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二 民生之计 国运之基——中外经济发展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1.[2025·大连甘井子区一模]下图中的文物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工具“耒耜”,其“入土曰耜,耜柄曰耒”。据此推测,“耒耜”可用于( )A.取火 B.耕地 C.纺织 D.制陶2.[2025·大连金州区一模]《汉书·景帝纪》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这表明当时( )A.经济恢复社会稳定 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C.盐铁专卖平抑物价 D.进入西汉王朝鼎盛时期3.[2025·丹东一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善于兴修水利,下面两个水利工程( )A.都推动了国家的统一B.都促进了南北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C.都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D.都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4.据记载:“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材料反映了唐代( )A.曲辕犁提高了耕作效率 B.秧马提高了拔秧的速度C.耧车增加了播种的面积 D.筒车利用水流自行灌溉5.[2025·沈阳铁西区零模]研究“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成就”时,下列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6.[2025·烟台中考]宋朝时,引入龙骨水车等灌溉工具,引进占城稻等外来优良品种,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技术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使得南方农业生产水平超过北方。这些做法( )A.导致北方少数民族大规模南迁B.为经济重心南移提供有利条件C.直接促进了货币贸易量的增长D.表明区域性商业网络已经形成7.[2025·沈阳浑南区二模]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以下资料。据此判断,他们探究的是( )A.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情况 B.中国古代手工业工艺的改进C.古代中国农业不断进步 D.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发展情况8.[2025·大连沙河口区一模]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举激起张謇极大的愤慨和忧虑,他认为只有发展民族工业才能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并且士大夫有不容推卸的责任。可见,他主张( )A.变法图强 B.实业救国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9.在某节历史复习课上老师绘制了下面的示意图。据此判断,这节课复习的内容是( )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B.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大变革C.中国改变了落后的经济面貌 D.中国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10.[2025·辽宁中考]“总的来说,保存富农经济……只没收、征收地主土地及公田分配给无地少地农民,亦可以大体解决贫雇农的土地问题。”该材料可用于佐证( )A.中共七大的召开 B.西藏和平解放C.土地改革的开展 D.国有企业改革11.[2024·辽宁中考]到1984年年底,辽宁省已有93.6%的农户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比1978年增加1.8倍。上述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C.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 D.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2.前世界银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曾讲道:“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得出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是中国( )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扩大开放D.倡导推进国家赎买公私合营企业13.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市场的开放吸引了更多的外资,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从简单的加工贸易到生产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这表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为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新途径 B.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C.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D.扩大了沿海的经济开放区14.“一方面,改变了各大洲间基本封闭的状况,为欧洲的殖民掠夺打下了基础,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助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另一方面,也给美洲和亚洲等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材料评述的是( )A.英国圈地运动 B.新航路的开辟C.第一次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15. (跨学科·英语)近些年,英语中增加了“The Belt and Road”(“一带一路”)“Global Supply Chain”(全球供应链)“China Europe Freight Trains”(中欧班列)“Free Trade Port”(自由贸易港)等新词汇。这些新词汇反映出( )A.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B.英国政治地位的提高C.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D.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二、非选择题16.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艰难起步】材料一 一般来说,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规律是先轻纺工业兼轻工机器业,而后则是冶金等重工业和军火工业,而中国的技术引进路径和工业发展路径恰恰相反。这种发展路径是不能依靠市场需求推动的,尽管洋务运动中后期倡导“求富”,然而“求富”还是为了维护政府的统治。——摘编自赵娟霞、陈元清《洋务运动时期天津技术引进的特点》(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运动时期技术引进路径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2分)【曲折发展】材料二 1895—1913年民间资本厂矿企业的地域分布项目 总计 上海 武汉 天津 广州 杭州 无锡 其他厂矿数(家) 549 83 28 17 16 13 12 380资本额(千元) 120288 23879 17240 4219 5791 1552 1422 66185——摘编自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2)根据材料二,概括1895—1913年民间资本厂矿企业的地域分布的特点。(1分)【迎来新生】 材料三 1951年,国家着手编制“一五”计划,中央成立领导小组主持“一五”计划编制工作。1952年赴苏联征求意见、商谈苏援方案,得到斯大林和苏联人民的大力支持。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摘编自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3)根据材料三,分析我国“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的原因,(2分)并简述超额完成的历史意义。(1分)【面向未来】材料四 1978年至2000年,我国工业化全面开放,多元协调,乡镇企业爆发式发展;2000年以后,我国工业化着眼外向,融入全球,制造业快速发展壮大。2022年,中国工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和贡献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韧性进一步增强,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进一步加快。——摘编自蔡启璧《新中国建国以来工业化发展历史进程及现状》等(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中国工业化建设的认识。(2分)17.(小切口·棉花)某班开展了“从棉花旅行探全球化进程”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相关要求。(10分)【溯源棉花传入】材料一 关于棉花传入中国,《大学衍义补》中这样记载:“宋元之间,始传其种入中国,关陕闽广首得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壤接西域故也。”泉州的棉花是从海路传入的,政府引导下很快在南方推广开来……棉花和棉布在内地广为流行,植棉和棉纺织技术逐渐传入。——摘编自王毓铨主编《中经济通史:明代经济卷》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棉花传入中国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分)【聚焦殖民贸易】材料二 16—18世纪关于棉花旅程的历史场景场景1____ 大量运载着棉花原材料的船只进入英国利物浦。场景2____ 种植园中,大量黑人奴隶正在种植棉花,一旁还有白人监工。场景3____ 欧洲商人用机械制品等在这里交换黑人奴隶,再把黑人奴隶装入船只运走。(2)请将地图中代表地理位置的字母填入表中对应的历史场景。(3分)【探究技术驱动】材料三 18世纪60年代,英国商人、发明家及制造商为降低劳动成本,促成了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等一系列纺织工具的发明。1780年后的20年中,英国棉纺织品出口增长了16倍以上,至1815年,凭借这些出口,英国几乎在全球棉纱和棉布贸易中击败了非欧洲世界的竞争对手。棉纺织业的发展使得其他工业领域的发展也成为可能。——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因素。(2分)棉花旅行历程启示我国应如何趋利避害迎接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1分)答案一、1.B 2.A 3.D 4.D 5.B 6.B 7.A 8.B 9.A 10.C11.C 12.B 13.A 14.B 15.C二、16.(1)特点:先引进重工业,后引进轻工业;政府主导。(2分)积极作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分)(2)主要在沿海和长江流域(通商口岸周围)。(1分)(3)原因:国家主导与科学规划;苏联援助。(2分)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1分,八下P20)(4)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并重;区域发展与全球化相结合等。(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2分)17.(1)特点:从海陆两路传入;从关、陕、闽、广传入后逐渐在内地流传等。(2分)原因:宋元时期交通便利为棉花传入提供条件;海外贸易发达,交流频繁;政府鼓励、重视。(答出两点即可,2分)(2)场景1:C;场景2:A;场景3:B。(3分)(3)因素:工业革命(技术革新);海外殖民地市场扩大。(2分)启示:技术要不断创新;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积极参与全球规则的制定;坚持对外开放等。(言之有理,答出一点即可,1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