒体内进行的;其部分过程如图1 所示。解耦联剂能增大线粒体内膜对H+的通透性,消除H+梯度,从而抑制ATP生成,如图2 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A]线粒体内膜的蛋白质/脂质的值大于线粒体外膜[B]图1中线粒体基质与细胞质基质间的H+浓度差驱动ATP合成[C]H+通过解耦联剂进入线粒体基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D]可以利用解耦联剂来开发杀虫剂【答案】 AD【解析】 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其上附着有多种酶,因此线粒体内膜的蛋白质/脂质的值大于线粒体外膜;图1中在线粒体的内外两层膜之间的膜间腔与线粒体基质之间的H+浓度差驱动ATP合成;H+通过解耦联剂进入线粒体基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加入解耦联剂后,ATP合成受阻,从而使能量供应不足,达到杀虫的目的。10.(多选)(2025·济宁月考)将酵母菌进行离心处理,然后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以下模拟实验,最终能产生CO2和H2O的试管有( )[A] [B] [C] [D]【答案】 BC【解析】 A选项试管中线粒体不能分解葡萄糖,不能进行呼吸作用,不能产生CO2和H2O;B选项试管中线粒体能将丙酮酸分解,可进行有氧呼吸第二、第三阶段,产生CO2和H2O;C选项试管中既有细胞质基质,又有线粒体,能将葡萄糖最终分解为CO2和H2O;D选项试管只有细胞质基质,无线粒体,不能产生CO2和H2O。11.(8分)图1为线粒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线粒体中部分膜结构及其上发生的反应。(1)图2表示图1中的 结构,图中发生的过程将H+由M侧顺浓度梯度转运到N侧,并驱动ATP合成,ATP合成的直接驱动力由H+浓度差提供。 (2)研究发现肿瘤中心区域细胞中线粒体融合增强(会导致呼吸链复合体的活性增强、细胞耗氧速率增加等)。为研究在营养缺乏时线粒体融合对肿瘤细胞糖代谢的调控,科研人员用肿瘤细胞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表。组别 指标细胞耗 氧速率 线粒体 ATP产 生量 呼吸链 复合体 的活性甲组:常规培养 4.2 1.0 0.90乙组:营养缺乏 5.6 1.4 2.39丙组:营养缺乏+抑制DRP1S637磷酸化 3.1 0.8 1.22注:DRP1是一种参与调控线粒体形态和功能的蛋白质,DRP1S637磷酸化是指DRP1第637位点丝氨酸磷酸化。据表分析:①推测营养缺乏和DRP1S637磷酸化对线粒体融合的作用分别是 和 。 ②根据实验结果,完善肿瘤细胞在营养缺乏条件下的代谢调控途径,对应字母排列顺序是 。 营养缺乏→□→□→□→□→产能效率提高→适应营养缺乏环境a.线粒体融合增强b.DRP1S637磷酸化增强c.细胞耗氧速率增加、线粒体ATP产生量增加d.线粒体嵴密度增加、呼吸链复合体的活性增加【答案】 (每空2分)(1)线粒体内膜(2)促进 促进 badc【解析】 (1)有氧呼吸的第一、第二、第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只有第三阶段在生物膜上进行,故图2表示图1中的线粒体内膜。(2)①根据题表信息可知,乙组与甲组相比,细胞耗氧速率、线粒体ATP产生量和呼吸链复合体的活性均增加,表明营养缺乏会促进线粒体融合;丙组与乙组相比,丙组抑制DRP1S637磷酸化后,上述指标都下降,而乙组并未抑制DRP1S637磷酸化,表明抑制DRP1S637磷酸化会抑制线粒体融合。因此DRP1S637磷酸化能促进线粒体融合。②肝癌细胞在营养缺乏条件下,首先DRP1S637磷酸化增强(b),促进线粒体融合(a),线粒体嵴密度增加、呼吸链复合体的活性增加(d),细胞耗氧速率增加、线粒体ATP产生量增加(c),细胞的产能效率提高,从而适应营养缺乏的环境,所以对应字母排列顺序是badc。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三节 细胞呼吸——能量的转化和利用第1课时 细胞有氧呼吸[学习目标] 1.概述细胞呼吸、有氧呼吸的概念。2.概述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一、验证动物细胞呼吸会产生CO2和释放能量的实验装置示意图1.a溶液是氢氧化钾溶液,其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CO2。b、c都是澄清的石灰水,其作用是检测锥形瓶中是否含有CO2。2.如果在玻璃钟罩内放置一个温度计,会发现里面的温度有所上升。二、细胞有氧呼吸是大多数生物获取能量的主要途径1.细胞呼吸(1)概念: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等有机物在活细胞内氧化分解为CO2或其他物质,同时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2)本质: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转化为生命活动能直接利用的能量。(3)类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2.有氧呼吸(1)概念:在氧的参与下,细胞内的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2)主要场所——线粒体。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结构名称:(3)过程。(4)细胞呼吸的总反应式。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判断正误(1)肺炎链球菌无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 )【答案】 √(2)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均可产生ATP,但第三阶段产生的最多。( )【答案】 √(3)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全部来自线粒体。( )【答案】 ×【提示】 有氧呼吸三个阶段均有能量释放,第一阶段场所在细胞质基质,后两个阶段的场所在线粒体。(4)葡萄糖在线粒体中分解释放大量能量。( )【答案】 ×【提示】 葡萄糖的分解场所是细胞质基质,葡萄糖不能在线粒体中分解。(5)线粒体、叶绿体都能产生ATP,且均可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答案】 ×【提示】 线粒体产生的ATP可用于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叶绿体产生的ATP不可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任务 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 对绝大多数生物来说有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主要形式。下图是有氧呼吸过程模式图,请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产生[H]的过程指的是什么 【提示】 实际上是指氧化型辅酶Ⅰ(NAD+)转化成还原型辅酶Ⅰ(NADH)。(2)某同学说图中①、②、④分别代表有氧呼吸第一、第二和第三阶段所产生的ATP,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提示】 错误。①、②、④分别代表有氧呼吸第一、第二和第三阶段所释放的能量,其中只有部分能量储存在ATP中。(3)若用同位素 18O分别标记有氧呼吸中葡萄糖中的氧和O2中的氧,请分析 18O会分别出现在图中哪种产物中 【提示】 用18O标记有氧呼吸中葡萄糖中的氧,18O会出现在题图中的CO2中;用18O标记O2中的氧,18O会出现在水(题图中的⑥)中。核心归纳1.细胞呼吸中的[H]是NADH(还原型辅酶Ⅰ),光合作用中的[H]是NADPH(还原型辅酶Ⅱ),二者不是同一种物质。2.有氧呼吸中[H]和ATP的来源和去路物质 来源 去路[H](NADH) C6H12O6和H2O 与O2结合生成水ATP 三个阶段都产生 用于各项生命活动3.线粒体不能氧化分解葡萄糖,线粒体中也不存在葡萄糖。典型例题1.(2025·泰州期末)下列关于线粒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能分解水产生氧气和H+[B]能利用水进行化学反应[C]具有双层选择透过性膜[D]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答案】 A【解析】 叶绿体能分解水产生氧气和H+;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其过程有水参与;线粒体的双层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嵴的存在大大增加了线粒体内膜的表面积。2.(2025·扬州期末)下图是动物细胞有氧呼吸过程示意图,①②③代表有氧呼吸的不同阶段,a、b、c代表各阶段释放的能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②③阶段发生在线粒体[B]在②阶段中,H2O是反应物,[H]是产物[C]①②③各阶段所释放的能量a=b=c[D]碳原子的转移途径是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答案】 C【解析】 题图中①阶段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②③是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中;②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该阶段水和丙酮酸是反应物,[H]是产物;有氧呼吸的①②③各阶段均释放能量,但是③阶段释放的能量最多;碳原子在第一阶段从葡萄糖转移到丙酮酸,第二阶段从丙酮酸转移到二氧化碳。随堂检测1.(2025·泰州月考)下图为某植物叶肉细胞中两种膜结构以及发生的生化反应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1、图2中的两种生物膜上都发生能量的转换,且转换形式相同[B]两种生物膜除了产生上述物质外,还均可产生ATP[C]图1中的a是NADH,图2中的b全来自丙酮酸和H2O[D]由于图1、图2中的生物膜来自不同细胞器,所以它们的主要成分不同【答案】 B【解析】 图1、图2中的两种生物膜上都发生能量的转换,但转换形式不同;图1是类囊体膜,还能发生ATP的合成;图2是线粒体内膜,能够生成大量的ATP;图1中的a是NADPH,图2中的b来自葡萄糖和H2O;图1、图2中的生物膜来自不同细胞器,但其主要成分相同,都是蛋白质和磷脂分子。2.(2025·南通月考)真核细胞中进行的代谢过程,必须在生物膜上进行的是( )[A]氨基酸的脱水缩合过程[B]有氧呼吸中丙酮酸分解为CO2[C]有氧呼吸中[H]和O2的结合[D]光合作用中ATP的水解【答案】 C【解析】 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的场所是核糖体,核糖体不具有膜结构;有氧呼吸中丙酮酸分解为CO2,发生在线粒体基质;真核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中[H]与氧气结合生成水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光合作用过程中ATP水解是暗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3.(2025·江苏月考)下图中①~③表示一种细胞器的部分结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细胞器既产生水也消耗水[B]①②分布的蛋白质有所不同[C]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③[D]②③分别是消耗O2、产生CO2的场所【答案】 C【解析】 题图所示为线粒体的结构,①是线粒体外膜,②是线粒体内膜,③是线粒体基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消耗水,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水,即线粒体既消耗水也产生水;①线粒体外膜和②线粒体内膜功能不同,所以分布的蛋白质有所不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③是线粒体基质;②是线粒体内膜,消耗O2,和[H]生成水,③是线粒体基质,在该场所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CO2。4.下图是细胞中糖类合成与分解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H2O)+O2CO2+H2O+能量[A]过程①只在线粒体中进行,过程②只在叶绿体中进行[B]过程②产生的ATP可用于叶肉细胞吸收钾离子[C]过程②产生的(CH2O)中的氧全部来自H2O[D]过程①和②中均能产生[H],但两[H]还原的物质不同【答案】 D【解析】 题图中过程①表示有氧呼吸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某些原核生物也能进行有氧呼吸,但是没有线粒体;过程②表示光合作用,场所一般为叶绿体,但是蓝细菌没有叶绿体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产生的ATP一般不用于除光合作用暗反应外的其他生命活动,故光合作用产生的ATP不可用于叶肉细胞吸收钾离子。光合作用产生的(CH2O)中的氧全部来自二氧化碳,水中的氧变成氧气。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H](即NADPH)用于暗反应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有氧呼吸第一、第二阶段产生的[H](即NADH)用于第三阶段中还原氧气。5.(多选)(2024·徐州期末)下图是真核细胞中某生物膜上发生的部分生化反应,相关叙述错误的有( )[A]图示的生物膜代表的是线粒体内膜[B]H+从乙侧到甲侧的方式是协助扩散[C]NADH主要来自有氧呼吸第一阶段[D]ATP合成所需能量来自H+浓度差【答案】 BC【解析】 该生物膜上发生了氧气和H+结合生成水的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所以该生物膜为线粒体内膜;据题图可知,H+从甲侧到乙侧是顺浓度梯度运输,其浓度梯度形成的势能用于ATP的合成,推测甲侧H+浓度高,因此H+从乙侧到甲侧是逆浓度梯度运输,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NADH来自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且主要来自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题图中显示,ATP的合成过程中伴随着氢离子顺浓度梯度转运,说明ATP合成消耗的能量来自H+浓度差。 科学家因早期发现耗能多的细胞,线粒体也较多,且线粒体在细胞内耗能部位聚集,故认为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场所。将酵母菌破碎后离心获得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通入18O2,进行以下实验。回答下列相关问题。试 管 加入的 细胞成分 加入的 反应物 各试管 变化情况1 细胞质基 质+线粒体 添加 14C标 记的葡萄糖 葡萄糖的量减少,有 14CO2、O的生成2 细胞质 基质 添加 14C标 记的葡萄糖 葡萄糖的量减少,有 14C标记的丙酮酸的生成3 线粒体悬液 添加 14C标 记的葡萄糖 葡萄糖的量不变4 线粒体 悬液 添加14C标 记的丙酮酸 反应物的量减少,有 14CO2、O的生成 (1)本实验中利用什么方法追踪物质的运行 【提示】 同位素标记法。 (2)比较2号和3号试管,能说明什么 比较 3号和4号试管,能说明什么 【提示】 比较2号和3号试管可知,葡萄糖可在细胞质基质分解,葡萄糖不能直接在线粒体内分解;比较3号和 4号试管可知,葡萄糖不能直接进入线粒体内分解,丙酮酸可直接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 (3)通过上述分析,推断有氧呼吸的场所有哪些。【提示】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课时作业(时间:30分钟 分值:44分)第1~8题每题3分,第9~10题每题6分,共计36分。基础对点练知识点 有氧呼吸过程1.在呼吸作用过程中,水参与分解和合成水分别发生在( )[A]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B]第三阶段和第一阶段[C]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D]第三阶段和第二阶段【答案】 C【解析】 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形成二氧化碳和[H]的过程,第三阶段是[H]与氧气结合形成水的过程,即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需要水的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产生水。2.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呼吸可将有机物中的能量转化为生命活动能直接利用的能量[B]细胞有氧呼吸主要发生在线粒体中[C]糖酵解过程将葡萄糖转化为乙酰辅酶A[D]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把多种有机物的代谢联系在一起,也是能量代谢的枢纽【答案】 C【解析】 糖酵解过程将葡萄糖分解形成丙酮酸,同时产生少量[H]和少量能量。3.下图表示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物质的转化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①、②依次是H2O和O2[B]图中产生[H]的场所都是线粒体[C]用18O标记葡萄糖,则产物水中会检测到18O[D]图示过程只能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答案】 A【解析】 据题图可知,①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与丙酮酸生成CO2和[H],故①是H2O;②与[H]结合生成H2O,故②是O2。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CO2和[H],场所是线粒体基质,因此产生[H]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用18O标记葡萄糖,葡萄糖中的18O通过有氧呼吸第一阶段进入丙酮酸中,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CO2和[H],丙酮酸中的18O进入了CO2中,即18O转移的途径是:葡萄糖→丙酮酸→CO2,产物水中不会检测到18O。题图所示为有氧呼吸过程,植物细胞的有氧呼吸作用不需要光照,有光、无光均可进行。4.下图表示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中物质能量转化过程。其中a、b、c表示三种不同的物质,甲、乙代表能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是H2O,在叶绿体内膜上被消耗,在线粒体内膜上生成[B]b是O2,其生成源于水的分解,其消耗伴随能量的释放和转移[C]c是CO2,在叶绿体基质中被消耗,在线粒体基质中生成[D]能量甲可被光合色素吸收、传递和转化【答案】 A【解析】 a是H2O,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被消耗,在线粒体内膜上生成;b是O2,其生成源于光反应过程中水的分解,其消耗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该过程伴随能量的释放和转移;c是CO2,在叶绿体基质中参与暗反应被消耗,在线粒体基质中通过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生成;能量甲是光能,可被光合色素吸收、传递和转化。5.对于绝大多数生物来说,有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主要形式,下图表示有氧呼吸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④中能量最多的是①[B]③代表的物质名称是氧气[C]线粒体能完成图示全过程[D]⑥代表的物质是水【答案】 D【解析】 有氧呼吸三个阶段都能产生能量,但第三阶段产生的能量最多,题图中①为第一阶段释放的能量,②为第二阶段释放的能量,④为第三阶段释放的能量,即①②④中能量最多的是④;由题图可知,①②④表示能量,③⑥表示水,⑤表示氧气;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线粒体中缺乏分解葡萄糖的酶,不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在线粒体中可进行的是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6.右图是显微镜下某真核细胞中线粒体及周围的局部结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结构①中发生葡萄糖的分解但不生成ATP[B]结构②上丙酮酸被彻底分解为CO2和H2O[C]结构③中[H]与O2结合生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D]结构①②③中均有参与细胞呼吸的相关酶【答案】 D【解析】 结构①中发生葡萄糖的分解也生成ATP;结构②和③上丙酮酸被彻底分解为CO2和H2O;结构②中[H]与O2结合生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结构①②③中均有参与细胞呼吸的相关酶。7.下图表示细胞有氧呼吸的过程,其中①~③代表有关生理过程发生的场所,甲、乙代表有关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分别代表丙酮酸、[H][B]①和②所含酶的种类相同[C]②和③都能产生大量能量[D]①、②和③分别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膜和线粒体基质【答案】 A【解析】 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首先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分解为丙酮酸和[H],然后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在线粒体基质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和[H],[H]最后在线粒体内膜和氧结合生成水,据此可知①、②和③分别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甲、乙分别代表丙酮酸、[H];①和②发生的生理过程不同,所含酶的种类不同;①和②产生少量能量,③产生大量能量。8.关于真核细胞线粒体的起源,科学家提出了一种解释:约十几亿年前,有一种真核细胞吞噬了原始的需氧细菌,被吞噬的细菌不仅没有被消化分解,反而在细胞中生存下来。在共同生存繁衍的过程中,需氧细菌进化为宿主细胞内专门进行细胞呼吸的线粒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推测被吞噬的细菌可从真核细胞中获取丙酮酸[B]葡萄糖可在线粒体中分解成丙酮酸和[H][C]线粒体内存在与细菌DNA相似的环状DNA[D]线粒体内也可能发生蛋白质的合成【答案】 B【解析】 葡萄糖可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和[H],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推测被吞噬的需氧细菌可从真核细胞中获取丙酮酸;该需氧细菌进化成了宿主细胞的线粒体,故线粒体内存在与细菌DNA相似的环状DNA;由于细菌含有核糖体,因此线粒体也含有核糖体,线粒体内也可能发生蛋白质的合成。综合提升练9.(多选)(2025·长沙期末)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阶段是在线粒体内进行的;其部分过程如图1 所示。解耦联剂能增大线粒体内膜对H+的通透性,消除H+梯度,从而抑制ATP生成,如图2 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A]线粒体内膜的蛋白质/脂质的值大于线粒体外膜[B]图1中线粒体基质与细胞质基质间的H+浓度差驱动ATP合成[C]H+通过解耦联剂进入线粒体基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D]可以利用解耦联剂来开发杀虫剂【答案】 AD【解析】 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其上附着有多种酶,因此线粒体内膜的蛋白质/脂质的值大于线粒体外膜;图1中在线粒体的内外两层膜之间的膜间腔与线粒体基质之间的H+浓度差驱动ATP合成;H+通过解耦联剂进入线粒体基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加入解耦联剂后,ATP合成受阻,从而使能量供应不足,达到杀虫的目的。10.(多选)(2025·济宁月考)将酵母菌进行离心处理,然后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以下模拟实验,最终能产生CO2和H2O的试管有( )[A] [B] [C] [D]【答案】 BC【解析】 A选项试管中线粒体不能分解葡萄糖,不能进行呼吸作用,不能产生CO2和H2O;B选项试管中线粒体能将丙酮酸分解,可进行有氧呼吸第二、第三阶段,产生CO2和H2O;C选项试管中既有细胞质基质,又有线粒体,能将葡萄糖最终分解为CO2和H2O;D选项试管只有细胞质基质,无线粒体,不能产生CO2和H2O。11.(8分)图1为线粒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线粒体中部分膜结构及其上发生的反应。(1)图2表示图1中的 结构,图中发生的过程将H+由M侧顺浓度梯度转运到N侧,并驱动ATP合成,ATP合成的直接驱动力由H+浓度差提供。 (2)研究发现肿瘤中心区域细胞中线粒体融合增强(会导致呼吸链复合体的活性增强、细胞耗氧速率增加等)。为研究在营养缺乏时线粒体融合对肿瘤细胞糖代谢的调控,科研人员用肿瘤细胞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表。组别 指标细胞耗 氧速率 线粒体 ATP产 生量 呼吸链 复合体 的活性甲组:常规培养 4.2 1.0 0.90乙组:营养缺乏 5.6 1.4 2.39丙组:营养缺乏+抑制DRP1S637磷酸化 3.1 0.8 1.22注:DRP1是一种参与调控线粒体形态和功能的蛋白质,DRP1S637磷酸化是指DRP1第637位点丝氨酸磷酸化。据表分析:①推测营养缺乏和DRP1S637磷酸化对线粒体融合的作用分别是 和 。 ②根据实验结果,完善肿瘤细胞在营养缺乏条件下的代谢调控途径,对应字母排列顺序是 。 营养缺乏→□→□→□→□→产能效率提高→适应营养缺乏环境a.线粒体融合增强b.DRP1S637磷酸化增强c.细胞耗氧速率增加、线粒体ATP产生量增加d.线粒体嵴密度增加、呼吸链复合体的活性增加【答案】 (每空2分)(1)线粒体内膜(2)促进 促进 badc【解析】 (1)有氧呼吸的第一、第二、第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只有第三阶段在生物膜上进行,故图2表示图1中的线粒体内膜。(2)①根据题表信息可知,乙组与甲组相比,细胞耗氧速率、线粒体ATP产生量和呼吸链复合体的活性均增加,表明营养缺乏会促进线粒体融合;丙组与乙组相比,丙组抑制DRP1S637磷酸化后,上述指标都下降,而乙组并未抑制DRP1S637磷酸化,表明抑制DRP1S637磷酸化会抑制线粒体融合。因此DRP1S637磷酸化能促进线粒体融合。②肝癌细胞在营养缺乏条件下,首先DRP1S637磷酸化增强(b),促进线粒体融合(a),线粒体嵴密度增加、呼吸链复合体的活性增加(d),细胞耗氧速率增加、线粒体ATP产生量增加(c),细胞的产能效率提高,从而适应营养缺乏的环境,所以对应字母排列顺序是badc。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三章细胞中能量的转换和利用第三节第1课时细胞有氧呼吸学案.docx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三章细胞中能量的转换和利用第三节第1课时细胞有氧呼吸课件.ppt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三章细胞中能量的转换和利用第三节第1课时细胞有氧呼吸课时作业含答案(教师用).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